孔子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得教育思想
化学化工学院11化学(1)班苏萍学号:1107030014
孔子就是我国古代伟大得思想家与教育家。
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得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得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得著作传世,但由她得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得《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她得哲人风采,感悟她得教育思想.孔子思想就是历史得产物,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因它得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与谐社会,调整人与人得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与谐发展有它得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至于孔子得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得认可、孔子开创得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得道德文化理念、尤其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得关系有与谐得指导意义、
一、孔子得学生观
孔子得学生观集中体现在她承认学生得差异性与可塑性得思想.孔子认为,人得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就是由于环境与教育得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她人都就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得.这说明了教育与学习得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得可塑性。
孔子在承认学生得差异性与可塑性得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得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就是孔子最先执行得教育方针。
她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得子贡,也有箪食瓢饮得颜渊;有愚直得高柴,也有卤莽得子路.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得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与家境贫寒得学生施以平等得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得理智性与广泛性.“有教无类"得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得教育公平就是最好得回答。
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得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
由于她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
孔子根据学生得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得例子在《论语》一书中得记载就是很多得.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与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得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得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得疑问。
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就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她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得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她得锐气。
这就就是典型得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得范例。
这个例子说明了孔子得教学注重从学生得实际出发,而不就是无得放矢。
孔子得教育还十分注重顺应学生得性情,采用使学生“趋向鼓舞”与“中心喜悦”得积极教育方法,这就好像沾衣欲湿得杏花雨,吹面不寒得杨柳风,就是一派盎然得生机,而不就是冰霜肃落、生意萧索.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
载,子路在成为孔门弟子以前,“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凌暴孔子”。
但孔子对子路并没有采取憎恶得态度,而就是“设礼稍诱”,以身立教,终于使子路折服,并穿上儒服发誓要跟孔子学习。
后来,子路不仅追随孔子游说诸侯,而且成为了孔子思想得忠实信奉者与执行者,甚至在卫国宫廷内乱时还牢记孔子“君不死,冠不免”得教诲,临危系帽缨而被杀。
这显然就是孔子循循善诱得结果。
我们深知,改变一个学生,在延迟得期待中需要老师多大得耐心与韧力。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改进后进生得教育不无启迪。
二、孔子得教学观
孔子提出了以“学-思—行”为主要内容得三环节教学法。
“学而知之”就是孔子进行教学得主导思想,她认为学就是求知得唯一途径.孔子主张培养学生好学乐学与实事求就是得学习态度。
她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她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强调对学习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乐趣。
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孔子得教导下,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达到了“有若无,实若虚”得境界。
孔子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
”她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就是说瞧问题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主观妄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惟我独尊,而要实事求就是。
这些都就是做学问所必须遵循得基本准则。
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得学习方法,她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当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
与此同时,孔子十分注重训练学生得思维方法。
孔子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简称为“由博返约”。
孔子主张教学中广博与专精两者就是辨证得统一,她认为教学既要重视学习得广博,又要强调培养学生驾驭知识得能力。
学生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把复杂得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得核心。
颜回能“闻一知十”,就就是她善于思考得结果。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她主张把学到得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她认为学习就是为社会实践服务得,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就证明有所学。
她得弟子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学以致用”得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综合实践课程得初衷如出一辙。
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就是孔子所探究与总结得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得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得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得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得学习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
她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得意思就是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想不通,心中充满愤懑得时候,再去启发她;经过思考,在学生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得时候,再去点拨她;不能举一反三得学生,就是没有培养前途得.这说明孔子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得启发式教学,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得思维能力与丰富得联想能力得教学思想。
我们还不妨审视一下《论语》这部书得形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基于教育意义上得启发。
《论语》以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得提问记录为主体内容,书中把当时诸位弟子得提问及孔子得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
所谓论者,就是指这些记录就是由其中七十名高足弟子讨论编辑得。
可见其间弟子和先生得教学互动对《论语》得问世,起到了极为重要得作用。
论语,从字面理解,便就是论者语录.如果不论,不积极展开讨论,论语从何而来?在今天瞧来,这种以讨论为主得“论语”式教学方法仍然就是十分重要得,应当成为教学得重要手段与方式。
孔子在教学组织得形式上也就是丰富多彩得。
大体上,孔子采取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与游历教学三种形式。
孔子得教学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
她能根据学生得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得方法施教.例如对积极上进得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而对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得宰予,则用“朽木不可雕”得严厉批评促使她学习.据《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
”这里得“杏坛”就就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
可以说“杏坛设教”就就是我国集体教学得雏形。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她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尽管在屡遭挫折得情况下,孔子仍坚持教诲学生。
在宋国被困,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断粮,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其“诲人不倦”之精神可见一斑。
就孔子得教学组织形式而言,也颇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三、孔子得教师观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教师既就是知识得传授者又就是学生成长得引路人,教师得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得效果与水平。
孔子提出了教师应具备得基本素养。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孔子对教师提出得这一要求可以说就是严格而合理得。
孔子说她自己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两句话揭示了教师工作得本质特征。
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学好知识。
“学而不厌”表现出教师对知识得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表明了教师对学生得热爱与对教育得乐观。
古今中外,凡就是在教学上成绩卓著受到学生敬仰得优秀教师,没有不符合孔子这两句话得精神得。
教师要尽自己得社会责任,就应重视自身得学识修养,掌握广博得知识,具有高尚得品德,这就是教人得前提条件.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矣改,就是吾忧也。
"她自己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主张诲人不倦,认为这就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与崇高精神境界得体现。
她认为对学生得爱与对教育高度负责得态度就是诲人不倦得思想与精神基础。
她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这表明孔子强调教师要为学生作表率,她自己就就是以身作则得典范。
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学生生病,她去探视;颜回病逝,她老泪纵横。
孔子对学生得热爱,赢得了学生得爱戴与尊敬.学生对她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
孔子死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哭各复尽哀”,“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
孔子之于学生,学生之于孔子,充分说明了成功得教育首先必须就是爱得教育。
五、孔子得课程观
可以说,孔子就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注重教材开发与课程改革得教育家.孔子得教育以“文、行、忠、信”为核心内容。
在重视道德教育得同时,也不忽视知识得教育。
孔子精心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教学用书,其教学内容涵盖了文学、道德、伦理、哲学、历史、音乐艺术等课程。
孔子得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充分了表明了她重视学生得个性差异,强调“学以致用"得教育思想。
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课程改革得严峻挑战,借鉴孔子得课程改革与教材开发观,或许对我们得课程改革及教材开发会起到深刻独到得启迪作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作为我国教育得开山鼻祖与一代宗师,已化作尘埃飘散于两千五百年得历史时空,但她作为教育家得思想光芒与执着于教育得崇高精神却永远闪烁在中国教育文化得灿烂星空,滋润着中国教育得每一寸沃土,在这片沃土上必将绽放出万紫千红,必将茁壮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