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改进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96页有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存在几处不足。在尊重原实验设计的教学意图、保留原实验设计的教学功能等前提下,笔者利用一次性注射器对原实验进行了成功改进。
1 原实验的不妥之处
(1)实验过程中易发生冲塞现象。由于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速度较快,短时间内放出了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样石灰水就很难将二氧化碳及时吸收(笔者发现,即使将石灰水换成NaOH溶液也容易发生冲塞现象);况且石灰水的浓度太小(常温时约为0.16%),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很少。所以,即使取用了较少的稀盐酸和较多的石灰水,实验时冲塞现象仍然常常发生。
(2)在实验装置内增加“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不符合化学原理。对于这一点,笔者与化学教育界的很多朋友和同事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时,“一个实验只能选用一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这一点,在现行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有明确的陈述[1]。原实验设计者的意图可能是利用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去检验并吸收二氧化碳,但这样设计就使同一个实验装置内包含了2个化学反应;虽然“整个实验装置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保持不变”,但是,这并不能使学生相信“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因为学生此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化学反应在反应后的总质量减小(或增大)、另一个化学反应在反应后的总质量增大(或减小),不也能使整个实验装置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吗?可见,用此实验装置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严谨性。
(3)在实验装置内增加“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也使得实验装置复杂了。可能有人认为,原实验这样设计是为了”复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其实,一个化学实验应该主题明确、目的突出、装置简易、现象直观,尽量不要“节外生枝”。
2 改进后实验的用品和装置
2.1 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100 mL的锥形瓶(或125 mL的细口瓶)、配套的橡皮塞、20 mL 的一次性注射器(配直径1.2 mm、长50 mm的12号针头)、适量的1∶10稀盐酸、足量的石灰石(或大理石)。
2.2 实验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见图1(托盘天平略)。
3 改进后实验的操作
(1)按图1装配好仪器(但是不要装入药品),轻轻下推注射器活塞一小段距离后松开手,若注射器活塞能够慢慢回到原来的刻度,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2)拔掉橡皮塞(注射器不要从橡皮塞上拔出),用药匙(或镊子)在锥形瓶里装入足量的石灰石,再用注射器直接吸入大约2 mL的1∶10稀盐酸,然后按图1连接好实验装置。
(注意:稀盐酸一定不要多吸,否则下一步不易压入密闭的锥形瓶里,而且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超出注射器针管的存储量;橡皮塞一定要塞紧,防止下一步压入稀盐酸时发生冲塞现象)
(3)把装置轻轻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并用砝码平衡,记下称量值。
(4)从托盘天平上取下锥形瓶,放在平稳的桌上;然后轻轻、快速下推注射器活塞,使稀盐酸在很短的时间里被一次性压入锥形瓶。随即可以看到反应快速发生,溶液中有气泡冒出,注射器活塞慢慢上移,最后约停留在19 mL刻度处。
(说明: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可以算出,2 mL的1∶10稀盐酸(密度约为1.01 g/mL、溶质质量分数约为3.93%)与足量的石灰石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大约产生23mL二氧化碳(密度约2 g/L);实验时可能由于受活塞的阻力作用和水的溶解等因素影响,使得注射器活塞最终停留在19 mL刻度处;但是,这对实验的结论没有任何不良的影响)
(5)待碳酸钙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再把锥形瓶轻轻放到托盘天平上进行第2次称量,发现称量值没有改变,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说明:竖直起来的注射器,其活塞在2次称量中所处的位置虽然不同,但是注射器在空气中所受的浮力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所以对称量的结果也没有科学性影响)
(6)此时向学生说明:不仅课本上的这几个实验,无数的定量研究实验都证明了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4 改进后实验的优点
(1)装置简单,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符合物理学和化学原理;操作简便,不会发生冲塞现象;由现象到结论更直观、流畅。
(2)其它涉及常温下放出气体、析出沉淀的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如人教版“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鲁教版和粤教版“硫酸铜
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等),也可以使用此装置来演示。
(3)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来缓冲实验装置内压强的骤然升降,比有些改进方案中使用气球更科学。因为当使用气球时,若反应结束后气球胀大,其所受浮力就会增大,导致第2次称量值略小。
致谢:本实验在改进过程中,得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邓永财编辑、徐州市大庙中学李为才老师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卢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