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TOS17突变体库的创建与应用

合集下载

基因捕获技术及其在水稻突变体库构建上的应用

基因捕获技术及其在水稻突变体库构建上的应用

基因捕获技术及其在水稻突变体库构建上的应用摘要基因捕获是一种新的基因标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基因分离。

近年来,基因捕获技术应用于水稻突变体库构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介绍了基因捕获技术及其在水稻突变体库构建上的应用。

关键词基因捕获;报告基因;水稻突变体库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经济作物之一,同时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基因组的全序列得到破译之后,分离和研究水稻中的基因功能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基因捕获是一种将带有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随机整合到基因组中,使插入基因被激活或失活,然后通过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和利用一些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分离被插入基因的研究基因功能的新方法。

目前,它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突变体库的构建和基因分离。

近年来,基因捕获技术应用于水稻突变体库构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介绍了基因捕获技术及其在水稻突变体库构建中的应用。

1基因捕获系统的类型基因捕获包括3种系统类型:增强子捕获(enhancer trap)、启动子捕获(promoter trap)和基因捕获(gene trap),而基因捕获实际上是这3种类型的统称[1]。

1.1增强子捕获系统增强子捕获系统是将报告基因与一个最小的启动子相连,组成一个增强子捕获重组体(见图1B)。

典型的最小启动子含有TATA box及转录起始位点,它不能单独驱动报告基因的表达,只有当它被插入位点附近的增强子激活时,才可起始转录而使报告基因表达。

由此可推知插入位点附近有增强子或基因,即实现了以该增强子捕获系统来发现增强子的目的。

1.2启动子捕获系统启动子捕获系统中,利用一个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随机插入在基因组中,当报告基因插入到内源基因的外显子中,且基因转录表达方向和该基因的阅读框一致时就会表达(见图1C)。

通过检测报告基因是否表达则可知该报告基因附近是否有启动子,检测报告基因在生物体的什么部位表达即可知被插入基因的表达是否有特异性,从而起到了以之为诱饵,发现启动子的目的。

水稻突变体库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水稻突变体库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水稻突变体库的建立和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水稻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而建立水稻突变体库,则是深入研究水稻基因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水稻突变体库的建立水稻突变体库的建立可以通过自然突变、人工诱导突变、基因编辑等手段实现。

1.自然突变自然环境中,水稻种子发生的各种突变现象称为自然突变。

自然突变可发生在植物种子的任何一个位置,包括种子表皮、胚芽和子叶。

因此,建立自然突变体库需要大量的品种资源和大量的随机筛选。

目前,已有一些水稻突变体库通过自然选择建立。

2.人工诱导突变人工诱导突变利用化学物质或物理手段来诱导植物种子发生基因突变,主要包括化学处理法和物理诱变法。

比较流行的诱变方法有亚硫酸氢钠处理、辐射诱变、化学处理等。

3.基因编辑与诱变方法相比,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直接对基因进行准确的编辑和调控。

目前,已有多种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水稻基因编辑,包括CRISPR/Cas9、TALEN和ZFN等。

二、应用研究水稻突变体库对于研究水稻的基因功能和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意义。

1.基因功能研究通过水稻突变体库,可以筛选出各种基因突变体,进而研究每个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制造有针对性的基因突变,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地研究每个基因的功能。

2.优良特性筛选水稻突变体库还可用于筛选优良水稻品种。

通过筛选出在某种环境下表现优异的品种,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种植和育种。

3.抗病性研究通过水稻突变体库,可以筛选出对疾病有抗性的突变体,进而研究疾病的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结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水稻突变体库的建立和应用研究,可以更好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通过突变体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研究每个基因的功能和特性,甚至可以为未来的水稻育种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资源。

水稻TOS17突变体库的创建与应用

水稻TOS17突变体库的创建与应用

1文献综述1.1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现状1.1.2 水稻全基因组测序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它,水稻年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

亚洲是世界水稻主产区,近年稻米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中国稻米年产量占亚洲的38%。

大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种类,在养活我国13亿人口和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同时,水稻又以其基因组相对较小(~430Mbp),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与玉米、大麦和小麦等其它禾本科作物在基因组上存在明显的共线性,而成为研究单子叶植物的模式植物。

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IRGSP)启动于1998年,以粳稻品种(japonica)日本晴(Nipponbare)为模式材料,由中国、日本、美国等是十个国家参与,所采用的方法为逐步克隆策略(clone by clone sequencing),随后在2002年由日本和中国科学家率先公布了第1、4染色体的精确序列(Feng et al., 2002; Sasaki et al., 2002; Consortium 2003);2003年9月第10条染色体的全长序列由美国Clemson大学公布(Rice Chromosome 10 Sequencing Consortium, 2003)。

2005年8月水稻全基因组精确序列在Nature发表(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

IRGSP公布的水稻“日本晴”精确序列经过分析表明:(1) 水稻“日本晴”基因组大小为389Mb,IRGSP公布的序列能够覆盖其全基因组的95%,并包含了所有的常染色质和两个完整的着丝粒;(2) 整个基因组中包含大约37544个非转座相关基因,其中71%的基因可能在拟南芥中有同源基因;(3)通过与拟南芥基因组序列对比分析发现,拟南芥90%的基因在水稻中可能存在同源物;(4) 水稻中预测的37544个基因中,29%是属于成簇的基因家族;(5) 水稻基因组中转座元件的数目和种类与玉米和高粱基因组共线性区段的扩张是一致的;(6) 有证据证明基因能从细胞器中转移到细胞核(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

水稻OsWRKY17基因定位表达载体的构建

水稻OsWRKY17基因定位表达载体的构建

水稻OsWRKY17基因定位表达载体的构建王小兰;唐馨;刘忠渊【摘要】[目的]研究水稻OsWRKY17基因的生理生化特性,确定OsWRKY17蛋白在植物中的定位.[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OsWRKY17全序列设计引物,进行Os WRKY17的RT-PCR扩增,克隆了该基因,将该片段与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质粒载体pBinG-FP重组,将构建正确的表达载体pBinGFP-OsWRKY17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蕾浸泡法转化到拟南芥中.[结果]经菌落PCR与酶切鉴定表明成功构建了OsWRKY17基因与GFP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pBinGFP-OsWRKY17,并成功将OsWRKY17基因整合到拟南芥的基因组中,获得了抗性植株.[结论]OsWRKY17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为研究该基因的生理生化特性奠定了基础.%[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of OsWRKY17 in rice and identify the subcellular location of Os-WRKY17. [Method] The primer of the OsWRKYYl gene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OsWRKY17 full length sequence in Genbank and cloned by RT - PCR. The cloned fragment was then recombined with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 of plasmid vector pBinGFP.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BinGFP - 0sWRKY17 was transformed into Arabidopsis throug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GV3101. [Result] Colony PCR and digestion identification proved that the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pBinGFP - OsWRKY17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by the fusion of Os-WRKY1 and GFP,and the expression vector was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genome of Arabidopsis,obtaining resistant plant. [Conclusion]Construction of OsWRKYM expression vector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for study the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s-WRKY17.【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3【总页数】3页(P1318-1320)【关键词】OsWRKY17基因;GFP基因;表达载体【作者】王小兰;唐馨;刘忠渊【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WRKY转录因子是近年来发现的在植物中特有转录调控因子,因其N端含有由WRKYGQK组成的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而得名。

水稻突变体阐明重要发家尼本地迷宫看来世艳僧许小果植酪

水稻突变体阐明重要发家尼本地迷宫看来世艳僧许小果植酪

水稻突变体阐明重要发家尼本地迷宫看来世艳僧许小果植酪水稻突变体的意义与应用前景水稻(学名:Oryza sativa)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水稻突变体作为水稻品种改良的一种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水稻遗传学、生理学以及农艺学研究中。

本文将重点阐明水稻突变体的意义以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水稻突变体是指在水稻基因组中发生突变或变异的个体或群体。

这些突变或变异可能涉及水稻的农艺性状、生长发育特征、抗性以及营养品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突变体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水稻的遗传变异规律,揭示水稻基因功能以及不同基因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水稻突变体还为水稻育种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创新基因,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水稻突变体的研究在水稻遗传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诱发水稻突变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突变体,进而通过对这些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揭示水稻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基因组的组成。

这为理解水稻性状的遗传机制,探索水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便利。

例如,在过去的研究中,通过诱发突变体获得了一系列与水稻株型、花期、穗型等性状相关的突变体,并通过遗传分析和基因克隆揭示了这些性状的调控机制。

这为进一步优化水稻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水稻突变体的研究在水稻的品质改良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前景。

近年来,人们对于水稻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米粒大小、垩白度、食味等方面。

而通过诱发突变体,可以针对这些品质特征进行研究和改良。

例如,通过诱发大米中淀粉合成相关的基因的突变体,研究人员发现了控制水稻淀粉合成的关键基因,并进一步利用这些突变体进行了淀粉品质的改良。

此外,通过诱发水稻突变体,还可以获得一些特殊品质的突变体,如香米、红米等,这为满足消费者不同口味偏好提供了选择。

此外,水稻突变体的研究在农艺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作物,栽培技术对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突变体检测研究进展_郭建秋

植物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突变体检测研究进展_郭建秋

收稿日期:2009-12-1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9CB118400)作者简介:郭建秋(1972-),男,河南新安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豆品质改良利用研究。

E-ma il:guojianqiu.2008@植物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突变体检测研究进展郭建秋,雷全奎,杨小兰,马 雯,张向召(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突变体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材料,为此,介绍了创造突变体的方法,特别是理化诱变方法以及突变体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植物突变体;构建;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Q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268(2010)06-0150-06 随着大量基因序列和EST 资料的积累,后基因组时代诞生了。

功能基因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生物有机体内各种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而了解所有基因如何协调发挥作用,完成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

要精确了解每个基因的功能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必须分析单个基因和多个基因的突变表型以及它们的时空表达剖面。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创新开发,分析鉴定基因功能的方法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功能基因组学的分支学科。

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分析鉴定基因功能的方法,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构建饱和的基因突变体库,通过突变体分析鉴定基因功能。

因此,突变体库的构建是功能基因组学的基础。

为此,综述了创造突变体的方法以及突变体的检测筛选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 创造突变体的方法突变体库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照产生突变体的方法大致可分为自发突变体库、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突变体库、理化诱变突变体库和插入突变体库4类。

1.1 自发突变自发突变是指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是自然进化的基础。

自发突变为人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李玮等[2]在芥菜型油菜品系L638-g 中发现了几株无致死效应的天然叶片黄化突变体,并研究揭示了该突变体的黄化机理及生物学特性。

水稻组织培养中Tos17诱发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纯合体筛选技术初探

水稻组织培养中Tos17诱发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纯合体筛选技术初探

水稻组织培养中Tos17诱发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纯合体筛选技术初探黄冰艳;吉万全;海燕;康明辉;侯大虎;Fleming Joy;李忠谊;Rahman Sadequr【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05(000)006【摘要】利用PCR技术对从日本引进的Tos17插入水稻极限糊精酶基因变异体后代进行了插入位点鉴定和纯合体筛选分析.结果表明,利用Tos17末端26bp DNA序列和插入位点上下游各200bp 和300bp处的目标基因序列片段设计引物,可以有效地进行Tos17插入突变纯合体筛选,为突变体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了分子依据.【总页数】3页(P40-42)【作者】黄冰艳;吉万全;海燕;康明辉;侯大虎;Fleming Joy;李忠谊;Rahman Sadequr【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植物所,堪培拉 2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相关文献】1.林木组织培养中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J], 李周岐;寇世强;徐养福2.转Cry1Ab水稻纯合体快速准确的PCR鉴定方法 [J], 张焕春;汪小福;李玥莹;陈笑芸;缪青梅;徐俊锋3.利用互换性纯合体对水稻晚抽穗新基因的定位 [J], 谢国禄(摘译)4.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J], 周岩;李保印;赵一鹏5.共转化法获得无筛选标记的转PEPC、PPDK基因水稻恢复系纯合体 [J], 袁定阳;段美娟;谭炎宁;易自力;袁隆平;辛世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逆转座子Tos17的激活与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的关系

逆转座子Tos17的激活与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的关系

摘!要! 为了研究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是否与逆转子激活有关 $ 运用 * * G H! I 0 + 0 7 9 0 A I 0 9 6 ; 6 95 B 8 6 ; 6 9 5 / 6 7, 8 A J , , 3 清水接种及健康植株的基因组进行了逆转座 子 扫 描 ( B . = 6 I B"对成株抗性品种苗期和成株期接种白叶枯病原菌 * , 在筛选的约 !& 两 个 受 成 株 期 生 长 发 育 诱 导 激 活$ 苗期 & & 个逆转座子基因片段中 $ ? 个受苗期生 长 发 育 诱 导 激 活 $ 而病原菌诱导产 和成株期各有 ( 个受病原菌诱导激活 ( 苗期生长发育诱导激活产生的逆转座子 数 目 高 于 成 株 期 $ 生的逆转座子数目与成株期相当 $ 表明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可能与生长发育诱导的逆转座子激活相关 ( 关键词 ! 水稻 ) 白叶枯病 ) 成株抗性 ) & / 0 # "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 G!!! 文章编号 ! ! " & ! ’ (F? " " ! ! & & ’ & !F& # $ #F& %
$ " 指那些能 / . 5 7 I I 5 2 8 00 8 0 B 0 7 / I E @ I !! 转座 子 ! , 插入到染色体新的位点并能在此过程中进行自我复 制的 Q 4 G 片段 ( 真 核 生 物 中 的 转 座 子 可 分 为 T 4 G 和Q 4 G 介导的两类 ( 最早的转座子是由Y 9 < 8 6 7 / 9 W 在研究玉米的胚乳颜色变化中发现 $ 其 属于 Q 4 G介
遗!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稻突变体库创制及OsARP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水稻突变体库创制及OsARP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水稻突变体库创制及OsARP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一、引言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基因编辑和突变体库的创建来研究水稻的遗传特性和功能基因已成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方向。

本研究旨在创制水稻突变体库,并对其中的OsARP基因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水稻的遗传改良和品种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二、水稻突变体库的创制1.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作为亲本,利用化学诱变剂和物理诱变源进行诱变处理,通过单株选择和自交纯化,最终获得大量的突变体材料。

2. 突变体库的构建经过多代自交纯化后,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包含数千个突变体的水稻突变体库。

通过表型观察和遗传分析,筛选出具有明显农艺性状改变的突变体,为后续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三、OsARP基因的初步功能研究1. 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与农艺性状相关的突变体,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克隆了OsARP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了详细分析。

2. 基因表达模式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我们研究了OsARP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初步揭示了其表达规律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关系。

3. 基因功能验证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在野生型水稻中敲除了OsARP基因,观察到了明显的表型变化。

同时,我们还利用过表达转基因技术,在转基因水稻中过表达OsARP基因,分析了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为进一步验证OsARP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有力证据。

四、结果与讨论1. 突变体库的创制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水稻的遗传特性和功能基因。

2. 通过对OsARP基因的初步功能研究,我们发现该基因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敲除OsARP基因会导致植株表型发生明显改变,而过表达该基因则能提高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水稻基腐细菌毒素降解菌的筛选及突变库建立的开题报告

水稻基腐细菌毒素降解菌的筛选及突变库建立的开题报告

水稻基腐细菌毒素降解菌的筛选及突变库建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种植、贮藏和加工过程中,易受到水稻基腐细菌的侵害从而对水稻的生产和储存造成较大的威胁。

水稻基腐细菌的代表菌株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通过释放毒素破坏水稻叶片细胞,导致叶片坏死、枯黄、凋萎等症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当前,防治水稻基腐细菌的方法主要是化学药物喷施,但由于化学药物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也因此寻找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变得愈加重要和紧迫。

对水稻基腐细菌毒素进行降解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目前,已发现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水稻基腐细菌毒素的能力。

但是,目前尚未发现一种具有高效、安全、稳定性好的细菌来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离筛选能够有效降解水稻基腐细菌毒素的菌株,并建立突变菌株库以提高其抗性和降解效率,为水稻基腐细菌毒素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

二、研究内容1.细菌样品的隔离和筛选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地域的土壤中分离细菌样品,通过对不同菌株的筛选,得到能够高效降解水稻基腐细菌毒素的细菌菌株。

2.微生物组学特征的分析通过对所分离得到的具有降解水稻基腐细菌毒素能力的菌株,进行微生物组学鉴定,分析其生物学、生化和分子特征。

3.剂量响应关系的确定确定各菌株对水稻基腐细菌毒素进行降解的剂量响应关系,筛选出降解效率高并产生有抑菌效果的菌株。

4.突变宿主库的建立利用化学诱变和脉冲电场技术建立突变宿主库,从中筛选出降解水稻基腐细菌毒素能力更强、对环境较为适应的菌株。

5.降解机理研究通过对其降解机理的研究,揭示其对水稻基腐细菌毒素的降解机制,为深入探究其应用基础和生物学机理奠定基础。

三、研究意义通过该项目的开展,不仅能够寻找一种新的、绿色的水稻基腐细菌毒素防治技术,而且还可以揭示其抗性机制、降解过程的基础理论问题,并为开发高效的微生物防治水稻农业病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突变体筛选及其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突变体筛选及其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突变体筛选及其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突变体是指基因发生了变异,导致生物表型发生了变化的个体。

突变体的发现可以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工具。

因此,突变体筛选是基因功能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突变体的筛选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

下面列举几种主要的方法:1. 单种系突变体筛选法:通过大量材料自然生长和自然选择,筛选出个体表现出某种性状变异的育种材料。

例如,为了研究水稻茎长度,可以通过大量材料的种植,筛选出茎长或短的个体,进而进行后续功能研究。

2. 化学诱变突变体筛选法:利用化学物质能够引起基因突变的特性进行筛选。

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大量的突变体,但其中很多并不与所研究的性状相关,而且部分突变可能会影响整个基因组,造成结果不可靠。

3. 物理诱变突变体筛选法:利用高能射线、紫外线、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来诱导基因突变。

这种方法产生的突变体数量少,但是比较可靠,因为突变基本上是点突变。

但是,物理突变体筛选方法的具体实践难度较大,而且容易造成其它性状的变异。

4. 基因突变体库筛选法:采用基因突变体库中的突变体作为研究对象。

这种方法适用于基因测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可以通过对大规模的突变体库进行筛选来实现高通量的基因功能鉴定。

以上是突变体筛选的主要方法。

实际上,在进行筛选方法的选择时,需要考虑材料来源、筛选方法、筛选条件、突变频率、同型反应等多方面因素。

二、突变体的筛选原则1. 突变后表型鲜明:在进行突变体筛选时,需要注意筛选突变后表型明显、鲜明的材料,可易于识别和分辨。

2. 突变后表型稳定:筛选出表型突变的材料后,还需要验证其是否是稳定的突变,如果表型不稳定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变化,则不能作为突变体进一步研究。

3. 突变与基因相关:筛选突变体时,必须确保该突变与所要研究的基因密切相关。

否则,虽然突变表型存在变异,但很可能与研究的基因没有关联。

三、突变体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突变体在基因功能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水稻突变体库研究进展_杨松涛

水稻突变体库研究进展_杨松涛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27-30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0引言水稻是重要的禾本科研究的模式植物,同时也是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作物,还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

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突变体作为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对于水稻基因功能的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1]。

自然突变为水稻育种提供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如掀起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半矮杆基因sd -1就是来自于自然突变。

但是自然突变的突变率低,仅有10-8~10-5,且不易分离鉴定,所以其在构建饱和突变体库上的作用有限[2]。

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利用化学(如EMS ,MNU 等)和物理方法(如X 射线,γ射线,快中子等)诱导的人工突变,具有突变效率高的特点,但是产生的多位点突变往往导致基因的表型不易鉴定。

随后出现的插入突变法(如T-DNA ,转座子与反转座子)成为了目前构建水稻突变体库主要的方法,运用此方法获得突变体的表型,并从分子水平鉴定与表型相关的基因,从而揭示其功能[3]。

利用正向和反向遗传学方法对突变体进行分析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两种有效途径[4]。

敲除突变能够终止基因的表达并显示出其表型,为基因序列与其生物学功能之间提供了直接的因果关系。

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有效鉴别冗余基因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不同功能的基因[5-6],并且一些基因只有在特殊的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例如需要在生物或者非生物胁迫下才能观察到其突变表型。

此外有些基因是多个发育阶段所必需的,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早期致死。

另外,低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专项经费“863计划”(2009AA101101);四川“十一五”水稻育种攻关项目(YZGG2006-1);四川省财政育种工程青年基金项目(2008QNJJ )。

第一作者简介:杨松涛,男,1984出生,四川富顺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水稻遗传育种。

水稻突变体介绍及鉴定(很详细)

水稻突变体介绍及鉴定(很详细)

RMD水稻突变体信息及基因型鉴定1.背景介绍:突变体对于遗传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拟南芥和水稻等物种全基因组测序的开展,人类积累了前所未有的基因序列信息,为了弄清这些基因序列的生物学信息,寻找该基因区段序列发生变异的突变体是阐释基因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植物在自然的环境条件下也会产生突变性状,早期普通正向遗传学研究往往通过寻找与某种生物学特性相关的突变体来发掘或定位某个特定基因。

为配合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高通量的策略,构建水稻等物种的大型突变体库已成为必然,借助水稻全基因组测序信息、通过反向遗传学的手段大规模地筛选突变体库,理论上可以获得基因组中任一基因的突变体,最终实现阐释基因功能的目的。

2.原理:2.1农杆菌介导的T-DNA 插入农杆菌是寄主范围非常广泛的土壤杆菌,它能通过伤口侵染植物导致冠瘿瘤和毛状根的发生。

1974从根癌农杆菌中分离出一种与肿瘤诱导相关的质粒,称为致瘤质粒(Tumor-inducing plasmid),简称Ti 质粒。

Ti 质粒上存在一段DNA,能够转移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称为Transferred DNA,简称T-DNA。

研究发现,T-DNA 两端存在非常保守的同向重复的25bp 序列,分别称为左边界(LB)和右边界(RB)。

T-DNA 的转移只与边界序列相关,尤其是RB,而与T-DNA区段的其它基因或序列无关。

我们将T-DNA 区段上的致瘤基因和其它无关序列去掉,利用其转移的特性,实现农杆菌介导的T-DNA 转入水稻愈伤,从而构建水稻突变体库。

大量研究表明,农杆菌T-DNA 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的位置是随机的,并且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的T-DNA 能稳定遗传。

由于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的T-DNA 区段序列已知,这样随机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的T-DNA类似于给植物基因“贴”了一个序列标签。

我们利用这个标签,通过各类PCR技术最终可以获取其插入的位点。

2.2 水稻Tos17 反转录转座子创造水稻突变体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植物的反转录转座子,它们是以DNA→RNA→DNA 的方式进行转座,在水稻上已发现大约40 种长未端重复的反转录转座子,它们是Tos1-Tos32,RIRE1-RIRE8,其中5 类被证明是有转座活性的,分别是Tos10、Tos17、Tos19、Tos25 和Tos27。

水稻短根白化突变体sra1生理生化分析及基因定位

水稻短根白化突变体sra1生理生化分析及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9, 45(4): 556 567/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1750)和重庆市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项目(cstc2018jcyjAX0424)资助。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771750) and the Basic Research and Frontier Exploration Projects of Chongqing City (cstc2018jcyjAX0424).*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王楠, E-mail: wangnan_xndx@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985959967@Received(收稿日期): 2018-07-29;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8-12-24;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9-01-07.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90103.0929.007.htmlDOI: 10.3724/SP.J.1006.2019.82041水稻短根白化突变体sra1生理生化分析及基因定位张莉莎 米胜南 王 玲 委 刚 郑尧杰 周 恺 尚丽娜 朱美丹 王 楠*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 / 西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院, 重庆 400715摘 要: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光合作用及叶绿素合成与降解途径的理想材料, 有助于了解高等植物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西农1B, 获得一个短根白化突变体sra1 (short radicle and albino 1), 从出芽至第三叶期叶片始终为白色, 胚根较同时期野生型明显变短。

突变体发掘及其育种应用研究

突变体发掘及其育种应用研究

突变体发掘及其育种应用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成为现代农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传统育种方法虽然可以获得良好的产量,但是其速度和精度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近年来,在基因变异的基础上,突变体育种技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育种技术,可以通过研究农作物的突变体,产生新的有益农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突变体的发掘方法突变体是指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某些特征出现改变的生物体,其具有特殊的遗传定位和遗传表现,可以被用于育种领域的研究。

目前,关于突变体发掘有很多种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种方法。

物理突变体:物理突变体是通过外界物理因素(如辐射、热、超声波、激光等)引起的基因突变。

辐射是一种重要的物理诱变剂,其在育种领域广泛使用。

目前,X射线和γ-射线辐射成为了育种领域中最常用的物理诱变剂。

化学突变体:化学突变体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基因突变。

如下硝基尿素等。

化学诱变剂可有效地形成大量的突变体,但它们往往会影响核酸和细胞膜的稳定性,进而对组织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

因此,化学诱变剂的应用要谨慎。

生物学突变体:生物学突变体是通过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的作用引起的基因突变。

细菌系统由于其较高的诱变频率和较低的遗传后效性被广泛用于诱变作物。

其中,物理诱变也常被运用于育种领域。

通过精准掌握辐射量和照射时机,可以获得较优的育种效果。

生物学诱变的特点则在于其诱变效率较高,研究者对筛选出来的突变体进行鉴定和筛选,可以获得更好的育种突变体。

突变体育种技术的应用突变体育种技术是一种稳定、可靠且有潜力的方法,可以加速育种进程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它的应用可以带来以下几方面好处:1. 提高植物适应性:突变体技术可以产生新的变异体,使一些物种具有新的特性,如抗旱、抗病等。

通过选育的手段,使新育出的物种适应性更强,生长期更短等。

深化掌握育种方法,有助于满足不同条件下的种植需求。

2. 提高产量:突变体技术可以通过加速育种期缩短植株生长周期和提高单株/单穗单产,从而增加总产量。

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及部分性状分析

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及部分性状分析

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及部分性状分析李臻;王庆国;刘炜;潘教文【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50)011【摘要】利用不同技术创制突变体是作物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强磁场对水稻品种圣稻15进行辐射诱变,在构建水稻突变体库的基础上,经多年种植及筛选,获得93份在性状上与对照有明显差异的突变体.其差异表型主要集中在叶色、叶片形态、株高、抽穗期、穗型、粒型等方面.这些材料作为新的种质资源,将有助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及遗传育种.【总页数】7页(P16-22)【作者】李臻;王庆国;刘炜;潘教文【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35.2【相关文献】1.枯草芽胞杆菌Bs916突变体库的构建和抑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相关基因的克隆 [J], 周华飞;罗楚平;王晓宇;张荣胜;陈志谊2.长春密刺黄瓜突变体库的构建和部分性状分析 [J], 王晶;娄群峰;魏庆镇;李子昂;付文苑;陈劲枫3.大豆绥农14突变体库构建及株高性状分析 [J], 谢圣男;王宏光;杨振;刘春燕;蒋洪蔚;辛大伟;胡国华;陈庆山4.大豆“南农94-16”突变体库的构建及部分性状分析 [J], 韩锁义;杨玛丽;陈远东;于静静;赵团结;盖钧镒;喻德跃5.水稻突变体库构建方法的新发展——CRISPR/Cas9系统 [J], 赵冬生;刘金钰;刘巧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献综述1.1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现状1.1.2 水稻全基因组测序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它,水稻年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

亚洲是世界水稻主产区,近年稻米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中国稻米年产量占亚洲的38%。

大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种类,在养活我国13亿人口和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同时,水稻又以其基因组相对较小(~430Mbp),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与玉米、大麦和小麦等其它禾本科作物在基因组上存在明显的共线性,而成为研究单子叶植物的模式植物。

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IRGSP)启动于1998年,以粳稻品种(japonica)日本晴(Nipponbare)为模式材料,由中国、日本、美国等是十个国家参与,所采用的方法为逐步克隆策略(clone by clone sequencing),随后在2002年由日本和中国科学家率先公布了第1、4染色体的精确序列(Feng et al., 2002; Sasaki et al., 2002; Consortium 2003);2003年9月第10条染色体的全长序列由美国Clemson大学公布(Rice Chromosome 10 Sequencing Consortium, 2003)。

2005年8月水稻全基因组精确序列在Nature发表(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

IRGSP公布的水稻“日本晴”精确序列经过分析表明:(1) 水稻“日本晴”基因组大小为389Mb,IRGSP公布的序列能够覆盖其全基因组的95%,并包含了所有的常染色质和两个完整的着丝粒;(2) 整个基因组中包含大约37544个非转座相关基因,其中71%的基因可能在拟南芥中有同源基因;(3)通过与拟南芥基因组序列对比分析发现,拟南芥90%的基因在水稻中可能存在同源物;(4) 水稻中预测的37544个基因中,29%是属于成簇的基因家族;(5) 水稻基因组中转座元件的数目和种类与玉米和高粱基因组共线性区段的扩张是一致的;(6) 有证据证明基因能从细胞器中转移到细胞核(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

另外的一些科学研究部门和公司也分别启动了各自的水稻测序计划。

如华大基因在2005年宣布完成籼稻品种“93-11”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其所采用的方法为鸟枪法。

Syngenta公司也于2002年宣布完成了粳稻品种“日本晴”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序。

随着目前水稻基因组已测序完成,以及构建了水稻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和高质量的物理图谱(Chen et al., 2002)。

同时获得了超过25万条来源于水稻不同组织的ESTs及28000条全长cDNA序列(Kikuchi et al., 2003)。

人们对有益基因的定位、克隆、转移和聚合越来越关注。

因此,可以说对水稻生命科学的研究步入到后基因组时代即对基因功能大规模研究的时代(Jeon et al., 2000),其核心内容是植物功能基因组学。

因此,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利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诠释全基因组测序所获得的遗传信息,分析基因的功能。

1.1.3 基于突变体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目前来讲克隆分析基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突变体来研究分析基因的功能。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破坏植物基因内部或邻近位点,造成基因的突变。

然后再利用各种方法分离被破坏的基因。

目前构建饱和的基因突变群体,通过突变体分析鉴定基因已经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在水稻测序完成之前,植物学家利用一些自然产生的突变体及利用物理和化学等方法产生的突变体,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Yoshimura et al., 1996; Yoshimura et al., 1998; Yano et al., 2000),但自然界自发产生的突变很少,频率仅有10-5。

所以目前有很多的方法通过人为的手段提高突变频率,满足与构建大规模饱和突变题库的需要。

目前大规模构建突变体库的主要的方法有:物理和化学诱变法,T-DNA、转座子及反转绿转座子插入突变等。

1.1.3.1 物理和化学诱变物理和化学诱变主要是利用一些物理和化学的手段如快中子(Fast neutron)、伽玛射线(Gamma ray)、双环氧丁二烯(Diepoxybutane, DEB)、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 EMS) 等方法处理种子,然后通过播种处理的种子来筛选突变表型。

快中子轰击法是物理方法中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快中子轰击往往导致基因组片段的缺失。

而以EMS诱导为代表的化学诱变的方法,往往导致DNA中的碱基转换,如G到A的转换。

物理和化学诱变的方法非常简单,快速和经济且不存在组织培养或遗传转化汇总基因型的限制,被广泛应用于大型突变体库的创建,如Li等(2001)利用Deletegene系统,在水稻中构建了含24,660个快中子轰击群体,筛选到5个基因位点,得到一个位点发生缺失的突变体。

而使用EMS作为化学诱变剂同样也可以得到遗传稳定的点突变体,而且已经被广泛用于水稻等植物诱变育种。

但是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处理得到突变体,只能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基因,需要构建庞大的克隆群体,精细的遗传图谱,费时费力,无法适应大规模筛选鉴定突变体的要求。

1.1.3.2构建插入突变体库利用T-DNA、转座子和反转录转座子等插入元件,通过插入元件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是植物基因不能正常的转录和翻译,达到破坏基因的效应产生突变体,而且可以通过插入元件很容易找到被插入元件的位点,目前构建插入突变体是最有效的构建大规模饱和突变体库的方法。

元件的插入效应是多样的。

Krysan等(1999)探讨了元件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后引起的靶位点基因功能的变化的几种情况:当插入元件插入到靶位点基因的编码区或启动子区就有可能使被插入的基因功能完全敲除,产生功能缺失性的突变体,即无义突变(null mutant);当插入到启动子或3’端的非翻译区就有可能使靶位点基因表达量下降;当元件接上一个35S的启动子的时候,插入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就可以使基因表达量上升;当插入基因编码区时,还有可能无法看到表型的缺失,因为高等植物中存在大量基因冗余的现象,突变基因的功能被其它同家族的基因补偿;在植物基因组内部存在多个拷贝的元件插入是,有可能多个基因被同时敲除掉,使多个基因同时失活;元件的插入还有可能导致插入位点附近的染色体重排的现象,本实验室张健同学的一个突变体就是由于插入位点附件的染色体重排,而引起植物出现一个不育的突变表型(私下交流)。

图1.植物基因组中中由T-DNA插入引起靶基因表达的不同效应(Kryson et al,1999)Fig1. The insertion of a T-DNA into a plant genome chromosome can lead to many different outcomesT-DNA(Transferred DNA)是农杆菌(Agrobacterium)的Ti质粒(Tumor-inducing Plasmid)上一段DNA序列,它可以从农杆菌中转移并稳定的整合到植物核基因组当中。

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化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构建拟南芥和水稻的插入失活突变体库(Azpiroz-Leehan and Feldmann, 1997)。

如在拟南芥中已经建立饱和的插入突变体库(Alonso et al., 2003)。

随着水稻粳稻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Hiei Y et al., 1994),水稻中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开始大量建立如本室已经建立了超过120,000个含有T-DNA标签的独立的转化子,平均每个突变体含有约为2.0个T-DNA拷贝,并且能稳定遗传(Wu et al., 2003),并且通过对突变体的筛选,克隆到了一系列的重要基因如RID1(Wu et al., 2008)。

而其它的一些研究机构也纷纷建立了大型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如韩国的POSTECH研究所,法国的Genoplant研究所。

T-DNA在拟南芥中的插入被认为是一个随机的过程(Sallaud et al., 2004),而在水稻中的插入则存在热点,如比较倾向于插入水稻中较大的染色体,倾向于插入远离着丝粒的区域,倾向于插入基因区,在基因的间隔区插入比较均一,倾向于插入基因编码区(Zhang et al., 2007)。

而且T-DNA插入也有一些缺点如:可能会引起插入位点的重排、插入过程中T-DNA的边界序列容易缺失,并且组织培养容易激活其它元件如Tos17。

Tos17是水稻中的一个内源性的反转录转座子,全长4114bp,在栽培稻中含有1-5个拷贝(Cheng et al., 2006),并且在日本晴中有两个原始拷贝,一个位于第7染色体上,具有转座子活性,另一个位于第10染色体上,没有转座子活性活性,而现在认为第10染色体上一段20bp的碱基缺失,造成其转座活性的缺失。

Hirochika 等(1996)在1996年发现了15个水稻品种“日本晴”中的反转录转座子,其中Tos10,Tos17,Tos19在组培的条件下被激活,经过详细研究后发现Tos17具有以下特点:1.Tos17在组培的条件下激活,分化成植株后失活,因此Tos17插入引起的突变可以稳定遗传;2.Tos17的拷贝数随着组培的时间而增多,经5个月的组培后,可平均产生10个拷贝,可以通过组培时间的长短来控制转座的拷贝数;3.突变体产生过程不涉及转基因。

4.Tos17是水稻内源性的反转录转座子,因此在插入植物基因组内部时,一般不会产生片段的缺失和改变,而且相对于T-DNA,Tos17突变体的侧翼序列的分离相对容易。

因此Hirochika认为Tos17很适合用来构建插入突变体库。

并构建了超过50,000个独立的再生植株,大约含有500,000个插入位点,并对M2代突变产生的表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Miyao et al., 2003; 2007),发现后代中大约50%的家系出现至少一个突变表型,在田间出现最多的表型是不育和矮化。

但是Tos17突变体库也有一些缺点如其插入的拷贝数多,对以后的遗传分析不利;其产生的突变体只有10%是真正由Tos17的插入引起的,其余的突变体是在组培的情况下或是由其它的未知的转座子专座产生的。

Miyao等(2003)通过大量的Tos17的插入位点的分析发现,Tos17在水稻中的插入事件并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存在热点,Tos17偏向于插入水稻中的较大的染色体,且插入密度和染色体大小高度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