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一、概述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成语作为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两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中日两国的成语中常出现同形异义的情况,这些同形异义成语在理解和运用上往往会给学习者带来困扰。
对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两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成语的使用。
二、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共同特点1. 源于历史文化的共通性2. 受到语言结构的影响3. 在语境和使用方式上存在共通性和差异性三、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实例对比1. 以“一字千金”为例- 中文成语:“一字千金”通常用来形容一句话的价值很高,具有深刻的智慧和内涵。
- 日文成语:“一字千金”则通常用来形容写作或书法的每个字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意义。
2. 以“闭月羞花”为例- 中文成语:“闭月羞花”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表示美丽动人。
- 日文成语:“閉月羞花”同样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在使用上略有差异。
四、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对照分析1. 深入探究成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同形异义成语在两国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差异。
2. 分析语言结构和逻辑语义- 中日两国语言的结构和逻辑语义有所不同,也影响到同形异义成语的使用方式和解释。
3. 探讨同形异义成语的语境和实际运用- 针对同形异义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和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成语的使用技巧。
五、结论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在中日两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充分展现了两国语言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通过对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两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成语。
这也为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交流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研究,并在两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六、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存在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历史文化的体现。
中日同形异义词参考文献
中日同形异义词参考文献引言:中日两国是邻国,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日之间存在许多同形异义词,这给双方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研究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文献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
一、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综述中日两国历史悠久,语言相似,因此有许多同形义词。
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的目的是解决交流中的歧义问题,促进两国之间的互通。
在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的早期阶段,主要集中在对比中日两国词汇的异同,探讨同形异义词的比较语言学特征。
随着交流的增加,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到语义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二、1. 《中日交流中的同形异义词研究》该文献是由赵永刚教授撰写的一篇综述文章,对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文章对中日交流中的同形异义词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探讨了造成同形异义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该文献可以作为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领域的基础参考。
2. 《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综述》该文献由李明同学撰写,从语义学角度对中日同形异义词进行了研究。
文章详细对比了中日两国的同形异义词,探讨了其中的语义差异,并分析了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该文献对于中日交流中的歧义问题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3.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社会文化研究》该文献由王晓敏教授撰写,主要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中日同形异义词进行了研究。
文章分析了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解释了同形异义词在交流中可能产生的误解,提出了相应的文化适应策略。
该文献有助于加深对中日同形异义词背后的文化因素的理解。
4. 《中日同形异义词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该文献由张琳同学撰写,对中日同形异义词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文章分析了中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同形异义词问题,并提出了旅游工作者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该文献有助于提高中日旅游交流的质量和效率。
中日同形词.
摘要: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意思相近、用法相同的同形词, 给语言相互的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
但不留意的话就会掉入同形词的陷阱, 使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各种误解, 严重的甚至引起摩擦。
因此, 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对排除文化障碍也有意义。
以中日同形词“先生”为例, 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用法、色彩等进行了对照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1) 汉语的“先生”具有不稳定性, 词义一再萎缩;2) 历史地看在感情色彩方面汉语的“先生”含褒义、贬义、中性, 日语的「先生」基本上为褒义;3) 语体色彩方面汉语和日语的“先生”相同, 都可用于口语和书面;4) 汉语的“先生”只是一个称呼词, 而日语的「先生」既是称谓又是职业;5) 日语“先生”一词增加了“对他人亲密的或带有玩笑的称呼”这一义项。
关键词:同形词;先生;称谓;汉语;日语;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和汉语词, 研究者把这些字形相同的词汇称作同形词。
随着两国语言的各自发展, 即便相同的汉字, 其意思、用法也各不相同, 这给两种语言的学习带来障碍, 交流上也会产生误解。
如“先生”一词,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对这两个字都不陌生。
但由于用法上存在着不同,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交流中常常为此引起不快。
有很多学日语的人因受汉语“先生”语义的影响, 遇到日本人统统以「先生」来称呼, 不管对方从事什么职业, 结果使对方很尴尬。
同样, 当日本人称中国老师为「さん」而不是称「先生」时, 中国老师心里也会不愉快, 会觉得对方不尊重自己。
原因在于双方都按照本国的语义来理解“先生”这个同形词。
有位日本人曾写过对“先生”一词的感受:“日常的に「先生」と呼ばれるような仕事をしていると、なんだか肩甲骨の下辺りがむずむずするような感覚になる。
思い浮かべる「先生」なる人はもっと色んなことを教えてくれるし、尊敬すべき人物だ。
未熟の塊みたいなわたしが「先生」だなんておこがましい。
”本文以中日同形词“先生”一词为例, 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色彩、用法等进行对比分析。
中日同形词对比-最新资料
中日同形词对比-最新资料中日同形词对比1.中日汉字词现状研究接触过日语的人都会发现日语中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词汇――汉字词,并且很多汉字词是中日同形词。
对于学习和研究日语的中国人和学习并研究汉语的日本人来说,中日汉字词有时是便利的“桥梁”,有时却是可怕的“陷阱”,这是因为日语中的汉字词既跟汉语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经常被称作“同文同种”。
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使两国在文化上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汉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更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和日本属于共同的汉字文化圈,共同使用汉字,所以中日两国的语言中存在大量同形词。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日两国的语言研究者提出了“中日同形词”并开始了研究。
芝田念统计了2502个口语中的高频双音词,其中同形同义词占32.29%,同形类义词占5%,同形异义词占61.31%。
李泉对汉日字形基本相同或相近的3817个汉语常用词统计后发现,词义完全相同和基本形同的占53%,完全不同仅占4%。
此外,刘富华、王顺洪、鲁宝元探讨了汉日同形词的研究目的、对日本人学习汉语的影响及分析方法等。
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中的汉字词为中心,对1128个汉字词进行分析,其中有853个为同形词,549个为汉语中无对应的词,本文从词义方面进行分析。
2.中日汉字词词形及词义对比根据《中国日本学年鉴1992》记载,李进守先生的《中日两国同形词对比研究》是国内最早的一篇对于同形词进行研究的著作。
长时间以来,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中日语言及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到现今并没有对中日同形词做出统一的规范化的解释,不同学者对于同形词的定义及范畴描述各自不同的看法。
2.1同形词的界定首先汉语中对同形词界定如下:冯建新:“同形词就是指中日语言中这部分字形相同的词,它是汉语与日语之间的一种词汇,其使用范围包括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词类。
中日同形词的分析比较
中日同形词的分析比较作者:杨雁晶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4期【摘要】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便一直在频繁地进行文化交流,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着大量词形相同的汉字词。
这些词语词形一样,但词义却不尽相同。
本文从语义的角度介绍了中日同形词的类型,并对其中的同形类义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之后对于中日同形词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汉语;日语;同形词;同形类义词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将汉语和日语里书写形式相同的词语称为同形词,如“学生”“数学”。
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字都各自发生了一些改变,一些原来字形相同的词现在已经不同了,如“压力/圧力”“道德/道徳”。
习惯上,人们仍然把这些词也看作同形词。
一、中日同形词的分类从语义分析的角度,中日同形词主要可以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同形类义词三类。
(一)同形同义词同形同义词在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中不仅词形相同,而且意义也相同,以数词、动植物名称和学术用语居多。
比如一、二、花、草、春、夏、秋、冬、社会、科学、法律等等。
(二)同形异义词同形异义词虽然词形相同,但是词义有很大的差异。
如“丈夫”在汉语中有两个词义:①女性称呼自己的配偶为丈夫,例如他是我的丈夫。
②指有所作为的人,例如大丈夫能屈能伸。
但是在日语中,“丈夫”的词义为:①健康,例如おかげ様で丈夫です。
/ 托您的福,我很健康。
②坚固、结实,例如この織物は丈夫で長持ちする。
/ 这个料子结实耐用。
(三)同形类义词同形类义词的词形相同,词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这些词在义项、褒贬、搭配等方面有着各种差异,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仔细分析。
如“事情”在汉语中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例如:我还有点事情。
日语中“事情”的词义是:①物事がある状態になった役や原因(理由,缘故)。
例如:どういう事情で昨日学校を休んだの。
/ 你为什么昨天没有来上课?②その結果、物事が今どのような状態にあるかということ。
(情况,情形)。
例如:事情のゆるすかぎり会に参加します。
探究日语教学中的中日同形词
探究日语教学中的中日同形词摘要:中日同形词是非常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的学习难点之一。
日语中的汉字词虽然与汉语中词汇具有字形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着表记、词义、词性、褒贬色彩以及语气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疑似”汉字的日语词汇,如不注意很容易造成使用时的误解和误译。
本文试着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中日同形词的异同,以期对日语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日语教学误用原因差异世界上使用的上千种语言中,日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关系。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原因,汉语和日语之间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词汇方面,这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相互影响,使它们之间产生了很多字形相同的词,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中日同形词。
荒川(1979)曾指出「日本人と中国人が『基本的』に同じ漢字を使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は、しばしば指摘されるように相互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いて、大きな利点にもなれば大きな『落とし穴』にもなっている」。
日语中有许多与汉语同形的词汇,这些词在其含义和使用上同汉语有共同点,所以对以汉语为目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由于对目标语言中出现的汉字及汉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无疑会给日语学习带来一些便利。
但是,中日同形词毕竟是扎根、生长在各自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词义、词性、语感等自然就会同中存异,如果我们不了解中日同形词的这一特性,而望文生义,以为“同形词”就是“同义词”,势必会造成误解和误用。
因此,通过分析和探讨两种语言中同形词的异同,以使学生尽量避免误用,这无论是对日语教师的教学效果或是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提升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同形词的界定关于同形词的界定,学者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至今尚未有一个明确的、为大家所普遍认同的定义。
曲维(1995)将中日同形词的定义表述为:“人们通常把使用中日相同汉字书写的词称为‘中日同形词’。
其实,所谓的‘同形’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概念。
浅谈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浅谈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差异作者:崔健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6期[摘要]汉语和日语同属汉字文化圈,都使用汉字,因此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字形相同的同形词。
中日同形词的存在无疑对中日两国交流起着积极作用。
而且它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习得。
但如果忽视中日同形词,特别是同形近义词的差异,就会产生误用。
因此有必要明确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本文将从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6方面研究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关键词]中日同形近义词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76-01众所周知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同形词。
它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既有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一面,也有因对其认识不足而常引起误用的一面。
其中同形近义词最难习得,如果忽视其差异,就会产生误用。
本文将举例来探讨同形近义词在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上的差异。
一、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及分类中日同形词指中日两国语言中字形相同的词。
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从词义角度将同形词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近义词、同形异义词三类的居多。
其中,把词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的同形词定义为同形近义词。
二、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差异中日同形近义词在意思用法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者易产生误用。
这里从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6方面探讨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一)词义不同从词义范围角度将同形近义词细分为以下三类:1.中日两语有相同意思,但汉语词义范围比日语广。
“最近”在汉日语中都有“近日,说话前不久的日子”之意,但汉语中还表示“说话后不久的日子”,可用于将来时。
如“最近要去上海出差”的“最近”表示将来,日语中无此意,因而不能直接使用日语「最近」,应译为「近いうちに上海へ出張する」。
此类词还有“紧张”“感情”等。
2.中日两语有相同意思,但日语词义范围比汉语广。
“反对”在汉日语中都有“不赞成”之意,但日语还有“相反,颠倒”之意。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语言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两国历史上交流广泛、深刻,相互影响也极大,以至于同形词在词义上有着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历史演变和文化多元等角度浅析词义差异的原因。
首先,中日历史文化不同,导致其产生不同的词义。
中文是中华文明的国粹,源远流长,内涵博大,涵盖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礼节习俗等,以及民族自觉。
日语学习起源于汉语,许多语法形制都受汉语的影响,但是其词义受国家文化的影响明显大于汉语。
日本从古至今一直拥有自身的文化,以及独特的宗教、文学、音乐等,这些都构成了日本的深厚文化底蕴,自然多了一些独特的词义。
其次,由于历史演变,使得中日词义有着不同的偏向。
中文历史演变,从古语到今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词语一直在演变当中,有接近、相近,也有改变、差别。
日语历史上几千年的演变也和汉语一样,词语也在不同的演变中产生了不同的词义。
再者,中日文化多元,使得同形词不同词义产生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拥有着数不清的文字、传统习俗等,使得中文词义有了不同的取向。
而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国度,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字、传统文化、宗教等,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底蕴,这些也使得日语中不同的词义在语法形态上有所不同。
本文简要地探讨了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原因,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有历史文化不同、历史演变、文化多元等,这些都使得中日同
形词在词义上有着差异。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日语言双方在词义上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彼此文化,加深两国友谊。
浅析中日同形词的分类及其差异原因
浅析中日同形词的分类及其差异原因作者:袁佳莹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摘要】文章对中日同形词从词义角度出发,将其分为三大类,并列举代表性词语分析其含义差异。
最后从历史、社会发展、对汉字的解释三个方面分析中日同形词含义差异的原因。
希望本文能够给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汉字词的理解带来帮助。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词义分类;差异原因一、前言中日两国同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汉字作为交流媒介,在记录两国语言、体现文化特征等方面必不可少。
由于最初日本是从中国引进了汉字,因此两国汉字在字形以及读音等方面有着众多共同点,也产生了很多同形词,这些同形词也有着有趣的差异。
例如日语中“有無怪我”一词,中国学习者有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有没有责怪我、埋怨我”的含义,其实这一词的含义是“有没有受伤”。
中日语言中的汉字词即使字形相同,但由于在语言结构、语音、语法,以及蕴藏在语言根本中的文化习惯的不同,会导致其含义与用法产生偏差。
本文首先对中日同形词根据词义进行分类,并举例分析同形词含义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从历史、社会、汉字解释三个方面分析同形词含义差异的形成原因。
二、中日同形词1、定义大河内康宪(1997)认为“同形词简单来说,是指例如‘工作、学校’等在日语和汉语中字形相同的词汇。
这些词汇中,有的是汉语借用了日语中的词汇,有的是日语借用了汉语中的词汇,但不论是谁借用了谁,用相同汉字组成的词就是同形词”。
也就是说只要字形相同,就是同形词。
由于日语中很多汉字仍采用繁体字,简体字较少,因此此处忽略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差异,并将日语词语的繁体字写法标注在括号内。
接下来从词义上对同形词进行分类。
2、同形词的分类同形词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含义相同的“同形同义词”、含义相近的“同形近义词”和含义完全不同的“同形异义词”。
在下文举例说明含义时,日语词语的含义是参照《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词典》(2010)和《日本语·中国语意味对照辞典》(1975),汉语词语的含义是参照《现代汉语大词典》(2007)。
中日同形词对比及其教授法研究
近似同形词: 中日两国语言 中意义相近或
相似的词汇
同形异义词: 中日两国语言 中意义完全不
同的词汇
同形近义词: 中日两国语言 中意义既有相 同又有不同的
词汇
来源于中国的汉字
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 的意义
添加标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添加标题
传入日本后成为日语词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使用中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和变化
相同点:中日同形词在语义上 有相似之处,可以借助已知的 汉语词汇来理解日语词汇。
中日同形词的 语义对比
中日同形词的 用法差异
中日同形词的 词性对比
中日同形词在 不同语境中的
使用
相同点:中日同形词在文化内涵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 的渊源。
不同点:由于中日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同形词在具体含义和使用 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研究意义:通过对比研究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入了解中日文化 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
教授方法:针对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 等方法进行教授。
中日同形词的定 义和分类
中日同形词的教 学现状和问题
中日同形词的教 学方法和策略
中日同形词的教 学效果和评价
对比教学法:对比中日同形词的语义、用法和搭配,加深理解 语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语境,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同形词的用法 归纳演绎法:先归纳中日同形词的共性,再演绎其个性,形成系统化教学 文化导入法:结合中日文化背景,解释同形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跨文化意识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中日同形词是指中 日语言中意义相同 或相近的词语
中日同形异义词浅析
2016.07从古至今,汉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3世纪时,日本人将中国的汉字带入日本,并根据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因此,日语是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三部分组成,且日语中的汉字在书写上大部分依然采用中文的繁体字。
虽然在中国现在使用的是简化字,但大多数中国人基本能够无障碍地阅读繁体字,因此,即便没有学过日语的中国人,在读日语的报刊或杂志时,也能够通过汉字大体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与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日语学习者相比,日语中的汉字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大优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日两国间文化的差异,相同的汉语词汇在用法和意思上渐渐发生了变化,在使用时如不加以区分便会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影响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
我们把中日两国汉字中使用相同汉字来表记的叫做同形语,在日语的《分类语义表》中收录的36263个词语中,中日同形语2字词语有10494个。
其中分为:1.同形同义语。
指中日同形语意思相同或非常接近的。
如政治、社会、哲学、革命、主义、资产、医科等。
还有像“历史”这样的词,日语写作“歴史”,虽然中文在书写上已经简化,字形上有所不同,但也被认为是同形语。
2.同形类义语。
指在中日两国语言里意思有一部分重合,一部分不同的。
如愛情、犠牲、会計、活発、深刻、適当、必要、訪問等。
3.同形异义语。
指中日两国语言都表示相同意思,但汉语还有别的意思,或日语还有别的意思。
如:爱人、大丈夫、得意、外人、经理、情报等。
同形异义语除了在意思上不同,在词性、使用方法、语感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中国十二属相中的“猪”,在日语里虽然也写作“猪”但表示的却是“野猪”。
日本人在表示“猪年”的时候,用的也是“野猪”,而不用“豚”,“豚”表示可以食用的猪。
日本人在提到外国人时,有时会省略为“外人(がいじん)”,而在中国人眼中,“外人”一般指被排除在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因此,当日本人在中国人面前说“外人”的话,就有可能会使中国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或者引起误解。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具有相同形式的词汇,但其词义却存在严重的差异。
这一现象被称为“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
中日同形词的出现可以归因于许多原因,本文将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词义差异原因进行浅析。
首先,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可能是由于语法差异造成的。
两种语言之间有不同的语法结构,例如日语使用几个状态词(如ジ、チ、ナ)来表示不同的宾语语法,而汉语则没有对应的语法结构。
因此,同一个词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从而导致词义出现差异。
其次,中日同形词义差异也可能是由于历史文化差异引起的。
中日两种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同形词词义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日语中“利用”一词和汉语中“利用”一词在历史文化上具有不同的情境和背景,因此他们具有不同的词义以及不同的语义暗示。
此外,语言发展过程中,某些词汇也可能由于历史文化的变化而演化出不同的词义。
再者,“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可能也是由谐音形成的。
一些汉字的发音可能与日语中的某些词汇比较接近,这也可能导致了两种语言中词义的差异。
在两种语言合并的情况下,谐音的效应可能会使汉字的词义和原有的日语词义发生差异。
最后,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还可能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认知差异造成的。
文化活动是语言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活动会影响相同形式的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
例如,在中国,“谢谢”一词在礼仪中常常表示感谢,但在日本,“谢谢”一词更多地表示道歉。
因此,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认知差异也可能是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可能归结于语法差异、历史文化差异、谐音形成和认知差异等多种原因。
此外,还有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原因,比如语言的演化等,需要进一步探究。
未来,语言学家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语言,特别是“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以维护并发展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
汉日同形词对比研究
汉日同形词对比研究摘要:汉语和日语中有不少同形词。
这些汉日同形词中有一部分是在两千多年前汉字传入日本时保留下来的;有一部分是日本人在吸收西方文化时,使用汉字造出来的新译词,而后又被引入汉语中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我国制造出来的新译词,被日语吸收过去的。
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相互之间的影响涉及很多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的联系尤为紧密,但是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日汉同形词的词义产生了差异。
关键词:汉日同形词;辨析;对比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圈,对于两国来说,汉字是继承与发展文化所不可欠缺的媒体。
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在汉字词方面也存在相互借用、相互影响的情况。
对于学习和研究日语的中国人来说,对中日汉字词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一、汉日同形词辨析汉字词,或称为“汉源词”是指位于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语言中存在的、从古汉语中派生出的词汇。
它可以由几个汉字组成,也可以由一个汉字组成。
汉语中所有的词都是汉字词。
从词源上看,汉语中的汉字词绝大多数是汉族语言的词,但也有一小部分是非汉族语言的外来词。
如葡萄、罗汉、马拉松、迪斯科等是音译外来词。
在日语中,“汉语”通常指吸收并改造汉语(中文)的词汇,当中包括和制汉语。
大部分与中文意思相同或相近,其中一小部分与中文意思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词义范围的区别中日两国语言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在保留了一定的相同意义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派生意义。
由此产生了词义范围的区别。
关于这一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日语词义范围大于汉语。
如「道具」,日语中该词有着和汉语相同的意思,表示工具、舞台道具等等。
除此之外,日语还有三种意思:①制作东西时使用的器具的总称。
如:「大工道具」(土木工具)。
②家庭生活用具。
如:「勝手道具」(厨房炊事用具)。
③手段。
如:「結婚を出世の道具に使う」(把结婚当作发迹扬名的手段);第二类,汉语词义范围大于日语。
中日同形异义成语
中日同形异义成语一、介绍中日两国语言虽然源自不同的语系,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中日之间存在许多同形异义的成语。
这些成语在表面上看起来相同,但实际意义和用法却存在差异。
本文将就中日同形异义成语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成语。
二、相同成语不同意义2.1 国士无双(日本)vs. 国士無双(中国)2.1.1 国士无双(日本)在日本,国士无双是一个褒义词,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非常杰出,独一无二,无人能及。
这个成语源于日本战国时期的茶道大师千利休。
他被称为“茶道国士”,意思是他在茶道方面的天赋和造诣超越了所有其他人,不可比拟。
2.1.2国士無双(中国)然而,在中国,国士无双具有贬义色彩。
它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过于独断独行,自视甚高,不听他人建议。
这个词往往带有傲慢和自大的意味。
2.2 四面楚歌(中国)vs. 四面楚歌(日本)2.2.1 四面楚歌(中国)在中国,四面楚歌是形容一个人身陷困境,四面受敌的情况。
这个成语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被其他国家围困,无法自拔,形势非常危险。
2.2.2 四面楚歌(日本)然而,在日本,四面楚歌的意义与中国有所不同。
它指的是一个人受到大家的排挤和孤立,处于社交困境中。
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场所或社交圈中处境困难,没有朋友和支持者。
三、不同成语相同意义3.1 杯弓蛇影(中国)vs. 杯矢蛇蝎(日本)3.1.1 杯弓蛇影(中国)在中国,杯弓蛇影是形容一个人过于敏感和多疑,对于周围的事物和人有过度的怀疑和猜疑。
成语的意思来源于一个人在喝酒时,光线昏暗,导致杯中的弓影看起来像蛇一样。
3.1.2杯矢蛇蝎(日本)而在日本,杯矢蛇蝎与中国的杯弓蛇影有着相同的意义。
它形容一个人过分敏感,对于周围的事物和人过度猜疑和怀疑。
成语的来源是“杯”代表喝酒,而“矢”、“蛇”和“蝎”分别代表箭、蛇和蝎子,这三者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被认为带来厄运和危险。
3.2 轮流做官(中国)vs. 輪番進軍(日本)3.2.1 轮流做官(中国)在中国,轮流做官指的是官员按一定的轮次和顺序担任特定的职务。
小议中日同形异义词
殊性进行教学工作等 , 还有待作 出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
语 。比如 : 差别 、 需要 、 息 、 安 爱人 、 颜色 、 学徒 、 看病 、 因 、 基 规
一
o听到这个消息后 , 他激动 得不知说什么好 。 ( 圣 二 叉老蠲 、 、 c 圭『l ) 彼 耋南 ) 二宅感勤 L 、 老 L 何 0
加分加 岛 < , 。) )
为了迎接总统 , 机场采取 了严密的保安措施 。) 从古到今 的漫长的历史 中,中 日两 国的语言 间产生 了大 扎 0 。( o死亡事故 统凳亨 为 、 察 e 威重 取 1缔 警 、 ) 量的同形词 。同形词不仅数量庞大 , 从质 量上来说 , 无论 中文 还是 日语 ,该类词在本国的词汇体 系里面 中的基本词汇 比例 也不 占少数 。 中国的 日语学 习者经常 因为同形 词发生错误 。 本
乃至社会环境 的不 同,产生不一样 的意思也是理所 当然 的事
O他在这件事上犯 了严重的错误。 ( 二 件c 扫0 彼c 二 、
重大 三灭老括加 L L圭, ) ) 。
( ) 勤 二 激
情。但是 目 前在 1 3 语学习者中很多人都是看到 同形词便 自 然
而然地认 为意义用法完全一样 , 而导致频繁 的误用 。比如 : O人 民 生活水平力 j 土< r圭L 。X( L ) 一 /
o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啊。 、扎 e 允 感勤的 ( 二 埸面 南 ’。) j 五 、 结 小 对于把 日语作为学习对象的 中国学习者 , 日同形词 的 中 问题必须要有充分 的认识 , 因为是 同形词 , 正 更应该要排 除母
律、 兢走 、 温存等词 。
关于中日同形汉字词的词义比较
来, 就成了百分之萌的中文。 例如 r 斡容J 一词 ,斡容筢朗 老超之 广J, r 二 翻译 过来是 “ 出了容 超 许 的范围” r 陪j ;段 ~词 ,新 L0 段陪 高曲 j 翻译过来是“ r 、 , 提高 到了新 阶段 ” r情熟J一词 ,仕事 ;情 熟 之燃 亨J ; 『 : ,翻译过来是 “ 对工作 充满热情 ” r ;平和J 一词 ,原 子力 毫平和事檠 I使 弓J翻译 r 二 , 过 来是“ 将原子能用于 和平事 业” 。类似 的还有 : 暗黑 、 施毅 、 绍介 , 苦痛 、 爱、 分、 情 配 品物 、 山、 引、 野 耪 限界、 败戟 、 出演 、 面会 , 余剩 、 展 鞠、 逼命 、 同工具曲、 々堂 々等等。 正 综 上可见 , 日语学习 中 , 在 准确把握 中 日文中 同形汉字 词的词 义是非常重要 的 , 我们 既要充 分利用汉语 与 日语 的渊源关 系搞清楚 中 日文中同形汉字词 的共 性 , 运用好汉字 的优势 , 也要充 分注意到
摘
要
现代 日语 中的汉字字形 与我国现在通用 的汉字字形 ,
如 日文汉字 :一定 j固定 , r ( 规定 , 一) r 统 。 I 一定 收入J 即固定收入 ; r 学生 服装 毫一定亨 否J 即统 一学生服装 。可见 “ 一定” 日语 和 在 汉语 中有共 同点 , 下面再来 看看不 同点 , 在汉语 中“ 定” 一 一词 除了 表示“ 固定 ” , 外 还有 “ 肯定” 的意思 。 日语表示“ 而 一定” , 时 则要用 r 考 。目 等词来表达。例句 : 彼法 考。 来 舀 L 上 。( / 他~定会来)
虽然多数是 相 同的, 但是 词义 上却不 尽相 同。 的甚至完全 不 同义, 有 有的或是 日语 汉字意义广或是 汉语汉字意义广 , 还有的是需将前后
中日同形异义词举例
中日同形异义词举例一、词汇意义不同1.家族:在中文中,“家族”通常指的是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团体,而在日语中,“家族”则更偏向于指一个家庭,包括父母和子女等。
2.怪我:在中文中,“怪我”通常表示“怪我不好”的意思,而在日语中,“怪我”则表示“受伤”的意思。
二、词性不同1.汽车:在中文中,“汽车”是名词,而在日语中,“汽车”是动词,表示驾驶汽车的意思。
三、表达方式不同1.丈夫:在中文中,“丈夫”是指已婚男子的配偶,而在日语中,“丈夫”则表示结实、健壮的意思。
2.障子:在中文中,“障子”通常表示屏障、障碍物的意思,而在日语中,“障子”则表示推拉门、滑动门的意思。
四、文化背景不同1.茶道:在中文中,“茶道”是指一种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而在日语中,“茶道”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仪式活动。
2.切手:在中文中,“切手”通常表示割破手的意思,而在日语中,“切手”则表示邮票的意思。
五、语言习惯不同1.病院:在中文中,“病院”通常是指医院的意思,而在日语中,“病院”则是指诊所以及小型医疗机构的意思。
2.风邪:在中文中,“风邪”通常表示感冒的意思,而在日语中,“风邪”则表示伤风、感冒的意思。
六、历史背景不同1.武士:在中文中,“武士”通常是指日本的武士阶层,而在日语中,“武士”则表示武艺高强的人。
2.浪人:在中文中,“浪人”通常是指流浪者或者无业游民的意思,而在日语中,“浪人”则表示没有考上武家的科举考试的人。
七、使用频率不同1.学生:在中文中,“学生”是常用的词汇之一,使用频率较高,而在日语中,“学生”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2.先生:在中文中,“先生”通常用来称呼老师或者有学问的人,而在日语中,“先生”则用来称呼医生或者律师等职业的人。
八、社会现象不同1.美容院:在中文中,“美容院”通常是指提供美容服务的机构,而在日语中,“美容院”则是指提供美发服务的机构。
2.株主权者:在中文中,“株主权者”通常是指公司的股东和高管人员,而在日语中,“株主权者”则是指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
由中日同形词对比论日语学习
由中日同形词对比论日语学习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不断增加,学习日语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对于初学者来说,中日同形词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难点。
中日同形词是指中文和日语中拼写相同、或者类似但含义不同的词汇。
这不仅容易引起初学者的困惑,还可能导致翻译错误。
本文将通过对比中日同形词来探讨日语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一、由汉字到假名中文和日语都使用汉字,但是日语和中文之间汉字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差异。
由于日语中的汉字大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言文,而中文现代化后对于某些字的读音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导致中日同形词在语义上的差异。
以“船”为例,“船”在中文中指的是一种交通工具,而在日语中,它还可以指“船舶公司”、“海运运输”等相关事物。
同样,“酒”在中文中指的是一种饮料,而在日语中除了饮料外,还可以指酒类饮品的总称,如啤酒、葡萄酒等。
因此,在进行中日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和选择,不能盲目地套用中文的语义。
为了区分中文和日语中汉字的不同用法,日语中使用了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来表示汉字的音。
例如,“船”在日语中被读成“ふね”,“酒”被读成“さけ”。
假名的使用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但也为初学者提供了一种更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同形异义中日同形词在形式上相同,但是由于语言的发展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它们在语义上却存在着差别。
以“面”为例,中文中的“面”可以指面条、面粉等食品材料,而日语中“面”(めん)则更多地指的是“御中元”,即日本传统的送礼方式。
类似地,“京”在中文中指北京,而在日语中则用来指日本的京都府。
还有一些词汇虽然在形式上不同,但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如,“计算机”在中文中指电脑,而在日语中被翻译为“コンピューター”,但其含义相同。
“音乐”在中文中指音乐艺术,而日语中被称为“おんがく”,但它们仍然是同样的概念。
三、同音异义除了同形异义外,中日同音异义也是初学者易犯的一个错误。
这些词汇在发音上相同,但是在意义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两种语言都源于汉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的发音、用法和文法等方面的不同已经非常明显,而同形词的词义也有所不同。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和前提,然后介绍了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原因,最后分析了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对两个语言的影响。
首先,定义中日同形词:中日同形词(identical shape words)
是指它们的发音和拼写都相同,但是意义也有所不同。
这类同形词是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发展史所导致的,它们在各自的语言里具有不同的含义,甚至有时意义完全相反。
其次,分析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的原因:
1.义的演变:中日两种语言的词义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这种自然变化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词义差异。
2.化差异:中日两国之间存在古老的文化差异,影响着它们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语言习惯,从而引起了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
3.言的不同实践:中日两种语言的语法、句法结构等在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原因之一。
最后,分析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影响: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对两者的认知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词义重叠的同形词数量很少,大多数词义各不相同,它们会增加学习两种语言的难度,尤其是在涉及到文化翻译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此外,错误的日语用词也很容易引起误解,影响双方的沟通效率。
综上所述,中日同形词的发音和拼写相同,但是意义上却有所不
同,这是由于历史演变、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不同所导致的,而且它们会影响到双方的认知和沟通,因此,在学习和运用这两种语言时,应该特别注意中日同形词的用法,避免误解和错误。
浅析词性完全不同的中日同形同义词的词性差异
226浅析词性完全不同的中日同形同义词的词性差异文/颜景义摘要: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意义和形式相同的词汇,即:中日同形同义词。
日语中这类词虽然形式和意义与汉语相同,但在词性却和汉语存在差别。
因受母语影响,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同形同义词的词性方面常出现误用。
本文通过对常用的词性完全不同的中日同形同义词的词性差别进行分析,引导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扰,准确把握中日同形同义词的词性,提高日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同形同义词;词性;完全不同;差异一、引言1978日本文化厅出版的《与汉语对应的日语汉字词汇》一书中,根据词汇形态和语义的对应关系将中日同形词词汇分成3类,即:同形同义词、同形近义词、同形异义词。
并认为多数同形词都是同形同义的。
同形同义词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很大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困扰。
中日同形同义词虽然在形式、词义及词语搭配等方面相同,但词性却存在差异。
中日同形同义词的词性差别主要有两种:一是词性完全不同:二是词性同中有异。
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词性完全不同的同形同义词,往往地根据母语的理解,原封不动地去对应日语的词汇,造成很多误用。
本文对词性完全不同的中日同形同义词的词性差别进行分析,以期为学习者开拓思路,排除母语干扰,提高日语表达能力。
二、汉语中是形容词、副词;日语中是名词的同形同义词以“具体”和「具体」为例,汉语的“具体”可作形容词和副词用。
如:①作了具体的安排。
(形容词)②请说得具体点儿!(副词)日语的「具体」只能作名词用。
如「具体案/具体方案」「具体策/具体政策」。
但学习者常会根据汉语的理解,把①②句说成:「※は具体な段取りをした」、「※もう少し具体に話をしてください」。
日语中「具体」是名词,如果要作谓语或定语状语等修饰语,则必须要在其后加「的(てき)」,构成「具体的だ」「具体的な」「具体的に」的形式。
所以①②句正确的日语表达应为:「具体的な段取りをした」、「もう少し具体的に話をしてくださ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中日同形词的定义第三章中日同形词产生的三种途径3.1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3.2 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3.3 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四章三种途径所对应的文化差异对于同形词的影响4.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4.2、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4.3、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五章中日同形词所反映的文化差异5.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5.2、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5.3、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六章参考文献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作者专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作者年级:08级作者姓名:陈笛【中文摘要】本文以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将全文的重点放在同形词所反映出的两国的文化差异上。
不仅是同形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差别反映出的两国社会文化、历史变迁和民族价值观的差异,还有通过社会文化大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在同形词上的差别。
本文首先介绍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先行研究成果,前人关于本论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形词的词义研究上,就意义的相同、相类和不同来分别列举和分析,而本文在此基础上, 提出本文的侧重点和相对于他们的创新之处,通过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形成的三种主要途径,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引出本文的核心部分。
从三种传播途径分别阐释对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差异,包括历史文明和社会习俗等的差异,以及分不同的词性来分别追溯同形词所反映出的两国社会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三种途径,文化差异,词性。
【英文摘要】:【关键词】:第一章引言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比邻的文明大国,自古以来的频繁交往,带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而这双向的互动所产生的结果更直接、更明显并且于无形之中是表现在语言上。
本选题通过对中日同形词的了解和分析,旨在揭示同形词产生的原因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差异,以及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变化而所折射出的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迁与不同,从侧面反映出两国近千年来的各方面的动态,为文化的寻根溯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日同形词的产生主要有从中国传入日本、从日本传入中国和偶然一致三种途径。
通过语言文字文化的传播方向,可以了解到两国文化的发展态势、社会的开放发展程度和影响力;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直观的交流工具,反映了中日在政治、经济和生活等各方各面的特点,体现了社会的部分面貌特点,从语音、书写形式和语用方面的差异折射了文化方面的不同,而这也是借以充分了解两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对于这一论题,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字的语音、词汇、语法对日语汉字的影响,日语汉字流入中国对汉字的利弊影响,以及两者的对比方面和汉字的词源问题。
而并没有从共时和历时对比的角度就同形词背后的隐藏的文化差异进行探讨,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动态,明治维新、西方文化的引入、自身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没有被深入地纳入考虑的范畴。
而日本学者对中日同形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上,对日本汉字的探讨由来已久。
明治维新前后,还创立了现代日语语言学。
但主要局限于汉字及汉字词本身的研究上,如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构造、汉字词的使用、汉字词的特点等方面。
而没有引用社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观点,因而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
本文作者认为语言文字作为直接的交流工具,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而文字作为纪录社会生活的工具更是敏感的凸现社会生活面貌和变迁。
本文运用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观点,把语言文字所反映出的社会面貌挖掘出来,也论述了两国在文字发展的千年中,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这是与前人论著的不同之处,推究出了文字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含义。
第1章中日同形词的定义。
同形词是着眼于书写形式上的联系,论述的对象是用文字记录的词,因而把同形词定义为字形相同而实际上作为不同的词来运用的一组词。
中日同形词即在中日两国中存在着书写形式相同或相似的一部分字词,它们的意义或相同、相类或完全不一样,传播途径也各异,但重点在于书写形式的一致之处。
第2章中日同形词产生的三种主要途径。
2.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从秦汉时期开始日本借鉴中国的文化,对于当时只有口头语言,而并没有文字的日本来说,语言文字也是他们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引进了大量的汉字作为日语中的表音元素,这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
如:茶(ちゃ)、生姜(しょうが)、马(うま)、象(ぞう)、兰(らん)、牡丹(ぼたん)另加几个动词和形容词等等。
这些词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在当时主要通过中国传播佛学的僧人和日本对汉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带过去,现在依然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
2.2从日本传到中国的三种中日同形词。
2.21日语式汉字場合、場面、場所、便所、備品、武士道、舞台、貯蓄、調製、大本営、道具、不景気、服従、服務、被写、副食(物)、復習、破門、派出所、必要、保険、方針、表現、一覧表、人力車、解決、経験、権威、化粧品、希望、勤務、記録、個別、交換、克服、故障、交通、共通、距離、命令、身分、見習、美濃紙、目標、内服、内容、認可、玩具、例外、連想、浪人、作物、作戦、三輪車、請求、接近、説教、節約、支部、支配、市場、執行、侵害、申請、支店、初歩、症状、処女作、処刑、集団、宗教、出席、総計、倉庫、想像、体験、退却、停戦、展開、手続、特別、特殊、取締、打消、話題、要素、要点、入口、覚書、貸方、借方、弓道(射术,射箭术)、高利貸、興信所(信用调查所。
侦探所)、茶道、柔術、立場、出口、肉弾、引渡、読物以上的汉字是在日本经很长的时间产生的汉字,在没有从日语中引进之前,汉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汉字的使用例子。
这些汉字都是基于纯粹的日语发音和造字法而产生的。
2.22近代改造的汉字(近代日本人在翻译欧美各国语言的词汇时,参照古汉语词汇的意思进行改造,这些改造的汉字被引进到汉语)。
文学、文化、文明、文法、分析、物理、演説、諷刺、学士、芸術、議決、具体、博士、保険、封建、方面、法律、法式、保障、表情、表象、意味、自由、住所、会計、階級、改造、革命、環境、課程、計画、経理、経済、権利、検討、機械、機会、機関、規則、抗議、講義、故意、交際、交渉、構造、教育、教授、共和、労働、領会、流行、政治、社会、進歩、信用、支持、思想、自然、手段、主席、主食、運動、予算、遊撃、惟一(唯一)明治时期的西学译介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汉学素养,在译介西方学术用语时,借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词汇,并赋予了新内涵,形成了新的术语。
2.23翻译欧美词语的汉字(明治时期,在日本通过汉字的组合把欧美的语言意译或者部分地意译,进而这些词语被引进到汉语中),这样的汉字在数量上是最大的。
对汉语词的原意加以改造,或利用汉字组成新的词,使之适合于作西文概念的译语。
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译语很多。
近代日本代西方的科学影响了整个亚洲国家,先期的日本音译法创造出许多诸如瓦斯(英gas)、俱乐部(英club)、米(英meter)、混凝土(英concrete)、浪漫(英romantic)之类的词汇。
虽然这些词汇现在在日语中分别用片假名表示为カスクラブメートルコンクリートロマンチック但在日本产生之初是用汉字表示的,中国也就原封不动地借用了当时的日语汉字。
利用汉字组成新的词,举例:集中宿舎総合2.3 偶然一致的中日同形词。
两国偶然一致地创造出了书写形式一致或类似的词汇。
高校音读和训读造成的意义差异这三种形式是形成中日同形词的主要成因,它们形成了中日语言文字文化中微妙部分。
但不管是以何种形式产生,同形字之间都存在着语音、书写形式、语法和语用上的差异。
尤其是明治维新之后,部分中日同形词的表义已经相距甚远,这与两国语言的发音系统、社会习惯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但这是中日汉字的渊源,也是同形词表义相同的根基。
第3章三种途径所对应的文化差异对于同形词的影响。
3.1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字是最初秦汉时,中国有着强大的国力,语言文字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系统;而日本在当时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口头语言。
于是在引进中国佛教文化的同时吸收了中国的汉字,作为日文中的表音符号,为没有书面表达形式的日语注音。
可见,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化的发展起步是较晚的,远在中国之后,从而也就决定了文化的传播方向是从中国流向日本。
在没有书写形式的情况下,日本吸收的汉字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名词上,如饮食中的“豆腐(とうふ)、煎饼(せんべい)、馒头(まんじゅう)、茶(ちゃ)、生姜(しょうが)”等;还有动物中的:“马(うま)、豹(ひょう)、象(ぞう)、狮子(しし)、猩猩(しょうじょう)、骆驼”;花卉中的“兰(らん)、菊(きく)、牡丹(ぼたん)、葡萄(ぶどう)”。
中国的特有词汇,压迫,剥削???3.2 从日本传到中国的三种中日同形词。
3.21日语式汉字物语辩护士歌舞伎武士道柔道花道权益日本特有的军事组织大本营(だいほんえい)这些汉字是在日本经很长的时间产生的汉字,在没有从日语中引进之前,汉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汉字的使用例子。
它们都是基于纯粹的日语发音和造字法而产生的,主要是日本古典技艺名称,如武士道(ぶしどう)、歌舞伎(かぶき)、柔道(じゅうどう)以及利用汉字构词法将以往被训读的汉字单词组合所产生的新词汇,如場所(ばしょ)、立场(たちば)、方针(ほうしん)、电车(でんしゃ)、手续(手続き)。
在日语中,本只有場(ば)和所(しょ)这两个词,而日本学者把他们组合,用中文使用和日语中发音相近或相似的汉字代替,结合日语中对应的意思形成独特的中日同形词。
当然,因为日本引进中国的文字已经是四世纪时的历史了,因而日语中的汉字部分对应的都是古汉语的词形,与现代汉语的书写形式和意义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偏差,但追究历史仍能看出其中深远的联系。
3.22近代改造的汉字(近代日本人在翻译欧美各国语言的词汇时,参照古汉语词汇的意思进行改造,这些改造的汉字被引进到汉语)。
明治时期的西学译介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汉学素养,在译介西方学术用语时,借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词汇,并赋予了新内涵,形成了新的术语。
例如“主义” 这个词,在古汉语中并不存在。
日本现代学者在考证“主义”语源时,却说“主义”一词原为汉籍中所有,并举了《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一语为证,意谓日本近代学人仍是从汉籍中找到“主义”这个现存的词去译英文的词尾ism。
但太史公这句话中的“主”指主上,也就是汉文帝,全句本意是说敢于犯颜强谏,致皇上于义。
所谓“达主义”,不是说自己要坚持实现某种信念,而是说使主上抵达“义”的境界。
在这句话中,“主义”根本不构成一个独立的语言成分。
有趣的是,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词典》中,也举《太史公自序》中的这句话为“主义”一词的汉文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