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伦敦雾都的形成与消失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伦敦“雾都”的形成与消失
(工程管理专业2013级2班 XXX XXXXXXX)
摘要:18世纪开始英国借助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

煤在燃烧时释放出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成为了人们脑海中工业革命的象征。

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柯南·道尔书中的福尔摩斯,“雾都”的朦胧景色令人神往。

但事实上身处书中年代的伦敦人对此却深感困扰,浓雾会妨碍交通,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健康。

1952年12月4日,雾霾终于显露了它凶残的一面: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有四千七百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

大雾之后几个月,又有八千多人死于非命,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

这次灾难事件的发生对英国人震动很大,由此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并拉开了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进行空气污染治理的大幕。

关键词:伦敦浓雾形成消失
1.引文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伦敦工厂里烟囱林立,煤烟蔽日,曾经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当时这座著名大都市的天空整天灰蒙蒙的,也被戏称为“雾都”。

煤烟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市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如何看待煤烟,又该如何治理空气污染,英国社会的各利益阶层为此展开过漫长的博弈。

最近出版的《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美国学者彼得.索尔谢姆著,启蒙编译所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一书,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还原。

2.“雾都”的形成
早在中世纪,伦敦就开始出现煤烟污染大气的问题,当时的英国国会还颁布过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

由煤支撑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

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
伦敦雾。

喜爱英国文化的旅游者或许会暂时沉缅于雾都的朦胧景色,但长住在此的伦敦人对此深感困扰。

浓雾会妨碍交通,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健康。

许多伦敦市民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高发。

从12月5日到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

9日之后,雾霭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图一是1952 年 12 月伦敦市政厅区域的黑烟和 SO2 浓度与1951年12月的平均浓度对比:
图一
在 1952 年 12 月的伦敦烟雾事件期间,伦敦空气中的黑烟(颗粒物)和 SO2 的浓度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根据伦敦政府的监测数据,空气中黑烟的浓度峰值达到了 4460μg/m3,SO2 的浓度峰值则为 3830μg/m3,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比伦敦平常情况高出了大约 10 倍。

3.“雾都”的消失
(一)烟雾灾难推动环境整治
在付出生命的代价后,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

1956年催生了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

这一法案规定城镇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等。

1974年的《控制公害法》囊括了从空气到土地和水域的保护条款,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条款。

相继颁布的法令严格执行成为“雾都”获得新生的保证。

图二中世纪至19世纪伦敦的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
扩建绿地是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伦敦虽然人口稠密,但人均绿化面积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

即使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市中心,也仍旧保留着海德公园以及詹姆斯公园等大片绿地。

伦敦的巴特西发电站曾是英国最大的发电站,被认为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巅峰时期每周烧煤一万吨,每天消耗泰晤士河河水155万立方米。

1989年,巴特西发电站正式关停。

2007年2月,时任伦敦市长利文斯通宣布环保规划,计划在20年内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把伦敦建成全球最环保的城市。

根据规划,约750万伦敦市民将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换用节能灯泡。

在商业领域,在节能和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被授予绿色奖章。

英国政府认识到,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既与燃料结构有关,也是人口、交通、工业高度集聚的结果,需要综合性治理,其中产业转型是关键,不再单纯依赖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二)着力打造低碳生态社会
现在的伦敦“雾都”不再,宛若一个生态的公园。

伦敦从“雾都”向“生态之城”的转变,正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实施经济转型、努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缩影。

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也包括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

到时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
7%。

为更好地建设生态社会,2007年9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在全国建设10个生态镇。

同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对所有房屋节能程度选行“绿色评级”,以提高房屋能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放。

政府要求从今年2016年开始,所有新建住宅都必须是“零排放”,此类环保住宅将享受免缴印花税的政策优惠。

政府还制定了推广太阳能的计划,补贴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还充分利用海上风能,其海上风电站的装机容量位居世界前列。

良好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了英国人的生活质量,并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

据英国官方统计,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英国共吸引海外游客59万人次。

(三)领跑探索生态文明
英国100多年来经历了田园牧歌到烟囱林立再回归绿色生态的发展历程,这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理念和实践借鉴。

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运动兴起时,环境保护是流行的概念,后来是可持续发展,但近几十年,这些口号“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力了”。

生态文明是一个全新理念,包含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等很多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探索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尽管整个社会都在努力向生态文明转型,但英国也存在一些焦虑。

一个突出问题是,英国设置了较高的减排目标,但现行政策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政策力度不足,英国2017年的近期减排目标可能难以实现。

2012年英国政府还暂停一些太阳能补贴计划,原因是大量住宅纷纷安装太阳能
电池板,补贴资金难以为继。

4.总结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19世纪末期每年90天左右减少至不到10天,如今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

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经历了血的教训,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再被重复。

英国伦敦的情况与我国当前的情况何其相似,我国应借鉴学习西方国家以及
日本等国家治理雾霾的方式和方法,从节约能源入手,不能一味追求GDP的增长而用污染环境为代价,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

如果雾霾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中国将很难实现长远的发展。

所以全国人民应吸取前人的教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同时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只有这样,中国的雾霾才可以得到缓解,进而得以消除,才能回归以前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参考文献
[1]《发明污染》惠州日报第A5版:阅读/特别报道2016.03.19
[2]英国伦敦治理50多年告别雾都PPT
[3] 伦敦烟雾治理历程中国清洁空气联盟(CAAC)
[4]《当年的雾都伦敦和如今的北京雾霾,并不完全一样》知乎日报
(2014-03-25)
[5]伦敦雾霾治理历程对中国大气治理的启示
[6]"The sky of our manufacture: Literature, modernity and the London fog from Charles Dickens to Virginia Woolf." Taylor, Jesse Oak.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Ph.D.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