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植保与绿色植保的发展与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植保与绿色植保的发展与期望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种植业大国,粮、棉、油、糖、果、菜、茶等作物面积和
总产均居世界前列,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植物保护功不可没。2009年11月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
我国生态条件复杂、耕作制度多样,是有害生物多发、频发、重发的国家。目前,我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病、虫、草、鼠)1700多种,其中害虫830多种、病害720多种、杂草60多种、鼠害20多种,可造成严重危害的100多种。我国重大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60~70亿亩次,每年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60~80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6000~9000万吨、皮棉150~180万吨、油料250~270万吨。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自然损失率37%以上测算,若不采取防控措施,中国每年病虫危害损失粮食1500亿公斤、油料68亿公斤、棉花1.9亿公斤、果品和蔬菜上千亿公斤,潜在的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气候变暖和耕作制度变化的影响,生物灾害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亚洲飞蝗从我国西北方向侵入;水稻“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从西南方向侵入;病、虫、草还通过农产品贸易从我国海岸线侵入。生物灾害损失日趋严重,目前我国生物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600多亿元,局部地区损失已经重于水灾和旱灾。
植物保护是根据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的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措施并组织开展防治工作,控制其危害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随着现代农业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控制农业生物灾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中显得逾来逾重要,对植保工作的要求也逾来逾高。而植保工作的本身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植保队伍不稳,人才难留,技术手段落后,设备老化,植保的重要地位与现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新时期的农业防灾减灾的适应能力差,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形势令人十分堪忧。笔者结合孝感植保现状,探求植保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植物保护工作以有效控制农业生物灾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障生产安全为目的,履行着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职能作用,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时效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其职能也决定了其社会公益性。植物保护工作包括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预治预报和有害物灾害的预警、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病虫害抗药性风险监测,植物检疫以及农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责任大。一是为害农作物的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面广,重发频率高,在我国为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害超过2000种,其中大面积严重为害农作物的病虫害有100种以上。孝感市仅粮棉油菜常年重发性病虫害有近40种,常年发生面积在1500万亩次以上。二是在些有害生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常常出人意料地突然暴发成灾,且可通过其主动迁移和被动传播,引发大面积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重大破坏,病虫害突发性、暴发性、迁飞性、大区流行性,极易造成大范围成灾为害严重,如上世纪90年代初的稻瘟病、白叶枯病大面积流行,中后期的棉铃虫暴发,近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连年暴发等,都给有效控制其为害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及国内调运频繁,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传播的机会大大增加,检疫任务越来越重。三植保工作的工作平台是广阔的田野,保护的对象是日益复杂,监控制的对象规律多变,推广技术面对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务农的劳动力大都为老弱和妇女,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观念疆化,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孝感市植保站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村现有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在70%左右。加之植保体系发展不够,传递信息的手段较落后,严重阻碍植保技术的推广速度、深度和广度。因此,从植保工作的性质看,其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强制性的政府职能,发挥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推
进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基础上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以前我们的植物保护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但在生物灾害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革新植物保护观念,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
强化“公共”性质(公共植保)和“公共”管理,开展“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着力服务“四大安全”,即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拓展“绿色”职能(绿色植保),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提供“绿色”产品,着力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在这样的理念下,现代植保理念有了新发展。“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初步形成是2006年3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植保高层论坛上;2006年4月13日在湖北襄樊举行的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2007年6月14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暨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现场会上提出,要全面推进“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
对于公共植保与绿色植保。
一是创新植保体系。我国新型植保体系构架是,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一主多元”的新型植保体系,即国家公共植保系统与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系统的构架。
二是创新治理对策。对我国重大病虫治理进行了革新。实施了飞蝗生物生态治理对策,累计改造蝗虫孳生地220多万亩,年生物防治面积50多万亩。实施了水稻两迁害虫分区治理对策,提高了防效、减少了虫源迁出和当地为害。以越夏区治理为基础,以越冬区控制为关键,以流行区预防为重点,实施了小麦锈病源头治理对策。制订了植物疫情非疫区治理对策,国家正在加大投入加强三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
三是创新技术模式。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按照目标产品的生产标准,制定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使用技术规范。以靶标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在黑龙江省整体推进杀虫灯+赤眼蜂+白僵菌控制玉米螟,使1000多万亩农田不用或者少使用农药。以产品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如水稻上采用佳多频振杀虫灯+鸭/鱼等技术,在16省区应用;玉米上采用灯+赤眼蜂/白僵菌,在4省区应用;蔬菜上采用灯+色板/紫外线,在18省区应用;果树上采用灯+性诱剂/色板,在16省区应用,既节本又增效。以产品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如宁波纽康公司以昆虫性诱剂组装的绿色防控模式:水稻上采用性诱+天敌、性诱+生物农药等,节本增效220~300元/公顷/年、减少施药1~2次;蔬菜上用性诱+色板、性诱+微生物农药等,节约成本75~225元/公顷/年,减少施药50%以上。
四是创新服务方法。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与全国600多个点联网,采用网络化传输、自动化处理、可视化发布、智能化管理,实现了数字化预警。农民田间学校为模式的参与式培训,18个省市区在水稻、棉花、园艺作物上开展。对农业生产资料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进行销售,主要在农业主产区建立连锁经营网点,就近送货上门,或技物结合服务到田间地头。以植保协会、植保专业合作社、股份公司等模式开展专业化防控,截至2008年,我国有专业化防治组织20多万个,全国平均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10%以上。
五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政府主导机制,实行属地管理,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成功探索联防联控机制,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就蝗虫问题组成联防联控机制,中国与越南就水稻“两迁”害虫建立联防联控机制;青、藏、川就西藏飞蝗进行联防联控等。督导检查机制:从农业部开始逐级开展检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查病情虫情、用药状况、农药情况、防治组织、防控目标等。投入保障机制:中央财政2003~2008年补贴10多亿元,涉及水稻、小麦、蝗虫、鼠害。地方财政补贴应急防控与疫情扑灭。
由于“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是新生事物,目前存在有五大问题。一是认识不够到位。上层热下层凉,会上热会下凉。二是改革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顺畅、运行机制不灵活、推广方法不适应、人员队伍不稳定。三是建设不够到位。体系建设不完善,基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