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以及壁 细胞的功能状态,男性大于女性,50岁后分 泌速率下降。
盐酸分泌机制:
壁细胞膜上的质子泵(H+-K+-ATP酶), 具有转运 H + 、 K + 和催化 ATP 水解的功能, 能逆浓度差主动分泌H+。
质子泵已被证实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酸 分泌的最后通路,选择性抑制质子泵的 药物 ( 如奥美拉唑 ) 可有效抑制胃酸的 分泌。
3、消化期胃液分泌 (1)头期:
Ⅰ.分泌机制: •由 进 食 动 作 引 起 , 因 感受器均位于头部而得 名; •条件 + 非条件反射,迷 走N为共同传出N,当切 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 可完全消除头期胃液分 泌。
食物
激素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胃泌素 糖皮质激素 ACTH 胰岛素 缩胆囊素 肠泌酸素
胰泌素 胰高血糖素 生长抑素 抑胃肽 PG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奥美拉唑(洛赛克)
药物
ACh
组胺
咖啡因 乙醇 Ca2+ 毛果云香碱 神经
迷走N+ 壁内N丛反射 交感N+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 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
第 六 章 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生理教研室 罗斌
目的要求
• 掌握:胃内消化和小肠内消化。 • 熟悉:神经体液因素对消化液分泌和消化 道运动的调节;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胃运动的主要形式;胃排空及其机制。
• 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口腔内消化; 大肠的功能;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一节
食物
1.0-1.5 1.5-2.5 1.0-2.0 0.8-1.0 1.0-3.0 0.6-0.8
PH
6.6-7.1 0.9-1.5 7.8-8.4 6.8-7.4 7.8-8.0 8.3-8.4
主要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 胃蛋白酶原 胰淀粉酶、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胰脂肪酶等 无 肠激酶 少量的肽酶和淀粉酶
问题与思考: (1)胃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成分对食 物消化有何作用? (2)胃粘膜通过什么机制保护自身免受胃酸 和胃蛋白酶的侵蚀? (3)胃酸分泌过多对机体有何危害? (4)胃溃疡发病基本机制是什么?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
━━━━━━━━━━━━━━━━━━━━━━━━━ 促 进 抑 制
餐后碱潮
胃酸的生理作用:
•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 宜的酸性环境; •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消化; • ③抑制和杀死细菌; • ④与Ca2+、Fe2+结合形成可溶性盐, 促进在小肠的吸收; • ⑤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
来源: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分泌(主要) 作用: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 水解蛋白质 HCl激活
消化液的功能:
(1)水解消化食物,利于吸收。 (2)调节消化管内的PH值,为消化酶 提供适宜PH环境。 (3)稀释食物,使消化管内容物与血 浆渗透压接近以利吸收。 (4)保护消化管黏膜,防止理化因素 损伤。
三、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内在神经系统 • 分布: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管壁内,又称肠 神经系统。 • 包括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有感觉 和运动神经元,胃肠壁还有各种感受器和 效应器,彼此交织成网,调节胃肠运动、 分泌和血流。 • 粘膜下神经丛主要调节分泌细胞和血管, 肌间神经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
概述
残渣 粪便
氨基酸 蛋白质 甘油 脂肪 糖类 消化 脂肪酸 葡萄糖 Vit 水 无机盐 吸收 血液
消化道
机体组织 细胞利用
• 消化(digestion)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 • 吸收(absorption):Biblioteka Baidu化后的小分子 物质透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 液和淋巴的过程。 • 消化系统除了消化和吸收两大功能外, 还有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 包括:消化管黏膜上的腺体和附属于消化 管的唾液腺、胰腺和肝脏等。 • 成分:水、无机盐及多种有机物,最重要 的是多种消化酶。6—8 L/d分泌量。
• 分泌过程:腺细胞主动分泌
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PH及主要消化酶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大肠液
分泌量 (L/d)
促胰液素
盐酸、脂肪酸
缩胆囊素
十二指肠、空肠 细胞
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酸
抑胃肽
十二指肠、空肠 K细胞
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
胃动素
胃、小肠、结肠 Mo细胞
在消化间期刺激胃和小肠的运动
迷走神经、盐酸和脂肪
(一)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分布分散,数量巨大;
2.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
• 开放型(多),微绒毛突入腔内感受腔内 食物成分和PH等化学刺激; • 闭合性(少),感受机械刺激、温度和局 部环境变化。
病例2-1 患者,男性,30岁,周期性上腹疼痛1年多 入院。疼痛位于上腹部偏左,反复发作,多为钝痛, 一般较轻,能忍受,并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疼痛 多在餐后半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可逐渐消失,直 至下次进餐后重复上述症状,精神紧张或服用阿司匹 林类药物也可诱发。每次发作短则数天,长则数周, 经治疗后好转或自行缓解。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 检查结果:胃镜检查显示胃小弯一黏膜溃疡,基底部 有白色或灰白色厚苔,边缘整齐,周围黏膜充血、水 肿,易出血;病理检查为良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检测 阳性;粪便隐血阳性。诊断:胃溃疡。
(二)外来N支配
1.躯体N: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 括约肌(骨骼肌)为躯体N支配。 2.自主N:
副交感N:兴奋作用为主
交感N:抑制作用为主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
消化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体内最 大的内分泌器官。在胃肠道粘膜下存在着 数十种内分泌细胞(APUD),合成和释放 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化学成份:多肽), 统称为胃肠激素。不参与食物的直接消化,
HCO3-中和H+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粘液-HCO3-屏障
pH2
pH7
对胃黏膜有害的物质: 盐酸、胃蛋白酶、酒精、胆盐、阿司匹 林类药物、肾上腺素及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疼痛多在饭后疼,十二指肠溃
疡多在饭前疼痛且夜间疼痛也较多见。
4、内因子
• 来源:壁细胞分泌 • 成分:糖蛋白(有2个活性部位) 活性部位A+B12→复合物:防B12被水解酶 破坏;活性部位B+结合特异受体:促进回肠 末端吸收B12 • 临床意义:VB12是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胃大部切除、广泛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 的病人,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 红细胞性贫血。
特点: ①初始无活性; ②最适pH=1.8—3.5,pH>5.0则完全失活; ③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只能水解特定氨基酸组成的 肽键(小肠的蛋白酶作用为主); ④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
3、黏液和HCO3来源: 粘液由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粘液颈细 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 织间液渗入胃内。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成胶冻状, 为不溶性黏液,盖于胃黏膜表面,持续分泌。 润滑(保护)作用; 作用 降低H+在黏液层中扩散速度;
4.节律性收缩:自律性,节律缓慢且不
规则。
5.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对牵张、温度
和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和锐性刺
激不敏感。
(二) 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平滑肌RP较小(-50~-60mV),主要 由K+外流形成的;也与诸多离子及钠
泵的生电作用有关。
2、慢波电位或基本电节律
• 平滑肌能够在RP的基础上自发地周期性地去 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慢 波电位(slow wave)或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
一、胃液及其分泌
•性 质:无色,pH 0.9~1.5,是体内
pH最低的液体。
• 分泌量:1.5~2.5 L/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 内因子和HCO3- 等无机物。
1、盐酸
• 来源:由泌酸腺的壁细胞主动分泌。
• 形式:游离酸、结合酸 • 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 •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胺试验)。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自学)
一、唾液是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含水 (占99%),有机物和无机物。 唾液的作用: (1)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 (2)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利于咀嚼、吞咽 和引发味觉 (3)清洁和保护口腔 (4)排泄功能
唾液分泌的调节,包括条件和非条件反射:
形状 1、2 食物 颜色 气味 8 食物对口腔粘 5、7 膜机械、化学、 9、10 温热刺激 +
2、紧张性收缩: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使胃
腔内具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化学性消化,
并协助推动食糜移向十二指肠,同时还可使
胃保持一定形状,不致出现胃下垂。
3、蠕动:
食物入胃5min后,蠕动以尾区为主,起 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蠕动波约 需1分钟到达幽门,频率约3次/min,表现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使其频率和 强度增加;交感神经、胰泌素、抑胃肽作用 则相反。 意义: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 并将食糜排入十二指肠。
而是与NS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活动,作
用广泛。
五种主要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引起释放的刺激物
激素 促胃液素 分布部位及细胞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蛋白质消化产物、迷走神经递 质、扩张胃
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使胃窦和 胃窦、十二指肠、 幽门括约肌收缩,延缓胃排空,促进 G细胞 胃肠运动和胃肠上皮生长 十二指肠、空肠 S细胞 刺激胰液及胆汁中的HCO3-分泌,抑制 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收缩幽门括约 肌,抑制胃排空,促进胰腺外分泌部 生长 刺激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增强小肠 和大肠运动,抑制胃排空,增强幽门 括约肌收缩,松弛壶腹括约肌,促进 胰腺外分泌部的生长 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 酶分泌,抑制胃排空
1、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胆碱能N元 ①ACh
M 受 体
G细胞 嗜铬样细胞 ②组胺
特 异 受 体
③胃泌素
M3受体 磷脂酰肌醇系统 ↓ Ca2+↑ 壁
H2受体 腺苷酸环化酶↑ ↓ cAMP↑ 细 质子泵
特异受体 磷脂酰肌醇系统 ↓ Ca2+↑ 胞
泌
酸 ↑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 生长抑素 • 前列腺素 • 上皮生长因子
(二)分泌方式
1.远距分泌 2.旁分泌 3.神经分泌 4.腔内分泌
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通过组织间液弥散至靶细胞 血管活性肽、P物质等 激素释放后,从细胞间隙透过 紧密连接弥散至胃肠腔内
(三)胃肠激素的作用:
• 调节消化腺分泌、消化管运动→化学 性消化、机械性消化; • 调节其他激素释放; • 营养作用:促进消化道代谢和生长。 例:胃泌素 –促进胃的泌酸区和十二指 肠粘膜蛋白质、RNA、DNA的合成,促 进粘膜生长。
• 慢波电位产生机制:一般认为慢波电 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 细胞,可能与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性减 弱或停止有关。 • 慢波电位作用:能降低AP产生的阈值 (使RP接近于产生AP的阈电位);是 控制胃肠运动的起步电位。
3.动作电位
• 只发生在慢波电位的去极化波上,AP产生后引 起平滑肌收缩,又称快波,可单或成簇。 • 机制:升支Ca2+内流,降支K+外流。 • 基本电节律控制收缩节律及收缩波传播方向, AP数目决定肌肉收缩幅度。
消化的方式有: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平滑肌的舒缩运
动,将食物磨碎、搅拌、混合和推进的过程。
(形变)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 物大分子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 程。(质变)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低,舒缩缓慢:较骨骼肌、心 肌兴奋性低。 2.富有伸展性:容受性舒张。 3.具有紧张性: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 缩状态,是肌源性的, 整体受CNS和激 素的影响。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维 持其形状和位臵。
大脑皮层
+ -
延 髓
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
下丘脑
副交感N ( 7 、 9) 唾液腺 唾液分泌
交感N
第三节 胃内消化
本部分要点:
• 胃液的主要成分、作用
• 胃液分泌的调节 • 胃运动形式
二、胃的运动
(一)运动的形式及调节 1、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 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 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 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 胃体肌肉舒张,胃容积扩大, 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意义:增加胃容量以储 存食物,并防止食糜过早排 入十二指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