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后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

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

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

他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很多学者都曾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过周作人,谈他的人生态度、文学造诣与历史功绩。

谁都不能否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赞的便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他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

这使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

一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类。

相应地,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每种风格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

(一)浮躁凌厉所谓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

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

这又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在当时的文艺界中,很多人以满腔热情、激愤之词,写出了慷慨激昂的话语,用尖锐之词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

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

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但却在字里行间、行文之处来评时政,发感慨。

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展现的:第一: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酣畅又亦庄亦谐。

在《祖先崇拜》这篇一千来字的短文里,周作人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对于“在自然律上,明明是倒行逆施的封建伦理观念”进行了理直气壮的批判。

但他的批判、反抗又自与别人不同,于挑战、评判的态度中又见中庸与平和。

对于封建礼教宣扬的那一套虚伪的所谓“风纪教化”,周作人也毫不客气地加以嘲讽。

如当时上海的湘沪警察厅明令禁止携带十岁上下的女孩进浴堂,理由是“有关风纪”。

周作人的散文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特点周作人的散文特点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凝练而深刻,充满了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

以下是周作人散文的一些特点:1.深入浅出:周作人的散文通俗易懂,他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

2.传达情感:周作人的散文常常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打动读者的心灵。

3.思辨哲理:周作人的散文常常以生活为素材,但他总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象,通过深入思辨揭示人生的真理。

4.寓教于乐:周作人的散文不仅欣赏性极高,还常常蕴含着强烈的教育意义。

他善于通过故事和寓言,传递他对人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看法。

5.自然主义:周作人的散文通常以自然为背景,他喜欢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和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

6.崇尚真实:周作人的散文注重真实与真诚,他喜欢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面貌,反对虚伪和伪装。

7.文学性和艺术性:周作人的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他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以及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安排。

总之,周作人的散文以深入浅出、情感传达、思辨哲理、寓教于乐、自然主义、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等特点,将读者引领到一个思考和感悟的世界中。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也值得一提:8.反思现实:周作人的散文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他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深刻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9.注重生活细节:周作人的散文细致入微地描绘生活的细节,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言行举止、环境的氛围和细枝末节,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真实而独特的生活场景。

10.情感真挚:周作人的散文充满了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他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深刻的描绘。

11.倡导人文关怀:周作人的散文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情感需求,他呼吁人们关注他人、关爱他人,倡导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博爱精神。

12.反思人生意义:周作人的散文常常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他通过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探索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周作人散文及其创作特色

周作人散文及其创作特色

《苦雨》
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 归途遇暴风雨,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 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也愉快极了。我 大约还有好些“为鱼”时候--至少也是断发 文身时候的脾气,对于水颇感到亲近,不 过北京的泥塘似的许多“海”实在不很满 意,这样的水没有也并不怎么可惜。
《北京的茶食》
“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 呢?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 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 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 的 缺陷。北京的朋友们,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 心的饽饽铺么? ”
• 1920年末,周作人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 立“文学研究会”。
• 1921年夏秋,周作人因肋膜炎在碧云寺养病,随 着幻想破灭的悲哀和避世养病的机缘,他的思想 和艺术情趣发生转变,创作了一些叙事抒情性的 小品,山居杂诗,杂信。
• 1923年,听信日籍妻子太信子的谗言,与鲁迅断 交。同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自己的园地》
“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 地干燥粗鄙,别的不 说,我在北京彷惶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
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正如
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
也要想念到他。
故乡的野菜
• 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 但是终不以此而剪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
周作人的一生
• 1885年出生,青少年时期,他和鲁迅走过 几乎相同的路。1906年,周作人继鲁迅之 后,也赴日本留学。
• 辛亥革命前夕,返回家乡。出版了第一本 评论文集《异域文谈》。
• 新文化运动发轫时期,积极倡导新文化运 动,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 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有广泛影 响的文章。

周作人后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后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1928年,周作人正式闭户读经,至此他的思想情绪明显内转,这可视之为其散文创作前后期的分界线。

他后期散文因为其个性的原因和文学观念的转变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平和冲淡的叙述风格,知性趣味的艺术格调,雅俗兼有的语言特色。

本文试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从而透视他苦涩复杂的人生历程。

关键词:周作人;后期散文;艺术特色Talk About Zhou Zuoren’s Proses of His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bstract: In 1928, Zhou Zuoren’s thought mood rotated obviously inside, this regards it as the line of demarcation of one before and after its prose is created. His later prose has formed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 istics because of his personality and the change of literary concept: sad feelings, the gentle style of aesthetics, intellectual and interesting art style and the simple and implicit linguistic style. This text try to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from those four respect, we can perspective his bitter and complicated life.Key words: Zhou Zuoren; Prose of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初稿)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初稿)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摘要】:散文家周作人,性情较平和,除抗争小品文外,不少是包含着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在二十年代中散文创作上取得较大成功。

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周作人的散文“为现代散文创造了一种平和冲淡的风格”。

可以说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的或者说是努力靠近的创作方向和心境。

他的文章无论是随笔还是文理评论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确实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

但他的平淡,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是不露痕迹而已。

然而周作人终究还是一个复杂的人。

在其不少文章里面都寄托着正统的思想,却并不是一味的平淡无味,这些虚实,抒情性的散文不仅仅在描述真实的生活还临摹了真实生活的美与丑。

还有不少正经之作,内容相当严肃与凌厉。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艺术特征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

他最早准确地意识到新文学的本质,那就是“人的文学”,将新文学的“人性”与旧文学的“非人性”区别开来。

他最自觉地意识到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他的《美文》实际上表达了这个意思。

因为大多数议论性的文章并不属于文学,只有那种具有艺术性质的议论性文章即美文才能算是文学,将文学与非文学作了区分。

并且他自觉地意识到文学的个体性质,他在《个性的文学》指出了文学的个性特征,将千文一面的文学和独一无二的文学作了区别。

可以看出周作人对文学确有精密周严的考虑,这在五四时代是罕见的。

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

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

他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谁都不能否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赞的便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他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

这使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艺术有其獨特的風格與特色,其作品展現了文學藝術的細膩性、審美性、表達性和感染力。

首先,周作人對自然的描繪非常情感化,他用簡單的詩抑或平靜的景物勾畫出了一段
段美好的心情,把生命中最純淨和真摯的情感們放在詩中,細細勾勒出生命中最純潔的美。

其次,周作人能夠用詩加入宗教色彩,他詩中的主題帶有一種審美的思維,非常的
精神和深遠。

同時,他的詩有著沉穩的風格,不僅使讀者感受到一種靈性的清新,也深
深吸引到讀者。

再者,周作人的詩中常會包含對於古代的懷念,他的詩行裏常常有散發著浪漫而儒雅
的氣息,那股強烈的原生性風景似乎將現代與古代融為一體。

另外,他的文字中帶著一
種輕聲細語的氣息,柔美地傳達出一份深沉之情,讓人深深地著迷。

最後,周作人的文學藝術從他的藝表中也可以看到,他以淺靜的描述賦予文字以醇厚
的風味,他細膩微妙的詩行也展現出 he的細膩情感。

他把文字化為一種純淨的詩歌,讓讀者領略到一種全然的安定與愜意,實現真理的聯想與萬事萬物的集中,為人們帶來了
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

為此,周作人的散文藝術不僅是近代文學界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學流派,更是人們山水
情思心血結晶,用純粹的詩意抒出一種優雅感受。

它簡潔大膽,堅定而柔和,將文字的魅
力與幽微的情感密不可分的糅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學和藝術。

周作人苦雨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苦雨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苦雨的艺术特色一、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周作人在《苦雨》里用的语言就像咱们平常唠嗑一样。

没有那些特别华丽、晦涩难懂的词儿。

他就像是在和朋友倾诉,比如描写雨的时候,就是很直白地说雨怎么怎么样,不会用那些特别高大上的修辞把雨说得天花乱坠。

这种平淡质朴的语言呢,反而让读者感觉特别亲切。

就好像你在听邻家大哥讲述他对这雨的感受似的。

读着读着,你就不自觉地被带入到他所描述的那个有雨的世界里去了。

二、细腻的情感表达别看这文章写的是苦雨,可这里面的情感那是相当细腻的。

他不是简单地说雨讨厌,而是把自己在雨里的各种小情绪都展现出来了。

有时候是无奈,像被困在家里出不去的那种小烦恼;有时候又有点小幽默,比如说雨下得家里都潮湿了,他可能会调侃几句这雨可真能折腾。

他把对雨的厌烦、无奈,还有在雨中感受到的那种生活的小变化,都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了。

就像我们自己在生活里遇到一些烦心事,那种情绪是很复杂的,他就很好地把这种复杂情绪传递给了读者。

三、独特的文化底蕴周作人可是个很有文化的人,在《苦雨》里他也把这种文化底蕴展现出来了。

他可能会在写雨的时候,联想到一些古代的诗词或者文化典故。

但是他不是那种很生硬地塞进去,就像是在聊天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和雨有关的古人的趣事,就顺口说出来了。

这就使得这篇文章既有文化气息,又不会让读者觉得有距离感。

他把文化和自己对雨的感受融合得特别好,就好像是文化本来就是他在雨中生活的一部分一样。

四、贴近生活的描写这篇文章最让人觉得亲切的地方,就是它特别贴近生活。

他写雨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像雨下得房子里到处湿漉漉的,影响睡觉啦,出行不方便啦,这些都是我们平常人能遇到的情况。

他不是在写那种高高在上的、和我们生活不沾边的雨,而是实实在在的、每天影响我们生活的雨。

这样一来,读者就很容易在他的文章里找到共鸣。

我们都会想,哎呀,他写的这些事儿就像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一样。

五、幽默诙谐的笔触周作人在《苦雨》里还时不时地幽默一把。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1. 周作人散文那平和冲淡的风格呀,就好像春日里的微风,轻柔地拂过脸庞。

你看《乌篷船》里,那悠悠的描写,不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吗?不紧不慢地讲述着关于船的一切,让人不知不觉就沉浸其中了。

2. 他的散文语言极具韵味啊,如同婉转的乐章。

就像在《故乡的野菜》中,那些质朴又生动的话语,岂能不让人细细品味呢?这不就是文字的魅力吗!
3. 周作人散文中的知识性也不容小觑呀,仿佛是一个知识的宝库。

好比《喝茶》一文,讲了那么多关于茶的知识和文化,是不是让你大开眼界呀?
4. 他的散文选材广泛得很呢,恰似一个丰富多彩的万花筒。

像《苍蝇》这样特别的题材他都能写得津津有味,这多神奇呀!难道不让你佩服吗?
5. 周作人散文有着闲适的情调,真像在午后的阳光下悠闲地打盹儿。

在《北京的茶食》里,那种悠悠闲闲的感觉,不就萦绕在字里行间吗?
6. 他的散文构造精巧呀,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苦雨》里的行文布局,不就是精心设计的吗?多么巧妙哇!
7. 周作人的散文还带着点幽默风趣呢,仿若一个有趣的朋友在和你开玩笑。

瞧瞧《金鱼》中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描写,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8. 周作人散文那独特的艺术特点,让他在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平和冲淡、韵味十足、知识丰富、选材广泛、情调闲适、构造精巧、幽默风趣,这些特点共同铸就了他散文的独特魅力呀!让人读起来真是欲罢不能呢!。

周树人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周树人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周树人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的散文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平和冲淡。

散文是周作人最杰出的成就,而平和冲淡则是最独特的周作人的散文特点。

所谓平和冲淡,在周作人的散文里,表现为语言平常,没有做作的腔调也没有华丽的辞藻;题材平常,写的尽是生活中小事;
思想平常,写得有趣,绝不晦涩难懂,观者看起来毫不费力,但其实颇有内涵,他称之为“苦味”。

散文常常分为三种类型,记事、抒情、哲理,而周作人的散文可以说平衡地包含了三者,所以出彩。

能够形成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周作人本身的性格就比较内敛,他是一个喜静耐得住寂寞的人;其二,博览群书,尤其是对日本文学的研究颇深,受影响极大。

性格原因不用赘述,周作人曾经被人评价为是他见过认识的文人里看书最多的人。

下过对日本文学的研究。

点,叫做“物哀”,简单来说就是很生活很平常的东西却包含真情。

这一点在民国时期非常受到中国文人的推崇,周作人绝非其中之一但大概是最得精髓的一位。

周作人散文的特色

周作人散文的特色

周作人散文的特色二、在“平和冲淡”中流泻出的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淡淡的苦味。

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周作人散文取材广泛,举凡东洋西洋、今人古籍、宇宙昆虫乃至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南北的点心、北京的茶食……都纳入其笔端。

选材的广泛性使周作人在写作时能随意自如,舒徐自在,让笔意自然地流泻,从而形成“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在周作人的笔下,他有意识让文字淡下去,当然并不是平淡无味,而是将感情冲淡,把感情有意识地隐藏起来,用质朴的文字平平道道出,没有做作,没有雕饰。

这恰好表现了其对文学的态度:“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

”?如在《乌篷船》中,作者建议友人坐船游山时,读者也许期待作者把船行水上的见闻描绘出来,但读下来却很平淡,无非是“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而已。

没有丝毫的形象描绘和华丽的藻饰,真是平淡地到了极致。

然而在平淡中你会体会到作者那种闲适自在、轻松自如的风格,吸引读者步入作者所描绘的那种平淡冲和的意境,领会作者那种难以言传的闲适,欣赏那种带有野趣的返朴归真的美。

平和冲淡”是周作人散文闲适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

但如果仅仅把周作人散文的闲适归结为“平和冲淡”是不全面的。

我们在读其散文时常常有一种迂回曲折、山回路转的感觉,这正反映了周作人散文闲适风格的另一特点:行文回旋往复、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

这正是其散文曲折多变的笔墨趣味的形象化的描绘。

周作人散文的平淡并非如同白开水般无色无味,也并非如清澈的池水让人一眼到底,而是如同山间的溪流,借着山势,回环往复,“斗折蛇行,明灭互见。

”在笔意的流泻中表现出行文的摇曳多姿。

正是这种行文风格,形成了周作人散文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的笔墨趣味。

另外,我们在品味周作人散文“闲适”艺术风格时,还不应忽视其闲适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味。

在周作人闲适散文中,那类追慕自然平淡的文章往往能让我们陶然忘我,融入境中。

徜徉其中我们得到的是物我的相通、身心的放松和舒适。

简述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简述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周作人(1898-1973),原名周景涛,号迳庵。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家。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以《故都的秋》、《散纸癖》等闻名,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散文大家”。

一、婉约清丽、温润典雅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清丽温润,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婉约的笔调,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描写,展现出生活的细腻之美。

他的散文笔触轻柔温润,充满着文人的风雅情怀,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二、隽永含蓄、情感真挚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隽永含蓄,情感真挚。

在作品中,他常常通过对生活中细微、平凡之事的刻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在情感表达上,周作人的散文作品常常富有深情之笔,通过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思考与感悟,展现出一种宁静深沉的品格。

三、用典传神,富有比兴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兴手法。

他擅长通过典故和比兴来传神,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

通过对古人的才情风采的赞颂和传承,周作人不但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也使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意义。

四、语言流畅优美,情感饱满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流畅优美,情感饱满。

他擅长用简洁清新的句式,清丽澄澈的文字,流畅优美的篇章,展现出大家风范。

在情感表达上,周作人的作品往往富有真挚、深情的情感,读来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共鸣和触动。

五、独特的叙述手法,情感真挚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中,他往往能够巧妙地运用独特的叙述手法。

他善于通过纯熟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使散文作品展现出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深度观察和细致描绘,周作人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塑造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韵味的人物形象。

六、文学批评眼光独到除了自己的散文作品外,周作人还在文学批评方面有着独到的眼光。

他曾撰写了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对我国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有着深刻的研究,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成为我国现代散文的瑰宝,对于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1924年,周作人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把散文创作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家‎园,自觉地选择“美文”作为抒写情感‎的喷发口,认为写作其实‎是“自己的园地”,纯粹是为了自‎我情致的表达‎。

写文章最好就‎是与“想象的友人”“闲谈”,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决定了‎他散文的体式‎基本是“闲话体”,并由此而形成‎“冲淡平和”的独特风格。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都是他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想‎,取材平凡锁碎‎,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给读者某些生‎活的启迪或感‎悟。

其最为动人之‎处,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

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

同时,这些散文往往‎以知识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旁征博引,将诗情和理性‎渗入其中,抒写真切具体‎,给人以知识的‎熏陶。

如《喝茶》一文,所谈及的是中‎外许多喝茶和‎吃点心的知识‎,而最终要告诉‎人们的是,喝茶应以绿茶‎为正宗,“赏鉴其色与香‎味”,而且“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徐‎,但并非纯是悠‎哉游哉、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潜藏‎于字里行间,表现出冷静机‎智,和谐自然,朴素有味。

教材把这种文‎风特点归纳为‎:闲谈体、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

周作人的散文‎简单、散漫,可内涵丰富,在读作品时要‎细细地体味,尊重自己的阅‎读感觉。

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

嫁衣陆蠡阅读理解

嫁衣陆蠡阅读理解

嫁衣陆蠡阅读理解摘要:一、嫁衣陆蠡的背景介绍二、嫁衣陆蠡的故事情节概述三、主要角色分析四、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五、作品的艺术特色正文:【一、嫁衣陆蠡的背景介绍】嫁衣陆蠡是我国著名作家周作人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周作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等共同开创了新文学的传统。

嫁衣陆蠡发表于1927 年,是周作人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二、嫁衣陆蠡的故事情节概述】故事讲述了陆蠡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教书,与当地一位年轻女子阿秀相恋,但因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

阿秀嫁给他人,陆蠡也离开小镇,但两人心中始终无法忘怀彼此。

多年后,陆蠡重回小镇,与阿秀重逢,阿秀为他缝制了一件嫁衣,但最终陆蠡还是选择离开,这件嫁衣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三、主要角色分析】1.陆蠡: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有着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他热爱教育事业,为人正直善良,但命运多舛,与所爱之人无法相守。

2.阿秀:故事的女主角,美丽善良,虽然嫁给了他人,但心中始终无法忘怀陆蠡。

【四、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嫁衣陆蠡通过描述陆蠡与阿秀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当时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无奈束缚,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爱情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的生活现实,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作品的艺术特色】1.优美的文字:周作人的散文文字优美,描绘出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令人陶醉。

2.人物塑造:通过对陆蠡和阿秀的细腻刻画,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读者易于产生共鸣。

3.情节安排: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周作人

周作人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不少人认为,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首先,我觉得,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淡,平淡的印象,或许是源于他早期的一些名篇,如《乌篷船》、《喝茶》、《故乡的野菜》等,这些名篇太抢眼了,以至给读者造成了平淡的错觉。

其实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似《乌篷船》这样从文字到思想感情都平淡的例子很少,除了早期这些以外,晚年的《木片集》里所收诸篇也可以说是平淡的散文。

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实是忧愤抑郁,即使是他后期被林语堂讥为“专抄古书,越抄越冷”的抄书体文章,也不能摆脱郁愤的底子,如果仅仅是把这些文章看作知识性小品,那就太遗憾了。

举个例子,比如《看云集》中的《草木虫鱼小引》,名为“草木虫鱼”,应该是很闲适平淡的了,可仔细一看却不是,几乎通篇都是在说反话,讥讽当时的言论没有自由。

最后一句“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嘛”,愈是刻意宽解愈显出其无可宽解,貌似平淡实则沉痛,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

有些人不熟悉周作人,往往把这些反话当正话读,其次,周作人也自承写文章并不能做到平淡,在《自己的文章》里,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乏的。

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最缺乏而不能做到者也。

”这并不是刻意的自谦,而是实话,周作人心目中的平淡之境与他所做到的并不相同。

在《药味集·序》里,他又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

”这里他已很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文章内在的苦涩与不平淡。

有意思的是,周作人自己似乎也视“平淡”为散文艺术的极境,舒芜认为周作人之所以大规模地否定自己,有近五十万字的文章不肯收入文集(这五十万字大部分是战斗性较强的文章),就是虚悬了一个极境而使自己陷入绝境的结果,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中国文人,能摆脱“极境意识”的,大概只有一个鲁迅,他否定永恒,渴望速朽,其中蕴涵的通脱深透的精神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这也是鲁迅的难及之处,可怜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大骂鲁迅的“心胸狭窄”,看来,鲁迅终归是寂寞的。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名气很大,确实名不虚传。

他在理论上对文学有三点贡献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一是他最早准确地意识到新文学的本质,那就是“人的文学”,将新文学的“人性”与旧文学的“非人性”区别开来。

二是他最自觉地意识到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他的《美文》实际上表达了这个意思。

因为大多数议论性的文章并不属于文学,只有那种具有艺术性质的议论性文章即美文才能算是文学,将文学与非文学作了区分。

三是他自觉地意识到文学的个体性质,他在《个性的文学》指出了文学的个性特征,将千文一面的文学和独一无二的文学作了区别。

三篇文章,层层递进,可以看出周作人对文学确有精密周严的考虑,这在五四时代是罕见的。

而周作人之所以能够对文学有如此精湛的认识,与他拥有广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他博览群书,是多种学科的最早探路人,对民俗学、人类学、儿童文学、心理学、女性学都有涉猎。

周作人的散文名气极大,但能说出其妙处的人实在不多。

张中行本身是文章家,确实说出了一些真感觉。

刘绪源真正沉入了周作人的散文中,对其个中三味确有一些真知灼见。

本人不妨做一回文抄公转录他们的高见。

张中行是周作人的学生,与周作人有不少交往,写有两篇有关周作人的文章。

一篇《苦雨斋一二》见《负暄琐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另一篇《再谈苦雨斋》见《负暄续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写得不错。

对周作人,张中行有一个基本评价: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

反用“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

“大事糊涂”指的是周作人落水做了汉奸,失了国家、民族的大义。

“小事不糊涂”指的是他的文化成就。

在张中行笔下,可以看到周作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博览群书。

张中行说:“在我熟识的一些前辈里,读书的数量之多,内容之杂,他恐怕要排在第一位。

” “他喜欢涉览笔记中国的,他几乎都看过。

如他的文集所提到,绝大多数是偏僻罕为人知的。

”“他之熟悉日文典籍,似乎不下于中文典籍。

”(《再谈苦雨斋》)“到他家串门的朋友和学生都知道,他永远是坐在靠窗的桌子旁,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浅析周作人后期散文的风格

浅析周作人后期散文的风格

浅析周作人后期散文的风格[摘要]: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多变,前期浮躁凌厉,后期冲淡平和。

本文抓住周作人后期散文冲淡平和的特点,具体赏析其四篇散文,旨在体会周作人苦中作乐的审美情趣,物我无间、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以及闲适隐逸、淡泊恬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周作人,现代文学,散文,赏析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过:“现代中国散文成绩,以鲁迅、周作人的为最丰富伟大。

”尽管鲁迅和周作人在文学方面成就相当,但是,相比于鲁迅,周作人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

周作人博学多识、文学成就颇高,同时,他也是一名文化汉奸,受人匪议。

激愤—消沉—堕落,正因为他的复杂人生,他的作品就更吸引我去推敲品读。

周作人的作品有批判死鬼精神的,有抨击国民性弱点的,还有宣扬隐逸的士大夫情趣的……我最爱读周作人的散文,尤其喜欢读他后期的散文——冲淡平和之中有着醇厚的意味,亦不乏“炎炎之火仍在冷灰底下燃烧”,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一、《金鱼》——寄情于物,见人生周作人许多散文的取材都是极其平常之物,有些甚至根本不登大雅之堂,如《苋菜梗》、《故乡的野菜》等,他却都能写入文中,化俗为雅,显示出了他深厚的学识和才情。

周作人的散文别有一番趣味,《看云集》中就有诸多描写大自然草木虫鱼的散文,使我们领悟到了大千世界的现实美、自然美与和谐美,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他苦中作乐的审美情趣。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金鱼》——平淡中不乏生动。

金鱼乃是平常之物,周作人却突破了一般的状物文,向我们展示了《金鱼》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从中可以感受到他那艺术化、精致化了的生活雅趣。

他的文人雅趣绝不是庸俗的,反而具有针砭时事,讽刺现实的效果。

《金鱼》中“我每见金鱼一团肥红的身体,突出两只眼睛,转动不灵地在水中游泳,总会联想到中国的新嫁娘,身穿红布袄裤,扎着裤腿,拐着一对小脚伶俜地走路”便冷嘲热讽地把“金鱼的残疾”和中国封建恶俗联系在了一起,抨击了旧社会的野蛮与无知,显示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微,可怜而又可悲,将国民性的弱点赤裸裸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 浅谈周作人文章的艺术特色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 浅谈周作人文章的艺术特色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浅谈周作人的散文艺术特色11届汉语言文学2班李思盈45号摘要:平和冲淡是周作人的散文风格的突出特点,而在《故乡的野菜》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普通的野菜蕴含着作者对故乡似淡非淡的故乡情。

正是他这种闲适地对待生活的艺术态度,读者才有机会静静的体会到那种淡淡的愁思。

野菜不仅是他装载思念的家常特产,更多的是勾起儿时美好的回忆的载体。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赏析《故乡的野菜》来深入了解周作人的散文艺术特色。

关键词: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散文艺术特色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

初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灼,1909年又改号为启明,常用笔名有岂明、开明、独应、仲密等。

虽然周作人幼年在家乡的私塾书屋(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但后来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当时专业科目都用英文书,他因此有了相当的英文基础,后来考取官费生,和哥哥鲁迅、好友许寿裳(季茀)等人留学日本。

五四时期及20年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盛期,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1923年)、《雨天的书》(1925年)、《泽泻集》(1927年)、《谈龙集》(1927年)、,另有诗和散文《过去的生命》(1929年)。

周作人散文历来就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

五四前后及20年代谈时事的杂文属于浮躁凌厉的一类,而五四时期的杂感、读书随笔及20年代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则属于平和冲淡的一类。

[1]一、散文的艺术特色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

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

这在双方的作品中也能体验得到。

《故乡的野菜》可以从淡、深、动、静来剖析其艺术特色。

(一)淡纵观全文,它的基调就是一个字——淡。

仿佛没有对故乡有一个很深切的概念,作者开篇便“漫不经心”地说着故乡的“水到渠成”性,说那只是“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周作人的全部散文创作体现着“平淡”的特色。

他向往冲淡闲适,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不喜欢强烈的感情,不喜欢夸张,尤其憎恶作态,喜欢平易宽阔,不喜欢艰深狭窄。

在这些趣味里包含着好些东西,如雅朴、涩、重厚、清朗、诙谐、委婉、腴润等。

周作人的散文特色作为一个思想家型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文化、社会历史审美等多种价值涵量。

而对于形成周作人散文艺术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他的审美观。

他作为京派重要代表人所追求的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就是崇尚和谐、崇尚节制。

他的全部散文创作体现着一个鲜明而矛盾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追求。

他向往冲淡闲适,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不喜欢强烈的感情,不喜欢夸张,尤其憎恶作态,喜欢平易宽阔,不喜欢艰深狭窄。

在这些趣味里包含着好些东西,如雅朴、涩、重厚、清朗、诙谐、委婉、腴润等。

然将这一切统驭起来的就是他的中庸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他的两种似乎矛盾的特色统一起来。

而他又多次声明自己的中庸主义并不是中国儒家的中庸主义。

他心目中最高的美是古希腊的均衡节制之美,认为它是调和了智慧与美的艺术。

他用“中庸”这个中国哲学范畴来表达之。

在散文艺术上,毕生追求这种中庸之美。

而在真正选择人生道路时,他又何尝不是追求这种中庸之美。

他胸中自有强烈的愤慨,却从不以激进的方式表达之。

当真正需要拿起武器针锋相对地指向敌人时,他又显得退缩了,回归到田园生活中。

他自己认为“文学不是实录,而是一个梦”。

周作人正是带着这种佛教、儒家思想相互渗透的人生哲学去完成他的隐逸之梦。

同时,在他所描写的田园风光中体现的形式感和美感,为更多没有名士气而又闪避现实的新进作者所亲近。

上文所列出的周作人散文中种种艺术特色,各种意匠经营,全都可以统一在这极复杂又极深刻的中庸之美的追求里面。

他的一切成功,都是中庸之美得以实现的成功,并且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直起着巨大的影响。

周作人散文风格特点

周作人散文风格特点

周作人散文风格特点周作人散文风格特点一、浅论周作人散文对现代散文的影响摘要: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最早提倡者和开拓者,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全心全意经营散文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家也不为过。

他无论是在散文文体上还是在情感方式和思想内涵上都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影响现代文体情感方式和思想内涵周作人的散文文体种类庞杂,,形式多样,美文、随笔、小品、杂文、笔记等文体都是他写过的对象。

在这些创作过程中,周作人既坚持文体的独立性,强调散文文体与小说、诗歌不同,主张明辨和严守散文体制,又努力打破各种体式的界限,在散文文体中寻求突破的途径,使得散文各体之间互相融合。

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既对立又互补。

首先是美文,周作人的美文代表着现代散文文体的“某种标准”。

“美文”代表对现代散文文体的新的认知。

对于现代散文发展初期,周作人用了论文和美文两个名称来取代散文广义和狭义的范畴,这些都对后来散文的发展起到影响。

随笔,周作人的随笔常常采用闲话式,任性而谈。

小品文,小品文的概念代表了现代散文文体的进一步思索。

杂文和笔记,这种文体内容无物不含,社会百事都记入其中,十分自由,带有随笔特点。

上面五种文体的创作周作人既强调文体的独立性,净化散文文体,又在散文文体中寻求突破的途径,正是周作人这种看似矛盾的创作心里,让他的散文文体丰富多彩,也开拓了现代散文文体的新局面,对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周作人的富有东方色彩的个性化的精神内质和来自外域的个人主义精神内质都一一融入了他的散文思想精神层面上,使得他的散文精神东西结合,从而构成一种不同于传统散文的周氏散文风格,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散文潮流,对现代散文的内涵影响很大,到现在仍有许多追随者。

对周作人来说,情感表达方式也是文章的写作方式,所以说他的散文追求的是个性化,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是带有小资情调。

周作人说过,“我的散文并不怎么了不起,但我的用意总是不错的,我想把中国的散文走向两条路,一条是匕首似的杂文(自己却不会做),一条是英法两国似的随笔性质较为多样,我看旧的文集,见有些如《赋得猫》、《关于活埋》、《无生老母的消息》等,至今还是喜爱,此虽是敝帚自珍的习气,但的确是实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1928年,周作人正式闭户读经,至此他的思想情绪明显内转,这可视之为其散文创作前后期的分界线。

他后期散文因为其个性的原因和文学观念的转变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平和冲淡的叙述风格,知性趣味的艺术格调,雅俗兼有的语言特色。

本文试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从而透视他苦涩复杂的人生历程。

关键词:周作人;后期散文;艺术特色Talk About Zhou Zuoren’s Proses of His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bstract: In 1928, Zhou Zuoren’s thought mood rotated obviously inside, this regards it as the line of demarcation of one before and after its prose is created. His later prose has formed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 istics because of his personality and the change of literary concept: sad feelings, the gentle style of aesthetics, intellectual and interesting art style and the simple and implicit linguistic style. This text try to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from those four respect, we can perspective his bitter and complicated life.Key words: Zhou Zuoren; Prose of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

“五四”时期,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思想革命”的口号,此时在他的作品中时时显现着他的叛逆色彩,并有着很明确的主体指向——如抨击礼教,批评复古,反对军阀,提倡妇女解放、恋爱自由,提倡人格独立、儿童本位,嘲笑国粹等。

这些散文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积极。

而到了1922-1924年,周作人开始谈起“初恋”、“故乡的野菜”和“北京的茶食”。

到了1925年,周作人公开宣称:“别人离开了象牙的塔走往十字街头,我却在十字街头造起塔来住”。

再到1928年,周作人正式闭户读经。

至此周作人的思想情绪明显向内转,他陶醉于“苦雨斋”中,在文学上寻找慰藉。

1928年可视之为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前后期分界线。

有人认为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前、中、后三期,我并不这么认为,中期和晚期周氏的散文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晚年的散文比中期更为老辣而已,在风格气润、审美上并无不同。

在《谈虎集·后记》中,周作人说:“民国十年以前我还很幼稚,颇多理想的,乐观的话,但是后来逐渐明白,却也用了不少的代价。

”人们对于周作人前期散文的风格和地位,曾经有不少评论,例如胡适就在他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道:“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所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象笨拙,其实却是滑稽。

这一类的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

”康嗣群在1933年《现代》第4卷第1期《周作人先生》一文中讲道:“在文学革命的初期,许多白话的作品大都在试验中,那时我们看到诗、论文和小说,可是现在所称为‘小品散文’的却没有,直到作者先后写成了他的《自己的园地》和《雨天的书》,小品散文才算正式的成立了;所以我们不仅可以说他是那时代小品散文的代表作家,而同时也可以说他是白话文中小品散文的创者。

”这些评价可以说是权威之论。

但是,对于周作人后期散文,人们谈论较少,而且意见存在分歧。

这一方面固然由于周作人晚年特殊的政治人生变故之原因,另一方面,也与周作人后期散文之复杂相关。

与前期散文相比,周作人后期散文已无明确的主题指向,更多开始营造一种氛围、一种韵味。

虽然他后期的创作上已经少有早先关注现实,反抗黑暗的“浮躁凌厉”,但是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的,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独特贡献的却是后期的作品。

形成周作人后期散文艺术风格是有两方面原因的。

其一,有自身个性的因素。

周作人属于理论型与艺术型兼有的学者,好钻研,求知欲极强,他一生活动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他又重视形象的美和心灵的和谐,将理论价值、美学价值视作生活的中心。

这种学者型艺术人格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温和、儒雅、谦虚、通融、恭俭,情绪稳定,喜欢安静,同时,又有一种顺从性,这可能也与周作人幼年时因为身体不好,而得到父母以及他家人宽容对待,享受了更多的爱护,从而发展出良好的人格顺应性有关。

因而,他又能随遇而安,安于现实,畏怯,退缩,敷衍懒散,有一种超脱的现实感,他在日本占领北京时不愿离去,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离不开北京的舒适生活,他总是从眼前的现实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去牺牲生命和现实生活。

周作人有一种将外界影响作为心理事实而化解,达到平和冲淡境界的倾向,周作人相信“否极泰来”,认为事物坏到极限自然会有转机,只要凡事中庸就行了。

这是一种柔弱者人格,讲究的是以柔克刚、顺其自然。

此外长期的书斋生涯,又使他一方面表现出了现实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又使他游离于现实与社会组织力量之外,因而又造成了学者的依附性和软弱性人格。

上述人格特征,在周氏后期散文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的各种矛盾撞击中,周作人以一种无是非的模糊态度嗟叹命运。

在现实面前,他只能发感叹,然后走进象牙塔。

这不能不说他平柔有余、犀利或清醒不足了。

这个特征也折射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

其二,周作人文学观念的转变。

在早期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思想革命”这三大口号,成为中国新文学的理论支柱,他的新文学理想是试图通过以人道主义思想为主体的新文学,来为中国人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寻找出路,把新文学的价值定位在它是击毁整个封建伦理堡垒的突破口的高度,带有功利的因素。

周作人把对新文学的价值期待建立在西方人道主义基础之上,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的启蒙色彩。

在这场以启蒙为思想底蕴的“人的文学”运动中,周作人是以一个启蒙者的姿态出现的,那时无论他自己是否情愿,都被历史推上“新文学的导师”地位。

纵观周作人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价值观,会发现他带着一种志在必胜的信心,对新文学的未来充满激情和理想。

但启蒙进展的艰难却远非启蒙者所能预见到的,在新文学的发展中一次次受阻。

文学并没有周作人想象那样能迅速使民族精神“美大”起来,而且在文学形式上,他很快察觉文坛中的很多在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这一口号而写作,创作主体也很快隐匿起自己的创作个性,文学走进了模式化、概念化的怪圈,创作主体张扬创作客体的个性而隐藏起创作主体的个性。

最终使周作人清醒认识到,他所期待的新文学的价值理想预期很难实现。

从文学的功用上说,新文学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民众愚昧、麻木、落后的精神状态。

周作人开始对文学的功用产生了怀疑。

他放弃了用文学来改造国民的理想。

周作人在理想破灭、希望落空之后,彻底放弃了用文学来改变现实的幻想,否定了文学具有功利效用,并且一再声明他对文学效用的失望。

他要躲进象牙塔,去追求纯粹的艺术的生活和生活的艺术。

周作人对文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人的内宇宙”来,而他的东方式的审美情趣,使他由现代退回到古典主义的怀抱。

他又重新设置了文学价值的理想预期,那就是文学是纯艺术的活动,不应掺杂任何急功近利的目的,更不能成为其他意识形态的附属物、宣传品,创作个体是绝对自由的,对他来讲,最好的境界便是在文中能独抒性灵,雅趣横生。

三十年代,周作人把对文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对新文学的“反思”或“寻根”上,他期待在这次“文化寻根”中,寻找到新文学兴起的缘由和基因,为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历史位置,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新的文学观念。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周作人认为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有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

他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举出很多文学现象证明:明末的文学运动和‘五四’文学运动很有些相象的地方。

在这些比较论证中,周作人发现明末的文学运动和五四运动两次的主张和趋势,几乎都很相同。

更奇怪的是,有许多作品也都很相似。

他由此推断出“明末的文学,是现在这次文学运动的来源”。

周作人在三十年代重新构建的文学价值观念的参照体系已经由西方转向中国,由现代转向传统。

周作人把对文学的关注焦点转移到对中国文化源流的追溯上,创作上也就大力提倡有深厚晚明小品遗风的“闲适”散文。

以上这两方面的因素对周作人后期的散文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酝酿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平和冲淡的叙述风格,知性趣味的艺术格调,雅俗兼有的语言特色。

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从二十年代中期,周作人强调“文学只是自我表现”,“文学无教训之效用”。

此时,文学在他眼中成为纯艺术,不应该是其他意识形态的附属品,最好的境界是能在文中独抒性灵,雅趣横生。

这首先就投射在他散文的取材上,周氏十分看重“日常”生活的“滋味”,及生命存在的“爱智体验”。

因此他的散文能在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作深沉的掠影,而较少去猎奇索胜、寻求奇异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体验。

他极不喜欢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大红大绿的生活,同样也不喜欢将这些搬入文学,周作人笔下有的是对静谧恬淡、安宁闲适的生命境界加以文学表达。

在《自己的园地·旧序》中这样说:“我已明知我过去的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但我还在寻求———这是人生的弱点———想象的友人,能够理解庸人之心的读者。

我并不想这些文章会于别人有什么用处,或者可以给予多少怡悦;我只想表现凡庸的自己的一部分,此外并无别的目的。

”[1]他散文中描写表现最好的是日常生活、身边小事:或谈荼论酒,说古道今,以排遣个人寂寞;或感触生活琐事,叙说联想,寄托对生活往事的回忆和对旧园故家的怀乡念旧之情;或抒发闲情逸兴,表现读书趣味,以逃避现实苦闷。

如《喝茶》、《乌篷船》、《谈酒》、《鸟声》、《故乡的野茶》、《北京的茶食》、《山中杂信》等等,都表现了一个在平常生活中感受生命乐趣的爱智者的生命情态。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不完全的现实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比之前期,他更是不遗余力的关注身边的琐碎小事,竭力表现闲适,隐逸的情思,品茶饮酒,吃食玩物,风物人情皆入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