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后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后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后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1928年,周作人正式闭户读经,至此他的思想情绪明显内转,这可视之为其散文创作前后期的分界线。他后期散文因为其个性的原因和文学观念的转变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平和冲淡的叙述风格,知性趣味的艺术格调,雅俗兼有的语言特色。本文试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从而透视他苦涩复杂的人生历程。

关键词:周作人;后期散文;艺术特色

Talk About Zhou Zuoren’s Proses of His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bstract: In 1928, Zhou Zuoren’s thought mood rotated obviously inside, this regards it as the line of demarcation of one before and after its prose is created. His later prose has formed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 istics because of his personality and the change of literary concept: sad feelings, the gentle style of aesthetics, intellectual and interesting art style and the simple and implicit linguistic style. This text try to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from those four respect, we can perspective his bitter and complicated life.

Key words: Zhou Zuoren; Prose of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五四”时期,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思想革命”的口号,此时在他的作品中时时显现着他的叛逆色彩,并有着很明确的主体指向——如抨击礼教,批评复古,反对军阀,提倡妇女解放、恋爱自由,提倡人格独立、儿童本位,嘲笑国粹等。这些散文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积极。

而到了1922-1924年,周作人开始谈起“初恋”、“故乡的野菜”和“北京的茶食”。到了1925年,周作人公开宣称:“别人离开了象牙的塔走往十字街头,我却在十字街头造起塔来住”。再到1928年,周作人正式闭户读经。至此周作人的思想情绪明显向内转,他陶醉于“苦雨斋”中,在文学上寻找慰藉。1928年可视之为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前后期分界线。有人认为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前、中、后三期,我并不这么认为,中期和晚期周氏的散文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晚年的散文比中期更为老辣而已,在风格气润、审美上并无不同。在《谈虎集·后记》中,周作人说:“民国十年以前我还很幼稚,颇多理想的,乐观的话,但是后来逐渐明白,却也用了不少的代价。”

人们对于周作人前期散文的风格和地位,曾经有不少评论,例如胡适就在他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道:“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所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象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的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康嗣群在1933年《现代》第4卷第1期《周作人先生》一文中讲道:“在文学革命的初期,许多白话的作品大都在试验中,那时我们看到诗、论文和小说,可是现在所称为‘小品散文’的却没有,直到作者先后写成了他的《自己的园地》和《雨天的书》,小品散文才算正式的成立了;所以我们不仅可以说他是那时代小品散文的代表作家,而同时也可以说他是白话文中小品散文的创者。”这些评价可以说是权威之论。但是,对于周作人后期散文,人们谈论较少,而且意见存在分歧。这一方面固然由于周作人晚年特殊的政治人生变故之原因,另一方面,

也与周作人后期散文之复杂相关。与前期散文相比,周作人后期散文已无明确的主题指向,更多开始营造一种氛围、一种韵味。虽然他后期的创作上已经少有早先关注现实,反抗黑暗的“浮躁凌厉”,但是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的,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独特贡献的却是后期的作品。

形成周作人后期散文艺术风格是有两方面原因的。其一,有自身个性的因素。周作人属于理论型与艺术型兼有的学者,好钻研,求知欲极强,他一生活动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他又重视形象的美和心灵的和谐,将理论价值、美学价值视作生活的中心。这种学者型艺术人格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温和、儒雅、谦虚、通融、恭俭,情绪稳定,喜欢安静,同时,又有一种顺从性,这可能也与周作人幼年时因为身体不好,而得到父母以及他家人宽容对待,享受了更多的爱护,从而发展出良好的人格顺应性有关。因而,他又能随遇而安,安于现实,畏怯,退缩,敷衍懒散,有一种超脱的现实感,他在日本占领北京时

不愿离去,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离不开北京的舒适生活,他总是从眼前的现实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去牺牲生命和现实生活。周作人有一种将外界影响作为心理事实而化解,达到平和冲淡境界的倾向,周作人相信“否极泰来”,认为事物坏到极限自然会有转机,只要凡事中庸就行了。这是一种柔弱者人格,讲究的是以柔克刚、顺其自然。此外长期的书斋生涯,又使他一方面表现出了现实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又使他游离于现实与

社会组织力量之外,因而又造成了学者的依附性和软弱性人格。上述人格特征,在周氏后期散文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的各种矛盾撞击中,周作人以一种无是非的模糊态度嗟叹命运。在现实面前,他只能发感叹,然后走进象牙塔。这不能不说

他平柔有余、犀利或清醒不足了。这个特征也折射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

其二,周作人文学观念的转变。在早期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思想革命”这三大口号,成为中国新文学的理论支柱,他的新文学理想是试图通过以人道主义思想为主体的新文学,来为中国人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寻找出路,把新文学的价值定位在它是击毁整个封建伦理堡垒的突破口的高度,带有功利的因素。周作人把对新文学的价值期待建立在西方人道主义基础之上,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的启蒙色彩。在这场以启蒙为思想底蕴的“人的文学”运动中,周作人是以一个启蒙者的姿态出现的,那时无论他自己是否情愿,都被历史推上“新文学的导师”地位。纵观周作人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价值观,会发现他带着一种志在必胜的信心,对新文学的未来充满激情和理想。但启蒙进展的艰难却远非启蒙者所能预见到的,在新文学的发展中一次次受阻。文学并没有周作人想象那样能迅速使民族精神“美大”起来,而且在文学形式上,他很快察觉文坛中的很多在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这一口号而写作,创作主体也很快隐匿起自己的创作个性,文学走进了模式化、概念化的怪圈,创作主体张扬创作客体的个性而隐藏起创作主体的个性。最终使周作人清醒认识到,他所期待的新文学的价值理想预期很难实现。从文学的功用上说,新文学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民众愚昧、麻木、落后的精神状态。周作人开始对文学的功用产生了怀疑。他放弃了用文学来改造国民的理想。周作人在理想破灭、希望落空之后,彻底放弃了用文学来改变现实的幻想,否定了文学具有功利效用,并且一再声明他对文学效用的失望。他要躲进象牙塔,去追求纯粹的艺术的生活和生活的艺术。周作人对文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人的内宇宙”来,而他的东方式的审美情趣,使他由现代退回到古典主义的怀抱。他又重新设置了文学价值的理想预期,那就是文学是纯艺术的活动,不应掺杂任何急功近利的目的,更不能成为其他意识形态的附属物、宣传品,创作个体是绝对自由的,对他来讲,最好的境界便是在文中能独抒性灵,雅趣横生。三十年代,周作人把对文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对新文学的“反思”或“寻根”上,他期待在这次“文化寻根”中,寻找到新文学兴起的缘由和基因,为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历史位置,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新的文学观念。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周作人认为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有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他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举出很多文学现象证明:明末的文学运动和‘五四’文学运动很有些相象的地方。在这些比较论证中,周作人发现明末的文学运动和五四运动两次的主张和趋势,几乎都很相同。更奇怪的是,有许多作品也都很相似。他由此推断出“明末的文学,是现在这次文学运动的来源”。周作人在三十年代重新构建的文学价值观念的参照体系已经由西方转向中国,由现代转向传统。周作人把对文学的关注焦点转移到对中国文化源流的追溯上,创作上也就大力提倡有深厚晚明小品遗风的“闲适”散文。

以上这两方面的因素对周作人后期的散文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酝酿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平和冲淡的叙述风格,知性趣味的艺术格调,雅俗兼有的语言特色。

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

从二十年代中期,周作人强调“文学只是自我表现”,“文学无教训之效用”。此时,文学在他眼中成为纯艺术,不应该是其他意识形态的附属品,最好的境界是能在文中独抒性灵,雅趣横生。这首先就投射在他散文的取材上,周氏十分看重“日常”生活的“滋味”,及生命存在的“爱智体验”。因此他的散文能在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作深沉的掠影,而较少去猎奇索胜、寻求奇异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体验。他极不喜欢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大红大绿的生活,同样也不喜欢将这些搬入文学,周作人笔下有的是对静谧恬淡、安宁闲适

的生命境界加以文学表达。在《自己的园地·旧序》中这样说:“我已明知我过去的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但我还在寻求———这是人生的弱点———想象的友人,能够理解庸人

之心的读者。我并不想这些文章会于别人有什么用处,或者可以给予多少怡悦;我只想表现凡庸的自己的一部分,此外并无别的目的。”[1]他散文中描写表现最好的是日常生活、身边小事:或谈荼论酒,说古道今,以排遣个人寂寞;或感触生活琐事,叙说联想,寄托对生活

往事的回忆和对旧园故家的怀乡念旧之情;或抒发闲情逸兴,表现读书趣味,以逃避现实苦闷。如《喝茶》、《乌篷船》、《谈酒》、《鸟声》、《故乡的野茶》、《北京的茶食》、《山中杂信》等等,都表现了一个在平常生活中感受生命乐趣的爱智者的生命情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不完全的现实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比之前期,他更是不遗余力的关注身边的琐碎小事,竭力表现闲适,隐逸的情思,品茶饮酒,吃食玩物,风物人情皆入文章。他完全沉迷在自我的空间中,细腻的描写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抒发自我的情绪。而诸如《游山日记》这类“文抄公体”的散文则可以视之为闲适恣意、性灵独具的巅峰之作。文抄公体并不是简单的抄书,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抄书即是寻友,其中的甘苦比之作文更甚。在抄书的过程中,与作者心灵相契,互为响应。华美古文再加上周作人自己的点评,两者浑然一体。文抄公体是纯粹周作人式的,它非常自我霸道的向我们展现了周作人的内心世界。周作人一边悠闲的欣赏美文,一边以点睛之笔镶嵌上自己的所感,自得其乐,笔墨所透出的是怡然闲适。

周作人的散文不仅体现了闲适,更是散发出一种苦寂的涩意。诚如周作人自己所言,身上住着两个鬼:绅士鬼和流氓鬼。他说;“‘以开店而论,我这个店是两个鬼开的,而其股份与生意的分配,究竟绅士鬼还只居小部分’,所以去和道地的绅士们周旋,也仍然是合不来。有时候流氓鬼要露出面来,结果终于翻脸,以至破口大骂。”[2]这就反映了他缠绕一生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二十年代中期他公开宣称要在十字街头造起塔来住,思想日渐消沉,绅士鬼让他追求自然平和的趣味人生。但是每当遇到严酷社会现实,他的流氓鬼总要忍不住钻出来,加以反抗。周作人欲避世于“苦雨斋”中,却不能独外于社会之外。他的散文也不可避免的渲染上了这种矛盾撕拉下的苦楚。周作人自署“苦雨翁”、“苦住斋”,并以“苦竹杂记”、“苦茶随笔”、“药堂语录”为书名,从中可见一斑。在其散文中出现的单位意象“风”、“雨”更是向我们展现了周作人的寂寞之苦。

平和冲淡的叙述风格

进入中年后的周作人,多次强调自己不是“情热的人”,认为表达感情以含蓄为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时时检点”,包住火气与锋芒。“人的脸上固然不可没有表情,但我想只要淡淡表示就好,譬如微微一笑,或者眼光中露出一种感情,———自然,恋爱与死等

可以算是例外,无妨有较强烈的表示,但也似乎不必那样掀起鼻子露出牙齿,仿佛是要咬人的样……”[3]周作人在追求一种雍容和谐、静穆闲雅的精神风貌。在《死之默想》中他说得更为明确:“人世的快乐自然是很可贪恋的,但这似乎只在青年男女才深切的感到,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此外别无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我现在的快乐只是想在闲时喝一杯清茶,看点新书……”。[4]于是新茶、新书,故乡的野菜、乌篷船,乃至草木,虫鱼都入了周作人的文章……都透露出平淡的美。这份平和冲淡源于他的人生态度和体验,是其自然的流露,并非刻意为之。

以《谈酒》为例,开文如同与友人闲话般:“这个年头,喝酒倒是很有意思的。”由“我生常在东南的海边”引出过去的回忆,再由酿酒的过程自然引出酒头工七斤公公的形象。然后侃侃而谈中外各种名酒,如数家珍。闲话至此,喝酒趣味所在的问题水到渠成的提出来“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偿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罢。醉了,困倦了,或者应当休息一会儿,也是很安舒的,却未必能说酒

的真趣是在此间。昏迷,梦魇,呓语,或是忘却现世忧患之一法门;其实这也是有限的,倒还不如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里的耽溺之力还要强大”。[5]周作人就是这样和风细雨的娓娓说来,循序渐进、恰到好处的说出自己的感悟,引导看的人也进入思索的层次。周作人的生活观也就这样不知不觉进入你的心里,在给予美感熏陶的同时促使精神的升华。

周作人这种任心闲话,既是一种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又显示一种自然,随意的心态。这很容易使之联想到日本诸如《枕草子》的散文,和周作人的散文相同,它们都是建立在自省和敏锐体验上的优美文字,并不打算给什么人去看,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心里想到的事情记录下来,自然流露,心性所致。《谈酒》最后得出了“那么杞天终于只是杞天,仍旧能够让我们喝一口非耽溺的酒也未可知”的结论。“也未可知”是典型的周作人的语式,他总是用一种朋友式的口吻,亲切而又稍有距离。这既有了闲谈散文应有的风度气韵,又有了雅士文人的淡漠矜持。整篇文章感情流露把握得恰到好处,多而不亲,少而不淡。周作人散文的叙谈风格,是多方的借鉴糅合而形成的。既可以看到有明人小品,又有外国随笔那种坦诚自然的笔调,又兼之日本俳句的笔墨情味,调以周作人独具的性情,最后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风格。

知性趣味的艺术格调

周作人说:“我在《亦报》上写文章,本来自己定有两个标准,一是有意思,二是有意义,换句话说也即是有趣与有用……”。知识性与趣味性是周作人晚期散文创作的重要特色。

周作人的作品涉猎非常广泛,凡文学、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研究、性心理学、民俗学、医学史与妖术史等等,他都多有研究,而且都不乏真知。我们举《木片集》为例。49篇正文中,除回忆的七篇外,《读古诗学文言》、《唐诗三百首》、《唐诗易解》、《杜少陵与儿女》等篇目涉及文学;《希腊神话》、《钟馗送妹》、《夸父追日》等篇目涉及神话学;《农历与渔历》、《冬至九九歌》、《墟集与庙会》等涉及民俗学;《蝙蝠与猫头鹰》、《扬子鳄》、《关于河马》等涉及动物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文中往往也善于博采众长,引经据典。如在《石板路》中,周作人回想家乡的石板路,就引用了《宝庆会稽续志》和《绍兴府志》以佐证其历史,还适时地引出了一首童谣,甚至在意犹未尽的再论及石桥时,又借用了翟晴江的诗文。所采用的不管是历史文献还是民谣、诗文,都信手拈来,引用联结的毫无纰漏,自成一体。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往往博采众长,古今中外打成一片,使他的散文极具知识性和可读性。

周作人自己说:“我不承认是文士,因为既不能写纯文学的文章,又最厌恶士流,即所谓清流名流者是也。”他写这一类文章,还是一如既往地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两大衡量标准的。只是感到有兴趣,爱“玩耍”,想要“多知道”而已。正如他在《吃茶》一文中所说:“以上是我关于茶的经验,这怎么够得上来讲吃茶呢?但是我说这是一个好题目,便是因为我不会喝茶可是喜欢玩茶……我只是爱耍笔头讲讲,不是捧着茶缸一碗一碗的尽喝的。”[6]从内容上讲,周作人的这类文章只不过是他写作的引子,他要介绍的是他所知道关于该题材的有趣的事物。

周作人寄情于身边的微小之物,但其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在心灵感情上体味这些微小事物的趣味,让趣味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使看的人也饶有兴趣的跟随他的视角重新看待身边原来并未注意到的事物,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一经周作人之手就艺术化了。“我们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7]正是这种将生活艺术化的态度使得周作人

乐于玩赏自己的趣味。他不仅时时回忆、讲述种种悠闲的生活,更将这种悠闲的生活加以艺术化。就像他在《喝茶》中所写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8]总之,周作人的散文是知识和趣味的统一,显示着他的博学与理智,但无卖智之嫌。

雅俗兼有的语言特色

周作人散文语言清新自然,格调高雅,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不见雕琢痕迹。文中常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耐人咀嚼。以《游山日记》为例,文中大半摘自舒白香的《游山日记》,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古文,文章清丽,如“此山不闻风声日该少,泉声则雨霁便止,不易得,昼间蝉声松声,远林际画眉声,朝暮则老僧梵呗声和吾书声,比来静夜风止,则惟闻蟋蟀声耳。”[9]连缀在古文中的是作者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文,“从这书中看得出来的是舒白香一个人,也有一个云烟缥缈的匡庐在,却是白香心眼中的山,又如画师写在卷子上似的”,[10]白话文与古文有机结合,互相调节,使这类“文抄公体”常常兼具两种文体之美,古涩与简明,华丽与朴实,相得益彰,达到了雅俗的统一。到了五六十年代,周作人的文字风格又有了变化,内容虽然博雅,但是很少引述,语言趋向俗白,简洁,涩味减少,更为明朗纯净。

此外他的散文还流露出诙谐风趣的特点,在《水里的东西》一文中,周作人以孩子般的口吻去描写河水鬼,“假如吊死鬼是以色迷,那么河水鬼可以说是以利诱了。它平常喜欢变什么东西,我没有打听清楚,我所记得的只是说变‘花棒槐’,这是一种玩具,我在几时听见所以特别留意,至于所以变这玩具的用意,或者是专以引诱小儿亦未可知。但有时候它也用武力,往往有乡人游泳,忽然沉了下去,这些人都是像蛤蟆一样地‘识水’的,论理决不会失足,所以这显然是河水鬼的勾当,只有外道才相信是由于什么脚筋拘挛或心脏麻痹之故。”[11]看到这里,读者都不经会心一笑,无意中流露的幽默使得整篇文章生动起来,更具意蕴,也更丰满。

周作人先是与其兄交恶,后又在40年代日本侵华战时期出任伪职,沦为汉奸。这些不光彩的历史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后人对周作人的观感,了解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割裂的只观察某个时期,必须把他放在历史田间背景中去,科学的评价其历史作用、地位和局限。从三十年代的《看云集》、《瓜豆集》、《苦茶随笔》、《永日集》、《夜读抄》、《苦竹杂记》、《风雨谈》等,到四十年代的《药味集》、《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书房一角》、《药堂杂文》等,再到解放后的《亦报随笔》与《知堂集外文·1949年以后》,这些周作人后期的散文忠实地记录了他的生活与精神历程,它所包含的丰富历史内容,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全面完整地了解周作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与前期相比,周作人后期的散文在内容上表现为返归自然,顺乎天性,自由率性的生活情趣,而且在艺术上追求一种不温不火,平和冲淡的境界。周作人的散文与他的个性契合,他又从英国的随笔,明末公安、竟陵派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养料,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追求散文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可读性极强,并有一种闲适随意,舒徐自如的叙述风格。品茶饮酒,吃食玩物,风物人情经周作人独特的欣赏视角,经他敏感情思的润泽,再经周作人带涩味简单味且耐人咀嚼的语言调和,从容描绘中渗透出作家的闲适趣味,诙谐的淡淡喜悦里,又掺有几分忧郁、惆怅,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周作人.雨中的书·序言.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

[2]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一四六,女师大与东吉祥(二).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11月.444

[3]刘胜华,顾勇.周作人作品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406

[4]周作人.雨中的人生·谈酒.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207

[5]周作人.雨中的书·死之默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

[6]周作人.雨中的人生·吃茶.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205

[7]周作人.北京的茶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8]周作人.雨中的人生·喝茶.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199

[9][10]钱理群.读周作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207

[11]钱理群.读周作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168

致谢

本论文主要是在郑州大学新校区完成的,从选题、初稿写作到论文的最终完成,都是在高俊林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进行的。同时程伟和费美玲同学给予我热心的帮助,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里尤其感谢高俊林老师,在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他给以全面、耐心的指导,及时指出我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正方法和建议,同时对我取得的成绩给以鼓励,使我最终圆满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在此谨向高俊林导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品《苦雨》 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品《苦雨》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你姐姐的名字 内容摘要:近来得闲,小品一下周作人的《苦雨》,惊叹其以一种如清风般的书信体自然地表达自我情感,与他人无关,就如他最后写的“倘若有人说这所记的只是个人事情,与于人生无益,我也承认,我本来只想说个人的事情,此外别无意思”,颇具文人味道,抒发个人的寂寞和忧郁、爱好和兴趣,表现出闲适隐逸的情思。 关键词:周作人苦雨浪漫主义想象现实之苦苦雨翁 《苦雨》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文章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苦雨》堪称周作人的代表作——“雨”与“风”一起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基本(单位)意象”,以此为文题或书名的就有《雨天的书》、《雨的感想》、《风雨谈》、《风雨后谈》……等等,《苦雨》即是第一篇,而且似乎成了周作人的传世之作。周作人自己也以“苦雨”题名书斋,称号“苦雨翁”,“苦雨”遂与周作人其人其文混然一体而不可分。文题曰“苦雨”,“雨”是客观景象,“苦’是主观感受,不同的主、客体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意象。文章即由此谈起。于是,就有了:“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的“梦似的诗境”,“一叶扁舟”在“暴风雨”中滚浪行进的“危险极也愉快极”的豪情,以及“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进行”的快感。 以上三种“意象”,我们或许可以用“喜雨”二字概括,正与文题中的“苦雨”形成对比,而且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的境界。但作者却一语点破:“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原来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乌托邦的想象(幻像)。“或者你在骡车中遇雨,很感困难,正在叫苦连天也末可知”,这才是真实的现实。在前面一连串的“佳趣”、“风趣”、“愉快”、“亲近”、“悠然”、“快哉”的“喜”词之后,第一次点出“苦”字。这才自然地转入据说“叫我十分难过”的“这几天的雨”,“苦”字仍暗含其中。这现实的(非想象中的)“雨”确实已经没有半点浪漫主义的诗情,却给人带来灾难,至少是不便,例如“将门外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谱”,给“梁上君子”以可乘之机之类,也让人心烦,夜里不断为单调的雨声吵醒,“睡的很不痛快”,至于雨后劫余的书籍湿成“一饼一饼的纸糕”之让人“不愉快”,“涨过大水后的普遍的臭味”,更是毫无美感可言。周作人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为人们描摹了一幅幅真实极了,也现实极了的无美感可言。周作人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为人们描摹了一幅幅真实极了,也现实极了的人生图景,语气中略含几分幽默(如说“梁上君子将去川岛‘佢们’的窗下窃听”之类),也是对处于日常生活的困境中,有着凡人的苦恼的人自身的一种调侃吧,而那个“苦”字确也更加浓重了。但周作人笔锋一转,却引出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的话题来。文章的气氛又由“苦”转向“喜”。哪两种人呢?“第一是小孩们”,“第二种”却是“蛤蟆”,这样的并列已经够有意思,而周作人不仅对小孩子们喜欢嬉水有几乎是感同身受的深切体验与理解(更确切地说是欣赏),而且对于蛤蟆吠声之美,以及“听它一口气叫上十二三声,可见它是实在喜欢极了”的心情的揣度,竟至于如此真切,实在令人惊异。但这正是周作人之为周作人的原因,在他的观念中,人(特别是包括儿童在内的自然形态的人)与生物原是沟通合一的,

论周作人散文风格的形成

论周作人散文风格的形成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形成周氏散文风格有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影响周氏散文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叛徒”与“隐士”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二是中庸调和的基本哲学思想;三是悲观乐生的趣味人生观和美学观及其对散文艺术的独特理解。核心是他的隐士性格,这是周氏散文风格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散文叛徒隐士中庸趣味 周作人曾说:“戈尔特堡批评蔼里斯说,在他里面有一个叛徒与一个隐士。这句话说得最妙:并不是我想援蔼里斯以自重,我希望在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①]其所言叛徒与隐士正是先生夫子自道,他把它们比作盘踞于心中的两个鬼——“流氓鬼”和“绅士鬼”,它们在那里指挥他的一切言行,有时流氓占了优势,便跟它们去彷徨,但是他将真正撒野,如流氓之“升天堂”的时候,绅士大抵就出来高叫“带位,若即带位![②]由此可见,叛徒与隐士,流氓鬼与绅士鬼杂糅交融正是他复杂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叛徒性格使他的散文在早期能积极入世,从人道主义出发,反对封建礼教,深刻思考中国国民性问题,张扬思想启蒙的大旗,致使早期散文呈现出“浮躁凌历”的不平淡之气,而他的隐士性格又使他的“生活态度时时有变动,安能保持十三四年之久乎?”[③]1928年以后,随着他的生活态度的变化,他的“思想益销沉耳”,他的散文更加崇尚

平淡、朴实的闲适的风格。而二者的相互消长,直接影响到他的散文风格由“浮躁凌厉”向平淡朴实的闲适风格的变化,尤其是隐士性格的影响贯穿了他的整个散文创作,即使是早期的“浮躁凌厉”之作也只是“论之旨,折情就理,唯以和顺见长”,较之于鲁迅锋利泼辣的文风,要显得平淡朴实而舒缓,因此,隐士性格是直接形成其一以贯之的平淡朴实的闲适风格的关键。 一 周作人认为:“中国的隐逸都是社会或政治的,他有一肚子理想,却看得社会浑浊无可实施,便只安分去做农工,不再多管,见了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却是所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想了方法留住他。”[④]我们从周作人这段话中可以明白,隐逸思想大多出现在胸怀社会或政治理想的人身上,而这种人在经历了一阵动荡之后,对社会产生了悲观绝望的情绪,而后才消极遁世,这就是中国式的隐士,与西方自救灵魂的隐逸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周作人的身上就具体表现为“叛徒”与“隐士”的思想性格矛盾。 这种胸怀社会或政治思想而不得志的被迫隐者,一旦遇到足以展其志的客观条件时,他可以振奋起来,起一定的进步作用。早期的周作人怀着探寻富国强民之路的社会理想,“逃异地,走异路”,到南京求学,而后又东渡日本留学,学习并掌握了大量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了富国强民,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贸易盛,工业兴“而精神萎缩”,仍不免有“坐致摧残”的危险。因此,他十分重视国民性的改造问题,注目于思想启蒙运动,举着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伦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研网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 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文艺学复试笔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50% 中国当代文学史5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2小题,各计5%,共计10% 中国当代文学史2小题,各计5%,共计10% 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2小题,各计10%,共计20% 中国当代文学史2小题,各计10%,共计20% 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1小题,各计20%,共计20% 中国当代文学史1小题,各计20%,共计2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冰心“春水体”或“繁星体”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前言 以往提到周作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其在政治上的偏离,直到上学期偶然借阅了钱理群所著《周作人》传,莫名的被这个追求平淡、孤独苦寞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所吸引。于是开始借阅其作品。觉得其散文也是别有味道。尤其喜欢他在“闭户读书”时期的作品。于是选择浅析其散文风格作为期末论文。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散文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对一直将其散文风格形容为“平淡”稍有疑义。 文章概要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研究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以往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评价往往都是“平淡冲和”,或者“平实冲淡”,但我本人对此并不是很赞同。打算先了解前人对其散文风格的看法,找到自己与前人观点的异同。通过分析周作人作品《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苍蝇》等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味及周作人自身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希望能以此证明,用“平淡冲和”来形容周作人的散文是不准确的。 正文 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研究 1、以金燕《灰色天空下的温暖一评周作人散文的创作风格》,孙艳平《论局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和刘春香《周作人散文的冲淡美》为代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作人散文中“平淡”、“冲淡”等艺术特征都给予充分言述。 2、吴仁援的《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则开篇便明确指出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认为“周作人散文中透溢弥漫出的是苦涩味、流氓态、人文性、平民化、浙东气,由此而形成的其散文的显著特征是平缓、平正、平实、平易、平质”。 3、阿英在《周作人小品序》中所提到的:“平淡冲和”这正是周作人小品文的最显著的特色,也就是田园诗人所必然采取而发展到高度的形式。就现代的小品文成果上看,在“新小品”还没有成长,而“杂感文”不能算主要的小品文的时候,周作人的小品文,在史的发展上,我们是不能不予以重大的估价的。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1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说起周作人,不得不先提一提他的兄弟鲁迅。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鲁迅的文章不仅仅是重点篇目还是考试时候必出的考题。鲁迅在中国文坛上是以辛辣讽刺批判的风格著称的,而他的弟弟周作人恰恰与其相反。可以讲兄弟二人都是文学改革浪涛中的先驱,但两人的风格却截然不同。比起鲁迅的凶狠周作人显得温和了许多。我们暂且撇开其在政治上错误的选择,单单在散文创作这一领域,周作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为中国散文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并且首次引入了美文这一概念。本文,笔者就想围绕他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人谈起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都会用上平和冲淡这四个字。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平淡的的确确是其最高的境界。可以说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的或者说是努力靠近的创作方向和心境。他的文章无论是随笔还是文理评论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确实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他的平淡,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是不露痕迹而已。这就是为何人们说周作人散文中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平和冲淡”了。周作人总是以平淡作为他孜孜追求的理想。这种平淡,在他的著作中是到处都找的到的。如〈喝茶〉中“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又抵十年的尘梦。”还有〈北京的茶食〉中的“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 然而周作人终究还是一个复杂的人。在其不少文章里面都寄托着正统的思想,而并不是一味的平淡无味,这些虚实,抒情性的散文不仅仅在描述真实的生活还临摹了真实生活的美与丑。还有不少正经之作,内容相当严肃与尖锐。因此单纯的用“平和冲淡”来概括他散文的艺术特色也不是最为确切。就连他自己也不太认同自己真正做到了平和冲淡,在他《我的文章》中周作人是如此来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至于自己文风他只是觉得“在于未能平淡闲适处,即其文字多是道德的”。事实上,对现实的忧患,即使是建立在对人生悲观基础上的“乐生主义”,但是都不能使他做到真正的平和冲淡。对于《故乡的野菜》这样的纯散文来说,他在表面上的确是追求着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但实际上却表达了他的精神寄托以及内心深处最最深刻的伤悲。一开始,他并没有用很浓烈的语句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反而说自己对故乡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但到了后面又流露了“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的失望与伤感。显然他也没有忽视自己的情绪,只是在表现情绪的时候不那么张扬而已。就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般,文字很清新很脱俗,是一篇美文,但是事实上却是作者对现实的逃避,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代偿,有着极其忧伤的情调。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有人说周作人散文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不过是在散文中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显示学识;也有人说周作人的散文苦涩难懂、令人费解;还有人说周作人曾做过汉奸,他的文章是反动文学……带着文学史及人们对周作人的种种评价,我怀着一种疑惑而又好奇的心理开始走进周作人的世界。徜徉在周作人所创造的文学氛围中,我对作品里的风俗人情开始着迷;走近周作人,我发现了一个独特而又优美的散文艺术境界。 正是在这种理智和情感的驱使下,我开始了对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的探寻……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之一。其小品散文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对其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的文抄体是周作人散文独具的特色。其文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运用周氏独到的评点,达到了文我合一、物我两化的艺术境界。其次在其闲适艺术风格中所表现出的平和冲淡的意境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渗透于文章的淡淡的苦味。再次是周作人用特殊的笔调把读者引入其境的意境美和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而有韵致的故乡情绪美。另外,周作人散文语言平实质朴,却不乏精炼,平实冷静中包含着幽默,也是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一)、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式的“文抄公”的文体。 周作人自幼饱学诗书,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加之他在留学日本时又广泛涉猎了外域文化。他能够对古今中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学养。周作人这种特殊的读书经历所形成的文学涵养,使其在文章中经常大段地抄引古书内容,使“文抄”成为其文章的一大特色。钱玄同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写道:“研究院式的作品固觉无意思,但鄙意老兄数年来之作风颇觉可爱,即所谓…文抄?是也。”对于周作人这类文抄体,许多人似乎很难接受。他们甚至认为周作人这类文章脱离现实,躲入书中以书本知识济文章,文中没有自己,其文抄只不过是显示其学识,给人故作高深之态,让人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面对此类批评,周作人很不以为然。对周作人而言,抄书并不比作文容易得多。 其一、“文抄”内容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融合。周作人在写作实践中确实做到了“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统制”。在文抄中把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让读者在了解某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研网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考试时间及适用对象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本试卷用于以同等学历报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文学史部分约70分 作品评析部分约30分 4)题型结构 两种题型。论述题1--3道,赏析题1--2道,总共2--4道题;每题25分--75分不等,总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简史、演变态势。 3、能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展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评价和赏析。 考试内容: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冰心“春水体”或“繁星体”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以《死水》等作品为例,分析和评价闻一多关于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与实践。 6、结合《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等作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7、以《弃妇》为例,分析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 三、鲁迅 1、鲁迅早年的五篇文言论文的思想主旨。 2、分析和评价《呐喊》和《彷徨》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3、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及阿Q与革命的关系和鲁迅对阿Q式革命的态度,分析《阿Q正传》的思想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苦涩之味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苦涩之味 中文三班倪娟娟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他的创作尤以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笔者浅陋的谈谈对其散文的苦涩之味的感想。 周作人的著述博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早期开创者之一。周作人在《两个鬼》中说:“在我心头住着DuDaimon,可以说是两个鬼。”“这两个是什么呢?其一是绅士鬼,其二是流氓鬼。”“我对于两者都有些不舍,爱绅士的态度与流氓的精神。”周作人还说他自己是“叛徒”和“隐士”的合身。体现在创作中,就有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不痛的散文。而笔者通过阅读这两类文章,觉得有一共通之处:大多数文章的笔墨间隐含着淡淡的苦涩。这里两种风格虽然都贯穿于整个20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中,但“平和冲淡”更能作为体现周作人散文的突出特点。“平和冲淡”是指具有“绅士鬼”精神的文学味浓郁的一些文章,大多创作于五四时期,取材来源于生活而远于现实,讲求趣味。这与周作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有相同之处,更能反映他的气质和性格。这类文章中普遍隐含着苦涩之味。 周作人的散文提倡“为艺术”﹑“为人生”,反对一切文以载道的个人言志派,带有对旧文学的反抗和批判。五四运动以后,他的理想中的个人主义兼人道主义产生了动摇,对应于强大现实的不可触动,使他开始明白各种西方学说与思潮并不真正适合于当时的中国。他在《山中杂信一》中写道:“我近来的思想动摇与混乱,可谓以致奇其极了,托尔斯泰的无爱与尼采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行的大路。”这是他的矛盾,他无法将原本的人道主义与佛家道义良好的融合,更无法与他自己一直很推崇的西方学说糅合成一体。从而构成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平和冲淡,略微含有苦涩。在他的散文中,他贯用娓娓的语调絮谈,将知识﹑智慧﹑哲理﹑趣味﹑冷漠﹑敏感﹑苦涩都融入笔端呈现给我们。 周作人的散文深具苦涩之味。他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思想情感却实是忧愤抑郁的。他曾经说过:“盖世间所有唯辱与苦。”在《药味集·序》中,他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在这里他很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文章内在的苦涩。周作人深受西方﹑日本文化的影响,有着启蒙思想的头脑冷静而理智,因此,当他无力地怀着悲哀的心看着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革命运动不断地遭遇挫折和失败,他的信仰开始蒙上阴暗苦涩的影子。他的信仰是和五四反帝反封建时代精神一致的,他的《山中杂信六》中写道:“我们昏乱的国民久伏在迷信的黑暗里,既然受不住智慧之光的照耀。”“极少数的人能够以科学艺术或社会的运动去替代他宗教的要求,但在大多数是不可能的。”“我的理想或者也只是空想;将来主宰国民的心的,仍旧还是那一班的鬼神妖怪吧!”对这些在中国仍然扎着根的“痼疾”,他亦是有心无力。 周作人深受尼采的世事轮回观的影响,“生存就其本来面目而言,并无意义和目的,但不可避免地轮回,无止境地化为虚无……这是虚无主义的最极端形式:虚无(‘无意义’)是永恒的!”有时他陷于极端黯黑的宿命,认为中国也好,人类也好,都在重复他们的愚蠢和罪恶,万劫不复。“凭了他的理知,批评万物,终于归到只有自己,但是对于这唯一的自己也不能深信。”“自知如能将此种怅惘除去,可以近道,但一面也无不珍惜之意,觉得有些怅惘,故对于人间世未能恝置,此虽是一种苦,目下却尚不忍即舍去也。”这种宿命观表达出了一种苦闷的孤寂感。《山中杂信二》中他说到:“但我心底里有一种矛盾,一面承认苍蝇是与我同具生命的众生之一,但一面又总当它是脚上带着许多有害的细菌,在头上面上爬的痒痒的,一种可恶的小虫,心想除灭他。这个情与知的冲突,实在是无法调和,因为我笃信‘赛老先生’的话,但也不想拿了他的解剖刀去破坏诗人的美的世界……”这是佛教思想中的博爱与现代革命思想的矛盾,一种难以调和的苦闷孤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参考选题 【说明】这里提供的选题只是参考性的和指导性的,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和方向,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后选用或是进一步确定论文题目。如果觉得这些选题和自己的研究兴趣、工作实际有较大距离,也可以自行拟订选题,经指导教师审定后再投入撰写。 中国古代文学 《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 关汉卿的历史剧 《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三国演义》和三国戏 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西游记》与道教 “三言”中所反映的明代商业活动 论杜丽娘 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试论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神话与中国文学 《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 《诗经·国风》的美学价值 雅颂新论 《七月》作者及主题新探 《左传》的思想和艺术 论《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 《左传》、《国语》之比较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比较《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新论 《论语》(或《老子》)的文学价值 试论《孟子》的论辨艺术 庄子思想的新评价 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比较 先秦寓言概论 庄周、屈原浪漫主义之比较 论屈原作品的悲剧精神 论屈原作品的艺术创新 屈原创作心理之探索 《离骚》“求女”再探 宋玉及其辞赋简论 先秦两汉小说考论赋体溯源 汉赋新论《七发》读札 张衡赋简论 司马迁生年新考 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理论意义 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 司马迁<报任安书》评价 《史》、《汉》比较论 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孔雀东南飞》艺术赏析 《古诗十九首》综论 论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论曹植的诗歌创作 “三曹”诗风异同论 蔡琰诗简论 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论左思及其《咏史》诗 论陶渊明的归隐诗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二谢”山水诗之比较 论鲍照 论瘐信的创作道路及成就王勃简论 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 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 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 试论王维的边塞诗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谈李白诗歌的夸张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论杜甫的绝句 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 韦应物诗简论 论李益的七绝 《长恨歌》主题新探 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评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和新乐府诗 评韩、柳的古文理论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 谈柳宗元的寓言 韩愈诗歌的艺术风格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刘禹锡诗歌简论 论杜牧的咏史诗 论李商隐的政治诗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七律的突出贡献谈韦庄的《秦妇吟》. 论唐代几首描写音乐的诗 温庭筠词简论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重评“西昆派” 王禹偶简论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 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婉约派词 论柳永词 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 论苏轼的婉约词 评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和黄庭坚的创作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南宋文学中爱国思想的评价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表现形式和特点 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评南宋格律派词人的创作 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 元好问的诗论和诗作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成就和贡献 论白朴《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形象 《倩女离魂》的成就和地位 评高明的《琵琶记》 论马致远的散曲 评张可久(或乔吉)的散曲创作 关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或战争描写)的特点 诸葛亮(或其人物)形象简论 《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 关于《水浒》的招安问题 论宋江(或其他人物)形象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论孙悟空 谈喜剧人物猪八戒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冰心“春水体”或“繁星体”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以《死水》等作品为例,分析和评价闻一多关于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与实践。 6.结合《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等作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7.以《弃妇》为例,分析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 (三)鲁迅 1.鲁迅早年的五篇文言论文的思想主旨。 2.《狂人日记》的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 3.分析和评价《呐喊》和《彷徨》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4.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及阿Q与革命的关系和鲁迅对阿Q式革命的态度,分析《阿Q正传》的思想和艺术。 5.评价《故事新编》的思想和艺术。 (四)“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1.分析“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的思想和创作特色,分析“乡土小说”的主要创作特征及其文学史意义。 2.比较分析冰心、庐隐的“问题小说”在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3.结合《缀网劳蛛》、《商人妇》、《命命鸟》等作品,分析许地山小说中的宗教色彩和浪漫情调。 4.分析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5.结合《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桥》等作品,分析废名“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及其在现代抒情小说发展中的地位。 (五)自我抒情小说 1.自我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 2.分析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他的“自叙传”小说的成就和意义。 3.张资平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王以仁、冯沅君小说创作的特点。 4.浅草社代表作家的创作特色。 (六)个性独异的散文 1.“语丝文体”的基本特征,“现代评论派”杂文的特点,周作人关于“美文”的主张,郁达夫、徐志摩散文创作的特点。

周作人散文风格概说

周作人散文风格概说 首先注明一个问题:标题的概说指的是大概的说一说,是看了名家点评之后的大概总结,以及自己在读过其散文后的一点见解,本人学识浅薄,总不敢以大家之口吻对其进行概说,只能是大概说说而已!此该说不同于文学理论教程的概说。 一、有关周作人 周作人,出生于1885年,1967年去世。在八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有过文学艺术上的辉煌,在现代散文创作的园圃中,其散文独树一帜,留下了一段永恒的烙印。 周作人是周树人(鲁迅)的二弟,故乡的老宅和三味书屋有他童年的身影和回忆,家庭和环境的熏陶,以及它丰富的人间阅历,给了他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其独树一帜的散文风格,在现代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散文流派,时至今日仍可见到其延续的影响。 二、周作人散文风格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两大类型。相应的,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种不同的文学艺术风格。每种风格各有自己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这两种风格,通过周作人的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我从前曾经说过,平常喜欢和淡的文章思想,但有时亦嗜极辛辣的,有掐臂见血的痛感,……唯索解人殊不易得,昔日鲁迅在时最能知此意,今不知尚有何人耳。” (一)、浮躁凌厉 浮躁凌厉这种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散文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也恰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许多评论家,往往是以满腔的热情,激愤的言辞,写出慷慨淋漓的话语,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字里行间充满着评判和感慨。 周作人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酣畅淋漓又亦庄亦谐。在讽刺军阀暴政中,利用了“幽默与反讽”的写作方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是一种极其含蓄却又极为辛辣的讽刺方法。另外,他在针砭“病态社会”和愚昧国民性的时候,也在含蓄的“绅士”中又不缺尖酸泼辣的一面。总之“浮躁凌厉”可以恰如其分的概括这种风格特点。(二)、冲淡平和 “冲淡平和”这一大特点大多是体现在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之中。有许多的代表作,如《自己的园地》和《故乡的野菜》等许多散文和小品文。他的文笔不是像鲁迅那样的犀利,而是一种闲适怀抱的“平和”的写作方式。一种迥异的风格特色呈现给读者,单纯的艺术审美角度再来审视,这一类散文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了,甚至是以我个人见解是已经达到了中国现当代闲适散文的极致。 一种静心养性,平和冲淡的风格总是给人一种耳目清新,香甜酣畅的气息环绕周身,沁入心脾的感觉。不知该如何言语,只禁不住的拍手称奇。耐人寻味。 三、总结概说

朱自清写作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①、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

论周作人散文的两种艺术特色

论周作人小品文的两种艺术特色 金秘琳290113100043 摘要:。小品文又名美文、艺术性散文,是作者叙事抒情的完美载体。?五 四?以后,周作人首倡小品文,并在古典散文和西方随笔的影响下,将小品文的艺术张力发挥到了极致。周作人的小品文呈现出平和冲淡、苦涩忧郁的两种艺术特色,而这两种特色都是周作人散文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正是由这些部分承载了周作人人生的向往和时事压迫下的无奈。 关键词:小品文;平和冲淡;苦涩忧郁 一引言 从接触周作人起,几乎所有考试中关于周作人散文特色的选项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上平和冲淡。可能是忽略了,可能是不受重视周作人散文里漾起的层层碧波和他蔷薇的梦虚幻掉的苦涩。他有他的平淡冲和,也有他的苦涩忧郁,这样的两种特色一直贯穿在他的人生创作的始终,相互融合交织,酝酿着风雨。在我看来这两种特色没有孰轻孰重,它们都是周作人散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两者之间相互碰撞产生的艺术张力,才使他的散文拥有高于他人之上的地位和境界。 本文就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和?苦涩忧郁?两种艺术特色展开细致的阐述,以此来更全面地了解周作人散文的深刻性,从而更流畅地享受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飨宴。 二周作人小品文的平和冲淡的体现 (一)恬淡从容、真率亲切 周作人的散文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庄重静穆,典雅厚重。他追求平淡,认为?平淡?是散文的一种极境。所以他的写法会很随性,不娇柔,不造作,没有感情和笔墨的夸张。就连人生中最让人流恋的初恋,他也要质朴平和地娓娓道来?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得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并不问她是否喜欢我,或者也不知道自己是爱着她,总之对于她的存在感到亲近喜悦,并且愿为她有所尽力,这是当时实在的心情,也是她所给我的此物了。在她是怎样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大约只是淡淡的一种恋慕,始终没有想到男女夫妇的问题。?(《初恋》)三姑娘来看他练字,他却连抬头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只是更加努力地去练字,感受到的是朦胧的喜悦、淡淡的恋慕。这种双方都未知,都不曾读懂的恋爱在周作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是初恋,是暗恋,是单相思都未可知。但是我们能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平淡真实。?作者的心情是清淡闲散的,所以文字也十分简洁。?(朱光潜),窗明几净,那时的作者哪会有什么别的心思,更不会有什么夫妇之念,只是很简单的但又弥足珍贵的初恋的小情绪。相比之下,郁达夫的初恋就显得大胆露骨的多了。?我在月光里看到了她那张大理石似的嫰脸,和黑水晶似的眼睛,觉得怎么也熬忍不住了,顺势就伸出了两只手去,捏住了她的手臂。?(《水样的春愁》)伴着冲动的初恋也不失浪漫,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也许是含蓄之美。周作人的平淡之美当然不只体现在他的《初恋》之中,给人流下更深刻的平淡的印象的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1924年,周作人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把散文创作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家园,自觉地选择“美文”作为抒写情感的喷发口,认为写作其实是“自己的园地”,纯粹是为了自我情致的表达。写文章最好就是与“想象的友人”“闲谈”,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决定了他散文的体式基本是“闲话体”,并由此而形成“冲淡平和”的独特风格。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都是他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想,取材平凡锁碎,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给读者某些生活的启迪或感悟。其最为动人之处,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同时,这些散文往往以知识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旁征博引,将诗情和理性渗入其中,抒写真切具体,给人以知识的熏陶。如《喝茶》一文,所谈及的是中外许多喝茶和吃点心的知识,而最终要告诉人们的是,喝茶应以绿茶为正宗,“赏鉴其色与香味”,而且“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徐,但并非纯是悠哉游哉、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潜藏于字里行间,表现出冷静机智,和谐自然,朴素有味。教材把这种文风特点归纳为:闲谈体、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周作人的散文简单、散漫,可内涵丰富,在读作品时要细细地体味,尊重自己的阅读感觉。 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我来了体现的三美 音乐美:押韵(泪、对,我、火,喜、你,风、胸,息、你、里)、句内标点的跳跃性; 绘画美:血泪、火、青天、赤胸(色彩的鲜明和强烈的对比);建筑美:全诗12行,每行11个字。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家的杰出成就 《家》也属于前期创作。除了上述有关“青春型”创作的共同特色之外,《家》杰出成就还在:

读周作人散文有感

读周作人散文有感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他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很多学者都曾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过周作人,谈他的人生态度、文学造诣与历史功绩。谁都不能否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赞的便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他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这使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 一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类。相应地,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每种风格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 (一)浮躁凌厉 所谓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又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当时的文艺界中,很多人以满腔热情、激愤之词,写出了慷慨激昂的话语,用尖锐之词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但却在字里行间、行文之处来评时政,发感慨。我们且看

他是如何展现的: 第一: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酣畅又亦庄亦谐。在《祖先崇拜》这篇一千来字的短文里,周作人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对于“在自然律上,明明是倒行逆施的封建伦理观念”进行了理直气壮的批判。但他的批判、反抗又自与别人不同,于挑战、评判的态度中又见中庸与平和。对于封建礼教宣扬的那一套虚伪的所谓“风纪教化”,周作人也毫不客气地加以嘲讽。如当时上海的湘沪警察厅明令禁止携带十岁上下的女孩进浴堂,理由是“有关风纪”。周作人在《风纪之柔脆》一文中写到: 与此段文字,周作人把道学家的这种荒谬与虚伪,看作是特别可笑、可恶的。而且中国人长期在这种假惺惺礼教束缚下,产生了一种更加虚伪、变态的心理,礼教之弊害及非人道也就可见一斑了。 第二:在讽刺军阀暴政的文章中,他所借鉴的是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默与讽刺”的写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属于非常含蓄的写法。因而他自己把这种讽刺的辛辣感比喻为芥末而不是辣椒,也就是说他的文笔称不上是鲁迅那样的“匕首”和“投枪”,但却显示了他人道主义者的正义感。一般情况下周作人都是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着一种素朴清淡、别致优雅的风采,但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外一味妥协退让,对内加紧复古倒退的言行,周作人则显示了他个性中不可忽视的一面:尖锐泼辣。尤其对于礼教和妇女问题,周作人总是一改往日的淡然之态而变得格外敏感和激烈。 第三:周作人这种评论的笔触同时涉及了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阴暗角落,触到了“病态社会”的种种痼疾。如把妇女从礼教的束缚和大男子的威压中解放出来这一思想,周作人作了不懈的努力。他指出几千年的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