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仪器分析现代波谱分析方法第5章核磁共振H NMR
2020高中化学竞赛-现代化学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共146张PPT)
h
⊿E
=
—— 2π
H0
n射 = —H—0
2π
• 磁场强度与射频频率成正比。 • 仪器的射频频率越大,磁场强度越大,谱图分辨率越高。
产生NMR条件
(1) I 0 的自旋核
(2) (3)
外磁场 H0
与 H0 相互垂直的射频场B1 n射
=
—H—0
2π
信号
吸 收 能 量
0 低 场 H0 高 场
要满足核磁共振条件,可通过二种方法来实现: 扫频 — 固定磁场强度,改变射电频率对样品扫描 扫场 — 固定射电频率,改变磁场强度对样品扫描
3.5 NMR谱的结构信息
化学位移 ( ),积分高度 (n个H), 偶合常数 (J)
化学位移 偶合常数 积分高度
氘代溶剂的干扰峰
CDCl3 CD3CN CD3OD CD3COCD3 CD3SOCD3 D2O C6D6
7.27(s) 2.0 3.31(5), 2.1(5) , 2.5 (5), 4.7(s) 7.3(s)
2020高中化学竞赛 现代仪器分析 核磁共振氢谱
目录
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核磁共振仪 3. 氢的化学位移 4.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5. 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6. 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 7.偶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8.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 9.常见天然产物1H NMR特征
重点掌握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2 PPT课件
有机化学中多用表示。=10- sp st 106 ( ppm) st
乙醇的氢谱a
3
5.3.1 化学位移
乙醇的氢谱b
4
5.3.1 化学位移
NMR的横坐标-化学位移表示
样 标 106 ( ppm )
采用外加标准物质作基准,化学位移表示为:
标
芳烃
烯烃
烷烃
羰基
烯烃
炔烃
烷烃
杂环芳烃
酰胺 胺
无机氧
化学位移的大致分类 5
NMR谱图
5.3.1 化学位移
横轴-化学位移 信号强度与等化学环境的核的数目成比例
纵轴-信号强度
6
5.3.1 化学位移
NMR标准物质的选择标准
秃核(无屏蔽作用) 或电子云密度非常大的核(屏蔽作用非常大, = 0)
CH3
CH3
27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5.4 核磁共振波谱仪
5.4.1 NMR仪器的基本构成 5.4.2 NMR用磁铁与测定灵敏度 5.4.3 连续波NMR仪器(CW-NMR)简介 5.4.4 傅立叶变换NMR仪器 5.4.5 样品处理技术
28
5.4 核磁共振波谱仪
5.4.1 NMR仪器的基本构成
5. 裂分谱线的相对强度(面积)以一组峰的中心点 呈左右对称,强度比为二项式(a+b)n展开式的 各项系数。
21
5.3.3 一级谱与二级谱
(a+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
singlet doublet triplet quartet quintet sextet septet
22
简单一级谱解析举例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偶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多维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应谱峰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µ表示,角动量P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为整数或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µ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P的方向重合,空间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m的取值(m=I, I-1,……-I,共有2I+1个数值)。
对于1H、13C 等I =1/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跃迁。
当自旋量子数I≠0的磁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外磁场H0中时,磁核因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仍然保持本身的自旋。
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拉摩进动。
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由下式决定:其中γ为旋磁比,是原子核的基本属性之一。
不同原子核的γ值不同,其值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检测。
如果提供一个射频场,其ν满足: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则:即射频场的频率正好等于在磁场H0中的核进动频率,那么核就能吸收这一射频场的能量,导致在两个能级间跃迁,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专属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的分析技术。
低灵敏度的主要原因是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非常小,通常每十万个粒子中两个能级间只差几个粒子(当外磁场强度约为2 T 时)。
核磁共振波谱仪常见的有两类核磁共振波谱仪:经典的连续波(CW)波谱仪和现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PFT)波谱仪,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为后者。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1H
60.000 MHZ
13C
15.086 MHZ
19F
56.444 MHZ
31P
24.288 MHZ
对于1H 核,不同的频率对应的磁场强度:
射频 40 MHz 磁场强度 0.9400 特斯拉
60
1.4092
100
2.3500
200
4.7000
300
7.1000
500
11.7500
核磁共振仪
分类: 按磁场源分: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磁场 按交变频率分:40 ,60 ,90 ,100 , 200 ,500,--, 800 MHz(兆赫兹),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 按射频源和扫描方式不同分: 连续波NMR谱仪(CW-NMR) 脉冲傅立叶变换NMR谱仪(FT-NMR)
奇数 奇数或偶数 1/ 2
自旋球体
有
1H, 13C, 15N, 19F, 31P
奇数 奇数或偶数 3/2, 5/2,--- 自旋惰球体
有
11B,17O,33S,35Cl,79Br,127I
偶数 奇数
1, 2, 3, --- 自旋惰球体
有
2H, 10B, 14N
1. I=0 的原子核O(16);C(12);S(32)等 ,无自旋, 无磁性,称为非磁性核,这类核不会发生核磁共振。不产生 共振吸收。
CD3COCD3 CDCl3 CD2Cl2 CD3CN C6D6 D2O (CD3CD2)2O (CD3)2O (CD3)2NCDO CD3SOCD3 CD3CD2OD CD3OD C4D8O C6D5CD3 C5D5N C6H12
核磁共振波谱主要参数
用于结构分析的主要参数有化学位移, 自旋偶合常数,信号强度(峰面积)。
H-NMR氢核磁共振波谱法
H-NMR氢核磁共振波谱法
i 同碳偶合,谐偶(J同, J谐, 2J)
H-NMR氢核磁共振波谱法
Hb Ha Hc Hb C C C Br
Hb Ha Hc
Ha裂分为多少重峰?
Jba Jca
Jca Jba
4
3
210
Ha裂分峰:(3+1)(2+1)=12
实际Ha裂分峰:(5+1)=6
强度比近似为:
1:5:10:10:5:1
H-NMR氢核磁共振波谱法
偶合常数
• 偶合常数与化学位移值一样,都是解析核磁共振谱 的重要数据。但偶合常数与化学位移值的区别,在 于偶合常数的大小与外加磁场强度无关
Sextet Septet
Intensity Ratio 1 1:1
1:2:1 1:3:3:1 1:4:6:4:1 1:5:10:10:5:1 1:6:15:20:15:6:1
峰裂分数
H-NMR氢核磁共振波谱法
峰面积
• 峰面积与同类质子数成正比,仅能确定各类质 子之间的相对比例
(5H:2H:2H:3H) n C10H12O2
• 溶剂的影响是通过溶剂的极性形成氢键以及屏蔽效 应而发生作用的。
O
C
.. N
CH3 b
H
CH3 a
OC
+ N
CH3 b
H
CH3 a
- 在氘代氯仿溶剂中,b2.88;a2.97。
波谱分析之H-NMR核磁篇
γ不同,共振频率也不同。如 B0=2.3TG(1TG=104高斯)时,1H 共振频率为 100MHZ,
13C 为 25 MHZ, 31 P 为 40.5 MHZ。
4.1.3 饱和与弛豫:
1H 核有两种能级状态,由于两者之间能量差很小,低能级核的总数仅 占很少的多数。则低能级与高能级 1H 核数目之比为:
5. 电子计算机(工作站):用于控制测试过程,作数据处理,如累加信号 等。
6. 其他:核磁共振仪还可以有其他一些装置,用于不同的测试目的,扩 大仪器的应用:(1)双照射去偶装置,用于做各种双照射测定。(2)可变温 度控制装置。(3)异核射频振荡器,用于测定 13C、15N 等核。
4.2.2 脉冲付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PFT-NMR 仪) 一般连续波核磁共振仪是在核进动的频率范围内用扫频或扫场的方式来
奇
奇或偶 1/2
自旋球体
有
1H 、 13C 、 15 N 、
19 F 、 29 Si 、 31 P
奇
奇或偶 3/2、5/2、 自旋椭球体 有 11B 、 17O 、 33S 、
7/2Λ
35Cl 、 79 Br 、 127 I
偶
奇
1、2、3Λ 自旋椭球体 有
2 H 、 10 B 、 14 N 等
61
自旋量子数是 1/2 的核,如 1H 、 13C 、 15 N 、 19 F 、 29 Si 、 31 P 等是 NMR 测试的主要对象。若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则核可以有不同的自旋取向。
第4章 1H 核磁共振( 1H -NMR)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简称 NMR。
1H 核磁共振( 1H -NMR)在化学中的应用己有五十年了。NMR 的理论基础是量 子光学和核磁感应理论。
现代仪器分析试题
现代仪器分析试题一、选择题1. 在现代仪器分析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主要优点是什么?A. 快速分析B. 高分辨率C. 低成本D. 操作简单2.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主要用于测定哪种元素?A. 非金属B. 金属C. 稀有气体D. 有机化合物3. 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中,化学位移的单位是什么?A. HzB. ppmC. mVD. T4. 红外光谱法(IR)主要用于分析物质的哪种性质?A. 原子结构B. 分子结构C. 热性质D. 电性质5. 质谱分析(MS)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定量分析B. 定性分析C. 测量分子质量D. 测量元素含量二、填空题1. 在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中,当溶液的吸光度增加时,其________也会增加。
2. 气相色谱法(GC)常用于分析易挥发的________和________。
3. X射线衍射(XRD)技术可以用来确定物质的________结构。
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是一种________和________的分析方法。
5. 毛细管电泳(CE)分析技术是根据分析物在________和________中的迁移速度差异进行分离的。
三、判断题1. 质谱图上的分子离子峰代表了样品分子的实际质量。
()2. 红外光谱法可以用于鉴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3.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是一种灵敏度高于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分析技术。
()4. 核磁共振波谱法不能用于分析固体样品。
()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可以实现对复杂样品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四、简答题1. 请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2. 解释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的分析原理,并说明其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
3. 阐述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的特点及其在有机化学结构鉴定中的作用。
4. 描述红外光谱法(IR)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及其分析优势。
核磁共振氢谱 (PMR或1HNMR)
核磁共振氢谱(PMR或1HNMR)核磁共振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有机化学领域,并不断发展成为有机物结构分析的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它可以解决有机领域中的以下问题:(1)结构测定或确定,一定条件下可测定构型和构象;(2)化合物的纯度检查;(3)混合物分析,主要信号不重叠时,可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比例;(4)质子交换、单键旋转、环的转化等化学变化速度的测定及动力学研究。
NMR的优点是:能分析物质分子的空间构型;测定时不破坏样品;信息精密准确。
NMR通常与IR并用,与MS、UV及化学分析方法等配合解决有机物的结构问题,还广泛应用于生化、医学、石油、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分析鉴定及对微观结构的研究。
一、基本概念核磁共振(简称为NMR)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物质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兆赫数量级的射频)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其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检测电磁波被吸收的情况就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
因此,就本质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是物质与电磁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属于吸收光谱(波谱)范畴。
根据核磁共振波谱图上共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可以研究分子结构。
发展历史1.194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F. Bloch 和哈佛大学E.M .Purcell领导的两个研究组首次独立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由于该重要的科学发现,他们两人共同荣获1952 年诺贝尔物理奖。
NMR发展最初阶段的应用局限于物理学领域,主要用于测定原子核的磁矩等物理常数。
2.1950 年前后W .G. Proctor等发现处在不同化学环境的同种原子核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即化学位移。
接着又发现因相邻自旋核而引起的多重谱线,即自旋—自旋耦合,这一切开拓了NMR 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3.20 世纪60 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方法和谱仪得以实现和推广,引起了该领域的革命性进步。
随着NMR 和计算机的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NMR 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出现了新的飞跃性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仪器向更高的磁场发展,以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现己有300、400、500、600MHz,甚至1000MHz 的超导NMR 谱仪;2)利用各种新的脉冲系列,发展了NMR 的理论和技术,在应用方面作了重要的开拓;3)提出并实现了二维核磁共振谱以及三维和多维核磁谱、多量子跃迁等NMR 测定新技术,在归属复杂分子的谱线方面非常有用。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偶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多维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应谱峰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µ表示,角动量P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为整数或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µ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P的方向重合,空间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m的取值(m=I, I-1,……-I,共有2I+1个数值)。
对于1H、13C 等 I =1/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跃迁。
当自旋量子数I≠0的磁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外磁场H0中时,磁核因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仍然保持本身的自旋。
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拉摩进动。
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由下式决定:其中γ为旋磁比,是原子核的基本属性之一。
不同原子核的γ值不同,其值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检测。
如果提供一个射频场,其ν满足: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则:即射频场的频率正好等于在磁场H0中的核进动频率,那么核就能吸收这一射频场的能量,导致在两个能级间跃迁,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专属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的分析技术。
低灵敏度的主要原因是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非常小,通常每十万个粒子中两个能级间只差几个粒子(当外磁场强度约为2 T时)。
核磁共振波谱仪常见的有两类核磁共振波谱仪:经典的连续波(CW)波谱仪和现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PFT)波谱仪,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为后者。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二)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 进动
z
Larmor 方程:
2
H0
θ
0 陀螺的进动
➢ ①外加磁场H0↑, ↑
➢ ② ↑, ↑
.
原子核
原子核的进动
17
共振吸收与弛豫
.
18
②m=1, 跃迁只能发生在两个相邻能级间
I1核 I 1核 mI mI12m12(低能12核 12,12 核 m,m=+m=-1对0m与m于212I1,之m(高能1的对 m间核发12、生12m,于 112,不20,12能I1,跃发,迁生1m与只在-11能之的 在1间与0 核12 、m1,0,1,跃迁只能在 1 对对于于 态I )I11的 1的 态0核 与 )核、m、 1之 m1间,10,,0发 ,1,生 1跃 ,跃, 迁迁不 只只能 能能发 在 1与 在 1与 生 10与0在-1之 0与 0与1之 1之间间发发生生,,不不能能发发生 1与 生 1与 在-在 1-之1之间间
2
(1)H0
①扫频(H0一定): σ↑ 的核, ↓ , 低频端(右端)
②扫场( 一定):σ ↑的核,需H0较大才能
共振,共振峰出现在高场(右端)
.
25
(高频)
例:C6H5CH2CH3
H0=1.4092T
2
(1)H0
(低频)
C6H5 60000438Hz
CH2
CH3
60000216Hz 60000126Hz
ROH 0.5~5 RNH2 0.5~5
.
39
✓ -OCH3 3.3~4.0; -OCH2- 4.0~4.3; ✓ -CO-CH3 1.9~2.6; -CO-CH2 2.0~2.4; ✓ -CO-CH2-CO 3.6 ✓ ArCH3 2.3~2.5; ArCH2 2.5~3.1;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nmr)
@ Tarim University 2011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2002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库尔特·. 维特里希“for hi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solution".
第八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1 概述
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类似于红外或紫外吸收光谱,是 吸收光谱的另一种形式。
核磁共振波谱是测量原子核对射频辐射(4~ 600MHz)的吸收,这种吸收只有在高磁场中才能产生。 核磁共振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与元素分析、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方法配合,已成为化合物 结构测定的有力工具。目前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已经渗 透到化学学科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 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与化学相关的各个学科。
@ Tarim University 2011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由于原子核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故在 自旋时会产生核磁矩。核磁矩和角动量都是矢量, 它们的方向相互平行,且磁矩与角动量成正比,即
μ=γp 式中:γ为旋磁比,即核磁矩与核的自旋角动量的 比值,不同的核具有不同旋磁比,它是磁核的一个 特征值;μ为磁矩,用核磁子表示,1核磁子单位等 于5.05×10−27J·T−1;
现代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探头
• 样品管座 发射线圈 接收线圈 预放大器 变温元 件
可编辑课件PPT
11
扫描单元
• 用于控制扫描速度、扫描范围等参数; • 一般为扫场模式。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扫描线圈
在外磁场上附加一个连续作微小变化的小磁场, 依次使不同共振位置的自旋核共振。射频接收器 会检测到信号的损失并放大记录下来。 • 连续波共振仪为单通道式共振仪,为得到较好的 谱图,许多次扫描累加,费时。
可编辑课件PPT
8
主要部件
磁铁:提供稳定均匀的外磁场
• 永久磁铁:<25kG,100MHz • 电磁铁:<25kG,100Mhz • 超导磁铁:可达100kG以上,>200MHz
– 铌-钛超导材料线圈,置于双层液氦杜瓦瓶 (外层装液氮),逐步加上电流,达到要求后 撤去电源。
可编辑课件PPT
9
射频发射器
• 偶合是短程的
– 相互裂分的氢核间只 能间隔两到三个化学 键;
• 峰裂分的n + 1规律
可编辑课件PPT
17
五、应用
未知化合物1H NMR谱图的解析
解析步骤: ① 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② 测量积分曲线每一个台阶的高度,折算成整数比,然后 折算成每组峰所对应的氢原子数; ③ 根据化学位移值、质子数目及峰裂分情况推测结构单元 ; ④ 计算剩余的结构单元的不饱和度; ⑤ 组合结构单元成为可能的结构式; ⑥ 对所有可能结构进行指认,排除比可能的结构; ⑦ 借助其它仪器分析法进行进一步确认。
CH3CH2I
CH2I
-CH3
TMS
8.0
7.0
6.0
5.0
4.0
3.0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NMR)
N
N
磁场中的磁性核,则低能级
上的某些核会被激发到高能
S
级上去(或核自旋由与磁场平
N
N
S
行方向转为反平行),同时高
能级上的某些核会放出能量
S
S
返回低能级,产生能级间的 能量转移,此即共振。
NMR利用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吸收电磁波时 产生的能级分裂与共振现象。
电磁波与不同种类核的作用
N
S S
N N
S
N
N
2、核磁共振的频率
磁距μ与磁场B0的相互作用能 E 为
E = - μB0 = PB0
原子核间进行能级跃迁的能量为
E
E
1
2
E1
2
h
2
mB0
h
2
B0
(选律
m
=
1)
= B0 /2
自旋量子数为1/2的核核磁矩与能级的关系
(a)地球重力场中陀螺的进动 (b)磁场中磁性核的进动
核的进动圆频率: = 2 = B0
TMS的优点
1)单峰:TMS中所有质子等同,只有一个吸收峰
2)TMS的屏蔽系数几乎比所有其他物质的都大(电子云密度大), 处在高场位置,化学位移定为零,则其他化合物H核的共振频率都 在左侧
3)一个分子中有12个等价H和4个等价C,故加入低含量如15%
v/v 的TMS可得到足够强的尖峰。 4)TMS稳定,在大多数有机液体中的溶解性好,沸点低(b.p.
N / N =
exp[-(2.681086.6310-344.39) / (21.3810-23293)]
= 0.999967 对于106个高能级的核,低能级核的数目: N = 106/ 0.999967 = 1,000,0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概述 原子核 核自旋
如1H、13C、31P、18F等
5.1 概述
核角动量和核磁矩 外加磁场
核磁共振 能级跃迁
CH2 CH3
3H CH3
2H CH2
5H
H
4
一. NMR发展史
5.1 概述
1. 1920年
O. Stern & W. Gerlach 使用原子通过不均匀磁场时发现, 原子束按照电子磁矩相对于磁场的取向而偏转;
逐渐发展成为化学家使用的结构鉴定工具;
7. 1951年
J. T. Arnold 等发现了乙醇的NMR谱的精细结构,即分 子内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质子NMR分离谱线。
这种化学位移的发现打开了使用NMR来测定分子结构的 重要科学领域;
7
8. 1953年 第一台30 MHz 高分辨1H NMR ,连续波工作方式,无锁
(3)中子数、质子数均为奇数
I为整数:
I=1: 2H(D)、6Li、14N 等 I=2: 58Co I=3: 10B
5.2 基本原理 20
5.2 基本原理
I=1/2的原子核,其电荷均匀分布于原子核表面, 其核磁共振的谱线窄,最宜于核磁共振检测。
凡 I 值非零的原子核即具有自旋角动量P,也就具 有磁矩μ:
26
1. 自旋取向数 N0 = 2 I + 1
5.2 基本原理
每个自旋取向分别代表原子核的某个特定的能级
状态,并可由一个磁量子数 m 来表示
m 是量子化的,可取值 -I,……,0,…… +I
对I=1/2的核 m = - 1/2,1/2
表示两种能级状态 N0 = 2I + 1 = 2 对I=1的核则 m = -1, 0, 1
5
上述这些实验都是在高真空条件下用分子束进行的,尚未 进入物理学和化学领域中的应用阶段。
5. 1946年 Harvard 大学的 E. M. Purcell 等测出了石蜡的核磁共振 Stanford 大学的 F. Bloch 等用液体水进行了 NMR 分析 实验不需在高真空下使用分子束,而是用一般的液体和
γ,rad·T-1·s-1 2.675×10-8 0.41155×10-8 0.6721×10-8
1H 1H 3.97727
13C
13C
1H 1H 6.49982 D D
μ1HH0 μ13CH0 μDHo
22
2. 核动量矩及磁矩的空间量子比
5.2 基本原理
当空间存在着静磁场,且其磁力线沿 z 轴方向时, 根据量子力学原则,原子核自旋角动量在 z 轴上的投 影 Pz 只能取下列不连续的数值:
5.2 基本原理
28
5.2 基本原理
14N7的 I = 1 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自旋取向数 N0 = 2I + 1=3 m = -1,0,1 表示有 3 种能级状态
低能态与高能态的能级差: ΔE = E2 - E1 = μH0 - (-μH0) = 2μH0 核磁矩在磁场中出现不同取向的现象称为能级分
8
5.1 概述
11. 60年代 发展超导NMR装置,出现100、200、250MHz仪器
12. 1963年 发现脉冲 NMR (Pulse NMR), 此前的 NMR 都是连续波
工作方式的 NMR。 13. 1969年 出现脉冲傅立叶变换 NMR-计算机联用仪器,仪器向更
高磁场发展,随后出现300、400、500 MHz 甚至更高频率的 NMR 仪器。
场,磁场受温度的影响; ΔT = ±1℃/ 24小时
9. 1957年 观察到13C 信号(自然丰度 13C 1.108%、1H 99.984%),
随后发现31P,19F NMR信号,对有机化学家而言,最感兴趣 的是1H 和 13C 信号。 10. 至1958年
进行了大量有机化学的 NMR 分析工作,普遍使用的是 60MHz 的仪器,
③ 超导磁铁
超导磁铁的强度可达到十几个Tesla,相应1H核的工 作频率为600 MHz。
10
超导磁铁由超导线圈构成(铌 - 钛合金螺线圈)
11. 液氦导入管
1. 液氮导入管
4.2K时
10. 由贵金属 制的外壳
R = 10-23Ωcm
2. 输入电 流插座
3. 隔离层
8. 真空
磁 孔 体
液氦
室 超导
目前仪器分析常用的主要有UV、IR、MS及NMR‘四大谱’ 不同仪器的特点、优点、适用的范围、提供的信息类型 和信息量有很大的不同。
仪器 分析对象
特征
UV 共轭体系 IR 官能团
价电子跃迁, λ= 200~400nm 化学键振动, λ= 2.5~25μm
MS MW、化合物结构 用高能电子轰击产生分子离子和 碎片离子
第五章 核磁共振
1
第五章 核磁共振
1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RY
5.1 概述 5.2 基本原理 5.3 NMR仪器
2
主要内容
5.1 概述 5.2 基本原理 5.3 NMR仪器 5.4 NMR波谱与分子结构 5.5 自旋偶合与自旋分裂 5.6 1H NMR谱图解析 5.7 谱图的简化方法 5.8 1H NMR波谱法在分析中的其他应用
24
相邻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 E z H0
μz为μ在z轴上的最大投影
I
5.2 基本原理
25
5.2 基本原理
二. 在外磁场中核的自旋取向数
I≠0 的原子核置于恒定的磁场 H0 中,使核磁具 有不同的排列,即自旋取向。
每个自旋取向代表原子核的某个特定的能量状态, 用磁量子数 m 表示,即外磁场对于 I≠0 的核所起的 作用是把它们原来简并的 (2I+1) 个能级分裂开来,这 些能级称为Zeeman能级。
16
FLOW MEASUREMENTS
由于在梯度场中,分子 扩散的运动是杂乱无 章的,所以随梯度场 间时间增加而使回波 强度减弱。
如果迫使溶液流 动,从被调制的回波 便可测定流动的缩短
zGz
y x
此法可用在测量动脉 血管中血的流动速度
flow
zGz
y x
17
5.1 概述
二. NMR与其它三大谱的比较
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
19
原子核可按自旋量子数I的数值分为以下三类:
(1)中子数、质子数均为偶数
I=0
12C、16O、32S等。无核磁共振信号
(2)中子数与质子数其一为偶数,另一为奇数
I为半整数:
I=1/2: 1H、13C、15N、19F、31P、37Se等 I=3/2: 7Li、9Be、11B、33S、35Cl、37Cl等 I=5/2: 17O、25Mg、27Al、55Mn等
温 线圈
均 匀
和低
场 温匀 液氮
线 圈
场线 圈
x
进入超导状态后 成为永久磁铁,不受 断电的影响
z
y
11
2) 二维 NMR 谱
5.1 概述
化学位移δ和偶合常数 J 分散到两个坐标上,可把
重叠的峰分开,二维坐标的参数可任意选择。
12
2D NMR 谱图常以轮廓图表示而不用三维的方式.相同 情况同样使用在地图上
固体试样,使 NMR 进入了固体和液体样品的测试,进入了实 用阶段。随后 NMR 得到迅速的发展。
由于 Purcell & Bloch 将NMR 引进到实用阶段,获得 1952年的 Noble Price。
6
6. 1949年
5.1 概述
W. D. Knight 等发现精细的NMR频率依赖于核所在的化 学环境,引起了化学家对NMR的兴趣,
目前普遍采用的解决办法有多种,如∶ ① 魔角旋转(Magic Angle Spinning, MAS) ② 交叉极化(Cross Polarization, CP) ③ 高功率异核去偶(High Power Decoupling) ④ 偶极相移(Dipolar Dephasing, DD ) ⑤ 边带全抑制(Total Sideband Suppression, TOSS ) ⑥ 动态核极化(Dynamic Nuclear Polarization, DNP )
二维、三维NMR分析可直接用于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应用, 如对人体作自旋密度扫描成像,代替X-衍射。100MHz以下的 NMR对人体无害。
能分析岩石中仅有十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的液滴粒度,能 够提供液态石油在固体岩石中的分布,因此NMR成像技术还可 用于石油的运移研究。
中国曾引进过美国Varian公司的生产线,生产60MHz NMR, 和瑞士Brucker公司的生产线生产80MHz NMR仪。
14
固体13C NMR分析技术已应用于天然合成高分子研究、生 物化学(如蛋白质等)、催化剂、燃料化学(如煤、油页岩等)、 有机地球化学等领域。
15
4) NMR成像
5.1 概述
我国第一台NMR成像仪在上海复旦大学,第二台在中科院 武汉物理所。NMR成像分析主要应用于生物学、医学、有机地 球化学等研究领域,目前主要用的是1HNMR成像仪。
对 I 相同的不同原子核,μ不同,跃迁所需的
能量不同。
如μF
<
μ H
在同一外加磁场强度H0下,发生核跃
迁时 1H1 核所需的能量高于 19F9 核。
只有相邻两个能级之间,即Δm = ±1 可以产生跃迁
31
三. 核的进动
5.2 基本原理
ω
进动频率∶
ω = 2πν =γH0
ν
核磁矩的进动频率∶ ν进 = γH0 /2π (Hz), ......... (2 - 5)
NMR H或C的类型、数目 原子核跃迁, λ> 10 cm 基团间H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