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案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1987年世界总人口突破了50亿,如今世界总人口又突破60亿,预计2025年世界总人口将达到85亿,如果不加以控制,世界人口将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在人口剧增的同时,供人类衣、食、住、行的自然资源消耗也日益增加,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很多人口学家和人类学家深信,目前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生态和环境形成的压力已超过了地球可以承受的极限。更为严重的是,人类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渣、废水、废气,各类制成品在使用后又留下大量废弃物,对生态和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和破坏。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失衡对生态系统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出现在人类发展和进步道路上的巨大挑战。如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就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目的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的相互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或者开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次专题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临沧市域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限制,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1.关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49年美国学者福格特所著《生存之路》一书,书中首次把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生态变化称为“生态失衡”,并提出区域承载力概念,以反映区域资源环境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容量。1960~197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梅多斯指导的研究小组,引入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全球的环境发展问题进行探索,模拟人口增长、工业化、粮食生产、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复杂反馈关系,提出了“零增长”的发展模式。1980 年代英国科学家Sleeser提出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新方法:增加承载力的策略模型,该方法基于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义,综合考量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关系变化确定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发展优选方案。
国内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概念的明确出现,由刘殿生对秦皇岛市进行相关研究中建立。作者将大气、水、土地、海洋生物资源及大气环境、水环境稀释自净能力等综合因素构成的环境承载力称作“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它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加权平均法来确
定综合承载力值。
综上可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是基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发展而来。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环境承载力研究则拓展了研究内涵。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实质就是在相关资源承载力研究基础上叠加了环境容量部分,试图通过评价包括环境容量资源在内的资源观,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
2.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期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或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环境综合承载力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作用与环境约束条件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作用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人类生活直接消耗自然资源、排放废弃物等对环境的作用,它可通过人口作用强度(人口总数量与人口分布密度等)度量;间接作用则是人类为提高生存条件,通过一些间接手段利用自然资源、排放废弃物对环境的作用,它可通过投资强度(投资方向、总额与规模等)、排放污染物强度(排放总量与浓度等)度量。在经济、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间接作用往往占主导地位。
3.环境综合承载力对人口的限制
在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人口是矛盾的主体。面对严峻的人口态势,有关组织和政府日益关心全国的环境资源是否具有相应的生产潜力以满足未来人口健康生存的需求。人口需求与土地生产力,水源供给能力之间的平衡等是对该地区人口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当这一地区的实际人口低于或接近环境综合承载力时,该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比较和谐;当实际人口超过环境综合承载力时,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将更趋恶化。
4.本次规划展开“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的意义
本次总体规划的规划期内临沧正处在城镇快速发展,是城镇人口剧增的时期,临沧的人口与城镇用地规模能否与地区环境资源和谐共融是规划前期应重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规划对临沧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探讨规划期内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作为确定市域与中心城区人口发展规模的限制条件。
二、临沧市资源承载力分析
1.水资源承载力
(1)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及内涵
所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就是指在将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为依据,在对生态环境不构成危害的条件下,某一区域内可利用水资源持续供养一个良性社会体系的能力。从定义可以看出,水资源承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时空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序上和区域上的涵义。不同的时空尺度,相同水资源量的承载力是不同的。例如1立方米水在20年后和50年后所能生产的粮食数量或工业产值,由于用水水平不同肯定是不一样的;而在青藏高寒区和东南暖湿区相同数量水的承载力也是完全不同的。另外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是一个将来的概念,具有特定的时间内涵。
②社会经济内涵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经济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类开发水资源的经济技术能力、社会各行业的用水水平、社会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社会的用水结构等方面,因此可以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经济技术水平等社会手段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③持续内涵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表示区域水资源持续供给社会体系的能力,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是持续利用。例如现今我国北方许多地区的地下水开发便超过其承载能力,这种开发就是非持续的。另外持续的内涵还表现在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强是持续的。刘昌明院士在“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中提出需水量零增长的概念,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水资源的约束而必然会导致需水量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水资源承载力的增长是持续的,只是这时增长的形式不以资源量增加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出现技术进步型承载增长。
本规划研究在水资源供需分析基础上,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并对水资源合理配置提出对策,支撑市域及城市发展规模的合理性。
(2)市域水资源承载分析
临沧市域平水年水资源总量172.18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7186立方米,高于云南省人均水资源量(5000立方米左右),远高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水资源警戒线标准为人均1750立方米。在不同水资源标准条件下,对应的人口限值如表1-1所示。
考虑到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为充沛的现实情况,以及未来节约用水、集约发展的总体趋势,规划采用云南省现状人均5000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