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及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及影响因素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认识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相关理论
1、引言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因此,并非实际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此的主观评价决定了人们是否幸福,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的解释,在认知上进行的加工,使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并且相对稳定,它主要用于评估很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因此,研究主观幸福感对认识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有帮助,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作为心理学术语,主观幸福感的主观是指评价者评价标准是内定的,主要是依据自己长期的对情感和生活的满意度的综合评价[1]。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指标概括如下,(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包括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1]。
20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内外通过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不同群体的测量,从而分析判断其形成差异的原因,对主观幸福感建立了理论模型,并且论述了其影响因素。
2、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
2.1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人们无法达到目标时就会降低主观幸福感,而个体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满足之后,达到目标,这方面的主观幸福感就会提高,并且进而追求高层次的幸福[1]。通过靠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可以有效的维持正性情感,而当目标之间发生了矛盾以及冲突,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到了干扰的时候则会产生负性情感。
目标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成功的体验会使人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2.2 判断理论
判断理论认为,在人们将现实条件与某种主观上的标准相比较的时候,如果现实条件高主观的标准,则幸福感高,当现实条件低于了内心的判断标准的时候,主观幸福感就会偏低。判断标准是一个主观的概念,由于学者对于标准的不同解释,相应产生了不同的判断标准理论。适应理论是一种纵向比较,即将自己的生活和过去来比较,如果现在的生活条件更好,则会提升幸福感;社会比较理论则是做一种横向的比较,如果觉得自己比其他人生活条件好,则
觉得幸福。这种理论主要依赖与其判断标准,而标准的选择则具有主观性,且是相对的,故而此种理论局限性较大。
2.3 动力平衡理论
动力平衡理论每个人都有一套平衡生活事件水平和平衡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它们都建立在稳定的个人特点之上。任何事件对主观幸福感都有三种可能的影响:使主观幸福感提高、降低或保持平衡水平[1]。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的水平时,主观幸福感相应维持稳定,当生活水平、生活事件等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如变得更好或者变得更糟糕时,主观幸福感就会随之圣光或是降低。这种偏离只是暂时性质的,因为人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他会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平衡功能。逐渐使生活事件以及主观幸福感都返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
但这个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生活事件的变化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应影响,以及人格所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2.4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在于活动的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实现。比如健身这项运动,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更多是运动本身的过程,而非运动的塑身、减肥等结果。即快乐来自于这项有价值的活动本身。
太难的活动使人焦虑,太容易的活动使人厌烦。这种理论与我们今天常说的“幸福在于追求的过程中”的说法非常接近,应该说,
这是一种较浅层次的意识。
但活动这一概念过于广泛和模糊,人们甚至可以把跑步、与人交往、个人习惯等都看作活动,而且,活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还受反应者的人格特点的影响,所以使得主观幸福感并不能够完全由这些活动预测。
2.5特质理论与状态理论
特质理论又叫做从上到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即有快乐的素质,快乐的人总是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看待他们所处的环境,幸福就是以快乐方式进行反应的倾向[1]。
状态理论又叫从下到上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幸福等于各个快乐因素的简单相加。在判断人们的幸福感时,只须对许多暂时的痛苦和快乐作出心理运算即可,即幸福等于快乐减去痛苦,此观点很具代表意义[1]。这种理论具有很强的操作价值,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3.1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包括,(1)社会关系及社会支持;(2)经济状况;(3)环境因素;(4)工作学习;(5)家庭环境[2]。
3.2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包括,(1)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健康状况与生活满足感。(3)自尊、与心理控制源、与自
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年龄与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
事实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而且在测量中还存在着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这些都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而我们要更多的了解主观幸福感,则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
[2]严标宾,郑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3]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