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河上花图》
在天津博物馆的精品厅中,一幅笔色苍莽、笔触奔放的泼墨大写意格外地引人瞩目,这就是“清初四僧”之首——朱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河上花图》。

此幅画卷全长1292.5厘米,纵47厘米,纸本,墨笔。

全卷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寥寥几笔便将兰竹点缀其间。

卷尾自题诗《河上花歌》37行,文才卓绝,书法颇具风范。

后记:“蕙嵒先生属画此卷。

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

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

”款署:“八大山人。

”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图为八大山人古稀之年所作。

八大山人是何许人也?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公元1624-1705年),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后裔,与原济、弘仁、髡残并称为“清初四僧”。

在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有一座纪念馆,它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

那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品形而立,风格迥异,。

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

北面为真迹陈列馆,建筑风格现在抽象,含蓄简约,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朱耷从王孙公子沦落为流民逃犯。

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一时难以承受,落发为僧,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他的满腔悲愤无处宣泄,只有寄情于书画,经常以泪和墨。

直到59岁,他从赵孟頫所书的《八大人觉经》中获得启迪,才逐渐解脱烦恼,并决定以“八大山人”为号,一直用到80岁去世。

从60岁到80岁这20年间,他的心态由早年的失控变得异常平静,人生观也从泪眼看世界,升华到笑对人生,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形象地表现在他的落款上,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59岁到69岁时的落款特征是把“八”字写成“折角形”,“八大山人”四个字笔画相连就像“哭之”;而从70岁到80岁,“八”字写作“两点”,其笔画相连又像“笑之”。

“哭之”、“笑之”的落款正是八大山人“破涕为笑”的真实写照。

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以绘画为主,工诗文,长于行书,淳朴圆润,自成一家。

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他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

在八大山人暮年作品中,以《河上花图》卷最为精绝。

巨幅长卷与二百余字的《河上花歌》相映生辉,堪称八大山人一生境遇的缩影和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们来看看画卷中的一些东东。

《河上花图卷》局部
《河上花图》卷五(局部)
《河上花图》卷六(局部)
该作品以大卷写河边荷花盛开的情景。

墨写荷叶、线勾花瓣,刚柔相济。

滚落荷叶的水滴声伴着蛙声轻鸣,晕染出荷塘的清雅景致。

画中以线勾勒的花瓣,与看似随意挥洒的墨叶相映视,墨叶随浓随淡,更显得荷花晶莹洁白、香气自生,在刚柔之间,完美地展示了八大山人用墨浓淡相宜、刚柔并济的纯熟笔锋。

这是“八大山人”朱耷传世佳作之一。

画卷中传神地表现出荷花情状的千姿百态,荷梗直、弯、斜、卧,荷叶伸、卷、浓、淡,荷花开、合、露、藏,变化多端。

花叶用泼墨法秃笔横扫,洒脱豪爽,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浓、淡、焦、润等多种墨色,富有层次感,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特点,传达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昂之情。

花瓣用细笔勾勒,一圈而就,气足神完,与看似随意挥洒的墨叶相映成趣,展示了八大山人用墨浓淡相宜、刚柔并济的纯熟笔锋。

《河上花图》表面上描绘的是河上荷花,但实为朱耷人生长河的真实写照。

卷首展现了荷花从河上跃起,枝挺叶茂,生气蓬勃,隐喻初涉人世时的远大志向;画面随即就遇上了陡峭的山坡,荷花只能从夹缝中生长,虽仍显旺盛,却已弯枝低腰,暗示青年时的他还没有施展自己的抱负便遇到了国破家亡的挫折;接下来便是崎岖的河床、枯木、乱石,荷花已呈残败之状,犹如残喘的人生;卷末的景致更是凄凉,成片荒芜的土坡,已不见一枝荷叶,仅有星星点点的兰草竹叶杂生,寓意着自己的一生将在萧索中终结。

此卷整体气势磅礴,笔势跌宕起伏,构图疏密相间,虚实得相,用墨苍中见润,与自赋《河上花歌》的诗作及其书法,构成了诗、书、画相互辉映的艺术整体,画卷开首满塘荷花,或映日盛开,或含苞待放,掩映于欹正俯仰的荷叶之中。

荷梗圆劲挺拔,迎风摇曳,隽逸多姿。

花叶用泼墨法秃笔横扫,洒脱豪爽,墨色淋漓,浓、淡、焦、润等多种墨色,富有层次感,充分体现出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特点,显示出作者用笔、用墨、用水之妙。

花瓣用细笔勾勒,一圈而就,气足神完,生趣盎然。

这不仅是朱耷一生中最长最好的作品,更是其艺术与人生完美结合的一幅难得的珍品。

引首有徐世昌行书题“寒烟淡墨如见其人”,卷尾有清代永瑆、许乃普,近代徐世昌等多人跋文。

《河上花图》局部
画中音乐欣赏:
卷首绘荷花三四茎,疏疏落落。

继则繁密成片,荷茎横斜。

荷花或含苞或怒放,姿态各异,生机勃勃。

后半段绘岩石兰竹,坡石流泉。

全卷起伏跌宕,浑然一体,宛若一首华美的乐章。

滚落荷叶的水滴声伴着蛙声轻鸣,晕染出荷塘的清雅景致。

双古筝左右相配的旋律,如画中以线勾勒的花瓣,与看似随意挥洒的墨叶相映视,墨叶随浓随淡,更显得荷花晶莹洁白、香气自生。

音乐在刚柔之间,完美地展示了八大山人用墨浓淡相宜、刚柔并济的纯熟笔锋。

逃吧!再把自己磨成一团团墨,
泼洒出去。

满纸都是天昏地暗,
都是故国披头散发的哭泣。

这心中的苦痛啊,只能折磨自己,
只能折磨满目的荷花。

用枯笔摧残它们!直至残枝败叶
鹭鸶、麋鹿、雀鸟……它们不知道,
这大好河山,已多少次沦为故国;
画外的刀剑,却从未在墨色中逼出一滴鲜血
作者以澎湃的激情,纯熟的技法作写意荷花。

笔墨交叠,浓淡互破,洇润渗化,清气满纸。

荷花用笔清圆,荷茎以中锋写出,笔力内蕴,如绵裡裹铁。

坡石用秃笔枯墨勾皴,苍润浑厚。

荷花题材在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中占较大的比例,可见他对荷花情独钟。

此幅荷花,概括而传神,笔墨纵逸蕴藉相兼,与陈淳、徐渭的写意画法并不雷同,可谓将中国水墨写意技法发挥到极致,堪称八大山人的传世杰作。

画幅后画家自题行草书河上花歌,尾自识“蕙嵓先生属画此卷,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

八大山人”。

按丁丑为康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作者时年七十二岁。

拖尾另有清永瑆、近人徐世昌跋,卷中钤清许乃晋、近人徐世昌鉴藏印多方。

艺术成就
八大山人在艺术创造上有杰出的成就,他是一位写意派艺术大师,他的艺术对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遗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他以大写意水墨画著称,精于山水、花鸟、人物,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在创作上,他立意精深,构图奇特,笔墨简炼,气势磅礴,感人心脾,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清初画坛保守与革新的对峙中,成为革新派四大画俗的主持。

八大山人以精炼放纵的笔墨,表现了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大气磅礴,感人心脾。

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由于八大山人画品至上,尤受推崇,名满天下,三百年来,著名的画家扬州八怪郑燮等以及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张大千等在画风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

二十世纪以来,他的艺术之光的强烈辐射已穿越时代和国界、穿越民族欣赏心理,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

198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八大山人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并以太空星座命名。

八大山人受到世界人民的赞扬和敬仰。

八大山人纪念馆具有丰富的藏品,馆内现设有书画展厅十座,陈列八大山人生平史料及其艺术珍品八十余件,其中代表作有:"墨荷图"、"鸟石阁"、"松鹤阁"、"拓本立鹰图"、"寿鹿图"以及牛石慧的代表作"猫"、"鸡"等。

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一生画作中,有一种现象值得研究者注意,即在康熙三十三年左右至康熙己卯乃至更后,也就是八大山人六十九岁以后,他曾一而再,再而三地画过“瓶花”、“盆果”一类今人称之为案头清供的作品。

如作于康熙三十三年今藏日本泉屋博古馆的《安晚》册中一开《瓷瓶兰花图》,及同年重阳画的《瓶菊图》(唐云旧藏)以及康熙四十四年乙亥作的《古瓶荔枝》,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秋作的《花果》册中一开《瓷盎葡萄图》(今藏上海博物馆),康熙三十八年己卯春作的《蔬果》卷内一段《盆梨》(今藏故宫博物院)。

另有一本未纪年的《花鸟》册(今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亦有一开画着这样的清供。

从其落款“八大山人”的“
八”字书作“”,知道它与作于甲戌的《安晚》册,《瓶菊》轴创作时间相去不会太远。

在八大山人七十岁左右这几年中,他一再重复已往几乎不画的题材,与他的生活、思想变化,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知道,八大山人的青年时代,是他一生最为惨痛的时代,其时明清易祚,国破家亡,他和其它明宗室一样惨遭逼害,或“改易姓名,匿迹销声”,或“东奔西走,各逃性命”,“蠃蠃然若丧家之狗”。

在万般无奈之下,他遁迹空门“薙发为僧”。

因为心中的“汩渤郁结”终至颠狂,每每伏地呜咽,忽仰天大笑,忽叫号痛哭,以至履穿踵决,流落街头。

中年后,忽还俗,娶妻,又遭婚变,于是装聋作喑,佯狂抗世。

悲惨的身世,使他数十年间过着一种似颠非颠,似醉非醉的非正常人生活,养成了他狂悖狷介的冷僻性格,亦造就了他恣肆怪伟乖张冷峻的艺术风格。

随着清政权统治的巩固,清廷对汉人特别是对明王室的敌视和逼害逐日缓解,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平静生活的时候,他和他的同宗,那位同样也还了俗的石涛济山人,都已是雪刺霜颠的晚年了。

郑板桥曾有诗称八大山人画说:“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用“墨点无多泪点多”来形容八大山人壮年、盛年时期的大部分作品,生动、形象,自是发人幽思启人心扉的佳句。

但如以之来概括八大山人一生特别是他晚年的绘画,就未免偏颇。

朱耷六十岁以后,也就是他开始以“八大山人”为号,古人用所谓“哭之笑之”来解释它寓意的时代起,他已逐渐收敛起与世格格不入的行为,特别在他七十左右,有一些举动可以窥见他心态的变化和生活状态的改良。

这时,他开始研究《庄子》,多次画过《游鱼》,以寄濠濮之思;并熟读《世说新语》反复书写《临河叙》,对庄子超脱的心境与晋贤散淡的生存状态表示向往。

六十八岁,他在一个扇面上这样写道:“静几明窗,焚香掩卷,会心处,欣然独笑。

客来相与,烹苦茗,赏奇文。

久之,霞光零乱,月在高楹。

而客至前溪矣,随呼童闭户,放蒲团,静坐片时,更觉悠然神远。

”他已从一个狷介激越的厌世之士变成一个能于静中悟道,苦中作乐的入世文士。

他开始学会生活、享受生活,尽管条件有限,生活依旧清贫。

他画中的一瓶花,一盘果,可能就是他随手拈来摆放案头的赏玩对象。

在过去狂悖烦燥的岁月里被忽略的生活与生命的美感,开始润泽他的心田,涵泳他的笔墨。

可以说八大山人晚年,因为积极的生命状态,他的艺术,也由此步入了更高的文化境界。

可能正是上述原因吧,八大山人的《瓶菊图》特别受到世人与研究者的锺爱。

那廉价的瓦罐在八大山人之前是无人画过的,也绝不是凭空想像可得。

我总觉得八大在画这幅画时,他的陋室之中一定实实在在地摆放过这只瓶这枝花。

自然,画中菊花的高低错落,疏密聚散已在落笔时重新经营过了,瓦罐也因柔韧自如的线及透明淹润的点在土气的质感之外又多了一份灵气。

一切是经意的,连落款盖章都得体到位,但却并不显得刻意;创作状态是欢快愉悦的,给人的感觉却安祥而平和。

不再象以前那么狂悖冷漠,不再是痛苦的发泄,不再给人以傲然不可侵犯的距离感。

八大山人的《瓶菊图》正是以它亲切宁静的气息,朴素清新的美感吸引着大家。

八大山人的署款形式,暗示了他人生各阶段的生命状态。

就在完成《瓶菊图》数十天后,他把八大山人的“八”字,改写成两点。

松鹤、松鹿这类表示良好祝愿的题材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的画面,一个饱经风霜凄苦一生的可敬老人与我们走得越来越近。

从开始对八大的简单了解,到现在的进一步感受他,理解他。

总觉得看八大的画其实是一种享受,每一幅都具有着他的品格。

不屈不挠,甚至于是孤芳自赏。

极尽写意之妙,布局之慎密。

可能正是他飘零一世的大起大落,才造就了这样的一个“八大山人”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