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十五讲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尼采权力意志: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的,是强力意志的流转易形。而强力意志是永恒的。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这种强力意志具体来说可分为四个方面:(1)追求食物的意志;(2)追求财富的意志;(3)追求工具的意志;(4)追求奴仆的意志。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世界与强力意志的关系就是本质与假象的关系。
2.柏格森的“绵延”:
理解“绵延”这一概念,就一定先要理解柏格森提出这一概念的语境是什么。柏格森的全部哲学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区别上。柏格森认为,由于研究空间的科学早已兴起(几何学和数学),而研究时间的科学一直处于空白,所以人们一直使用空间的模式理解时间,而他的“绵延”则正是要强调时间与空间的不同。绵延本意是不可分割、连续不断之意(这一术语还翻译地颇有意境)。柏格森认为,时间不同于空间之处,就在于空间可以重复、可以分割、可以计算,而时间不可重复、不可分割、不可计算。当我们用数字表示时间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空间的方式表示时间(数学是研究空间的科学),而时间本身是不可量化的,其中只有质的区别而又不可分割。因此总的来说,柏格森的“绵延”正是要表现时间之不同于空间的种种性质,并把它当做时间本身的代名词,其内容正是时间的不可重复、分割和计算,而始终是异质和不间断连续与创造。
3.狄尔泰的生命:
狄尔泰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单纯的物质,也不应是单纯的精神,而应该是把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的东西---生命。生命,只有生命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源。它不是实体而是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它既井然有序,又盲目不定;既有一定方向,但又是不能确定的。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客观化。称这种客观化的精神为“客观精神”,认为这种客观精神不只是自我精神的客观化,也是他人精神的客观化,它们体现了共同的人性。
4.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并不单纯是静止的逻辑构造的产物,而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活动。它不仅仅包括语词和语句,而且还包括说话时的行为操作等等活动。他把语言比喻为一种游戏,他说游戏必须有游戏人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进行。语言也是这样,它也有说话者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同一个词语,在不同使用中它的意义也不一样。
它的意义在于用途。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用途”。
5.胡塞尔悬置:在宇宙空间里把一个概念或者事物不与任何其它事物概念思想等待相联系,让它真正的独立存在,然后再来分析研究。
二、简单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皮尔士实用主义原则:
二、皮尔士原则
皮尔士认为,实用主义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一种方法,以使那些本质上清楚,但多少有些难以理解的观念成为明晰的观念。为此,皮尔士提出了确定观念意义的原则,即著名的“皮尔士原则”:“要弄清楚一个思想的意义,我们只须断定这思想会引起什么行动。对我们来说,那行动是这思想的、惟一意义……我们思考事物时,如要把它完全弄明白,只须考虑它含有什么样可能的实际效果……我们对于这些无论是眼前的还是遥远的效果所具有的概念,就这个概念的积极意义而论,就是我们对于这一事物所具有的全部概念。”
皮尔士原则强调一个有意义的观念必然会产生实际的效果,体现了实用主义哲学反对空洞无物的争论和毫无效果的思维活动的特点,体现了注重实际效果,诉诸行动,讲求实用的理论特征。所有这些,对于实用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詹姆士明确地说,皮尔士的原理就是实用主义的原理。
2.胡塞尔意向性理论:
指意识指向某种对象的指向性。其实质就是意识在自身活动中构造出种种对象的能力。胡塞尔认为“自我意识”或“纯粹意识”具有意向性,并断言意识的意向性由三种因素构成:意向性活动的主体(自我);意向性活动;意向性活动的对象(客体)。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基本内容:
4.伽达默尔哲学释义学内容:
伽达默尔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及其本体论解释学的观点,认为理解和解释本质上不是一种方法,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即“此在向未来进行筹划的存在方式”。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具有三种特征:(1)历史性,(2)语言性,(3)实践性。
(一)理解的历史性
(1)理解也是具有有限性的或历史性的,即它是受一定的历史条件制约的。
(2)他宣称,任何理解都必须从已有的先见或偏见出发,都必须以先见或偏见为前提,他把先见分成两类:一是“合法的先见”,二是“盲目的先见”。
(3)他认为理解不只是历史的,同时又是现代的,是历史与现代的汇合或沟通。
(4)他认为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持续变化的。
(二)理解的语言性
(1)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能离开语言,因为理解和解释是通过对话和交流,也就是通过语言而实现的。
(2)他十分强调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并把它当做本体论的关系,他还把语言等同于世界观。
(3)他强调语言的非自主性,把语言比喻为一种游戏。
(三)解释的实践性
(1)伽达默尔在晚期强调理解的实践性,认为他的哲学解释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就是一种“来自生活经验”、“说明生活经验”的实践哲学,而不是一种从普遍性原则抽象地推导出具体结论的科学理论知识。
(2)他的理解和解释活动构成的哲学解释学就是这样一种“实践理性的哲学”或“实践哲学”。
(四)理解与意义
(1)意义理论从来是解释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对文本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文本的意义的理解。
(2)由于作者与解释者对于同一文本的意义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们之间的正确无误
的交流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了。正由于此,他提出了一个解释学的“不可翻译性”原则。
(3)这个原则与科学主义思潮中的奎恩的“译不准原则”和库恩的“不可通约性”原则不谋而合;同时,它也为后现代主义,包括德里达的结构主义的语言不可交流的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4..福柯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1)福柯的权力理论对西方社会曾影响一时,许多人称他为“权力思想家”。他认为近代西方社会的监狱和监禁制度是资产阶级自由制度的产物。他指出,封建社会以杀戮与肉刑为主要惩罚手段,这主要是对付少数罪犯。资本主义社会改以监狱与监禁为主要惩罚手段,就能很有成效地对付广大人民大众。
(3)福柯认为权力不仅是压制性的,而且是生产性的。权力生产知识,这就是他的“权力—知识论”。他认为“知识”之所以被大家公认为“知识”而被大众普遍的接受,是由于它受到权力的支持。因此,没有权力就没有知识,反过来说也是这样。
(4)福柯认为,由于知识是权力的产儿,而不是理性认识外部实在的结果,因而它们并不具有任何客观性与确定性。他认为,一切人文科学知识都是权力产生的,它压制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一切自然科学知识也是权力产生的,它也起着统治人民的权力的作用。
(5)福柯主张一切“真理”都是权力产生的。“权力”总是与“真理”联系在一起的。而真理无疑只是权力的一种形式。“真理”的“至上性”实际上总是体现了“权力”的“至上性”。他的这种权力理论,被人称为新尼采主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1.西方哲学的3次转向(人物、思想)
一、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从存在论转向了认识论(从14世纪英国奥康的威廉,到17世纪的培根和笛卡尔)
在这场在转向中,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围绕共相的性质问题展开——追求共相应当是哲学的抽象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定,也就是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主要任务。坚持经院哲学传统的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个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把共相等同于本体概念;唯名论则认为,“共相”不过是一个名词或一般概念,仅仅存在于心灵之中。——代表了古代哲学形而上学的实体化倾向。)
英国的培根和法国的笛卡尔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科学之父和哲学之父。
近代哲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人们的生活世界。
培根:现代科学思维的开创者,近代经验论的奠基人,提出了研究自然的实验方法——“新工具”归纳法。(后来的霍布斯、洛克、巴克莱、休谟)
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