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公路自然区划分级图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二、沥青路面的气候分区 沥青路面的物理力学性质与使用环境如气候、温度和湿度
关系密切,因此,在选择沥青材料、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 比设计、检验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时,应考虑沥青路面 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尤其是温度和湿度状况。所以,应 按照不同气候分区特点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能提 出相应要求。
不同干湿类型路基平衡湿度的确定流程如下:
选定路基湿度类型→确定基质吸力与地下水位或气候因素的 关系→利用土-水特性曲线→确定各类路基的平衡湿度。 1、潮湿类型路基
潮湿类型路基的平衡湿度:由地下水位高度→土的基质吸 力→土-水特性曲线→饱和度和体积含水率。
潮湿类型各类土在距地下水位不同距离处的平衡湿度,可 根据路基土组类别及水位高度,按教材表3-7确定距地下水 位不同高度处的饱和度。
要高出气温23℃,水泥混凝土面层则高出14℃左右。 面层结构内不同深度处的温度同样随气温的变化而呈现周
期性变化,但起伏的幅度则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峰值 也随深度的增加而越来越滞后出现。
§3.3路面温度状况分析
一、温度变化 (一)沥青面层温度变化如图3-5所示
源自文库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似性及地表气候的差异,在7个一级区划内进一步分为33 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亚区)。 潮湿系数K为年降水量(mm)与年蒸发量(mm) 的比值,按区内的K值大小分为六个等级,见表3-2。
3、三级区划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的基础上,根据道路所在地的地貌、
水文、土质类型和干湿类型等因素进一步细划(分段)。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公路自然区划与气候分区 路基湿度状况分析 路面温度状况分析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路基路面结构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经受着温度和湿度 等自然因素对结构体系的重要影响。路基路面结构的温度 和湿度状况随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路基路面结构体系 的性质与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相差很大,因此对沥青与沥青 混合料的使用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 气候特点对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分区,并以此作为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的控制条件。
在大量的气候要素中选择能够较好地表征我国气候特点对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影响的指标:高温、低温和雨量指标。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指标。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二)区划分级
1、一级区划 一 区划指标:以两条均温等值线和两条海拔等高线作为
一级区划的标志,再考虑黄土地区筑路的特殊性并将其单 列,把全国划分为7个一级大区。 全年平均气温-2℃等值线。作为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 区的界限。一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0℃等值线。作为 季节性冻土区和全年不冻区的界限。
②地表水——边沟的流水、地表泾流水因排水不良,形成积水, 渗入路基;
③地下水——路基下面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侵入路基; ④毛细水——路基下的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上升到路基; ⑤水蒸气凝结水——在土的空隙中流动的水蒸汽遇冷凝结的水; ⑥薄膜移动水——土中的薄膜水从含水量较高处移向含水量较 低处,或从温度较高
沥青混合料的气候分区全国共有26种气候类型,参见教材 表3-5。
§3.2路基湿度状况分析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一、路基湿度的来源
路基土的潮湿状态是由土体的含水量高低决定的,而含水量 的高低取决于各种湿源的作用和延续时间。引起路基湿度变化 的湿源有以下几种:
①大气降水——大气降水通过路面、路肩边坡和边沟渗入路基;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二、公沥青路面的气候分区
(一)气候分区指标
1.设计高温分区指标: 工程所在地最近30年内年最热月份平均最高气温的平均值,
作为反映沥青路面在高温和重载条件下出现车辙等流动变形 的气候因子,并作为气候分区的一级指标。全年高于30℃的 积温及连续高温的持续时间可作为辅助参考值。
2.设计低温分区指标: 采用工程所在地最近30年内的极端最低气温,作为反映沥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2、干燥类型路基 干燥类型路基的平衡湿度,应根据路基所在自然区划的
湿度指数TMI和土组类别确定。某年度(y年)湿度指数 TMIy,宜根据气象观测统计资料按下式计算。
当缺乏相关气象统计资料时,不同自然区划的湿度指数 TMI值可参照教材表3-8查取。
受气候因素控制的干燥路基的平衡湿度:根据不同自然区 划由教材表3-8查取相应的TMI,再按路基所在地区的 TMI和路基土组类别,根据教材表3-9插值查取该地区相 应的路基饱和度。
路基土和路面材料的强度与刚度随路面结构内部温度和湿 度的变化有时会有大幅度的增减。如沥青路面材料的弹性 模量会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路基土回弹模量则会随湿度增 长而急剧下降。
路基土和路面材料的几何性质和物理力学性质随温度与湿 度产生的变化,将使路基路面结构设计复杂化。如不能充 分估计这种因自然环境因素变化产生的后果,则路基路面 结构在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将过早出现损 坏,缩短路面的使用年限。因此,在设计路基路面结构时, 除了要充分考虑行车荷载可能引起的各种损伤之外,还应 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1)干燥状态:干燥类路基的湿度由气候因素控制,即地 下水位很低,路基工作区处于地下水毛细润湿面之上,路基 平衡湿度完全由气候因素所控制。
(2)潮湿状态:潮湿类路基的湿度由地下水控制,即地下 水或地表长期积水的水位高,路基工作区均处于地下水毛细 润湿影响范围内,路基平衡湿度由地下水或地表长期积水的 水位升降所控制。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3.1公路自然区划与气候分区
一、公路自然区划 我国地域辽阔,又是地形、地质、地理及自然条件复杂多
变的国家,从北向南分处于寒带、温带和热带。从青藏高 原到东部沿海高程相差4000m以上,因此各种影响因素的 变化极为复杂。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同道路建设有密 切关系。为了区分各地自然区域的筑路特性,经过长期调 查研究,制定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一)区划原则 (1)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 (2)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的原则; (3)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作用的原则。
①当全年高于30℃的积温较大或当地连续高温的持续 时间长,以及预计重载车特别多、长大纵坡严重影响 车速路段,可将高温气候区提高一级或两级看待。
② 对经常发生寒潮、寒流降温迅速的地区可将低温气 候区提高一级。 ③对年降雨日数特别长(如梅雨季节)的地区可将雨量 气候区提高一级。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3)中湿状态:中湿类路基的湿度兼受地下水和气候因素 影响,即地下水位较高,路基工作区被地下水毛细润湿面分 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受地下水毛细润湿的影响,上部则受 气候因素影响。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路基设计时依据路基工作区深度(Za)、路床顶面至地下水 位的相对高度(h)、地下水位高度(hw)、毛细水上升高 度(h0)及路基填土高度(ht)的关系确定湿度状况类型, 如图3-2所示。
3、中湿类型路基
中湿类型路基的平衡湿度 可参照图3-4,先分路基 工作区上部和下部分别确 定其平衡湿度,再以厚度 加权平均计算路基的平衡 湿度。
地下水毛细润湿面以上的 路基工作区上部,按路基 土组类别和TMI值确定其 平衡湿度;地下水毛细润 湿面以下的路基工作区下 部,则按路基土组类别和 距地下水位的距离确定其 平衡湿度。
两条海拔等高线。1000m和3000m将我国由东向西的地形 划分为三级阶梯。
7个一级区划名称
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湿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 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湿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 藏高寒区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2、二级区划 二级区划以潮湿系数为主要区分标志,按公路工程的相
(一)沥青面层温度变化 (2)雨天日变化如图3-9所示。
雨天时,日气温变动很小,面层内各深度处的温度日变化 曲线也波动很小,并且气温始终低于面层内温度。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一)沥青面层温度变化 (3)月平均温度变化年曲线如图3-10所示。
(二)气候分区的确定 采用30年的气象记录进行统计计算。对高速公路、一级公
路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应取95%~98%的概率,一般道 路可取90%的概率。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由一、二、三级区划组合而成, 以综合反映本地区的气候特征,见表3-3。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1)沥青材料的气候分区:沥青材料的气候分区,按最 热月平均最高气温及年极端最低气温把全国分为三个大区, 9种气候类型。
青路面由于温度收缩产生裂缝的气候因子,并作为气候分区 的二级指标。降温速率、冰冻指数可作为辅助参考值。
3.设计雨量分区指标: 工程所在地最近30年内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作为反映沥 青路面受水影响的气候因子,并作为气候分区的三级指标。 降雨日数可作为辅助参考值。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此外,确定气候分区指标的还应参考各个指标的辅助指标 值对计算得到的分区指标作为必要的修正:
每个气候类型用2个数字表示:第一个数字代表最热月平 均最高气温的分布;第二个数字代表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分 布,参见教材表3-4。
(2)沥青混合料的气候分区:沥青混合料的气候分区用3 个数字表示,增加第三个年降雨量的分布指标。第一个数 字代表高温分区,第二个数字代表低温分区,第三个数字 代表雨量分区,每个数字越小,表示气候因素对沥青路面 的影响越严重。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路基湿度受地下水或地表长期积水影响的毛细水上升高度, 可根据土质类型,并结合当地经验确定。
缺乏实际资料时,黏土可取为6m,砂质黏土和粉土可取 为3m,砂可取为0.9m。
路面完工通车后,路基常处于非饱和状态,其湿度状况除 了受环境因素和路面结构的影响外,还主要取决于路基土 本身的持水能力,也称路基土的基质吸力,即路基土基质 的土颗粒分子引力作用和孔隙毛细管引力作用。
二、路基干湿类型
路基的强度及稳定性与路基的干湿状态及其平衡湿度有密切 的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路面结构设计。
路基平衡湿度是指公路建成通车后路面完工后2~3年内,路 基在地下水、降雨、蒸发、冻结和融化等因素作用下,湿度 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此时湿度称为平衡湿度。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路基平衡湿度状况可依据路基的湿度来源分为:干燥、中湿、 潮湿状态三类。新建公路路床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路基土的基质吸力主要受地下水、土质类型、气候等因素影 响。只要知道路基土的基质吸力,就可以由图3-3所示曲线 预估路基湿度状态(饱和度)。
路基土基质吸力预估模型如下: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路基平衡湿度的确定 利用路基土基质吸力预估模型,结合土-水特性曲线,就
可以预估路基土的饱和度。路基土基质吸力的测定可采用张 力法或滤纸法。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3.3路面温度状况分析
一、温度变化 大气的温度在一年和一日内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 与大气直接接触的路面温度也相应地在一年和一日内发生
着周期性变化。 路表温度的周期性起伏,同气温的变化几乎完全同步。 由于部分太阳辐射热被路面所吸收,沥青面层的最高温度
作为非饱和土,路基土的湿度(饱和度)通常与土的基质 力吸密切有关。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土——水特性曲线如图3-3所示,是表示路基土的基质吸力 hm与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反映了在非饱和状态下, 土中水的形态与土中水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若知路基土的基 质吸力,就可由该图所示曲线预估路基湿度状态(饱和度)。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引起路基湿度的各种湿源,如图3-1所示。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各种湿源对路基湿度的影响程度随自然地理分区、当地的 自然条件以及采取的具体工程措施而不同。
对具体路段来说,总有一些主要的湿源引起路基湿度的变 化,因此,对不同的具体情况,路基设计应采取有针对性 的措施。
如在地下水位较浅处的路段,应适当提高路基的设计高度, 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填土高度,避免毛细水上升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