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学)案:心理健康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二课构建心理保健的GPS
――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学过程〗
引言:
有一句话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遇到危险,不一定犯险,而遇到危险自己却浑然不知则是最大的危险。
有了问题而不知道自己有了问题这倒是最大的问题。
这是一个哲理。
一个失去了嗅觉的人进入有毒气体的环境中,是危险的。
人体内有一个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
淋巴管内流着透明无色的体液,称淋巴(液)。
淋巴系是静脉系的辅助部分,又是身体重要的防御系统、警报系统。
人体受到外来病菌的入侵,淋巴系就要抵抗,并产生淋巴结,向人发出警报,让人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麻烦。
我们说癌症的危险性就在于它有很长的让人感觉不到的潜伏期,往往是一旦让人感觉到时,就到了癌症的晚期。
这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及时发现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要么是自己自觉到,要么来自于他人的判断。
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原因在于,其一,与判断人生理是否出了问题相比,判断人心理是否出了问题要更难一些。
一个人生理出了问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如一个人感冒了,会有种种表现,头痛、脑热、鼻塞、流鼻涕等,一旦有了这些症状,人们就能明确的判定自己病了、感冒了,就会到医院去看医生。
而心理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界线往往的模糊,比如心理健康状态与不良状态的区分就比较困难。
其二,心性的东西,往往是“当局者迷”,由于缺少明确的预警信号,人们较难意识到自己在心理上出了问题。
其三,人们往往不愿坦然承认自己有了心理问题,有时是故意掩饰自己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似乎容易掩盖些,其实不然,往往是欲盖弥彰)
构建心理保健的GPS
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的人心理是否健康呢?
虽说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比较难,但人一旦出了心理问题仍然是可以判断的。
所谓“言为心声”、“观其行,察其言”,人的言行反映人的心理,我们通过观察一个
人的言行能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
(提问:了解一个人的言行现象,是否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当然不行,我们需要有一把尺子、一个GPS(定位系统)来定量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这个GPS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生活动】
现在,让老师停下来,同学们来体悟一下,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通过同学们日常的观察,凭同学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
什么样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这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首先要鉴别的。
如果这个概念不明确,等于是“瞎子摸鱼”,无法科学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东方与西方的学者、不同的学者从不同方面作了许多论述。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许有一个日常的感性的判断标准。
比如,我个人就比较倾向于这样一个标准:情绪-平静,智能-敏锐,行为-适应社会环境,气质-愉快。
这里,同学们可以谈一谈自己感性的判断标准。
下面,我们谈一谈与心理健康标准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状态的划分
见高中《心理》(教师用书)第9页。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本人不觉得痛苦(个人主观感受),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生活事件、身体不良状况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时间短,一般在一周左右就能得到缓解;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应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能自己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能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如下。
①不协调性。
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②针对性。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绪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例子,“不敢喝水”、剪子等
③损害较大。
处于此类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
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
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不能达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④需求助心理医生。
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4、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应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其特点是:
①强烈的心理反应。
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且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运动,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的失调,如影响消化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则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③损害大。
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能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④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
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节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
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概要说明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多种多样,综合古今中外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虽提法各有不同,但大体精神是相近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和道德伦理,其中前三个方面强调得较多,而对第四个方面重视不够。
事实上,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以下分别论述:
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具体是指对自己能自知、自控、自律,从而使自己保持无私、
宁静、愉快的情绪,积极的思维,充满自尊、自信。
自知,即要认识自我又要接纳自我。
自控,即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同时也要约束、节制自己的过度的欲望。
自律,即无需外在压力的规范,而形成驾驭自我的能力,达到自我超越。
⑵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大多数学者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都有这一条。
首先要了解外界;其次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支配环境;再次,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宽容、热心、友爱和合群等。
⑶具备积极的成长发展趋势,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不断成长、不断成熟,走向自我完善,并在成长过程中能克服种种困难与挫折。
⑷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心理健康的人,也应该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是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精神这三个层面整合地构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与精神高尚密不可分。
这在古今中外理论都有论述。
波孟说:“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种标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其中前者便是一种社会规范。
马斯洛也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基本哲学与道德原则”。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格,本身也是富有道德情操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坚持向着越来越完善的存在前进,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坚持向着大多数人愿意叫着美好的价值前进,向着安详、仁慈、英勇、正直、热爱、无私、善良前进。
我国也有学者提出了心理健康的道德伦理标准,“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有较长远而稳定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高度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自我实现,尽己所能贡献社会、创造人生”等。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进步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正义感。
一个人若缺少这些首先价值精神,很难说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张春兴的心理健康标准
(台湾学者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系(所)教授、博士行导师北大客座教授)
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
2、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
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
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5、独立谋生意愿与能力;
6、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
四、关于正常与异常的划分标准(略讲)
论及心理健康的标准,自然要涉及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这种划分标准的作用,主要是从正常人群中检测心理异常的样例,它是为防治性目标服务的。
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大致有四种方法:
1、经验标准(主观感受)
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二是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活动体验来判别正常或异常。
2、社会规范的标准(社会准则)
即在社会规范的基础上来衡量、判断行为是否异常。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相一致的。
3、临床诊断标准
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若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某人身上有这些病因或症状,就可以被认定为“异常”。
如神经症或精神病症状的人,是心理异常者。
这一标准为医学界所支持,比较客观,也比较准确,但运用的范围比较狭窄。
4、统计学标准(统计常模)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它是以大样本统计中的人数频率的常态分布为依据,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
确定一个人的行为异常与否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
区别心理正常或异常,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不能单凭一个标准下结论。
同时,这项工作必须由专业工作者来做。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随意说别人心理不正常,这样说,是对别人的尊重,甚至是侮辱。
但对于常人怀疑自己某种行为是否异常,也可以从以下几点作自我检测:
⑴这项行为有无明显妨碍你的工作,使工作效率显著降低;
⑵这项行为有无明显影响你对自己的态度,使你讨厌自己;
⑶这项行为有无明显妨碍你和别人的关系,使别人不愿和你交往,或使你不愿和别人继续交往;
⑷这项行为有无明显妨碍你和现实环境的接触,使你不易辨认环境,或想远离环境。
如果你对上述四个问题回答都是否定的,则这项行为对你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若是肯定的,那么最好寻找心理咨询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
五、对心理标准的认识(略讲)
讨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安贫乐道,在封建社会可能是一种理想的保持心理平衡的观念,而在现代社会,就会使人不思进取,就容易在竞争的社会中遭到淘汰。
制定心理健康的标准,要立足于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要体现时代性,当然也要发扬传统的精华。
⑵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
许多学者在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都将社会适应作为重要的一条。
适应有两种:消极的适应是指个体被动地适应环境;而积极的适应则是个体一边调整自我的需求,一边企图改变环境的条件,改造环境。
心理健康不只是个体的问题,群体与社会也有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认为适应于病态的、不健康社会中的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在那样的社会里,不满现状、敢于挑战,才是一
个健康、理想的人格,这便是一种积极的适应。
人不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具有自主发展的主体,人不但要适应环境,还要改造环境。
⑶心理健康是健全的人格发展,即人的心理是知、情、行统整的过程。
目前心理辅导比较注重人的情绪层面与行为层面的问题。
其实,认知层面的提升更为重要,认知层面包括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认识观等。
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标准若不把道德伦理标准放进去,实际上是个有缺陷的、不健全的心理健康标准。
⑷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
人一生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社会化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心理特征、标准可能不会完全划一的,而应各有侧重。
其次,由于文化差异,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心理健康标准,需要结合本国实际。
六、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如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P34)
⑴具有良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与意识;
⑵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平静;
⑶能承受挫折;
⑷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境;
⑸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
⑹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⑺思维发展正常,并能激发创造力;
⑻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小结:
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能让我们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及时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或是及时发现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把握心理保健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