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开发是个新概念,由于各国教育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新概念支持下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在各国兴起的具体时间和背景不同。

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体制,成为我国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开端。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这给我国长期以来中央集中管理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作为弥补国家课程而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1],是“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而且鼓励校外课程专家、社区、家长、学生的充分参与,在开放民主的过程中保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生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即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指学校根据国家地理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地理课程开发;二是指国家地理课程的校本化改造过程(即校本的地理课程开发),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国家地理课程计划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如就地理课程资源、单元进度、授课顺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课程议题进行自主决策。

开发实施的运行机制可策划如下:
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生活性和乡土性并重原则
地理校本课程作为由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在符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其加以调整、整合、简化、补充等,使其
实现生活化和乡土化。

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学校所在地的位置、面积、人口、物产、地形、气候、产业、交通、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内容的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生活实例和生活应用,培养和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使之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中。

2.“量度”的原则
考虑学生负担校本课程不能开发多少就开设多少,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不然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导致开发结果与开发初衷的南辕北辙。

这就要求我们恰当地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整个高中课程三年共计3195课时,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板块构成。

其中占总课时90.1%的学科类课程又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

必修课程占总课时的62.4%,限定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12.2%至18.7%,任意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9%至15.5%,活动课程占总课时的9.9%。

地理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年级差异进一步合理安排课时。

这些比例就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数量上的一个度,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住这个度。

3.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统整课程的原则
人脑与学习过程研究发现,知识的统整较有利于学习且学习应该超越学校,对现实社会有所贡献。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具有八种智能:语文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肢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

大多数人在这些智能的发展上会有些差异,有些智能较发达,有些普通,有些较不发达。

Gardner还认为:智能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统整运作;每项智能有多种表现的方式;智能并非与生俱来就是固定的或静态的,是可以学习、教导和提升的;智能是一种多向度现象,展现在大脑、心灵和身体等系统的多种层次上。

多元智能理论可说是为课程统整与多样化教学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可运用多项智能将地理学科内的知识进行统整开发(单科统整课程),也可把多元智能、统整地理主题教学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进行开
《教学与管理》2012年2月1日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筅山西大同市第二中学傅京慧
反馈目标定位:体现学校特色、提升学生地理素养
条件分析:教师能力、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场地提供、社会变化课程开发:选择课类、确定内容、探讨方式
评估内容:地理兴趣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拓展实施过程:钻研课程理论、编写教材、制定方案、操作实施
70··
发(科际统整课程)。

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要注意多元智能既可作为统整课程教学的“手段”,也可以作为发展智能的“内容”,或同时兼重两者。

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在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原则之后,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创建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

1.地理校本课程根据用途需要进行分类
(1)地理学习方法类校本课程。

包括地理方法论、读图学习法、记忆术和地理能力、小创作基本方法等。

(2)兴趣类地理校本课程。

包括趣味地理、旅游地理、星球探密等。

(3)活动类地理校本课程。

包括环境科学、人文地理等。

(4)技术类地理校本课程。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PS 等。

(5)生活类地理校本课程。

包括生活中的地理、应用地图、城市地理等
2.地理校本课程根据功能进行分类
(1)地理基础性课程。

地理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地理基础技能的地理课程,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由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

其中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法常是改编、新编和拓编。

它包括:学科知识的分层建构,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科目(国家地理教学标准的最低要求),B层次科目(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A层次科目(依据地理教学标准,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

这种分层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使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

地理学科学习策略指与地理学科紧密结合,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

如地理读图策略、地理实验策略、地理记忆策略、地理考察策略、地理听课策略等。

(2)地理丰富性课程。

地理丰富性课程包括博知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等。

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

如唐诗宋词中的地理知识、地理游记欣赏、怎样游山玩水等。

博知课程的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广泛知识的方法。

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电视或新闻品评等。

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

如著名地理学家成功案例分析等。

广行课程就是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即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如小区域地质考察、地图制作、地理网页制作、地理教具制作等课程。

(3)地理发展性课程。

地理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地理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

如地理学科知识竞赛辅导课程、地理之谜探究、人与环境、天文学基础、区域与城市规划、天气与灾害、城市环境等。

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

如地理科技制作、地理小论文的写作、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小流域治理、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热点地区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等,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

三、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

选择课程内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精心选择和安排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恰当地分配基础性内容、拓展性内容和选择性内容的比例,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还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注意学以致用和内容的更新。

基于地理学的特点,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内容要注意STS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基于世界地缘政治的现实复杂性,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内容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生存空间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关注。

不论哪类地理知识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即空间视角、“综合性”视角、“图表”视角。

地理学科作为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是社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透镜”和“望远镜”,从空间的、综合的、可视化的角度,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认识生活世界[2]。

根据不同功能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内容、难度、形式都要兼顾。

地理基础性课程开发时要注意知识的整合,实现对学生知识的全方位的培养目标。

如地理学习策略课程注意空间分析策略、读图策略等,并让其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地理丰富性课程的开发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

地理发展性课程的开发要注意在地理基础性课程上提高要求,增加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要注意相对于地理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

此类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尤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虽不占很大比例,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示范中学和高年级可以尝试这方面的开发研究。

71
··
在地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建上,还要注意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四、地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1.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重要的地位
课程观念的变革,需要改变课程实施模式来配合。

校本课程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3]。

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是地理校本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要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课程改革取得成功。

2.创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成长发展气息的课堂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最高定位。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每一个生命的最大价值,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学的责任就在于尊重生命的存在和差异,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潜能,激活生命的活力,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师的责任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成功,要面对学生成长的差异,因势利导地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促进生命更加成熟,创新点不断生成、生长的过程。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才会热爱学习、热爱生命。

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深刻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的丰富内涵,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生命完整和谐成长。

构建充满生活化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发展基础。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将知识融入生活中去,才能显现知识的价值,知识只有回归到它产生的地方,才能变得鲜活。

教学需要由科学的世界回归到生活的世界。

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要在面向学生生活的世界的基础上,构建学生未来的生活。

地理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生活的视野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构建充满成长发展气息的课堂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本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知识性教学是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教学定位于发展性教学,以教学促发展。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所蕴含的三维目标教育的静态因素,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育因素,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学习能力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就自然而然地增长,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去促进这个转化。

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促进发展、促成发展。

3.着眼于“怎样学”与“怎样指导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优化选择
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相辅相成,教学方法离不开媒体的配合,媒体必须贯穿一定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在教法上既要考虑如何交给学生已经概括到理论层面的经验,更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去获得更多经验的方法。

在学法指导上既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去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怎样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况。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注意优化和量规等问题。

可以依据下列流程图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媒体选择量规可以有效地降低媒体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它从媒体的表现力、内容的明确性、时效性、是否符合学习者特点等方面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4.基于进步、全程、多样、适时的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

教学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评价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检验和验证学习是否达到目标;二是调适功能,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有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标准参照评价虽然比常模参照评价更具有人文精神,但仍不能表述教育的追求和理想。

教学所追求的真正价值,并不是能力本身而是能力的变化。

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不是学习者的能力水平,而是学习者能力的提高程度。

因此,教学评价更理想的手段是基于进步,使用进步参照评价才能真实反映教育的追求和理想。

教学评价设计还要注意适时性评价、及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掌握好评价的时机,同时注意全面把握教学各个层面的多样化,把握好评价的不同形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钟启泉,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付一静)确定要表现
的教学内容
明确可供选
择的教学媒体
确定最佳媒体
确定不同教学
环节、不同内
容,使用的不同
媒体
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