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里运河两岸规划设计任务书-淮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古黄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概况
古黄河是古淮河的前身,后因宋代黄河夺淮而改名,流经七县(区),全长166公里,淮安市境内约95公里,中心城区段约24公里,是一条集行洪、排涝、灌溉、景观等多功能综合利用河道,同时也是“城市饮用水源”之一。城区段古黄河与盐河、里运河、京杭大运河共同形成我市“四水穿城”的水系格局,是淮安的自然变迁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展示区域,是一条“生态之河”,沿岸生态基础良好,已建成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母爱公园、生态民俗园等一批景观节点项目,是市民日常休闲旅游的重要空间。
二、规划范围
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为中心城区古黄河两岸西安路--宁连路段,长度约9.1公里,两岸纵深根据现状情况为30米—200米不等,总用地面积约2.45平方公里。两岸根据用地情况,绿线范围为现状景观质量较好的区域,蓝线范围为现状景观一般需通过规划进行景观提升的区域,橙色范围为现状景观较差的居住区需通过规划引导改造更新的区域。(详见地形图)
三、目标定位
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古黄河的定位为生态景观带,沿线主要加强公共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的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本次规划主要是对规划范围内古黄河两岸进行整体城市设计、针对局部节点进行深化设计,结合水利部门的河道疏浚工
程,以提升古黄河生态涵养功能,体现自然生态景观为主,加强城市自然变迁和生态文明展示,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空间,打造生态宜居的景观环境。规划中建议通过一些景观节点的设计,打造一批亮点、特色景点,使之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的名片,重点对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提升改造。
四、规划依据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2、淮安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
3、淮阴区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淮安市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5、古黄河江苏段沿线风景路规划
6、1:1000地形图
五、现状情况
本次规划的古黄河西安路--宁连路段为中心城区的核心段,以古黄河为界,北侧为淮阴区,南侧为清河区,根据水利部门规划该段正常蓄水位控制在8.3m。两岸用地主要以居住为主,部分地区因旧城改造未实施,城市景观不佳。近年来,在规划的引导下,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古黄河两岸景观进行整治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中心城区先后建设了柳树湾景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母爱主题公园、古淮河生态湿地公园、日月洲生态公园等项目,生态基础良好,局部地段环境优美,已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但在实施过程中因建设主体、开发时序、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古黄河沿岸绿化景观组织缺乏整体性和延续性,道路及其它基础
设施条件不完善,品质不高,人气不足,存在以下一些明显问题:
1、地域文化展现有限。淮安独有的“四水穿城”的城市空间格局中只有古黄河是靠自然之力形成,运河承载着淮安的人文历史,古黄河则是淮安的自然变迁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展示区域。目前,虽然中国南北气候标志园已是我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但科普陈列馆等相关配套设施暂未建成,导致文化教育及城市旅游接待功能无法发挥,古黄河文化湿地景区虽已有展示地质科普的内容,但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
2、节点功能亟待凸显。目前,沿线已建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尚不完善,场地形象与品位建设层次不高,雕塑小品较少,尤其是中国南北气候标志园作为古黄河生态廊道的重要景观节点已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定,成为在国内颇具声誉的旅游景点,但目前周边环境老化和不协调,标志园自身配套设施与环境尚不完善且局部已损坏和破旧,已有碍观瞻,造成景观节点功能未凸显。
3、慢行系统尚未贯通。由于部分现状建筑拆迁及水位及地形高差等问题,古黄河生态廊道的连通性不足,大同路等城市道路尚未贯通,慢行交通系统尚未构建,滨水可达性较差,严重影响古黄河生态廊道的功能发挥。
4、两岸部分未改造地区景观风貌差。由于部分地块现状建筑较为密集,改造成本较大,造成了当前部分区域旧城改造进度缓慢,影响了古黄河生态廊道的连贯性,如古黄河南侧桃花坞公园东侧、北京北路西侧,古黄河南侧淮海北路西侧、银川
路与圩北路之间、古黄河北侧银川路与承德北路之间的旧城改造区域。
5、两岸景观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水岸虽有植物生态,但繁杂散乱,没有考虑到不同视角景观的呈现,既分散又不相互照应,缺乏美感。河流断面设计未与广场、道路、步行道、绿地很好结合,亲水性差。
6、两岸城市景观质量不高。建筑质量参差不齐,住宅建筑多,公共建筑少,建筑风格、色彩、天际线等缺乏引导,没有整体、连贯的风格,特色不明显。
六、规划原则
通过本次规划,塑造独具生命力的古黄河景观,促进城水相融,再现古黄河活力,提升美丽淮安形象,应具有原创性、地域性和艺术性,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古黄河两岸的规划建设应以首先满足与城市及居民的生活、休闲等需求,关注人的参与心理,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文景点的挖掘、沿线生活环境的优化,创造优美的居民生活休闲空间。
2、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应发挥里运河两岸旅游、生态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注重文化挖掘与与经济、生态、旅游相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3、自然生态原则。因古黄河是我市唯一依靠自然之力形成的河道,其生态基底较好,部分景点新建时间短,规划中应对保留、提升改造、拆除新建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体现自然景观风貌,避免过多人工建设的痕迹。
4、重点突出原则。古黄河两岸规划应因地制宜,点线结合,突出核心节点,展现各景点、区段不同的生态环境、文化内涵、城市风貌特色,对土地利用、景观营造、建筑形式等进行不同的塑造。
5、有机联系原则。古黄河作为贯穿淮安中心城区的主要生态、生活、景观轴,规划中应将古黄河沿线生态景区、人文景点、城市风貌与城市生活有机串联起来,体现延续性和整体性。
6、经济性原则。注重投资、产出分析,关注旅游消费,更要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培育与放大效应;通过经济创新、文化复兴、生态回归三位一体,进行有效统筹。
七、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1、功能优化
根据上位规划要求及古黄河自身功能及建设现状,对沿岸现有功能提出优化提升的方案,结合旧城改造及现有的可建设用地提出优化后的规划结构,以及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或优化方案,突出古黄河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2、景观提升
针对现有沿线景观存在问题,提出沿古黄河空间组织形式以及形态方案;对两岸的滨水空间景观提出改造、新建、提升的具体方案,加强绿化景观展示;对沿岸保留的建筑提出整改方案,对拟建建筑高度、色彩、风格等提出引导意见。
3、交通组织
根据城市综合交通、古黄河风景路规划等,结合城市交通及游线组织需求,沿古黄河形成完善的慢行、车行道路系统,打通大同路等现有断头路,加强滨水空间与城市路网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