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
新闻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升方案
![新闻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升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b7378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a.png)
新闻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升方案一、问题分析1. 虚假新闻泛滥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网站层出不穷。
然而,其中也涌现了大量虚假、夸张、误导性的报道和信息,严重影响公众对真实事件的判断。
2. 原因探究(1)经济利益驱动:某些媒体企图通过发布虚假新闻来吸引点击率和广告收入。
(2)缺乏审核机制: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为了追求即时性,忽视了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
(3)舆论压力:在面对巨大竞争压力下,一些媒体不惜牺牲事实准确度以获取更多关注。
二、后果与影响1. 民众被误导虚假的报道容易扭曲事实,并误导公众判断。
许多人由于接受到错误信息而形成错误观点和决策。
2. 信任危机频繁出现虚假报道导致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这对于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解决方案1. 强化人工审核增加专业编辑团队,加强事实核查和审查流程,确保所发布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2. 加大技术投入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协助进行迅速筛选、验证信息来源并识别虚假新闻。
3. 提高公众媒体素养实施针对公众的科学知识教育,提高他们辨别虚假新闻的意识。
此外,鼓励公众多来源对比信息,并遵循几个关键原则:独立思考、查证消息来源、跨平台搜索以检验真实性。
4. 严格法规监控与制裁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并监管执行力度。
对散布虚假新闻者进行依法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
5. 跨界合作各界人士需要共同参与打击虚假新闻问题,在政府主导下组成联合部门、媒体界和科技企业,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四、成功案例1. 新闻机构开展自律倡议根据媒体自律原则,一些新闻机构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报道规范与伦理准则,加强内部自检与监督。
2. 美国平台与大型新闻机构合作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开始与知名的新闻组织合作进行事实核查,并标记虚假信息。
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
3. 公众参与监督通过设立公共投诉渠道或提供举报通道,公众可以参与对虚假新闻行为实施监督,并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违法行为。
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散布的原因与查处措施
![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散布的原因与查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2abc6bb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c.png)
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散布的原因与查处措施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虚假新闻在媒体行业中日益猖獗。
本文将分析造成虚假新闻散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查处措施。
一、原因分析1.1 营利驱动:在商业化运营下,媒体机构面临巨大市场竞争压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目标。
为了吸引读者或观众点击率、广告收入等,一些媒体倾向于发布具有爆炸性和八卦性质的新闻报道,并可能添油加醋夸大事实或制造谣言,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1.2 意识形态影响:某些特定意识形态背景下,通过散布虚假新闻达到政治宣传或意识形态输出目标也是造成虚假信息传播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治势力可以通过派系格局安排舆论导向并制造与其意识形态相符合的虚假信息,以牵制他方或获得舆论优势。
1.3 技术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图像、视频等媒体内容的伪造变得越来越容易。
人工智能和视频特效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作者可以轻松伪造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混淆观众视听判断能力。
这些新技术手段大大增加了制作和散布虚假新闻报道的难度。
二、查处措施2.1 建立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监管,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来打击虚假新闻捏造与散布行为。
针对严重违反事实真相和社会道德底线的虚假报道,要追究责任并进行依法处罚。
2.2 提高记者从业素质:提高记者职业道德水平是有效防范虚假新闻传播的关键环节。
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校园训练以及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与引导,并鼓励记者受教育和培训,提升其新闻素养与专业能力。
2.3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独立的新闻报道评估机构,在报道发布前对媒体产出的作品进行审核和验证。
通过专业、中立的第三方评估,可以减少虚假信息传播的风险,并为公众提供真实可信赖的新闻内容。
2.4 扩大公民参与:加强公民监督是打击虚假新闻现象不可或缺的手段。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虚假信息曝光工作中来,通过举报、舆论压力等方式发挥监督作用。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d46e53190c69ec3d4bb752a.png)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
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
本文除了简单论述假新闻产生的背景、成因和危害,还简述编辑人员甄别和防范假新闻的方法。
关键词:假新闻;成因;危害;对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
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
那何谓假新闻?笔者在研读大量以假新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的基础上,得到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
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
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新闻行业的虚假信息传播问题与对策
![新闻行业的虚假信息传播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9c1935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1.png)
新闻行业的虚假信息传播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媒体普及的普及,新闻行业的虚假信息传播问题愈发严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新闻往往以夸张、耸动的标题和内容吸引读者眼球,给公众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慌和误导。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一、虚假信息传播问题分析1.社交媒体平台滋生谣言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大量用户自发产生的信息,这些信息未经层层审查便被发布出去。
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朋友圈等平台都成了推广虚假消息和谣言的温床。
2.缺乏事实核查机制由于快餐式新闻越来越盛行,报道过程中常常缺乏必要的事实核查工作。
记者们为了尽快抢占头条位置而不顾查证真相,给虚假信息提供了空间。
3.营销需求导致夸大事实有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点击率,常常夸大事实或编造一些不实信息。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准则,还给公众带来了恐慌与误导。
二、应对新闻虚假信息传播问题的对策1.加强法律监管与处罚政府应加大对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打击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并提高虚假信息传播的违法成本。
对散布谣言、造谣者从轻处罚转变为重罚,同时还要完善举报机制,增加检举与揭发的奖励力度。
2.媒体自律及行业规范建设媒体作为舆论引导者,应当以负责任的态度履行其社会责任。
相应地,媒体应建立起科学的新闻编辑和审核系统,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机制。
此外,在整个行业中建立相关规范和标准,推动落实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并设立惩戒机制。
3.加强媒体素养教育面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的挑战,亟需提高公众对新闻判断力和辨别力。
教育部门应将媒体素养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与传媒工具,并提高他们对虚假消息的识别和辨别能力。
4.推动技术手段过滤虚假信息在技术层面上,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与核查。
这将有助于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并让公众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新闻。
5.加强国际合作共治解决虚假信息问题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制定跨国防范机制。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https://img.taocdn.com/s3/m/08a11f59fab069dc51220177.png)
理论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的 ,人们的一切意识和精神都是物质 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应。坚持唯物论的反映 论,就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方法去观察事务、分析事务、反映事务 报道事务。要从物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出发实事求是,辩证的描述事实。如实地反 映客观事务的本来面貌。
精品课件
选题背景
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 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 异性明显增强;
精品课件
2014年 我国网 民6.49 亿人
选题背景
二、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 的新媒体,在传播业中快速发展,互联 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放大器;
精品课件
文献综述
之前的研究更多的侧重于新闻 传播这一块,而社会影响相对较 少,我们此次的研究将对这些内 容进行整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 去分析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的是 社会环境以及传播者与被传播者 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内关系对 这问题产生的影响。
精品课件
汇报结束
汇报结束,谢谢!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互联网普 及率达 47.9%
选题背景
三、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 影响,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 己主义,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精品课件
选题背景
四、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 许多新的情况,物质利益矛盾更加突出;
精品课件
选题背景
五、司法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对媒体缺乏明 确规范、有力的监督。
精品课件
郭美美
精品课件
2014年4月8日,国内 部分纸媒以及权威媒体 网站,以“网传”为依 据,转发了香港媒体的 报道,称一个追债网页 上传了一张“郭美美” 照片,指一位1991年出 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 由前年起拖欠2.6亿元款 项至今还没有清还,更 透露有人称会有老板替 她还钱,可惜债主至今 未收到还款。这个曾自 称中国红十字会高层而 造成满城风雨的炫富女 郭美美又成新闻人物。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a1b2c7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0.png)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1. 引言1.1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定义新媒体虚假新闻的定义是指利用新兴的网络和数字技术传播虚假或不实信息的行为。
这类虚假新闻通常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在线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快速传播,可能造成公众的误解和恐慌。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特点包括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难以监管、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等。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这种现象愈发普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往往以制造轰动性标题和内容为手段,吸引公众的注意和点击量,进而达到某种目的。
虚假新闻通常在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网络环境中迅速传播开来,给公众带来了信息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虚假新闻给公众带来的危害更是不可估量。
如何正确应对新媒体虚假新闻,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和媒体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虚假新闻的流传虚假新闻的流传主要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而新媒体的兴起更加加速了虚假新闻的传播过程。
虚假新闻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迅速传播,甚至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大量转发,造成更大的影响。
虚假新闻的流传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标题党、点击率导向、算法推荐等。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点击量,会更倾向于发布一些具有煽动性和耸动性的虚假新闻,这导致了虚假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更为猖狂。
一些新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也可能会让虚假新闻获得更大的曝光,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虚假新闻的流传不仅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力和观点,还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危害公共利益。
加强监管、提升媒体素养、共同打击虚假新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虚假新闻传播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和广泛传播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被传播和触及更多的受众群体。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虚假新闻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造成不良影响。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高可信度建议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高可信度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9d136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4.png)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提高可信度建议在信息时代,新闻媒体扮演着传递事实和观点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兴起,虚假新闻也开始泛滥成灾。
虚假新闻能够迅速传播,对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并提出一些提高可信度的建议。
一、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1.1点击率至上导致报道失真近年来,点击率已成为许多媒体公司关注的首要指标。
为了获取更多点击量和广告收入,一些新闻机构不惜采用夸张标题、添油加醋以及夸大事实等手段来吸引读者。
这种行为使得报道内容失真,并进一步煽动社会不稳定因素。
1.2审校流程不足引发信息错误在快速传播的环境下,很多媒体机构未能充分审查和核实报道的真实性。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并追求第一手消息的新闻行业,有时候遗漏检查事实真伪的步骤,导致错误和未经证实的消息被散播出去。
1.3社交媒体平台造成信息过度分发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给自媒体带来了无限可能,但也激活了虚假新闻传播的机制。
人们喜欢追随猎奇和轰动效应的报道,而不愿意通过专业渠道验证信息的来源和准确性。
缺乏专业知识和判断力的用户容易受到虚假新闻误导。
二、提高可信度的建议2.1加强新闻监管与法律约束为了解决虚假新闻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媒体行业的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并制定相应法律对其进行惩罚。
此外,在重点领域设立专门机构或部门,负责核实真相并发布权威信息。
2.2推动媒体自身改革与规范除了外部监管,媒体行业本身也要加强自律和规范管理。
建立更加严谨细致的编辑流程,增加事实核查的环节,提高报道质量和真实性。
同时,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2.3鼓励多元化信息源媒体行业应鼓励多元化的信息源,避免选取单一角度或立场报道事件。
多个渠道之间相互监督和验证,能够降低虚假新闻传播的风险,并提供更全面客观的观点。
2.4强化读者媒体素养教育教育公众对于虚假新闻辨别能力是关键所在。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提升信用措施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提升信用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d3958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d.png)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报道问题与提升信用措施一、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报道问题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舆论监督的核心力量,扮演着塑造公众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角色。
然而,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虚假报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虚假报道不仅严重损害了受众对媒体的信任,也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发展。
1. 虚假报道现象普遍存在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点击量,一些媒体机构不择手段地制造并传播虚假内容。
常见的问题包括夸大事实、随意加工图片及视频等手段。
这种非真实性不仅误导受众,还可能引发群情激动和社会恐慌。
2. 影响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虚假报道对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带来深远影响。
例如,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散布谣言和不实消息会导致民众恐慌、错失及时治疗的机会;而商业领域中的虚假广告则可能引诱消费者做出错误决策,损害其合法权益。
3. 网络媒体的虚假报道风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元化媒体平台的兴起,虚假报道在网络媒体中得以快速传播。
张冠李戴、编造不实事实等现象屡见不鲜。
虚假资讯扰乱人们对真相的判断,严重破坏了媒体行业信用。
二、提升信用措施针对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报道问题,应采取综合性的提升信用措施,旨在还原真实报道、恢复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1. 自律与规范:建立行业标准和自律机制为了防止虚假报道现象的发生,媒体机构应加强自律,并设立严格执行的规范标准。
通过明确责任链条、完善内部审核机制和纪律处分制度,使各级编辑部门以及从业人员意识到言行必须符合专业道德标准和事实真实性原则。
2. 公开透明:倡导信息披露与核实媒体机构应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披露,确保获取的信息来源可查、可追溯,并且能够在受众要求时提供负责的核实机制。
同时,采用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数据化管理和存档,便于追踪和监督。
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训练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是根本基础。
媒体行业应加强相关培训,引导从业人员遵守行业准则,践行公正、真实、客观和负责任的新闻报道原则。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课件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32897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1.png)
该虚假新闻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媒体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忽视对新闻真 实性的审核;2)记者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信息来源和事实核实不够重视;3) 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即时性特点,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传播。
案例二:某微博大V散布虚假信息事件
事件概述
某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大V发布了 一条关于某公司即将破产的虚假 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转发。 该信息经证实为虚假消息后,给 该公司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制定和完善关于网络媒体发布虚 假新闻的法律法规,明确虚假新 闻的定义和处罚标准,为打击虚
假新闻提供法律支持。
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执法力度,严格 追究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和相关人 员的法律责任,形成有效的威慑。
建立举报奖励机制
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广大网民 积极举报虚假新闻,提高公众对打 击虚假新闻的参与度。
03
传统媒体
部分传统媒体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转载或引用虚假新闻 ,进一步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危害成因分
03
析
主观原因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
部分网络媒体工作者缺乏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尊重和遵守, 为追求点击率、曝光率而制造虚假新闻,甚至为谋取个人 或团体的私利而编造虚假信息。
新闻审查制度不完善
大量受众。
02
网络信息来源复杂
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使得核实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变得更为困难,虚
假新闻容易混杂其中。
03
公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由于网络媒体竞争激烈,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制造虚假新闻,导致公
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增加了虚假新闻传播的风险。
04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对策研究
法律对策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b586c5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8.png)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虚假新闻的传播现象日益严重,对社会产生了许多危害。
本文将就新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现状危害以及对策进行探讨。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十分严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和传播信息。
这种开放的传播环境使得不法分子可以利用新媒体发布大量虚假信息,有的甚至能够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传播。
一些商业机构也会出于营利目的故意制造并散布虚假新闻,以吸引点击和流量。
新媒体虚假新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危害。
虚假新闻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的稳定。
一些虚假新闻会制造社会恐慌,导致公众盲目追随,从而引发社会混乱。
虚假新闻会误导公众决策和观点形成。
很多人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由于信息不准确,很多人会在缺乏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决策。
虚假新闻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纷争。
不法分子利用虚假新闻散布仇恨、歧视和偏见,导致社会分裂,并可能引发暴力事件。
针对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严重情况,亟需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要加强监管机制。
国家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新媒体虚假新闻的监管,建立起覆盖全网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置虚假新闻。
要加大对虚假新闻发布者的打击力度,坚决惩处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
要加强新媒体素质教育。
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该积极引导公众提高辨识虚假新闻的能力。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教导公众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信息获取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视和辨别能力。
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对抗虚假新闻。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检测和过滤虚假新闻,通过自动识别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来源的可信度,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也应加强自身的审核和管理,加强对发布信息人的实名认证,增加违规信息的处罚力度。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现状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
加强监管、加强素质教育以及利用技术手段都是有效的应对方法,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净化新媒体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 ppt课件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fe8968172ded630b1cb6b9.png)
ppt课件
15
理论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的 ,人们的一切意识和精神都是物质 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应。坚持唯物论的反映 论,就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方法去观察事务、分析事务、反映事务 报道事务。要从物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出发实事求是,辩证的描述事实。如实地反 映客观事务的本来面貌。
ppt课件
5
2014年7月9日,郭美美在世界杯期间涉嫌网络赌球被北京 警方抓获,8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 指出“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是炒作。警方查明,这纯粹是 一条虚假新闻。
自2011年因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在微博上炫富引发 轩然大波以来,郭美美已经谙熟于通过炒作获取利益。在央视播出的新 闻中,警方就表示,不论是炒作红十字会,还是“2.6亿赌债”,以及为 郭美美量身定制的网络电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 其母亲配合北京警方调查时网上出现的“郭母连夜从日本飞回国”等不 实消息,都疑似有幕后推手进行网络炒作。在每次网络炒作中,都不乏 大量媒体的主动参与,甘于成为将郭美美“制造”为网络名人过程中的 推波助澜者,可鄙、可悲乎!
ppt课件
10
选题背景
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 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 异性明显增强;
ppt课件
1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4 年我国 网民 6.49 亿人
选题背景
二、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 的新媒体,在传播业中快速发展,互联 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放大器;
ppt课件
互联网普 及率达 47.9%
12
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与信息失真
![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与信息失真](https://img.taocdn.com/s3/m/1d1f015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c.png)
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与信息失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然而,与此同时,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对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之策。
一、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原因1.商业利益驱动:在新媒体时代,点击率和广告收入成为了媒体和自媒体的重要指标。
为了吸引更多的点击和广告投放,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不择手段地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
2.信息泛滥和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
这导致了信息的泛滥和传播的不可控性,使得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更容易被传播和接受。
3.用户需求和认知偏差:一些用户对于新闻和信息的需求是片面和偏向性的,他们更愿意接受符合自己观点和利益的信息。
这种需求和认知偏差使得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有市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二、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影响1.社会信任危机: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破坏了公众对媒体和信息的信任,使得社会信任危机日益加剧。
公众对于新闻和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对于社会和政治事件的判断和决策也受到了影响。
2.社会稳定风险: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一些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可能涉及到社会热点事件、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构成威胁。
3.个人权益受损: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可能对个人的权益造成损害。
一些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可能涉及到个人的名誉、隐私等权益,给个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应对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责任和处罚标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从法律层面上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2.加强媒体自律和监管:媒体应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18a4c7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3.png)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已经渐渐被互联网新媒体所取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从传统媒体转向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虚假新闻在新媒体上的传播变得更加频繁和隐蔽,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危害以及应对建议。
1.1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来源新媒体虚假新闻的来源主要包括自媒体、非法新闻网站、网络诈骗团伙等。
自媒体平台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这一特点使得大量不实信息被快速传播出去。
非法新闻网站和网络诈骗团伙则通过虚构新闻吸引眼球,从而达到牟取利益的目的。
1.2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途径新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以及短视频平台等。
社交媒体上,虚假新闻往往通过煽动性的标题和图片吸引用户点击,进而被大量传播。
搜索引擎则容易被操纵,对于用户而言,在没有查证的情况下很难分辨真假。
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则逐渐成为了虚假新闻的重要传播渠道。
1.3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影响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影响日益显现。
虚假新闻导致了用户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信任度下降,让用户陷入了信息泛滥和信息过载的困境中。
虚假新闻也给公共舆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虚假新闻还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决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危害2.1 危害公共安全虚假新闻有可能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比如虚假的自然灾害信息可能会导致民众的恐慌,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虚假的健康信息也可能误导公众,对公众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2.2 破坏社会和谐虚假新闻可能会煽动民族矛盾、地区矛盾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
尤其是在敏感时期,虚假新闻的传播会加剧社会矛盾,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2.3 侵害个人权益虚假新闻有可能侵害公民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权益。
浅析网络虚假新闻存在的原因和对策
![浅析网络虚假新闻存在的原因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07621ccccbff121dc3683bc.png)
浅析网络虚假新闻存在的原因和对策虚假新闻现象在网络媒体诞生之前便已存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在与传统媒体进行激烈角逐时却因其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成为虚假新闻规模传播的“放大器”,变成虚假新闻泛滥的重灾区。
一、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网络虚假新闻缘何自产生到今天一直“打不死”,笔者认为不仅存在主观方面的原因,还存在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1.受经济利益驱使,网络新闻从业者片面追求时效性、点击率。
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2.31亿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87亿户。
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
出版各类报纸465亿份。
网络媒体为了能在众多媒体的角逐中增加新闻点击率、抢占独家新闻地位,提高知名度,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一部分网络新闻从业者不惜采用凭空捏造新闻、拼凑新闻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实现“眼球经济”效应。
有些网络媒体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还通过参与新闻炒作、新闻策划等形式,进行虚假新闻的发布。
2.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自身媒介素养较低。
网络媒体的新闻发布在大多数人看来无非是进行内容的粘贴、复制,操作简单便捷,且并无太多技术含量。
因此,许多网站的媒体从业人员并非专业的新闻记者,此前也未经受过任何新闻采编方面的专业培训。
这样就极易造成,当网络上出现虚假新闻时,这些非专业的网络新闻从业人员会为了抢占时效性而不加任何辨别、不经核实地盲目发稿或进行大量转发,不断弱化了自己新闻“把关人”的角色。
3.一味迎合受众心理,追求轰动效应。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们每天要面对海量的信息,网络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点击阅读,早已不得不考虑把受众放在中心地位,一味迎合受众的心理。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受众,每天面对各种海量信息显然难以做到全部接收。
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需要进行选择性阅读。
而他们选择的标准通常是轻松、娱乐、新奇、怪异、荒诞、离奇。
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与信息可信度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与信息可信度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52db4a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9.png)
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与信息可信度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与此同时,虚假新闻和信息的泛滥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和信息的可信度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探讨虚假新闻和信息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一、虚假新闻和信息的原因1.1 技术进步和信息爆炸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发布信息和新闻。
这种自由度使得虚假新闻和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信息爆炸也导致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困惑,很难辨别真假信息。
1.2 利益驱动和点击率导向在新媒体时代,点击率成为了衡量新闻和信息价值的重要指标。
为了吸引更多的点击量,一些媒体和个人不惜编造虚假新闻和信息。
这种利益驱动和点击率导向的行为使得虚假新闻和信息泛滥。
二、虚假新闻和信息的影响2.1 误导公众和损害社会稳定虚假新闻和信息会误导公众的判断和决策,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一些虚假医疗信息可能导致公众选择错误的治疗方法,甚至危及生命。
2.2 破坏媒体形象和信任危机虚假新闻和信息的泛滥破坏了媒体的形象和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一旦媒体被曝光发布虚假新闻,其可信度和声誉将受到严重损害,进而导致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危机。
三、解决虚假新闻和信息可信度问题的方案3.1 加强法律法规和监管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虚假新闻和信息的定义和处罚标准。
同时,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发布虚假新闻和信息的行为。
3.2 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公众应提高媒体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学会辨别真假信息。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公众对新闻和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
3.3 媒体自律和道德规范媒体应加强自律,建立健全的道德规范。
媒体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审核新闻和信息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和信息的传播。
3.4 加强技术手段和算法优化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算法优化来减少虚假新闻和信息的传播。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解决对策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c1f5b3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2.png)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与解决对策引言自从互联网普及以来,传媒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
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低成本获取使得虚假新闻在媒体行业中愈演愈烈。
虚假新闻不仅对读者产生误导,更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肃清虚假新闻成为当下媒体行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严峻任务。
一、问题分析:虚假新闻盛行的原因1.商业利益驱动商业竞争激烈,眼球经济导致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点击量而制造或转发虚假信息。
2.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现代科技使得图片和视频可以被轻松地伪造和篡改,这增加了检验真实性的难度。
3.社交媒体平台缺乏监管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缺乏有效监管控制,容易出现谣言和虚假消息扩散。
二、影响分析:虚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1.公信力和行业形象受损虚假新闻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使得读者对媒体产生质疑,影响人们对新闻的信任度。
2.社会秩序和稳定受到威胁虚假新闻容易引发恐慌、谣言或舆论压力,动摇社会稳定,并对社会秩序带来混乱。
3.个人权益和隐私权被侵犯虚假新闻可能导致名誉受损、隐私被曝光以及个人权益受到侵害,给个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解决对策:净化媒体环境创立诚信传媒1.加大法律监管与惩罚力度制定法律规范明确虚假新闻的打击和处罚标准,并强化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
2.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措施鼓励各类媒体建立自己的自我管理机制和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通过内部审查以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
3.提高读者的媒体素养加强新闻素养教育,增强读者辨别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合理判断和分析信息的思维方法。
4.建立多方协作机制政府、媒体机构、科技公司等多方合作,共同打击虚假新闻传播。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数据验证的准确性,同时建立跨行业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四、有效应对策略:净化网络空间与公众教育宣传1.提高舆论监管意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准入门槛和内容审核标准,严格审查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并对违规账号进行封禁。
2.推广可信源标识机制引导媒体自觉使用可信源标识,在新闻报道中明确来源,并向受众解释新闻采集过程以增强透明度。
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的传播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与解决方案
![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的传播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与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b0f9f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c.png)
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的传播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与解决方案一、引言在现代信息时代,媒体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向公众传递新闻和信息。
然而,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变得越来越普遍。
虚假新闻不仅扰乱了公众对事实的认知,还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传播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1. 扰乱公众对事实的认知虚假新闻常常以真实消息的形式出现,并往往具有极大吸引力,容易引发大规模传播。
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虚假新闻能够快速传播,并迅速获得大量点击和分享。
这导致了许多人在未经事实核实之前接受并相信这些内容,进而扭曲了他们对事件真相和基本事实的判断能力。
2. 削弱媒体信任度虚假新闻的传播也削弱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
当公众发现自己曾经相信并支持的一些报道是虚假的,他们对整个媒体行业产生质疑和怀疑。
这种不信任感可能导致公众不再相信媒体报道,只关注自己所支持观点的信息源,加深了信息过滤和信息分化的现象。
3. 社会分裂与对立加剧虚假新闻在社会舆论引导中起到了严重破坏性作用。
通过散布具有特定目的和倾向性的虚假报道,可以制造社会分裂、挑起民族、宗教或政治对立。
这样的虚假信息能够撕裂社会纽带,并引发冲突和暴力事件。
三、解决方案1. 加强媒体自律与责任意识媒体机构应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新闻发布流程。
规范新闻采编制度,明确真实性审查标准,并设立专门负责事实核实工作的职位。
同时,媒体工作者应提高自身责任意识,秉持公正、客观和真实的原则,坚决抵制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
2. 加强媒体教育与培训面对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手段,媒体从业人员需要持续接受教育与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素养。
这些教育和培训应包括信息验证技巧、事实检验方法、公正报道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帮助他们识别虚假信息并加强自我约束。
3. 引导公众接受媒体素质教育推行全民媒体素质教育是解决虚假新闻问题的重要一环。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3debd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d.png)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虚假新闻的传播。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对社会、民众和公共利益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危害,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可以尽快解决这一严重问题。
一、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1.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多样化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布和传播信息,这使得新媒体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变得多样化,包括个人、组织、政府及外部势力等。
2.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很快,虚假新闻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全世界,造成巨大的影响。
3. 虚假新闻造成的危害广泛虚假新闻可以扭曲事实、误导民众,损害社会稳定,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对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 破坏社会稳定虚假新闻的传播会扭曲事实,误导民众,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和不稳定。
2. 损害公共利益虚假新闻会误导政府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损害公共利益。
3. 伤害个人权益虚假新闻可能会对个人、组织或企业造成不公平的待遇,伤害其合法权益。
4. 造成恐慌和混乱虚假新闻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暴力事件。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新媒体虚假新闻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
2. 提升民众的媒体素养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民众对新媒体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增强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3. 加强自律和诚信建设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要加强自律,提高行业标准和诚信意识,不传播虚假新闻,做到客观公正,维护社会和谐。
4. 推动新闻事实核查加强新闻事实核查,建立专门的事实核查机构,对疑似虚假新闻进行核实,及时发布事实核查结果。
5.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维护网络信息的安全和稳定,防范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整改措施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bbd83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2.png)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虚假新闻问题与整改措施一、虚假新闻问题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媒行业在数字化时代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然而,与此同时,媒体行业中存在着严重的虚假新闻问题。
虚假新闻指的是制造或散布不实消息、误导公众的内容。
这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对于新闻的可信度和媒体行业的声誉。
1. 虚假新闻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虚假新闻能够扭曲事实,给公众带来困惑和误导。
例如,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散布不正确的信息会导致大量人群恐慌和错误决策,从而给社会稳定带来风险。
此外,虚假新闻还可能煽动仇恨、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等诸多负面效应。
通过制造谣言并加以渲染,某些势力甚至可以利用虚假信息来挑动民族关系、破坏社会团结。
2. 新闻机构与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虚假新闻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某些新闻机构和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有关。
有些从事媒体工作的人为了追求点击量和利润,不惜编造甚至散布虚假信息。
他们缺乏对真实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和核实的责任感,只追求所谓“热点”新闻。
二、整改措施要解决虚假新闻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源头控制虚假信息、加强监管、提高媒体职业道德水平等多个方面采取整改措施。
1. 强化法律法规与行业自律政府应建立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虚假报道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媒体行业协会也应该加强自律,出台更严格的行业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约束媒体从业者不得散布或制造虚假信息。
2. 加强专业培训与审核机制提高记者队伍素质是防止虚假新闻问题再次发生的重要途径。
媒体机构应该投资更多资源进行职业培训,提升新闻从业者的信息搜集、分析和报道能力。
此外,建立一个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真实、准确和客观的报道上线。
3. 加强技术手段与用户教育通过科技手段来识别虚假新闻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媒体机构可以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自动化识别和筛查,以尽量排除虚假内容。
同时,也要加强公众对于辨别虚假新闻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分析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5cd5e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8.png)
媒体行业中的虚假新闻问题分析一、引言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虚假新闻问题愈发突出。
媒体中的虚假新闻不仅扰乱了公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也损害了媒体行业的信誉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就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以及可能采取的解决策略。
二、背景:虚假新闻横行1. 虚假新闻定义与形式虚假新闻是指散布错误或失实信息,并冠以“新闻”标签进行传播。
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编造事实、断章取义、无据传言等。
2. 脆弱的监管环境在广义上讲,虚假新闻是由于监管缺位所导致。
当前未能制定完善的法规和制度来约束和惩罚虚假报道,使得这一问题日益严重化。
三、原因分析:为何虚假新闻层出不穷?1. 利益驱动媒体行业面临经济压力巨大,追求点击量和广告收入成为许多媒体的首要目标。
某些不道德的媒体机构为了获取更高的流量,往往不惜公开编造虚假新闻。
2. 缺乏专业素养与责任感部分媒体从业者缺乏深度思考和负责任的态度,以赶时髦、迎合民意或个人立场作为选题依据,片面报道事实、忽视多元声音。
3. 社交网络传播加速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但也促进了虚假新闻的传播。
此外,信息传递速度太快导致故意或无意中误传虚假消息。
四、虚假新闻带来的问题与影响1. 严重破坏舆论生态虚假新闻扰乱了公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影响了正确舆论形成。
这种情况下,公众容易陷入误导、产生焦虑或恐慌情绪。
2. 损害行业信誉和品牌形象虚假新闻的持续出现导致公众对整个媒体行业的信任度下降,媒体机构的声誉受损。
这不仅给媒体行业带来永久性影响,也可能引发舆论对整个媒体行业进行广泛批评。
3. 社会稳定受到冲击虚假新闻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尤其是涉及敏感、具有社会冲突性的事件。
它们扩大了矛盾和分歧,并损害了社会团结和和谐。
五、解决虚假新闻问题的策略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加大立法力度,制定更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媒体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不实! “波音中国总裁称飞机已经找到”不实!! “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 “失联飞机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 “马航飞机迫降南宁”不实!!!!! “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于3月8日上午前往搜救”不实!!!!!
搜索进展类—据报道,8日上午,交通部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分别于10点49分、11点30分从西沙、 海口两地出发,前往中国南海海域开展搜救工作;
事故原因类—失联航班两人冒用一名意大利乘客和一名奥地利乘客的护照混上飞机,致使航班遭 恐怖袭击。在马航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希沙姆丁表示有4名乘客涉嫌使用虚假 信息登机,包括此前曝出的2位奥地利和意大利乘客;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给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是舆论误导,危害社会; 是影响形象,丧失威信; 还是形成侵权伤害,造成经济损失。
我们要一探究竟,把它的危害,成因找出来,最重要是 研究出相应的对策,避免网络虚假新闻报道。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 危害、成因及其对策
选题背景
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
组织
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思想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2014年我 国网民 6.49 亿 人
选题背景
二、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的新媒体, 在传播业中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 地和放大器;
互联网普及率 达47.9%
选题背景
三、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容易诱 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真实性,也叫新闻的客观实在性,是新闻存在的一个基本 条件,新闻如果失实就不成新闻,就更谈不上有新闻价值, 新闻真实新的内涵在于以事实为基础,为依据来报道新闻。 任何抛开和舍弃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做法,都有违新闻真实的 本质,所以坚持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新闻传播在报道新闻时 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从现实生活出发去采集新闻。正因为 如此新闻界应该始终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把坚持新闻真 实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业务规范和最重要的工作原则。
实践意义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 重,是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要求和准 则。但是,事实上,新闻行业一直存在着 新闻失实的现象,并在网络媒体的兴起下, 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的一大毒瘤。在破坏 新闻行业的秩序的同时,也造成整个社会 的信任危机。
实践意义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会在此后进行大量的研究。此项研究的实践 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即将步入新闻行业的大学生群体,敲响警钟。 在努力加强自 身科学文化知识修养的同时,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二、重塑整个新闻行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缓解媒体和普通大众 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通过这项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各界群体对网络媒体的监督 意识,让新闻媒体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 权”;
2014年7月9日,郭美美在世界杯期间涉嫌网络赌球被北京警方抓获,8月4日央视 新闻频道《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指出“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是炒作。警 方查明,这纯粹是一条虚假新闻。
自2011年因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在微博上炫富引发轩然大波以来,郭美美已 经谙熟于通过炒作获取利益。在央视播出的新闻中,警方就表示,不论是炒作红十字会,还是 “2.6亿赌债”,以及为郭美美量身定制的网络电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 其母亲配合北京警方调查时网上出现的“郭母连夜从日本飞回国”等不实消息,都疑似有幕后推 手进行网络炒作。在每次网络炒作中,都不乏大量媒体的主动参与,甘于成为将郭美美“制造” 为网络名人过程中的推波助澜者,可鄙、可悲乎!
目录
选题理由 社会背景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文献综述
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由于权威信息源缺位,从中 央媒体到各地媒体信息乱飞,让人莫衷一是。其中比较典型、传 播较广的谣言主要分为几大类:
生还奇迹类—3月8日14时28分,《成都晚报》媒体微博连用数个感叹号夺人眼球:“降 落!!!!!”马航总经理现场讲话,航班已证实在越南南宁(音)地区降落。”当晚,有媒体报 道称MH370被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菲律宾海事船发现。飞机被发现时机身破损较严重,但未解体, 人员伤亡程度可能远远低于此前的预期;
选题背景
四、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 物质利益矛盾更加突出;
选题背景
五、司法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对媒体缺乏明确规范、有力 的监督。
理论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人 们的一切意识和精神都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应。坚持 唯物论的反映论,就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方法去观察事务、分析事务、反映事务报道事务。要从物 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实事求是,辩证的描述事实。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务的本来面貌。
人们只有观看真实的新闻报道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同样,我们 也只有通过新闻的真实性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
文献综述
以“网络新闻失实”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平台上进行搜索, 搜索到相关文献六千多篇,通过对一些代表性论文的分析和总 结,目前对网络新闻失实的研究现状如下: 一、网络失实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主要研究成果 集中在原因分析以及解决办法; 二、在原因分析方面主要集中在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和职业素 养,和网络媒体缺乏监管以及受众素质问题; 三、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主要措施有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强网络媒体监管和行业规范等。
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
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 媒体了解世界,媒体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知 和判断。 但是当今社会网络媒体报道言语夸张随意,无调查报道的严谨性, 不实报道扭曲事实,误导大众炒作事件以吸引关注,使信息传递失真,遗 失媒体社会责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对网络新闻真实性问 题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案例和文献的分析,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的相 关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改善这一现象的一些建议。
文献综述
之前的研究更多的侧重于新闻传播这一 块,而社会影响相对较少,我们此次的研究 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 去分析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的是社会环境以 及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 郭美美
2014年4月8日,国内部分纸 媒以及权威媒体网站,以“网传” 为依据,转发了香港媒体的报道, 称一个追债网页上传了一张“郭 美美”照片,指一位1991年出 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由前年 起拖欠2.6亿元款项至今还没有 清还,更透露有人称会有老板替 她还钱,可惜债主至今未收到还 款。这个曾自称中国红十字会高 层而造成满城风雨的炫富女郭美 美又成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