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笔下的知行合一学习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培根笔下“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

摘要:心学大师王守仁为克服程朱理学“先知后行”主张的弊端,提出“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认为人的意识的学习与自身的实践是不能分开的。经过深入学习《培根论说》文集发现,培根笔下同样主张“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其中《论读书》与《论旅游》同样围绕“学习”这个中心展开,都提倡“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但“知行合一”在两篇哲理散文中的状态却有所不同。在《论读书》中更强调“知”影响“行”,而在《论旅游》中则侧重于“行”影响“知”。无论是在《论读书》中还是《论旅游》中,“行”与“知”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行中有知,知中有行,正所谓“知行合一”。

关键词:培根学习方法知行合一读书旅游

一.培根生平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一生历经磨难,建树颇多,不仅在文学、哲学上取得显著成就,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很大成就1。因其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的生活阅历极大丰富,造就他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的作品风格。《培根论说文集》是培根著名的哲理散文集,全书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凝练,文笔流畅,富含哲理;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被翻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与蒙田的《随笔集》、帕斯卡尔的《沉思录》一并称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代表作2。培根生活阅历丰富且学识渊博,通晓人情世故,对生活和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通过哲理散文的形式跃然纸上,因此培根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深入学习培根的的作品就会发现,其笔下流露出很多中国传统哲理,并且覆盖面极广,包含学习、教育、治国等,但最让我关注的是其笔下的“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

二.培根在《论读书》中体现的“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

宋代程朱理学主张的“先知后行”,将知行截然分开,以为必先知然后能行,造就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讲说”的学风,为纠正这种弊端,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创“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意识的学习与自身实践是分不开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相辅相成。弗兰西斯·培根在谈论学习相关问题的时候,同样提倡“知行合一”的方法。

弗兰斯·培根在《论读书》开篇就提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3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活动,或者说是意识学习的活动,是“知行合一”的“知”的范畴;而“怡情、博彩、长才”则是读书所引发的在人身体行动的表现,是“知行合一”中“行”的范畴。由此可知,弗兰斯·培根笔下的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活动。

论及人们对待学问的态度时,弗兰斯·培根谈到“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身并不教人运用它们的技艺……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4在对待学习的态度方面,培根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使学到的意识思想,在实践中表现出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现今社会上有人批评某些高学历的人“有知识没文化”,其实这也是一种“知行分离”的现象,这部分人意识这方面也许如他们的学历,已经很高了;而日常行动方面,与他们的意识相差甚远,所谓“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结果造成这样一种可笑的现象。

弗兰西斯·培根谈到读书方法时,讲到“有些书可供浅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为数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5这里培根讲的是怎样读书,是实践方法,也就是“知行合一”中的“行”。那是不是没有“知”了呢?或者说“知行分离”呢?其实不是的,只不过把“知”隐藏起来罢了。哪些书浅尝就可,哪些书需要吞下,还有哪些书要咀嚼消化;这就需要根据我们的脑子里所储存的知识,或者已有的经验来判断。而这些脑子里所储存的知识及现有的经验就是所隐藏的“知”的范畴。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知

1. 参考百度百科

2《培根文集》中国戏曲出版社,2008.9

3《论读书》王佐良先生译

4《培根文集》P105中国戏曲出版社,2008.9

道该读哪些书,或者盲目读书的情况,也是一种“知行分离”的现象。所以说,弗兰西斯·培根所讲的读书方法,其实也是“知行合一”学习方法其中的一种。

谈到“学问造就气质”这个话题时,弗兰西斯写到“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6这里主要讲的是学习内容的不同对人的人格的影响,也就是“知”对“行”的影响。从大一点的方面来讲,学文科的学生做事可能偏感性一点,生活中的烂漫多一点;而学理科的学生则偏理性一点,在生活中做事显得比较有条理。正是因为“知”可以对“行”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知”来补救“行”,就是针对自己的人格缺陷,学不同的知识。“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最好研究数学……如果他的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的著作……如果他不善于推此及彼,旁征博引,他最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7这是“知行合一”学习方法最重要的体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没有先后关系。

三.培根在《论旅游》中体现的“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

在《论旅游》中,培根更是开篇就谈到“旅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学习的一部分;在年长的人看来是经验的累积。”8在此,培根特别强调,实践也是学习的一部分,也就是“知行合一”中“行”的范畴。接着培根谈到,出国旅行对于人们来讲是一种学习,并且提倡年轻人应当跟随比自己学识渊博的人到外边游历,这与中国传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方法也是相通的。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探寻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动植物等各方面的知识,最后著成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他本人更是被人们冠以“游圣”的尊称。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通过实地考察各地形,找到合理的治水方案,终于解决洪水隐患,称为一代伟大君王,千古流芳。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行医和阅读医学古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医学典籍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决心重新整理一部本草书籍,35岁开始编撰《本草纲目》,多次离家外出实地考察,足迹更是遍布湖广、江西、直隶等许多地方,通过实际调查,弄清了很多疑难问题。最后编撰成我国传统医学巨作《本草纲目》,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都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方法,其本质是“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试想,如果徐霞客没有游遍中国的名川大山,怎能写出反映中国地理的名著《徐霞客游记》。大禹如果不实地考察各地地形,可能也只能像赵括般“纸上谈兵”,历史上也不会有“大禹治水”的美谈了。通过这些足以体现“知行合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在现代教育中,理工科学生经常要做实验,学生要实习,这都体现了知行合一。

在谈及怎样让自己的阅历在旅行中得以发展的时候,培根谈到几种方法,在去旅行之前,主要是出国旅行,要学会一点所要去国家的语言,在旅行中注意观察新奇的事物,特别强调,要写日记,把所看所想写下来,这也是旅行中最容易忽略的一点。旅行中,在交际方面,应结交所去国家的上流人士,怎样结交上流人士呢,培根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是设法得到介绍,另一种是到上流人士所在的地方吃饭,这与中国的餐桌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培根认为特别有益的是与各国使节的秘书交流,这样,在一个国家的游历却可以学到很多国家的知识。培根不仅谈到旅行中学习的方法,也提到旅行中要避免的问题。斗争在旅行中最应该避免的,因为斗争很容易把人卷入其中。麦哲伦环球航行中,到达菲律宾时,参与两个土著部落的斗争,想把菲律宾变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斗争中被毒箭射中,客死他乡,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个例子无疑让我们看到旅行中卷入斗争的危害。通过结交上层人士的方法也让旅行者获得友谊,最后培根告诉人们,旅行结束后,回到国内,要和结交的最有价值的朋友继续通信。这更是让人们学会了怎样经营友谊。“写日记”、“结交上流人士”这是“知行合一”中“行”的范畴,但“行”的同时是为了获取“知”,而“知”伴随着旅行中“行”的发展而逐渐获得,比如说获得友谊,学到许多国家的知识,这些都是“知”的范畴。

在旅行中所学的内容方面,培根明确提到两个方面:政治和外交。为什么提到这两个方面呢,这和培根的个人生平有很大的关系,培根出生贵族,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曾担任过国会议员,和政治与外交有密切接触,所以培根着重强调在旅途中应当观察政治和外交。在更深层次讲,这与培根唯物主义经验论思想有关。培根在哲学领域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因此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英

6《培根文集》P106中国戏曲出版社,2008.9

7《培根文集》P106中国戏曲出版社,200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