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4-26.
作者简介:帅杨(1978-),女,辽宁东丰人,黄冈市第一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教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28卷
Journal of Huangg ang N or mal U niv ersity
2008
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帅 杨
(黄冈市第一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苏轼在谪居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通过礼佛清心和修道养身,对儒、释、道三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领悟,他将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以及儒家生活的哲学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经历了反思、成熟和超脱三个阶段的心灵历程。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达到了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他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文人生存模式。
关键词 苏轼;思想;谪居;黄州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宋神宗时,苏轼因与王安石实行的熙宁变法政见相左而离朝廷,先任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又因写诗“谤议朝廷”而被捕至京,入御史台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至1084年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止,苏轼在黄州共生活四年又四个月。
贬谪黄州的生活、复杂的政治实践和矛盾的心境丰富了苏轼的生活视野,促进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从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人生而又作玄思,苏轼在审美意识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其思想
融合了儒、释、道的成分,迸射出超时代的光辉。
[1]
一、初到黄州
元丰三年(1080年)大年初一,苏轼带着21岁的长子苏迈离开京师,前往谪居地黄州,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他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凭着自己的第一感觉,写下了《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廊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2]此时的苏轼刚刚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灾难,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他以自嘲的口气写了到黄州后的这首诗,想在矛盾思绪中寻求解脱,在矛盾的生活中寻求生存,也是这种自我解嘲的独特方式,使他想到有时间和机会欣赏长江的“鱼美”和山中的“笋香”。
这首诗看起来与出狱时所作的诗相似,但细微的变化已反映出苏轼从现
实的痛苦中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并能重新面对今后的生活。
苏轼想从矛盾的缠绕之中挣扎出来,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
随遇而安成为他初到黄州的生存法宝和生活态度,他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村野乞儿,在顺境中随遇而安是不思进取的一种想法,而在苦难、险恶之中能随遇而安则是人生的一种高层境界。
可以说,随遇而安是“穷则独善其身”。
初到黄州的苏轼,随遇而安的生活,包含着洒脱旷达的襟怀和忍耐坚毅的精神在内。
安于贫困,安于微贱,安于寂寞,乐天知命,隐忍负重,为苏轼在黄州完成儒佛道的思想融合,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二、厚自养炼(一)礼佛清心
初到黄州的苏轼暂住在定惠院,这使苏轼与佛家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一个心如苦胆之人,在这急需找到一个心灵支撑点的时候,礼佛问道是必然的一种选择。
儒家的正统思想在这时产生了动摇,佛家的空幻和道家的自然的理念乘虚而入。
定惠院住持为苏轼在竹林下开辟啸轩一间,在此期间,苏东坡曾与章子厚去信,谈到他的近况时说:
见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
……初到,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
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
日,不复近笔砚矣。
[2]
寄寓寺院,随僧一餐,惟佛经以遣日。
安国寺位于黄州城南,苏轼自走进了安国寺,与继连促膝长谈了许久。
自从与继连相晤后,苏东坡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观自己过去的言行,皆未循规蹈矩。
他认为自己谪居黄州并非是因为短时期所犯错误所致,而是自己身上的许多陋习,自己长期以来的所作所为导致的,让人追悔莫及。
[3]苏东坡喟然长叹:
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何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2]自此,苏轼成了安国寺的常客,他每隔一二日就去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
在苏轼谪居黄州两三个月时,当时的名僧辨才、参寥、佛印、言上人等先后来信安慰,苏轼在给辨才的复信中道出了自己当时的情感:
仆罪大责轻,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
而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也。
[2]在苏轼给毕仲举复信中也明确地阐述了自己读佛书学佛老的体悟,他在信中说:
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2]
苏轼对毕仲举来信中“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的理念十分欣赏。
在他看来,生活安稳无病无痛,虽然身着粗衣,但不为饭食发愁,这就是最令人满意的事情。
[3]
元丰四年,苏轼为蜀僧惟简作《成都胜相院经藏记》,信视“作佛事,求脱烦恼、浊恶苦海”之念;元丰五年,作《中和胜相院记》,提出了“佛亡道难成”,必须“菇苦含辛,更有千万亿年而后成”的难点。
在“多难畏人,不复作文字”的余悸支配下,苏轼坚持“作僧佛语”和“忏赞引,藏经碑”,可以“无疑”,能达到“说禅长笑老浮屠”(《赠黄山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论修养帖寄子由》)之养生目的。
“子由为人,心不异口,口不异心,心即是口,口即是心”(《子由禅悟》),“调气养生,难在去欲(性欲)”(《记张公规论去欲》)。
苏轼对佛法的认识亦与众不同。
当筠州圣寿院长老省聪即将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作《送圣寿聪长老偈并叙》谈出了自己的体悟:寂灭者断绝了诸烦恼,所以就无生心造作之病;造作者于本心作种种行,所以就无止息诸念之病;止妄者既永息诸念,所以就无随缘任性之病;任性者随诸法性,所以就无寂灭空无之病。
[3]
元丰七年四月六日,即将离开黄州的苏轼应安国寺住持继连之请,作《黄州安国寺记》。
苏东坡回首自己谪居黄州五年的心路历程,安国寺无疑是他精神获得慰藉,身心得以洗涤至关重要的场所。
(二)修道养身
元丰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四年多时间。
就是在这个有职无权、不得签书公事的被贬时期,苏轼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修炼和与道家高人的交往之上。
在《答秦太虚书》中,他全面阐述了自己斋居天庆观四十九天学道的过程和目的: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
但满此期,根本立矣。
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2]
值得注意和欣慰的是,苏轼学道,取其旷达而非颓放,并融入自己的心灵深处,可以说,苏轼的旷达胸怀,与他在黄州潜心学道,精研老庄是分不开的。
同时,道家思想也在他的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他在文学创作上形成的豪放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谪居黄州的苏轼,全身心地投入到炼丹与修养身心两件事上。
他斋居天庆观四十九天,与朋友书信的内容大多涉及修炼之事,他向朋友访求修炼方法,求取丹砂,并将自己所知道的修炼方法和炼丹秘方告诉给相知好友,目的就是让相识者都注重修炼。
就苏轼看来,只有这一件事情才是属于自己的事情,因为它生带得来,死带得去,至于名利之事,皆为身外之物,如同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4]
从此,苏轼对道家修炼的理解有了实质的变化,以清净无为为主旨,修身养性可以使人内心空明,也可以使人仁慈谦逊。
仁者静,仁者寿。
元丰六年八月二十七日,苏轼为了节制饮食,保养身体,写下《节饮食说》: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
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
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
一曰安分以养福。
二曰宽胃以养气。
三曰省费以养财。
[2]
三、躬耕东坡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蒙友人马正卿相助,求得黄州城东门外“故营地”50亩,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需要抉择,此时的东坡先生明白,唯有靠自己的双手,躬耕于阡陌之上,养活自己和家人。
同时,在躬耕地东坡之侧建堂五间。
房子落成之日,大雪纷飞,苏轼自书“东坡雪堂”,悬挂为匾额,并在堂内四壁满绘雪景。
出舆入辇 蹶瘘之机
洞房清宫 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 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 腐肠之药[2]
这是苏轼书写在东坡雪堂的墙壁和门板上的三十二字警句。
在黄州躬耕的苏轼,经常读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等诗作,从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田间干活的时候,将其配上民歌的曲调,教农人唱,有时还用竹杖敲牛角打拍子,他虽深感垦荒之苦,但也体会到劳动最快乐,体会到粗茶淡饭有益健康。
苏轼向当地的农夫请教耕种之事,因其朴实的本性
・
127
・
和善良的心灵使然,农夫们以诚相待,接纳了苏轼,并倾其所能,教其技艺,助其耕种,在耕作中,苏轼获得了短暂的安逸,并写下《东坡八首》记之,小叙为:
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2]因躬耕之地名曰“东坡”,与白居易种花种树的“东坡”名称相同,苏轼遂以“东坡”作为自己的别号,亦仿效白居易“香山居士”之称,称自己为“东坡居士”,后人尊称其为“东坡先生”。
对美味有敏锐洞察力的苏轼,发现黄州的猪肉价格便宜,本地人大多不懂食用方法而少有食用。
苏轼却独爱之,并在《炖肉歌》中教人制作: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焰烟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2]
后人仿效其做法,形成了“东坡肉”这道菜,并成为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名菜。
在逆境中生活的人,需要懂得享受美食,配合酒的力量,缓解内心的失落和不满。
一个懂得美食且日思节俭的人,首先其食性要杂,还得能靠自己的双手来烹烩出可口的食物,选择的食材无须名贵,烹饪方法自己创新,苏轼特别重视菜肴制作的各道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不马虎。
四、寄情山水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乡下老酒,平民朋友,拓展了诗人的想象力,沉浸于山水中的苏轼,在酒精的驱使下,渲泄出心中的郁闷,也依靠它暂时忘却了萦绕在身边的愁怅,创作出《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流芳千古的名篇。
他“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在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宇宙生命的律动,体味人生的“适境”,从而在情操上获得陶冶。
在四年多的时间里,黄州赤壁、安国寺、浠水兰溪,麻城歧亭、蕲春天峰麓、黄梅五祖寺、武昌西山等名贤胜迹,都成了他与友人经常携酒共游的好地方。
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杨世昌等一起乘着月色泛舟于赤壁之下,杨道士有感于三国赤壁之战于此发生,昔日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知所终。
苏轼面对杨世昌的伤感,利用道家的理念,借助大自然的变化,如江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以及风声月色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无常的。
这就是千古绝唱《赤壁赋》。
元丰五年(1082)春,打算终老于黄州的苏轼听说蕲州的蕲水多肥田,便想购置一点,以作为自己的家产。
三月七日,苏轼约伴动身,前往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螺蛳店看田。
行至半途,一场暴风骤雨突如其来,由于雨具在先行者手中,同行者皆呈狼狈之状,唯苏轼脚不停步,吟啸自若,感觉与众不同。
过了一会儿,雨住风停,太阳又出来了,苏东坡有感于此,即兴作《定风波》词一首: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2]
旅途中遇雨,这本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然而苏轼却从这极其平常的小事中悟得了一番有关人生的哲理,以致这首词倍受世人的青睐。
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可以说他曾经历过生与死的体验。
这首词的内涵,其实是说自己既然能在险恶的政治风云中幸存下来,那么谪居黄州就象那暴风骤雨过后的春寒,虽然有些逼人,但比起身陷囹圄之时,自然就象那无风无雨亦无晴的时光,反倒让人感到轻松,感到平静。
五、超越人生
苏轼来黄州四年又四个月的人生历程,短暂的孤寂与痛苦,调动了他敏感的神经,迸发出跳跃性的思维,使他迅速融入当地的生活之中,并非常诗意地活下来,而且活得很超脱,旋风般的忙碌着,哀伤的时候超然豁达,快乐的时候浪漫潇洒,他寻觅到了远离政治漩涡的人生乐趣与超脱的自由。
“(苏轼)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他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因而获得了他们普遍的尊敬”。
[5](P371)
参考文献:
[1]陈彩霞.乐观的生命舞者——苏东坡[J].山西广播电
视大学学报,2007,(1).
[2]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武
汉:武汉出版社,1996.
[3]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4]htt p:///questio n/14316665.html
[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卷)[M].天津:复旦大
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周觅
・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