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共704.5万人。从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看,呈现出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速快等特点。
一、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
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涉及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82.5%的外来人口来自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长江中游地区[1],比重较2000年上升5.8个百分点,可见,外来人口的来源地区集中程度有所增强。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65.7%的外来人口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湖北和四川七个省。其中:河北省来京人口最多,为155.9万人,占常住外来人口的22.1%;其次是河南省,为98.0万人,占13.9%;山东省位居第三,为59.8万人,占8.5%;安徽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和四川省的来京人口分别为43.0万人、40.3万人、33.5万人和32.5万人。与2000年相比,河北省、河南省依然稳居前两位,山东省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安徽省由第三位下滑至第四位,黑龙江省由第九位跃升至第五位,湖北省由第七位上升至第六位,四川省由第五位下滑至第七位。
二、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东、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慢
从各地区来京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看,与2000年相比,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大西北等中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高于全市10.6%的平均水平,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及西南等东、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云南、甘肃、天津、吉林和辽宁五省市来京人口增速最高,年均增速分别为18.5%、17.1%、16.1%、15.8%、15.8%,而西藏、浙江、江苏、安徽和四川五省自治区增速最低,年均增速分别为0.8%、2.7%、2.9%、6.1%、6.4%。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来人口来源地的分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相邻因素的影响。北京市67.5%的外来人口来自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等中北部地区,这三个地区均在长江以北,且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二是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结构因素的影响。北京市外来人口主要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湖北和四川等省份,这些省份均为人口大省,且为农业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
--------------------------------------------------------------------------------
1为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根据空间上相互毗邻、自然资源结构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社会结构相仿及保持行政区划完整性等原则,将中国大陆分为八大区域: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包含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北部沿海地区包含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东部沿海地区包含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南部沿海地区包含福建、广东、海南三省;黄河中游地区包含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三省一区;长江中游地区包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西南地区包含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大西北地区包含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参考自《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李善同,侯永志,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五卷第2期,第27-39页。
北京市常住人口文化素质呈现新特征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呈现以下特征:
一、我市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为617.8万人,占32.8%;高中人口416.2万人,占22.1%;初中人口615.7万人,占32.7%;小学人口195.3万人,占10.4%。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比重呈现增长态势,高中及以下人口比重呈现减少趋势。
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1964年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3年,到2000年提高到10年,2010年又提高到11.5年。
二、近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
2000年以来我市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我市6岁及以上人口为188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与2000年相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增加389.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0.5%。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中,研究生为69.1万人,占3.7%;大学本科为310.9万人,占16.5%;大学专科237.8万人,占12.6%。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项事业对知识更新和人力资源均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在此期间迅猛发展,是我市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各区县人口文化素质发展不平衡,高学历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我市十六个区县的人口文化素质有所不同,其中城近郊区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均达到
30%以上,具有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大学校园优势的海淀区这一比重高达49%,拥有金融产业特点的西城区,这一比重达到41%。远郊区县的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除昌平区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6%外,其他区县这一比重都在23%以下。
80.5%的研究生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昌平区。其中,海淀区的研究生最多,为30.2万人,其次是具有CBD商务区优势的朝阳区,为13.7万人,第三是拥有金融产业特点的西城区,为6.3万人,第四是昌平区,由于大学城等原因,研究生为5.4万人。
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变化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总抚养比持续下降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0.9万人,占8.7%。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少儿人口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微增0.3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总抚养比为20.9%,其中,少儿抚养比为10.4%,老年抚养比为10.5%,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总抚养比下降了7.3个百分点,主要是少儿抚养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虽然老年人口抚养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已达到170.9万人,老年人口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二、人口年龄结构“两头小、中间大”,“人口红利期”继续延续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表明北京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受外来人口流入影响较大,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集中在20-39岁,这部分人口占外来人口的62.8%,其中25-29岁组占19.1%。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35.7岁,常住户籍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41.5岁,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9.6岁。可见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是我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伴随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这种结构仍将继续持续一段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