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提取放线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配置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原理与方法
3.掌握放线菌的染色及制片方法
4.了解放线菌的结构特点,并能够加以区分
二、实验原理:
(一)、综述: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二)、菌落特征:
放线菌的菌落由菌丝体组成。一般圆形、光平或有许多皱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落周围具辐射状菌放线菌丝。总的特征介于霉菌与细菌之间,因种类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产生大量分枝和气生菌丝的菌种所形成的菌落。链霉菌的菌落是一类型的代表。链霉菌菌丝较细,生长缓慢,分枝多而且相互缠绕,故形成的菌落质地致密、表面呈较紧密的绒状或坚实、干燥、多皱,菌落较小而不蔓延;营养菌丝长在培养基内,所以菌落与培养基结合较紧,不易挑起或挑起后不易破碎:当气生菌丝尚未分化成孢子丝以前,幼龄菌落与细菌的菌落很相似,光滑或如发状缠结。有时气生菌丝呈同心环状,当孢子丝产生大量孢子并布满整个菌落表面后,才形成絮状、粉状或颗粒状的典型的放线菌菌落;有些种类的孢子含有色素,使菌落有面或背面呈现不同颜色,带有泥腥味。
另一类菌落由不产生大量菌丝体的种类形成,如诺卡氏放线菌的菌落,粘着力差,结构呈粉质状,用针挑起则粉碎。若将放线菌接种于液体培养基内静置培养,能在瓶壁液面处形成斑状或膜状菌落,或沉降于瓶底而不使培养基混浊;如以震荡培养,常形成由短的菌丝体所构成的球状颗粒。
(三)、形态与结构:
1.菌丝(mycelium):放线菌种类很多,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菌丝大多无隔膜,其粗细与杆状细菌相似,直径为1微米左右。根据菌丝的着生部位、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放线菌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1).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 :又称初级菌丝或者营养菌丝.色淡,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可产生黄、蓝、红、绿、褐和紫等水溶色素和脂溶性色素,色素在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放线菌中多数种类的基内菌丝无隔膜,不断裂,如链霉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但有一类放线菌,如诺卡氏菌型放线菌的基内菌丝生长一定时间后形成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2).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是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又称二级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比基内菌丝粗,长度相差悬殊,形状直伸或弯曲,可产生色素,多为脂溶性色素。
(3).孢子丝(spore hypha):是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顶端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叫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放线菌孢子丝的形态及其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随菌种不同而异,是链球菌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孢子丝的形状有直形、波曲、钩状、螺旋状.螺旋状的孢子丝较为常见,其螺旋的松紧、大小、螺数和螺旋方向因菌种而异。孢子丝的着生方式有对生、互生、丛生与轮生等多种。
2.孢子(spore):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孢子呈圆形、椭圆形、杆状、圆柱状、瓜子状、梭状和半月状等,即使是同一孢子丝分化形成的孢子
也不完全相同,因而不能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孢子的颜色十分丰富。
3.孢囊:生孢囊放线菌的特点是形成典型孢囊,孢囊着生的位置因种而异。有的菌孢囊长在气丝上,有的菌长在基丝上。孢囊外围都有囊壁,无壁者一般称假孢囊。孢囊有圆形、棒状、指状、瓶状或不规则状之分。孢囊内原生质分化为孢囊孢子,带鞭毛者遇水游动,如游动放线菌属;无鞭毛者则不游动,如链孢囊菌属。
(四)、观察方法:
1.插片培养观察:将放线菌菌种制成孢子悬液后(浓度以10—2—10—3为好),取0.2ml 放在适合放线菌生长的平板培养基上,用玻璃刮铲涂布均匀,然后将灭过菌的盖玻片斜插入固体培养基中,置28—32℃下培养,3—5天后取出盖玻片放在载玻片上镜检,可见放线菌的自然生长的个体形态。
2.压片观察:取放细菌培养体一块,应带培养基,放在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对准菌块的气生菌丝轻轻按压,然后将载玻片垂直拿起。将印有放线菌的涂面朝上,通过酒精灯火焰2~3次加热固定。染色1min。水洗,晾干。
本次实验采用了压片观察
三、实验器材
试剂:10%酚、可溶性淀粉、硝酸钾、氯化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硫酸铁、琼脂、草酸氨结晶紫
仪器: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烧瓶、培养皿、试管、棉花、纱布、接种环、接种针、载玻片、酒精灯、灭菌锅
四、实验过程
1.将自己所需的玻璃器皿包扎好,并灭菌
2.配置高氏1号固体培养基和生理盐水并装瓶和试管
3.采取土样→烘干并研磨→称取1g溶于99ml水配成0.01的溶液→摇晃20分钟,再静置→取上层菌液配成0.001、0.0001、0.00001三种溶液→各去1ml的0.001、0.0001、0.00001菌液加入培养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