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意拳的练法

合集下载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形意拳顾名思义是结合了各种飞禽走兽的外形拳术,而形意拳更加注意练内功,熟练形意拳的内功后,再加以练习形,才能将形意拳更好的表现出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下形意拳的内功训练方法,欢迎大家学习。

形意拳的内功锻炼技巧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

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

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

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

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

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

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

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

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即指此也。

(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

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

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

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

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

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

怎样练好形意拳

怎样练好形意拳

公 转 。 每 个 拳 式 的 演 练 过 程 中 , 自转 与 公 转 的 动 在 其
作是 同步 的 , 充 分体 现 了“ 人合 一 ” 学 思 想理 这 天 哲
念在 形意 拳 中的运 用。
二 、 走 直 线 。 取 中 门 步 夺
形 意 拳 的步 法 简 捷 明 快 , 以 直 线 进 步 和 退 步 。 多 在 形 意 五 行 拳 中 , 拳 、 拳 、 拳 都 是 直 线 进 攻 的 劈 崩 钻

‘ 4 3
门 派
步 法 。 形 意 拳 的 步 法 , 但 走 直 线 , 且 每 进 一 步 必 不 而
2 08 o1 .
有 弹 性 。拳 谚 说 : 筋 长 则 力 大 。 ” 此 阶 段 筋 肌 的 功 “ 在
跟 半 步 ( 脚 进 一 步 , 一脚 在 其 后跟 进 半 步 ) 跟 一 另 。
向腰 间 收 回 防 守 , 拳 上 钻 走 了 半 个 圆 弧 , 拳 回 撤 左 左
约 , 合 实战 , 武林 中影 响 很 大 , 切 在 习练 此 拳 的 人 很
多 。 意 拳 的 演 练 风 格 与 众 不 同 , 的 拳 法 动 作 走 圆 形 它
弧 , 步 法 动 作 却 走 直 线 ; 的 劲 法 , 练 明 劲 , 到 而 它 先 再 暗劲 , 终 到达 化劲 的境 界。 这个劲 法锻 炼 的过程 , 最 就 是 由刚 劲 向柔 劲 变 化 的 过 程 。 这 种 拳 术 的 修 炼 思
在 筋骨 运动 产 生 的 , 有 内在 脏腑 之 气 、 络 之气 、 又 经
“ ” “ ” “ ” “ ” 起 势 为 阳拳 , 势 为 阴 拳 。 起 要 钻 、落 要 翻 , 落

形意拳术本末体用与练法打法嗨体打法

形意拳术本末体用与练法打法嗨体打法

[形意拳术本末体用与练法打法] 嗨体打法形意拳术有“本末体用”之说。

本者,体也;末者,用也。

但体用二字又分为两层论法,兹分述于下。

第一层本末体用之说自己练习者为(健)体,行之于敌为用。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体、用与拳之练法和打法四者不分的问题。

因在练本体时就要涉及到顾法与打法,要想取胜于彼,必先健其体,在练功时不出一切偏差。

要有明师指教,在练法中要通医理合道义,练法中又分为初练,长练和久练。

初练时,意念要留意到形体姿态正确与否(只因练武术练的是经脉之气,经脉之气要以形体来引动),由初练者至长练者就是把正确身形固定下来。

在这段时间内,自己练习时眼神不行散乱,或视一远点,或看自己之手,神气要定住,内外要合一,不行移动。

这就给大脑神经开头灌入了打法的印象。

由初练、长练身形正确固定之后,就转入久练阶段。

意念也就要随之转变,应留意到以打法为中心的习练。

开头利用拳经所云“眼前无人似有人”的意念练法,要幻想着敌我二人彼来我往相攻守,仿佛敌人在面前相较胜败的情景。

这就又给大脑皮层渐渐渗透至脑神经接到彼方的刺激,自动就有本能性的反应得以熬炼。

所以,在套路熟识以后,练习时眼神就水能散乱,或视一远点,或看己手,要将神气定住,周身要活动,不行拘束,达到内外合一。

但到长练时,就要将身缩住(缩住丹田、即抱也),内外开合。

虽往回缩,形状之式还要伸展,顺中有逆,逆中有顺。

是故形意拳之道,内中之神气要中正相交,形状之形式要和顺不悖。

总之,身形动作要按合道之窍而内外合一(即形神合一),定而不行移动。

其次层体用之说敌我相较体为本。

敌我二人相较胜败之时,首先要顾住本体自身不受彼方之损害,为“保其本”。

既保其体,所以说“本者体也”。

体者不受彼之损害才有其末。

末者,是对彼所用之招术。

如若本体为彼所伤,末则自然消逝,也就无用的必要。

因此,“本末体用”四字可使“体用”二字代称即可。

形意拳最主要的体用不分之说,是指出某一拳全是顾打相兼。

所以说体用莫分。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十六练法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十六练法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一一十六练法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一一十六练法“十六练法”是形意拳历代先师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关于手、眼、身法、步的要诣与精华。

凡学形意拳的,要想学出一点上乘的功夫,务须逐字逐句地领会此“十六练法”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 没有捷径可走。

此“十六练法”是:一寸、二践、三躜、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胫、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现将这“十六练法”分述如下:一、“寸”,指步法而言。

它居形意拳“十六练法”之首,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平时的演练或实际散手较技(太谷民间叫撕扒)时,无论是进步攻击、还是退步防守,都是前脚带后脚,后脚催前脚,要求进步要低,退步要高。

为防止被对方乘隙,一般来讲,步幅的大小不过“尺”,故名为“寸”。

拳谚云:“学者要知真消息,奥妙就在一寸间。

”这种“寸”的步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稳,即使攻击不成功,也极少被对方闪击;其次是发劲短促,一旦接触目标,就可充分发挥力达四梢的威力。

二、“践”,是指践步而言。

这种步法是后脚提起向前成虚步,同时束身向下,另一脚即利用束身的“弓弩劲”以“鹞子入林”之势尽力向前抢占有利地位,以达到攻击目的。

此步法一般在距对手两米左右时,突然发起攻击而用此步较适宜。

三、“躜”,是形意拳里特有的身法之一,所谓“躜”是说身、步二者相合相随,束身向前穿入,而瞬间贴近对方,叫做“躜”。

在形意拳谱中有“远践近躜、躜进合膝、沾身纵力”的理论。

“躜”的关键是身步二者必须相合相随。

四、“就”,是指对方攻击我的一瞬间,我即上下束身如一,犹如行进的槐虫,贴近对方,因势利导,弓I进落空,借势击之,以逸待劳,即拳谱所云:“打人如亲嘴,贴身近打全凭腿”。

五、“夹”,意指两股和两肘犹如夹剪,无论平时演练还是与人较技,都要两股紧夹,肛要上提,沉肩坠肘,两肘不离肋,势要严,劲要整,周身现“四象”,威严不可挡,谨慎防护周身要害,不给对方留有空隙,这是形意拳中重要的技法和防护要诀之一。

形意拳龙形最标准练法

形意拳龙形最标准练法

形意拳龙形最标准练法咱先说说这龙形的起势。

你得站得稳稳当当的,就像扎根在地里的大树似的。

膝盖微微弯曲,可别弯过了,过了就成蹲坑了,那可不行。

腰呢,得挺直喽,想象你脊梁骨上有根棍儿撑着。

两只手自然下垂,就像龙爪子还没开始发力呢。

接着就开始动起来。

龙嘛,那是要蜿蜒前行的。

脚步要轻快,就像你在草地上追蝴蝶似的。

一只脚向前迈出去,得有点那种滑出去的感觉,就像龙在云里穿梭。

这时候,身体要跟着转,可不是那种僵硬的转,而是像水流动一样自然。

龙形的手型也很关键。

手指要弯曲,就像龙爪子抓东西一样。

你可别把手指伸得直直的,那可不像龙爪子,倒像个铁叉子了。

手的动作得配合脚和身体,就像乐队里的各种乐器得配合着演奏。

比如说,脚往前迈的时候,手得像龙探爪一样伸出去,要有那种探出去抓宝贝的劲儿。

练龙形的时候啊,眼神也不能马虎。

眼睛得有神,就像龙在盯着猎物一样。

不能目光呆滞,不然你练的龙形就像个病龙了。

要想象你眼前有个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你得用眼神把它给抓住。

而且啊,龙形讲究的是一气呵成。

中间可不能断了那股子劲儿。

就像你讲故事,得一口气讲完才精彩。

这股劲儿呢,是从脚底一直通到头顶的。

感觉就像有股热气顺着你的身体往上冒。

还有啊,练龙形可不能着急。

你要是急急忙忙地练,就跟赶火车似的,那肯定练不好。

得慢慢来,享受这个过程。

就像你品尝一块美味的蛋糕,得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才能尝出滋味来。

这龙形练的时候啊,你还得有那种龙的气势。

龙多威风啊,在天上翻云覆雨的。

你得想象自己就是那条威风凛凛的龙,充满了力量和霸气。

每次练完,你得感觉自己浑身都充满了劲儿,就像真的变成了一条龙似的。

这龙形练好了,可不光是身体变强壮了,整个人的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

就像给你整个人都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不过呢,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得天天练,就像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坚持下去,你才能把这龙形练得标准又漂亮。

形意拳训练总结报告范文(3篇)

形意拳训练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形意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它以独特的技击理论、丰富的技击技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武术爱好者。

本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训练后,对形意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现将训练总结如下。

二、形意拳训练内容1. 基本功训练(1)站桩:站桩是形意拳训练的基础,通过站桩可以锻炼人的筋骨、增强体力、提高内功。

在训练过程中,我按照师父的指导,坚持每天站桩,逐渐掌握了正确的站桩姿势和呼吸方法。

(2)基本功套路:形意拳的基本功套路包括十二形、三节拳、五行拳等。

这些套路既包含了技击动作,又注重内外兼修。

在训练中,我反复练习基本功套路,提高了自己的招式熟练度和实战能力。

(3)单操:单操是形意拳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单操可以锻炼人的反应速度、协调性和力量。

在训练过程中,我认真练习各种单操,提高了自己的实战技巧。

2. 技击训练(1)拆招:拆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基础,通过对招式的拆解,理解招式的技击用意和作用。

在训练中,我跟随师父学习拆招,掌握了各种招式的技击方法。

(2)喂招:喂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关键环节,通过模拟实战场景,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我不断练习喂招,学会了如何应对各种攻击。

(3)对招:对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高级阶段,通过实战演练,检验自己的技击水平。

在训练中,我积极参与对招,提高了自己的实战经验。

(4)散招:散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最高境界,要求在实战中灵活运用各种招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在训练过程中,我努力练习散招,提高了自己的实战能力。

3. 内功修炼(1)呼吸:呼吸是形意拳内功修炼的关键,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提高内功水平。

在训练中,我遵循师父的指导,练习正确的呼吸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内功水平。

(2)意守:意守是形意拳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通过意守可以调整人的精神状态,提高内功。

在训练过程中,我坚持练习意守,提高了自己的内功修养。

三、训练成果1. 技击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训练,我的技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怎样练好形意拳

怎样练好形意拳

怎样练好形意拳形意拳与其它拳种所差异的是,练形意拳要先从精神训练开始。

训练精神作用,首先要以四稍、四透来培育和加强精神作用。

(所谓过去的“神打”就是指精神作用而言。

)四梢在九歌八法中已有论述,兹把拳谱中的四梢赞歌写在下面,仅供参考。

发为血梢: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发毛虽微,催敌不难。

舌为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憾,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丧胆。

齿为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背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忽。

爪为筋梢(手脚指趾甲,也就是指趾端)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搜足踏,气势皆雄,爪之所到,皆可凑功。

四梢齐,威力生,可变其常态,使人畏惧。

形意拳讲四穿(四透)精神,四穿(四透)是:眼要看穿,神要照穿,气要催穿,力要打穿。

如果把四穿精神领会了,神威自发,如虎捕羊,羊见虎威,吓得不敢动,瘫在原地等虎吃。

以四穿精神练拳,可使精神集中,使工夫猛进,并可防止低头哈腰,东瞧西望的毛病。

下面我们谈一下在练习拳功套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练习套路的目的是为了击技作训练,因此,在练功时就必须假想身临敌前在与敌斗,任何招法动作都在实战。

首先要从精神上贯串四穿意识,精神贯注如临大敌,要作到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雷声。

从动作上要认真,拳从口出,两肘不离肋,高不过眉,低不过脐,两股成顺,不拧不别,脚手齐到,行似槐虫,起似挑担,沾身重力,出手好似虎摸羊,脚踏中门夺地位,前脚踩后脚蹬,起势好似卷地风,劲要猛,心要静,寸步,疾步,赞步三法要明,步法最紧的是后脚及时补劲,永远保持自身的重心,桩步巩固。

形意拳最要紧的是要求全神贯注,形神一致才能劲整。

形意拳的发力是整劲。

拳经写道:“身如弩弓,手似箭”一语道破了形意拳的发力原理。

形意拳的发力动作,是由全身形成五张弓,以五张不同弓的互不相相同的弱射方向,互相牵扯,统一集中于一射点上,以达成整劲,谓之五弓之力。

所谓五弓之力:身为主弓,上肢左右各为一弓,下肢左右各为一弓,主弓中在腰,上肢中在肘,下肢中在膝,主弓与上肢两弓接于肩,主弓与下肢接于胯,由下肢弓踩踏发弹力到主弓,上肢弓顶塌通过肩到主弓,主弓再将自身伸张弹力汇合一起再传导于受力点,而起到发力制敌作用。

形意拳马形最标准练法

形意拳马形最标准练法

形意拳马形最标准练法
形意拳是一种兼具攻防技巧和身体锻炼的传统武术。

其中的马形是形意拳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其他拳种的基础。

下面介绍马形的最标准练法。

一、站姿
1.双脚并拢,脚尖向前,身体放松,重心下沉,双手自然垂放。

2.注意保持身体平衡,腹部收紧。

3.头部自然向上提,颈部放松。

二、马步
1.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曲,脚尖向前,脚跟着地,抬起脚趾。

2.脚掌有力地扎在地面上,重心下沉,身体保持平衡。

3.双腿与地面成直角,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4.双手自然放在两侧,肘部微曲。

三、呼吸
1.吸气时,慢慢张口吸气,同时将气息送到腹部。

2.呼气时,慢慢将气息从腹部排出,同时收腹。

四、注意事项
1.练习马形要经常保持,可以在日常行走中注意练习。

2.注意呼吸,尽量用腹部呼吸,不要用胸部呼吸。

3.练习过程中要注意身体的平衡。

4.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自行调整姿势。

练习马形可以增强腰腿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并能改善姿势。

通过坚持练习,可以使马形更加标准、优美。

形意拳站桩的正确方法

形意拳站桩的正确方法

形意拳站桩的正确方法
形意拳最基本的练习方法之一是“站桩”,也称为“静静站”。

它是
形意拳的基础,是其他拳法的基石。

下面是形意拳站桩的正确方法:
1.调整身体。

站在两脚之间,与肩宽相等。

双脚成为一个直角。

将膝盖略微弯曲,
并使重量均匀地分布在双脚上。

2.放松身体。

让你的身体松弛到位,身体自然地垂直,让你的上半身,臂和手自然
地下垂。

头部应向上,使你的眼睛看向前方,而不是向下。

3.保持正常呼吸。

呼吸是非常关键的。

深呼吸可以帮助你放松和集中注意力。

4.注意站的时间和次数。

初学者可以每次站1-3分钟,每天练习3-5次。

逐渐提高时间和次数,直到你的身体习惯了这个姿势。

5.注意力集中。

站桩是一种身体锻炼和内功修炼。

在站桩期间,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
内部,意识到呼吸和能量流动。

这可以帮助你提高身体控制和内在力量。

6.正确结束。

结束时,慢慢地放松你的身体,然后慢慢的站起来。

站桩后,可以做
一些身体伸展来缓解身体的紧张感。

以上是形意拳站桩的正确方法。

在练习时,注意保持身体松弛和集中注意力。

逐渐提高站桩的时间和次数,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形意拳的明劲、暗劲、化劲

形意拳的明劲、暗劲、化劲

形意拳的明劲、暗劲、化劲武术形意拳有三种练劲的方法,“一曰明劲,二曰暗劲,三日化劲。

“明劲者.即拳中之刚劲也”,“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

此为“易骨、练精、化气”的初步功夫,是初学者打基础阶段,有形干外。

此阶段通过锻炼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增加力量和速度。

“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形态气质威严如山”。

“暗劲者,即拳中之柔劲也”,“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

此为“易筋、练气、化神”的大乘功夫,是提高阶段,有形于内。

此阶段要求动作“运用自然,连贯完整,圆活舒展,加强柔韧和灵活性。

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化劲者.暗劲练到至柔至顺之极处,谓之暗劲之终,化劲之始,“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两种,不可改移。

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此为“洗髓、练神还虚”的神明功夫.是登峰阶段。

无形无像之手法,不见而彰,不动而变。

此阶段要求练功时“多重意、少重形,意、气、力高度结合”,以意领气,以气摧力,意到气到,气到力发。

“手足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

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

古往今来,练至化劲者不多见,正可谓“练者如牛毛.能者似麟角”。

劲路要靠个人在刻苦练功中悉心体会,只听别人讲,是难以完全理解的:一般来说,刚劲能达到浑身内外完整一气,迅、猛、刚、实,好像打枪一样,一扣扳机,“啪‘地一声,猎物应声而落,十分利索千脆,就算达到要求了。

暗劲、化劲,都是形意拳的柔劲,是柔劲的不同层次。

缓动随发谓之“暗”劲(柔),柔到无形无象不意而发则渭之“化’劲。

暗劲与化劲都必须以明劲为基础,没有刚劲为后盾,则暗劲与化劲不宜也不可能分阶段地做单趟子练习,只能在打好基础后.在炼刚劲中慢慢摸索,于拳势的变化转换中.逐渐过波,增加柔、化的成份.终而达到刚柔相济,化发并存的境界。

15种形意拳打法

15种形意拳打法

15种形意拳打法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法,主要以其独特的打法和注重内功的特点而著称。

下面将介绍15种形意拳打法。

第一种:跨步挤拳法。

该打法是采用跨步的方式后,用拳头挤击对方的手臂或胸口,形如挤牛步。

第二种:摆腰捆手法。

打法的关键在于摆动腰部,利用大臂勾住对方小臂,将对方捆住。

第三种:七星步法。

此打法中步履有关键,利用脚前后平行的步伐,拳头迅速地打向对方。

第四种:窝肘拳法。

该打法的特点是以肘部为重心,将拳头窝在肘下,用力突击对方。

第五种:猿臂扭勾道。

该打法主要利用肩臂的移动,以猿臂之势产生扭勾的力道,将对方制服。

第六种:模糊拳法。

这种拳法采用的是变幻莫测的打法,常常让对手无从下手。

第七种:伏虎拳法。

此打法主要以强力攻击对方下腹、上腹及胸部区域,相当凶猛。

第八种:提肘拳法。

利用上劲的力道,将肘头向上提起,将拳头猛然击向对方。

第九种:流星赶月道。

该打法主要借助身体的前倾力量,以惯性与力量的相结合,将拳头猛地砸向对方。

第十种:盾架拳法。

将手臂放于腰间,向外提起,将拳头猛烈撞击对方,以达到控制对手的效果。

第十一种:猛虎扑食法。

此拳法利用整个身体的爆炸力量,以强有力的攻击打倒对手。

第十二种:架花大放拳法。

招式中以双手一前一后架住对方,以后背部力道借助双臂的力道将对方甩掉。

第十三种:转身翻拳法。

以快速的转身和翻滚,用脚踢和拳打等手法制敌。

第十四种:连环劈拳法。

该打法主要以连续发射拳击为主,攻击力极强。

第十五种:盘龙卧虎法。

此拳法主要借助身体灵活性和力道,迅速攻击对方,以制胜为目标。

以上就是15种形意拳打法,每一种打法都各有特色,需要在实践中多多领悟,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形意拳内功练习方法

形意拳内功练习方法

形意拳内功练习方法形意拳是内家拳,它首先看重于内功意念的练习,故它具有理明,易悟,易成的特点。

形意拳的内功练习与一般的静功是相似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样的,它也是从站桩开始。

形意拳的桩是三体式,在三体式中要求做到外三合和内三合。

在外形姿势上要表达出十二形来,要有熊顶,龙颈,猴眼,乌嘴,燕膀,鹰瓜,蛇腰,虎胯,鸡腿,马足,龟尾,蛤蟆肚之势。

熊顶是指头部的后脑骨〔即百会穴后一寸左右的发圈处〕往上顶,象站立的熊似的,重心稳重。

龙颈是脖子向上伸直,有青龙出水升天之势。

猴眼是指眼睛在站桩时,其精神状态象猴子似的,要外精内灵。

在内要内视丹田,要跟随或领着意念精气走,要随着或领着精气,意念进行穴位间的开合或经络的运转。

在外要看对方的三尖。

重力线的两极〔三尖指两肩和头顶〕。

乌嘴是指嘴巴象乌鸦的嘴巴似的,要舌顶上鄂,气沉丹田。

燕膀是指肩膀象燕子似的沉肩堕肘。

鹰爪是指手型象老鹰的爪子似的,虎口要撑圆,有擒拿姿势,小指和无名指要自然弯曲,可起携带作用,中指要伸直有点穴的功能。

蛇腰是指腰椎要垂直中心,腰关节要自然松开,活动起来要灵活,快捷有力,象蛇飞行时的腰椎一样。

虎胯是指坐胯象老虎在纵跳山涧之时往下胯一坐的姿势。

鸡腿是指前脚下为平直,后脚与前脚成45度角。

后脚的内侧脚跟在前脚的内侧线的延长线上,有鸡走一条线之势,用以保证自身的重力线落在两脚支撑点的边线上。

马足是指两足象骑马时一样:上马时,打开两胯,坐在马背上奔跑时,两足要用力夹紧马肚,以防被摔下来,也象一把打开的大钳子,两足的意识直插地下,紧抱地球球心,两胯的意念要通过两膝盖,两足的涌泉穴直指地球球心。

龟尾是指我们的脊椎尾骨的形态要象乌龟的尾骨似的,尾闾骨往里收提,谷道内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身体中正,任督二脉畅通。

蛤蟆肚是指小肚子要象青蛙,蛤蟆的肚子鼓起,气沉丹田。

形意拳的三体式桩在内的要求完全是气功的要求,气功主要是精气神的练习,使精气神到达饱满旺盛的目的,到达健康身体的目的。

形意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形意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形意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形意拳是一种武术,它以人体的基本动作为基础,通过特定的训
练方法来提高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以下是形意拳基本功训
练方法:
1. 散手练习:散手是形意拳的基础,通过散手练习可以锻炼身
体的协调性和爆发力。

练习时应注重技巧和姿势的正确性,以免伤害
身体。

2. 走步练习:走步是形意拳中常用的移动方式。

可以通过走步
练习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拳术的水平。

3. 基本功练习:基本功是形意拳的基础,包括站桩、踏步、挥臂、缩肩等。

通过基本功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

4. 动作练习:形意拳中有很多特定的动作,如抓、挂、顶、撞等。

通过练习这些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敏捷性和力量。

5. 徒手套路练习:形意拳中有很多徒手套路,如五行拳、八卦掌、大分式等。

通过练习徒手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拳术水平。

以上是形意拳基本功训练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素
质和拳击技巧。

形意拳十二形练习要诀!

形意拳十二形练习要诀!

形意拳⼗⼆形练习要诀!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主流,该拳看似朴实⽆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

形意拳其特点以散⼿为主,套路辅之。

其动作形式虽简单,然⽽要求严谨,不以虚招花架炫⼈⽿⽬,注重健⾝与技击之实际效果。

根据⼈体⽣理之特点和内经有关⽓机与脏象的理论,通过练拳可调节脏腑之⽓⾎,加强其活动功能,以强⾝健脑,修残补缺;根据五⾏⽣克制化之理,因势利导,以出奇制胜。

此拳种内外兼修,⽓形合⼀,健⾝与技击并⾏不悖,乃是形意拳之真谛。

⼗⼆形拳系摹拟龙虎鹰熊马鲐燕猴鹞鼍蛇鸡等动物的动作形象特点,作为技击⽅法,编成拳套的,⼤多由五⾏拳⼿法演变⽽来,故称⼦拳。

如龙虎鹰马鸡等⼿法⾃上⽽下打击,系由劈拳发展演变⽽来。

熊鼍是顾法,由横拳演变⽽来。

另⼀些专打下节,如鲐、燕、蛇形以肩靠为主,鸡形则专练打击之准确性与鸡腿步法轻捷稳重之功,形意⼀般⾛鸡步。

⼀、龙形拳此拳采取龙升盘旋之能的特点。

练时拗步,右⼿起钻落翻,左腿后退,右腿前进,两腿剪形交叉,纵⾝跃起,同时左⼿从右⼿背上向前伸展,随即全⾝下降,成坐盘之势。

纵⾝时,应凝神静⽓,⽓沉丹⽥,以免呼吸急迫。

⾝法⽅⾯应注意升降伸缩之能,起时胸腹吸劲,胴势空穹,有拔背之功,俾敌⼿落空;降时束缩坐盘,前⼿极⼒前伸,后⼿极⼒后引,成拉⼸之劲。

两⼿左前右后侧⾝向右后⽅牵引,前⼿控制敌肘,后⼿控制敌腕,使其向侧后跌出。

⼿法似鹰形,惟鹰形重打,龙形重顾,腰际旋转,抽⾝掉膀之功,⾄为重要。

纵⾝⽽起可增强坠落下压之⼒,前后换步,⾝向⾃可左右变换,使敌⼿落空;⽽且因未退步,仍能紧沾敌⾝,使其不易⾛脱,便于牵引。

龙形纵⾝跳跃较难,也可改为右腿提起,脚尖外摆,前踹⽽下,成坐盘势。

前腿稍提,顺步⽽下,踹敌趾⾻,或踹其脚⾯。

意拳⼀般不⽤踢腿,恐其导致失重,或腿⾼容易被敌擒拿,所谓'脚踢浑⾝是空'。

⽽龙形脚不⾼,⼜以双⼿控制敌臂,可保⽆虞。

形意拳武术基本拳法

形意拳武术基本拳法

形意拳武术基本拳法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形意拳武术基本拳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拳法内容:形意拳的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十二形(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骀、鹰、熊)为主。

其练习要领:一要塌腰,二要缩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要横顺,七要钻落翻分明。

塌腰,即尾阊上提;缩肩,即两肩向回抽劲;扣胸,即开胸顺气;顶,即头顶、舌顶、手顶;提者,即颈道内提,横,即起也,顺,即落;起,即钻也;落者,即翻。

起亦为横,落亦为顺。

桩功:练习形意拳均以三体式(势)为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来站桩,这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功法。

它按照形意拳学的理论要求与要领,将人体安排成为一个完整的基本姿势,在形意拳的动作中,均按此基本姿势与要领来要求,从外形上讲求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在体内则讲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内外合一称为六合式。

其次按人体部位分为头、手、足三体,以及按三体又分为三节等等,故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1. 预备势(无极)(1)并踵站立: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外摆,两脚的外沿夹角为90度,身体正对前方站立。

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向前平视。

预备势:两掌提按(2)两掌提按:下肢不动,做顺式呼吸,两掌自然提于脐前,两掌指尖相对,手心向上,随鼻吸气,两手慢慢上升经胸至口,气通过经脉被肺隔膜压人小腹,小腹略呈鼓胀,随即两掌心翻转向下,慢慢下移,气随掌落;两掌坐腕,指尖向内相对平放于脐前,目视前方。

2. 太极式(1)收掌握拳:接上势,两掌向肚脐翻转握拳,慢慢撤于肚脐两侧,靠在肋下胁部,拳心向上,与脐平,目视前方。

(2)半面右转:紧接着,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扣脚,脚尖停于正对前方,与右脚为45度夹角,全身随左脚的移动,向右转成半侧面,身体中线与正前方为45度夹角,同时配合呼气,目视前方。

形意拳趟泥步的练法

形意拳趟泥步的练法

形意拳趟泥步的练法咱先说说这趟泥步为啥叫这个名儿。

你就想象啊,在泥地里走路,那得多小心,脚不能抬得太高,还得稳稳当当的。

这趟泥步就是这么个感觉,要的就是那种脚踏实地又沉稳的劲儿。

练趟泥步啊,脚底下的功夫可得做足喽。

脚不能乱踩,得有个规矩。

前脚呢,要向前迈出,就像在地上轻轻地划个小弧线似的。

后脚再缓缓跟上,就跟拉着根线似的,前后脚得配合得特默契。

这就像两个人跳舞,你一脚我一脚的,节奏得对得上。

而且啊,这膝盖还不能僵着。

你要是把膝盖锁得死死的,那就完犊子了。

膝盖得微微弯曲,就像弹簧似的,有那么一点弹性。

这样走起趟泥步来,就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感觉了。

这就好比汽车的减震器,要是没有减震器,车在路上颠得人难受,膝盖有弹性,人走起这个步来就顺溜多了。

身体的重心也很关键哦。

你不能重心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那不成了没头的苍蝇了嘛。

重心得稳稳地放在脚底,随着脚步的移动慢慢地过渡。

就像水在杯子里慢慢流动一样,平平稳稳的。

练这个趟泥步的时候,心态也得放轻松。

可别整得跟要上战场似的,紧绷着个脸,肌肉都紧张起来。

要像散步一样,自在悠闲,但是又带着那种形意拳的精气神。

你要是太紧张了,这步子走出来就不自然,看起来就像个机器人似的。

再说说这手臂的动作。

手臂不能就那么耷拉着,得和脚步配合起来。

手要随着脚步的节奏摆动,就像风吹着柳枝儿似的,轻柔又有韵律。

手臂和脚步之间就像是有根看不见的线连着,一个动,另一个也跟着动,整体看起来就特别协调。

还有啊,刚开始练的时候,别着急求快。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得一步一步来。

很多人刚练的时候,看着别人走得那么潇洒,就想一下子也走得那么好,结果步子全乱套了。

咱得慢慢来,先把每一步都走稳当了,再去考虑速度的事儿。

在不同的场地练趟泥步也有不同的感觉呢。

在平地上练,就比较好控制,能把基础打好。

要是在有点坡度的地方练,那又多了点挑战。

你得根据坡度调整自己的重心和脚步的力度,这就像升级打怪一样,每换一个场地就是一个新的关卡。

形意拳开胯练习方法

形意拳开胯练习方法

形意拳开胯练习方法文章目录一、形意拳开胯练习方法二、形意拳动作要求三、形意拳的特点形意拳开胯练习方法1、形意拳开胯练习方法一要开胯,必须把锁住胯的几条大筋(肌腱)拉松。

这不容易做到,但还是有可能的。

网上可以看到一些练柔功(软骨功)的,胯关节几乎可以像万向轴一样做360度的运动。

实用拳法不要求胯有这么大的活动幅度,只要求增加某一特定方向的活动范围,这就是膝盖与丹田或另一侧髋骨尖连线的方向。

胯在这一组关系中处于中节的位置,根据三节运动的原则,根梢两节要向相反的方向对拉,中节则要向根梢连线运动。

以前面说的侧马步为例,前膝定住不动,转腰丹田向后拉,前胯向前向上顶。

练过基本功的拳友一看就知道,这其实就是提水。

当然,胯未开时膝盖不可能完全不动,只能尽量按不动的要求去做。

2、形意拳开胯练习方法二这个法子是两腿并行站立,用手拿起脚踝,叫骨盆往前倾下去,挺腿走路,一般孩子都很轻松,两手一伸就能抱住小腿了,有人脚下垫了几个砖头都能手掌触地,这说明胯的大转子以及骨盆活络的不错了,用两手抓了脚踝正三圈,反三圈,走完六圈,胯的灵活度立马就不一样了,一天坚持两次,效果还是很好的。

还有一个方向的开胯的法子,两脚肩宽开立,双手合十蹲下去,两肘横顶在两膝间,意象整个骨盆大转子放松,时间是3到5分钟就可以了。

也是一天两次。

胯摆弄好了,很多问题都能解开了。

3、开胯对练武的重要性胯的活动范围,幼童大过成人,因为幼童肢体柔软,气血充盈。

但是现代都市人多坐少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关节处更是如此。

故成人的胯关节都有“锈蚀”的现象,年龄越大,锈蚀的越厉害。

但即使是年轻人,若未经训练,胯也处于“未打开”的状态。

胯没开的人站正马步,两腿之间的角度很难开到90度以上,而且架子一放低,就会上身前倾,撅屁股。

站侧马步时,前胯关节会有一个硬折,上下身的劲路在此处断开,对着这个折断之处略施小力,人就向后倒了。

那么,胯怎样才算打开了呢?开胯,就是增加胯关节向斜上方运动的幅度,减小这个硬折的角度。

形意拳的五形功

形意拳的五形功

形意拳的五形功从五行功谈起:鹤形、熊形、虎形、猴形、蛇形。

是在形意拳的基础上,采取形之意,由繁琐变为简单,其练法以人为本,按人体的运动方式,形成练习的具体步骤及方法,这就是五形功法。

此练法独具匠心,供众武术爱好者参考研究。

(1)鹤形功鹤形功是整体锻炼方法、步法及各种上飞(力上)、下落(力下)、左右偏旋(横力、螺旋力)的打法及发力方式,练习步骤的变化,是根据人体的特点及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而定的。

当鹤形步能走正走顺及能变化时,这要逐步又练向用的目的过渡。

首先,在原步的基础上练习鹤飞翔的功夫,即把原来下插的双臂向上抬起而手心向下,两臂随身体的起伏进退、闪化,有目的的缓慢摆动,练法上,先求舒缓均整,后求灵活、快捷。

能达到身动如山飞,在继续做假借深入,使一法多能。

如鹤飞翔时,他的闪击、振翅,或立或动或微动,双臂要由意而动,随声而变,身一转就是一个力,应感而力出。

在技击中,和练就下盘的稳固、灵敏,身腰的整体运动,上肢两臂抬起,可控制平衡,能瞬间发出筋斗力、弹簧力、披挂卜力。

鹤起飞,双翅在两旁做拍打运动,有按有提。

在练习接手中、发力上,上臂抬起下落就是弹簧上下筋斗力。

意念活动,双手如拉两根橡皮筋,下方设计在脚上,上方在手上,找出拉提的粘劲儿逐步加速,用速度缩短手脚拉提的时间,力点由腰发起,逐步传递到手、脚及全身,在做发力运动时其威力巨大,日久天长自会掌握左右上下发力的奥妙。

鹤在滑行时,其精神集中,观察力较强,在范围内一切变化皆能感知。

滑行中,有振翅、斜翅、闪击、戏水。

在训练时,两手臂要在身体两旁保持均衡,精神冷静,以身带动腿脚缓慢而行。

让意念中的麻、热、胀遍及全身,凝神聚气,布满杀机。

双手、臂震荡,或劈或抓,其精神如怒虎,气质若犀牛,以在水上行,水涨如潮涌,无人当有人。

故精神要真实、真切。

顶击这一点主要谈双手在身体两旁先做上下运动,而后迎击是两手心在身体两旁做前后运动,两手心相对。

练习时,要慢,让精神圆满,照顾全身。

武术形意五行拳基础练法

武术形意五行拳基础练法

武术形意五行拳基础练法“五行拳”包括劈、崩、钻、炮、横五拳,是形意拳中的基础拳法,“形意母拳是也”。

它“起于易理,成于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来命名的拳术。

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收集关于武术形意五行拳基础练法,欢迎借鉴参考。

起势:面向前方,双手自然下垂,左脚尖向前,右脚以脚跟为轴向外扭45度,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双掌由下向前相对并平行伸到与肩同高时停住,双掌保持平行收回到胸部并下按至小腹,双腿随之微蹲。

双掌变拳由下而上钻出,射尖下垂,右拳在前,左拳靠在右肘处,此时左脚也稍微提起,目视右拳,左拳逐步变掌顺右小臂快速劈出,掌心向前下方,左拳随之向内翻转变掌下按于小腹前,目视左手食指。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左掌与左足同时到位。

两足距离是后膝下跪加一拳的距离,形成劈拳左式三体式。

劈拳练法:劈拳左三体式开势后,双手弧形下捋往回搂,到丹田(即小腹)处,双手下落时由手掌握成拳,再由脐往上钻到口即所谓拳从口中出,手如同托下颏一样,再与左足一起同时往前起钻。

手心朝上握拳弧形向前上方钻出,与左足垫步动作要一致,拳高与眉齐。

左足往前垫步时,远近随着人的高矮,只要身体向前行走不费力为最佳,落地时左足尖往外扭45度,目视左拳,此时形成弓箭步,右手放在左肘旁,手心朝上握拳靠住。

接着出右手与右足齐向前去,膝部微屈,右手顺左小臂出时,随出随翻,到前手时,右手心向前厂方。

此时左手由拳变掌并向内翻转下按于腹前脐部,手足齐落,冃视右手食指,仍形成三体合一之式,手足展开其劲六合,再往前进,与左式相同。

回身时要根据地方远近而定,但无论远近,必须左手左足在前时再回身,取天道左旋之义。

回身时,将左手左足一起扭回,左足与右足成一内八字形,两脚尖里扣,双膝微下蹲,目随身转。

左手与右手同时搂回到小腹部,右足和身体向后回身,右足尖外展45度,双手经腹胸前钻至下颏再与右足同时迈步向前上方弧形钻出,目视右拳。

再将左手左足如前同时出去,左足同时前进至右足前,足尖向前,仍如三体之式。

漫谈形意拳的重要技术——轻出重收

漫谈形意拳的重要技术——轻出重收

漫谈形意拳的重要技术——轻出重收
练习形意拳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个词语“轻出重收”,犹如太极拳常常讲的“用意不用力”,这些词语让很多爱好者摸不着头脑,今天我尝试着谈下形意拳轻出重收的意思。

现在市面上的形意拳都以讲究发力为美,我们经常看到形意拳传人们在表演形意拳时力道非常的足,收的时候却非常的轻,虽说在讲轻出重收,但实际却是重出轻收。

形意拳的发力训练那对不对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要辩证地去看,在初学筑基阶段还是要遵循古法,当五行拳学会之后,有条件的还是要进行发力训练,这样做的目的便是要达到换劲的效果。

因为在初学之时,练习者无论是耐力、爆发力身体的协调性都不适合形意运动,这样就需要换劲。

像太极拳在换劲初期讲究松柔的练法,所谓的用意不用力。

而我在练习形意拳时则时拳拳发力,哪种方法好,我认为太极拳之说以难出功夫,与他的训练体系有莫大的关系。

待形意拳练到明劲之后,在习练之时,就要更加注重内的训练。

现在很多年龄大的武术家,在练习形意拳时仍然发力刚猛,首先要恭喜年龄这么大了还能这样运动自如。

换句话说如果年龄这么大了,还这么练,那武功的修为就有点低了。

说了这么多,那究竟什么是轻出重收呢?
啰嗦这么多,其目的都是要为“轻出重收”做好铺垫,当我们招式熟练之后,还是要慢慢体会轻出重收的意思了。

我们在做收的动作时要将动作尽量放慢,慢慢体会劲力在身体上的动作脉络,当做出的动作时,轻轻将拳打出,上肢的动作不要刻意的去发力,长此以往,会将劲道慢慢地练到身上,而不是胳膊上。

当在实战中,轻出重收的理念同样适用,形意拳讲究回手如钩杆,只有收的动作重了才能将钩杆的作用发挥出来,而前手的动作因轻,必定速度更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形意拳的练法浅谈形意拳的练法形意拳的起源问题,到目前为止仍在争论。

我们不管其创始人是否是岳飞还是姬际可或是谁,总之,形意拳是练武的老前辈们总结了各种拳术的精华。

形意拳的技法体系归纳成:从上向下的为劈劲;从下向斜上方的为钻劲;向前直打的为崩劲;拨开敌手用另一只手直击敌人的为炮劲;用横力制敌的为横劲。

并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为理论基础,更以肺、肾、肝、心、脾等人体内脏相联系。

形成了现在的劈崩钻炮横的五形拳。

形意拳除了五行拳外,还以龙、虎、猴、马、蛇、鼍、鸡、鹞、燕、鹰、熊取其各动物之特长,编成十二形拳,形意拳与八卦掌,太极拳三门拳种被称为内家拳,是近百年来最盛行的三种拳种。

在清未年间,形意拳的李飞羽,八卦门的董海川,太极门的杨露蝉齐名于世,为内家拳的全盛时期。

在民间流传的形意拳谱很多,如:“九要论”、“内功经”“神运经”“纳挂经”“地龙经”孙禄堂的“形意拳”刘殿琛著“形意拳术抉微”李存义著“形意拳谱”薛颠著“形意拳讲义”凌善清著“形意五形拳图说”许笑羽著“形意拳图解”姜容樵著“形意母拳”、李剑秋著“形意拳门拳术讲义”、王礼著“形意拳精义”、李天骥著有“形意拳”。

此外尚有许多抄本流传于世,形意拳的参考资料比各家拳种都多,这也作为形意拳门兴盛的一个证据。

形意拳发源于河北,广传于全国,各地都有练形意拳的人。

尽管形意拳传播广,派别多,但是练出的动作皆大同小异,仅在姿式上有大架子,开展与紧凑之分和十二形及十形之别(山西、河北练十二形,河南练十形)形意拳系由六合心意拳发展演化而来。

所谓“六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

“手与足合”“肘与()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

内三合加上外三合共为六合。

六合全能使形神一致,心到手至,意到神随,以思维支配动作,内外合一,以勇猛、劲整、条件反射快为其特点。

怎样才能达到六合的要求?首先要从站桩练起,形意拳最基本的桩是三体式(又名鹰捉)。

形意拳谱中专为练三体式写成一首歌,名为开式歌。

歌中按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等九部分,分别提出练法的要求。

兹把该歌各部原文列后,原文后提出个人体会,仅供同志们作参考。

身:(原文)前俯后仰,其式不劲,左斜右倾,皆身是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

以上歌意说的是:“为了保持重心和保持直立动物的特点(大脑与心脏垂直),并保持五弓力的作用,一定要注意不低头哈腰和左斜右倾,正而似斜,斜而是正,是为了减少受敌面积,增强横劲,使我手增加长度。

”肩:(原文)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上文指出:头为全身的最高点,承受着760mm汞柱的大气压,缩颈会使全身骨节受压迫,致使人的动作受到压抑,头向上顶可使动转灵活,对肩要求卷且垂,其目的是为使脊背裹园,容易串劲,肩下垂,即放松肩关节,使力便于到手,所谓肩松力到手,胯松劲到脚,便指此而言,再松肩还可利于下气,人如果肩部高笃横隔膜自然上提气便沉不下去。

臂:(原文)左臂前伸,右臂在助,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过曲不远,过直少力。

所谓左臂曲肘前伸,后臂护助,曲中求直,目的是为了按骨斗(),运劲到手,过直则变化不灵,并且容易被敌伤肘。

手:(原文)左手齐胸,右手在脐,后者微塌,前手力伸,两手皆履,用力宜匀。

左手前伸是通过上钻下劈至乳齐,右手拉至脐处,这充分表现出劈拳的特点,后手塌劲,前臂垂劲,则将后手之力通过肩脊传向前手,以增强前手力量。

指:(原文)五指各分,其形似钩,虎口圆争,似刚似柔,指要放松,手心要空。

虎口圆撑,劲用意领,脚趾也要用意将母趾与其它四趾分开抓地,欲使力到趾端,须从背上(脚背)递传。

股:(原文)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虽有直曲,每见鸡行。

股是指腿而言,是五弓之力中,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股的上端是胯,胯是下肢与主弓(腰脊)相连接的部位,胯放松是为了便于接骨斗(),撑后胯是为了使后腿一弓接上腰力,在发劲时能发鱼打挺般的整劲来,由曲变直,目的是先蓄力而后发力,但是必须注意弯曲度不可小于90C因曲到直角时,其弓则折,就会失去弹力,王乡斋先生曾说:“弧角轮豪放,周身无处不弹簧。

”就是这个意思。

(本节可参照五弓之力部分)足:(原文)左足直前,斜侧皆病,右足势斜,前踵对胫,随人距离,足趾扣定。

脚的部位,应注意其横劲,别将腿拧成麻花,而失去重心。

舌:(原文)舌为肉稍,卷则气降,目张发力,丹田愈壮,肌容似铁,内坚腑脏。

舌顶能接任督二脉之气,生津液,润腑脏,使全身肌肉坚实,充实丹田,发力增强。

臀:(原文)提起臀部,气贯四稍,两腰缭绕,臀部肉交,低则式散,故宜较高。

要做到提肛松腹,肛门要自然上提,必须放松肌肉,否则,将会夹胯,压迫小腹,而起反作用。

我们在很多拳谱上都能看到“形意拳法八字诀”。

顶、扣、圆、敏、抱、垂、曲、挺。

不论站桩或练拳式,都应该具备此八字的要求,而八字又各分为三,所以有人把八字诀叫做形意二十四法。

兹把八字诀分别列后:(一)三顶:头向上顶:有衔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

(尾闾、夹脊、玉枕)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

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丹田以固命。

(接任督二脉)(二)三扣: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

手背足背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

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

(三)三圆:脊背要圆:其力催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

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

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

(四)三敏:心要敏:如怒狸搜鼠,则能随机应变。

眼要敏:如饿鹰之捉兔,能预视察机宜。

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

(五)三抱: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心准。

心气要抱:遇敌有生,临变不变。

两肱要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

(六)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

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扣肘前。

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

(七)三曲: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为富。

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为厚。

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

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

(八)三挺:颈项挺:则头部正直,精神贯顶。

脊背腰挺:则力达四稍,气鼓全身。

膝盖挺:则气恬精怡,如树生根。

以上是形意拳八字诀,也叫二十四法,它和开式九歌内容相同,只是增减说法稍有区别而已。

如按上述两歌去站桩,不但会站好桩功,而给形意拳练法打好基础。

站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底盘,整饰周身气血。

加强意识与肢体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再进一步练习拳功套路,以期达到击技应用上去。

桩功首先要解决重心问题,形意拳的重心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重心。

一、两脚分别站在垂直线的两边,前脚内缘在垂直线左则,脚踵微向外扭,后脚以45度角站在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

二、重力以前3后7或前4后6比例前虚后实。

三、全身重心;脑子与心脏垂直即百会穴垂直尾闾,恰是锐角形的中心。

以三七或四六的比例形成单重。

双重桩稳,但在迈步时不方便;单重则比较容易变化。

注:两腿承担重量相等步法叫双重如骑乘步。

要求看正似斜,看斜似正,是由于形意拳打顾兼备的特点,要求高示过眉,低不过脐,斜身对敌目的是为了减少受敌面积,增强自己手的长度,并保持本身的重心成为有横有竖的桩步第一要注意两脚前后距离适宜;第二要注意两脚一定分别在垂直线的两侧,避免两腿拧成麻花失去横劲。

在练法中,有的派别采取合胯,类似南拳击法,是采取了正三角形的桩法,其特点是桩步巩固,发力足。

总之不论哪派形意的桩步都没有离开三角重心。

下面再谈谈练拳功套路的一些问题。

形意拳的特点是打顾兼备,在战斗中采取主动的一种拳术,因此就应该严格要求每一个细小的动作。

是否能在进攻中,时刻不失去防护能力,为此我们就要考虑拳谱中所说的几个问题:(一)、要分清三节身三节是头、胸、腹;手三节是手、肘、肩;股三节是脚、膝、胯。

在拳术运用上,都应该是稍节领,中节随,根节催这样才能衡力无穷。

(二)、要明白三前:即眼前、手前、脚前。

眼前要明:看清敌人动象,以采取应战措施。

手前要清:出手要沉着,不开门捉鬼,望风捕影,不使“毛子手”,要练似有人,用似无人,目标要明确,动作要认真。

脚前要空:出脚要找空当适宜的落脚处,要脚踏进敌人中门(即两腿间)或以螺旋力踏其外门,先悬空其身(使对方失中)再以杠杆力的原理制敌致胜。

当然在动手时,如对手封守严密,无隙插足时也可重踩其脚。

(三)、要时刻保持三尖相对:三尖是鼻尖、手尖、脚尖。

要求三尖成一线,保持住自己的中线不被敌破坏,而向敌人中线进攻。

三尖对则能保持本身重心,使敌无隙可乘,三尖不成一线则失去重心,易被敌攻破。

(四)、以三拳制胜:剪、裹、钻为形意拳的“三拳”,也称形意三宝。

拳谱云:三拳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

这是指形意拳的劲的特点和变化。

凡向侧拔为剪,向内侧横拔敌手为裹,从下向敌斜上方发出的劲叫钻。

如钻拳发招时,同时发挥由剪裹钻的作用。

那不仅是向前斜方和左右侧的力量,同时还表达出上、下、左、右、前、后等六面劲,恰如太极拳的崩劲和大成拳讲的争力。

三拳是形意拳的特点,是保护自己中线的有力措施。

下面谈谈形意拳的精神锻炼问题:形意拳与其它拳种所差异的是,练形意拳要先从精神训练开始。

训练精神作用,首先要以四稍、四透来培育和加强精神作用。

(所谓过去的“神打”就是指精神作用而言。

)四梢在九歌八法中已有论述,兹把拳谱中的四梢赞歌写在下面,仅供参考。

发为血梢: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发毛虽微,催敌不难。

舌为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憾,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丧胆。

齿为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背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忽。

爪为筋梢(手脚指趾甲,也就是指趾端)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搜足踏,气势皆雄,爪之所到,皆可凑功。

四梢齐,威力生,可变其常态,使人畏惧。

形意拳讲四穿(四透)精神,四穿(四透)是:眼要看穿,神要照穿,气要催穿,力要打穿。

如果把四穿精神领会了,神威自发,如虎捕羊,羊见虎威,吓得不敢动,瘫在原地等虎吃。

以四穿精神练拳,可使精神集中,使工夫猛进,并可防止低头哈腰,东瞧西望的毛病。

下面我们谈一下在练习拳功套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练习套路的目的是为了击技作训练,因此,在练功时就必须假想身临敌前在与敌斗,任何招法动作都在实战。

首先要从精神上贯串四穿意识,精神贯注如临大敌,要作到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雷声。

从动作上要认真,拳从口出,两肘不离肋,高不过眉,低不过脐,两股成顺,不拧不别,脚手齐到,行似槐虫,起似挑担,沾身重力,出手好似虎摸羊,脚踏中门夺地位,前脚踩后脚蹬,起势好似卷地风,劲要猛,心要静,寸步,疾步,赞步三法要明,步法最紧的是后脚及时补劲,永远保持自身的重心,桩步巩固。

形意拳最要紧的是要求全神贯注,形神一致才能劲整。

形意拳的发力是整劲。

拳经写道:“身如弩弓,手似箭”一语道破了形意拳的发力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