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发表时间:2016-11-23T16:35:06.657Z 来源:《教育学》2016年10月总第106期作者:蓝梅春[导读]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重要学科。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狮螺小学广西上林530507

摘要: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师应抓住数学这一学科特点,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思维灵活性上取得成效。

关键词: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数学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也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规律的能力,又要注意防止形成思维定势。近几年来,我在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借助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过程,挖掘素材,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成效。

一、围绕知识的支撑点,进行发散

例如,列方程解较复杂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这节内容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式的能力,针对教情、学情不妨先进行等量关系式的训练。具体作法是:用不同的等式表示下列每句话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A:甲班人数是乙班人数的2倍。B:杨树的棵树比柳树多5棵。C: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2倍多3人。

A、B两小题学生根据两种量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式:

A:甲班人数=乙班人数×2;乙班人数=甲班人数÷2;甲班人数÷乙班人数=2。

B:杨树棵数-柳树棵数=5;杨树棵数-5=柳树棵数;柳树棵数+5=杨树棵数。

而C小题,学生在A、B小题的基础上,经过思考、讨论、补充,得出了多种不同的等量关系:合唱队人数=舞蹈队人数×2+3;合唱队人数-3=舞蹈队人数×2;(合唱队人数-3)÷2=舞蹈队人数;(合唱队人数-3)÷舞蹈队人数=2;合唱队人数-舞蹈队人数×2=3。

这些等量关系式正是列方程的依据。通过这一准备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展,能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表示同一种关系,培养了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在列方程解题时,也就能很快地找出等量关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来解答,掌握本节内容也就很容易了。

二、围绕思维过程,进行发散

学生在准备阶段思维虽然得到了发展,但在实际解题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在学生解题后,就要围绕其思维过程进行论述,加深理解,以达到互补、条理的目的。

如:比例尺中,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是要求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来求图距(或实距)。教学这一课时,在准备中就展开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一幅图的比例尺是。

1.图距是实距的;

2.图距和实距的比是1∶100;

3.实距是图距的100倍;

4.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厘米;

5.实距1厘米,图上是厘米。

学生在全面理解比例尺的基础上,试做例题:“一操场长75米,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应画多少?”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有四种不同的解法,分别请学生上台写在黑板上,并请他们各自讲述自己的根据。 A:75÷1000;B:75×1000;C设应画x米,列方程:× ;D:×75。

当大家看到D同学的列式时,都议论纷纷,声称没有道理。这时D同学开始讲述自己的理由:“因为比例尺是,现在的实距是75,在图上就是75个米。”大家听了D同学的发言,都心服口服地点着头。

这一过程,实质是一种探讨、交流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互相交流,开阔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辩证的思想。

三、围绕知识特征,先散后集,揭示解题规律

数学虽然千变万化,但总是有规律可循,在教学中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从大量例子中发现特征、找出规律。

如: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在教这节课时,我在最后的巩固训练题中设计了一题多问的形式来发散学生思维。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给下题找出问题并列式:修一条路120千米,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______?

学生兴趣一下调动开了,使课堂达到了高潮,提出了下列问题和算式:

A:第一天修了多少米?120×

B:第二天修了多少米?120×

C:第一天、第二天共修了多少米?120×(+ )

D: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120×(- )

E:剩下的比已修的多多少米?120×(1- - - - )

及时进行集中,让学生观察思考:

1.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2.为什么乘数都是120?

3.为什么所乘的数又都不相同?

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的中心:“如何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参考文献

[1]张少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4,(05):104-105。

[2]陆正龙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J].中华少年,2015,(22):25-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