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doc

合集下载

35-5-文献综述-外贸经济中依存度研究及对策分析

35-5-文献综述-外贸经济中依存度研究及对策分析

文献综述外贸经济中依存度研究及对策分析一、前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日趋重要,外贸依存度既反映了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又衡量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名义外贸依存度的直线上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摩擦趋于频繁化;重要资源、能源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贸易利益流失等,再加上我国外贸依存度出现结构性失衡、外贸结构不合理,我国的经济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外贸依存度过高已经成为中国亟待关注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之一。

为此,我们有必要正确审视我国现有的外贸依存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间的对比,分析其内部指标的构成,从而依据客观实际把握好我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确定适度的外贸依存度,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制定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贸政策,并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前景进行合理的预测,为我国的外贸活动提供重要依据,这对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处理国际间的贸易争端,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江江苏两省是对外贸易大省,通过研究浙江江苏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对研究我国的对外贸易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理论综述(一)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外贸依存度(Foreign-Trade Dependence,FTD),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或贸易密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总额(EX+IM)与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即FTD=(EX+IM)/GDP。

它反映了一国海关所统计的货物输出输入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判断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和该国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断一国经济安全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一国经济中对外贸易的地位、重要性或一国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以及该国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一) 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低影响因素影响一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的因素有很多,一般主要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FDI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与研究综述王雪珂[内容提要]本文在系统疏理国内外学者对FT)T与出口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FDI影响东道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采用1999—2005年中国第二产业的行业面板数据,构建了ECI指数计量模型,对FDI影响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各因素研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FDI出口竞争力因素分析作用机理一、文献回顾FDI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围绕两大主题而展开,一是什么因素引起FDI,即FDT产生和发展的动因问题;二是FUT的效应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加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关FDI与贸易关系研究的重点正在发生转移,FDT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日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一)FDI与出口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展早期的研究受传统贸易理论影响,普遍认为FDI与母国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替代或互补效应,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放松了H—O模型中的假设条件,将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干中学”、外部性以及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别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忽视的因素,51人这一研究领域,得出了FDI对母国出口具有正面效应的结论.马库森、斯文森、马库森和斯文森认为国际要素流动的增加会促进国际商品贸易增长,从而得出了FDI具有促进母国出口增长的结论。

赫尔普曼、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构建了基于水平差异化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证明了在要素禀赋不对称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由于跨国公司的专有资产很难通过外部市场达成交易,因而产生大量的公司内贸易和中间产品的需求,由此带动了母国的出口贸易.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把产品的成长内生化,证明在一个动态的模型中FDI和贸易可以是同时扩大的.该模型还表明,随着FDI的增加,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将会逐步增加总部服务(如研究与开发等)和中间产品的出口。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问题的文献综述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问题的文献综述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质量问题的文献综述一、引言(一)选题背景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开始快速整合进入世界市场,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大幅降低,各行业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扩大,经济迅猛发展,根据2011年《经济蓝皮书》,2010年前8个月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实现进出口总值18755.8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其中进口8858.4亿美元,同比增长45.5%;出口989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5%。

然而。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自由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我国环境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温室效应、土地与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以及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等问题日渐突出。

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全国202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和较差为主,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

部分城市污染仍较为严重,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为严重。

可以从世界银行的环境数据中看到中国人均CO2排放量水平要远高于周边各国和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与其对外开放程度密不可分的。

而国际贸易与FDI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两条重要途径,虽然在理论上,贸易自由化最终可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过真正做到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倒U型的“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会呈现先恶化再改善的趋势,但经过各国学者的经验检验发现,该曲线并不普遍适用。

而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较环境改善的临界值还相差甚远,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当下的环境状况下又很难走得通。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贸易伙伴国实施环境管制后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的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与依据。

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参考

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参考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浙江省FDI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专业国际贸易班级(行政班)06经济1班学生姓名柴梦云学号064010103 指导教师郑凌燕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要分两步,一是背景二是意义,不能笼统述之,共写600-1000字)1、选题背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之后流入我国的FDI总体上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16616.2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545.65亿美元。

在2007年,中国全年实际利用FDI总额已经达到747.68亿美元,名列全球之首。

目前,外资占中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3/10。

在对外贸易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公布,2007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和进口额在世界排名分别为第二和第三,进出口贸易总额占2007年中国GDP的66.3%。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FDI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的研究。

但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于FDI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绝大部分都以一个特定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而以国内一特定地区为研究对象的较少。

另外,大多数学者集中于研究FDI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而对于对外贸易对FDI的影响则研究的较少,并且缺少对两个方面的集中研究或从对外贸易的进出口两方面进行切入的研究。

绝大多数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FDI与对外贸易之间具有正向促进互补关系。

在实证分析时以前主要借助最小二乘法等较简单的方法。

但随着先进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普及,国内学者也逐步在分析中考虑了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

在因果关系分析上,目前主要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

2、选题意义在中国FDI与对外贸易越来越成为经济的主要因素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FDI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的研究。

但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于FDI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绝大部分都以一个特定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而以国内一特定地区为研究对象的较少。

我国对外贸易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文献综述]

我国对外贸易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统计学我国对外贸易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一、前言部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衡量上市公司能否继续存在和长足发展的基础 ,盈利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公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的高低 ,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

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很多 ,然而对众多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不但难度较大 ,而且由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线实证分析就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题部分李华英指出,在中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盈余管理这一问题日渐成为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背景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并针对1999年、2001年的证券与会计制度变革,用实证和财务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后续影响,以考察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本文首先对盈余管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继而从利益分配与约束、委托代理关系与信息不对称、成本效益原则三个角度简单论述了盈余管理为什么存在。

并对盈余管理的具体动因以及会计基本特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本文第三章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公司治理的制度缺陷、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会计制度改革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背景。

本文的重点在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

为此,本文引用了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包里的大量数据,运用实证与财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运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盈余分布的总体特征与趋势,从中找出特殊的盈余分布现象,推断“配股”和“微利”两种特征很可能与盈余管理有关;然后,根据中国财务报告的具体内容,对修正的、扩展的Jones模型进行了再设计与简化,并以此检验前文的推断。

之后,鉴于实证研究的局限性,本文运用财务分析的方法对报表扭亏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减值准备、补贴收入和现金流量状况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结论部分归纳了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背景与现状,并对如何建立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约束机制,提出了作者本人的一些见解。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贸易理论是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认识与启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研究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假设不同,贸易理论对影响贸易的边界条件的解释各不相同,对贸易动因解释也各不相同。贸易结构从最初的行业内贸易、行业间贸易发展为企业间贸易,国际贸易正在向全球化企业分工演变。国际贸易是贸易的持续展开,使得生产力的到解放和发展。
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以垄断竞争模型来分析规模经济及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导致国际分工的各种力量中,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技术革新可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外溢效应,因此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重新估价。国际贸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国相对便宜的商品被转化为较昂贵的商品。我们应慎重地考虑贸易政策和关注贸易特征的变化。在导致国际分工的各种力量中,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直以来资源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经济学中的一颗明珠。然而,到了1953年之后,随着实证分析法的引入该理论研究中,许多问题与不足被发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对美国外贸结构所做的研究。分析美国200个行业,发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发现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此后经济学家对迷的主要解释: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等等,这些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补充和发展,由此形成了新古典贸易理论。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的影 响 日趋 显著 。 自 1 6世纪 亚 当 ・ 斯密 在 《 国富论 》

如何 促进 经济 增长 的问题 上
( ) 一 国际 贸易视 角 的贸易 与经 济增 长理论 古 典经 济 学家 亚 当 ・ 密 的劳动 价 值论 和 绝对 斯
成本 说开创 了 国际分 工 和 国际贸易 理论 的先河 。他 的 动 态 生 产率 理 论 和剩 余 产 品 出 口理 论代 表 了 对
以平 抑 物 价 的 角度 论 述 了对 外 贸 易 可 以保 证 英 国
工业 化 的 资本 积 累并 促进 经 济增 长 。赫克 歇 尔一 俄 林 的要 素 禀赋 说 表 明 . 过 国 际 贸易 可 以弥 补 国 际 通
易 “ 术外 溢 ” “ 中学 ” 技 、干 以及 “ 究开 发与 技术 创 研 新” 理论 是 将技 术 视 为 内生 变 量来 分 析 其作 为 生 产 和 贸易 发 展 的结 果对 贸易 模式 和 经济 增 长 的影 响 , 代表 人物 克鲁 格曼 和卢 卡斯 。 总 之 . 国 的资 源 和技 术水 平 决 定 其在 国际 贸 一 易 与分 工 中 的地 位 . 强研 究 与 开发 的 投 资可 以缩 加 短各 国技术 水 平 上 的差 距 . 为保 证 该 国经 济 长 期 成 增 长 的手段 。 同时 . 国家 竞争 优 势理 论 ” “ 略 贸 “ 、战 易理 论 ” 新 贸 易理 论也 为 如何 促 进 国 家经 济 发 展 等
【 键 词 】 外 贸 易 经 济增 长 文 献 综 述 关 对
【 中图分类号】 70 【 F4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0 6 2 2 (0 0 1 — 0 4 0 10 — 0 5 2 1 )2 0 3 — 4
伴 随经 济全 球 化 的趋势 . 国际环 境 对 经济 增 长

我国进出口结构文献综述

我国进出口结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

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

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

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贸易对象已达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我国对外贸易依旧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贸易流向的集中化趋势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中国在2004年的对外贸易额自从2002年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之后,迎来又一历史新高,增长了35.7%,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11548亿美元。

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2003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

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但是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问题却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通过分析和研究得知,中国外贸结构不平衡背景如下:1、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世界贸易强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进入到一个大调整阶段,今后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将商品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3、要实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必须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及贸易格局的变动,近几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可能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对外贸易格局会形成一个大三角关系,其中中国与欧美有顺差,但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有逆差。

这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落实入世的承诺,不断扩大开放并修改国内有关法律法规有关,也与中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有关。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中国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影响及相关借鉴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途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海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增加海外直接投资会促进出口贸易增长,同时这些投资因各国国情不一,其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

本文就发达国家海外投资和出口贸易形势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的启示进行相关总结。

关键词:海外投资出口贸易走出去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overseas investment and export trade is a main way for a country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ill be more and more obvious,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xport trade,increas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an promote export trade growth,at the same time these investment for national conditions differ,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verseas investment and export trade situation,and then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Keywords:overseas investment export trade going out引言:关于海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现有文献中有三种典型的观点,一种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为代表的贸易投资替代论,一种是以日本学者小岛清为代表的贸易投资互补论,还有一种是以贸易投资一体化为背景的贸易投资互动论。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与相关思考文献综述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与相关思考文献综述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与相关思考文献综述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中国的对外贸易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综述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并结合相关的思考文献分析对外贸易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达到了31.54万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

此外,中国的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依赖于制造业产品。

数据显示,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电子产品等。

进口商品则以原材料和能源为主,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这种格局使得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全球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自身的制造能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迅速崛起。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困扰。

例如,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关思考文献:在这方面,有很多学者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李晔):该文论述了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如国际竞争压力、贸易保护主义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质量管理、改善贸易环境等。

2.《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田井鑫):该文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机遇,如“一带一路”倡议、数字贸易等,并指出,我国应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3.《中国对外贸易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陈冬):该文重点研究了中国女性产品出口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加强品牌建设、改善产品质量,以提高竞争力。

结论:中国对外贸易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应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创新能力,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对服务贸易开展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首先,第一个过程发生在1985年之前,主要是对相对优势理论、H-O 理论等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应程度进行研究;其次,在这之后一直到1995年之前是第二个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对那些可以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第三个过程发生在1995年之后,对服务贸易的研究开始变为对其竞争力的研究。

(1)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来分析研究服务贸易基础决定理论。

在规范分析方面,在H-0 理论的其体型,迪尔道夫对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主要从服务贸易的流动性要素、非流动性要素和与货物贸易互补这三个方面展开进行。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迪尔道夫模型,该模型证明了比较优势理论可以适用于服务贸易[3]。

萨皮尔同样证明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也可以适用于服务贸易,并从服务贸易结构和格局的角度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最终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当加强服务贸易合作[4]。

塔克和桑德博格更多地从服务贸易的需求特征和市场结构来论证国际贸易原理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马库森讨论了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服务贸易是如何开展的[5]。

密尔文运用H—O 模型来分析服务贸易,并认为人力资本要素尤其是知识和技术能够对对服务贸易出口产生重大影响[6]。

伯格斯运用H—O—S 模型对技术这一因素能够对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产生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特别是通讯技术和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对确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作用[7]。

Falvey and Geoel 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服务贸易上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前者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上更具有竞争力,后者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上更具有竞争力,证明了要素禀赋是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8]。

(2)在实证分析方面,R.迪克和H.迪克采用了8个经合组织国家的RCA 数据进行了样本回归分析,验证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对服务贸易的影响[9]。

对外贸易与内部产业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内部产业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额 成 反 比 .与 关 税 水 平 成 正 比 。这从 一定 程 度 上 说 明 经 济 一 体 化
参考文献 :
[ A e, FadELGasr 19 , ‘rd n i ue; x 1 ds A. n . l e, 97 Ta ea dcr ss e— ] e c pa ig ra i t’Q at l unl f cn mc li n bng ns, ur r J ra o o o i n u a ey o E s
得越 来 越 模 糊 了” 并 举 欧 洲 1 9 。 9 2年 的例 子 作 为说 明 。
散 , 时又 促 使 某 些 产 业 产 生 集 聚 。从 理 论 角 度 看 , 用 此 模 型 进 同 运
r a20 )、 玖立 (0 9 等 , 见此 模 型 的解 释性 、 用 性 及 拓 展 a (0 5 黄 t 20 ) 可 适
21 0 0年 1 O月 总第 2 7期 2
对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易与 内部产业集聚

个 文 献 综 述
南京大学商学院 张之 杰
— 一 , 理论渊源
对 外 贸 易 属 于 国 际 贸易 理 论 范 畴 , 早 可 追 溯 到 亚 当 ・ 密 的 最 斯
国外 市 场 的沿 海 地 区 ,高 度 依 赖 外 贸 与外 资 的产 业 集 聚 对外 贸 易 成 为推 动产 业 集 聚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玖 立 (0 5 、 伟 (0 7 也 黄 2 0 )赵 20 )
, 三 、 结论 : u mm — ia 模 型 Krg a Lvs
K uma— i s 型 来 自克 鲁 格 曼 等受 到 汉 森 的 墨 西 哥 案 例 rg n Lv 模 a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一、前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迅速,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外贸文献的综述,总结外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外贸发展现状1. 外贸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1.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

2.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外贸结构正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快,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

3. 对外投资不断增长。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逐渐多元化,投资地区逐步拓展。

三、外贸发展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外贸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比重较低。

2. 市场竞争激烈。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3. 外贸政策体系不完善。

我国外贸政策体系尚存在一些不足,如贸易便利化程度不高、贸易壁垒尚未完全消除等。

四、外贸发展对策1.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提高我国外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加强技术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

3. 深化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4. 完善外贸政策体系。

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贸易壁垒,为外贸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总结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对当前外贸发展现状、问题和挑战,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外贸结构,提升外贸竞争力,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通过对外贸文献的综述,本文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以期为实现我国外贸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对外贸易的路径依赖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

中国对外贸易的路径依赖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35期55㊀中国对外贸易的路径依赖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秦㊀驿㊀高雨颜(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上海201209)摘㊀要:当下全球需求不足,出口趋势不乐观,逆全球化态势日益凸显,各国为了稳定出口都在寻找新的出路.发达经济体的贸易路径模式固化,旧的贸易路径想要突破自我寻找新的出路,而新兴国家也在探索全新的㊁适合本国的贸易路径.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与主要贸易国的产业内贸易,探究中国近20年来的各行业的生产网络情况,探索中国近二十年来利用外资㊁对外投资㊁进出口贸易对产业内贸易是否有显著影响.并且同时定义国家间贸易路径依赖,发现中国与主要贸易国是否存在贸易锁定的现象,并且研究F D I ㊁进出口对路径依赖的影响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为我国贸易路径寻找新的突破口提供有效依据.关键词:路径依赖;对外贸易;产业内贸易中图分类号:F 7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20.35.0251㊀文献综述L i n d e r (1961)较早从需求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进行解释,他认为人均收入水平的相似度是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G e h r e l s (1962)认为需求差异会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产业内贸易被众多学者们分为垂直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G e h r e l s (1962)认为需求的差异越小,两国间的水平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H e l p m a n (1981)也开创性的发现,当贸易双方市场规模相似的时候,两国人民消费的产品的需求会更加重叠,从而产业内贸易的机会也会增加更多.F o n t a g n (1997)研究了欧盟内部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后发现,市场规模对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同样,冯宗宪㊁蒋伟杰(2017)对 一带一路 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K r u g m a n (1981)引入了垄断市场的竞争结构证明了产品差异和市场的规模经济同样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B a l a s s a ,B (1987)认为国家的经济规模可以反映出产业规模和服务能力的相似度和差异性,他发现国家规模的差异越大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发生的概率越低.G r e e n a w a y D (1995)同样研究后发现,产品价格㊁规模经济㊁全要素生产率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均对产业内贸易有正向的影响.2㊀机制机理国际分工是指为了更专业化的生产,将物品的不同生产步骤分散在全球各地,是超越国家边界的生产行为,是全球化生产行为的必然结果.跨国企业一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将产品的生产程序中的一些步骤放在东道国进行生产活动,这样的好处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全世界各国㊁各地区的不同资源,将产品生产的成本最低化和生产质量最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全球化生产被锁定可能存在的风险,本文从F D I 的视角,探析中国和主要贸易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以产业内贸易为嵌入点,剖析中国和主要贸易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㊁变化趋势和原因,并为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开展和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理论需求和现实依据.3㊀方法和数据来源3.1㊀产业内贸易指数国家层面产业内贸易指数:B i =1-ðMk =1|Xk-M k |X +MX k (M k )表示产业(i)中的第k 类产品(假设产业i 中的对外贸易产品有m 类)上中国对波兰的出口(进口)额,X (M )表示两国间的出口(进口)总额.ðmk =1|X k -M k |表示了产业i 中的产业间贸易部分,X+M 表示两国之间的总贸易,这样ðMk =1|Xk-M k |X i +M i就表示产业间贸易的比重,被1减去就是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即为产业内贸易指数.3.2㊀数据选取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采取H S 四位码.本文最终测算了和20个主要贸易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数据,数据来源是联合国C o m t r a d e 数据库.样本年份为1998-2017的20年间的数据.3.3㊀计算结果从整体计算的美国㊁日本㊁韩国等主要20个贸易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相对逐年增加的,说明我国在全球产业内贸易的地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在2010年前后经历了短暂的下滑后,在2011年以后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4㊀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大多数是基于两个贸易国之间的进出口产品情况㊁进出口份额反映出来的,根据现有的参考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外国直接投资(F D I ),两国的市场规模差异㊁两国的贸易往来关系等.此外,由于两国的贸易流量受运输成本等的影响,因此将地理距离和两国是否接壤计入本文的计量模型中.国际商贸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35期56㊀㊀假说1:一国对东道国的F D I(国际直接投资)实际金额使用量与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呈正相关.假说2:国家市场规模的差异与两国间总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呈负相关关系.假说3: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越近,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两国间贸易的区域贸易自由协定会促进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如下:I I T j t =β0+β1l n F D I jt +β2l n D G D P j t +β3D i s t a n c e j +β4X j +γt +δj +μj 选取了和中国贸易往来最密切的20个国家,t 代表了跨度为1998-2017间的20个年份,γt 为时间固定效应,δj 为国家固定效应,μ为误差项.I I T j t 代表中国和j 国之间在t 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本文采用联合国C o m t r a d e 数据库H S 四位码作为产品的代码,H S 两位码作为产品所在行业进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F D I jt 代表t 年当年中国对j 国的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量,数据来源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两国的市场规模差异用两国当年的G D P 的差额替代,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源是世界银行数据库.两国的地理距离用两国在地理上是否相邻替代,两国相邻则D i s t a n c e j 取1,反之则取0,数据来源为C E P I I 数据库.X j 代表两国间是否签订了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则为1,反之为0.本文选取的主要20个贸易伙伴国为美国㊁日本㊁韩国㊁越南㊁德国㊁菲律宾㊁新加坡㊁墨西哥㊁俄罗斯㊁荷兰㊁智利㊁印度尼西亚㊁巴西㊁波兰㊁加拿大㊁澳大利亚㊁马来西亚㊁英国㊁意大利㊁西班牙.本文的样本观测容量为400个观测值(20∗20).基本回归结果如表1.表1㊀全样本回归(1)(2)(3)i n d e x i n d e x i n d e x l n F D I 85.239∗∗∗83.171∗∗∗84.343∗∗∗(5.419)(5.283)(5.465)L n D G D P -85.209∗∗∗-83.145∗∗∗-84.314∗∗∗(5.418)(5.282)(5.464)D i s t a n c e0.0370.213∗∗∗0.214∗∗∗(0.047)(0.016)(0.016)X 0.040-0.186∗∗∗-0.180∗∗∗(0.038)(0.019)(0.019)ye a r Y e s N oY e s c o u n t r yN oY e s Y e s_c o n s -0.171∗∗∗-0.042-0.080(0.046)(0.055)(0.060)O b s .400400400P s e u d oR2.z.z.zS t a n d a r d e r r o r s a r e i n p a r e n t h e s i s㊀㊀∗∗∗p <0.01,∗∗p <0.05,∗p <0.1.从回归1的结果来看,20个国家20年间共400个全样本在加入了时间或国家固定效应的情况下,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F D I 对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影响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中国对贸易国的当年外资实际使用量每上升1%,则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就增加85.24%,F D I 实际金额的使用量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有明显促进的作用,起到了显著为正的影响.与预期结果一致,假设1成立.两国的G D P 差距(l n D G D P )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验证,符号同样和预期相一致,说明中国和贸易国之间的市场规模的差异与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显著抑制的作用.在分别加入时间固定效应或国家固定效应后,我们发现结果仍显著为负,即假设2成立.在同时加入国家和时间固定效应的情况下,两国相邻会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即相邻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更可能发生,在仅加入国家的固定效应后结果仍不变且显著为正.对于两国是否签订了区域自由贸易协定(X ),表中可以看出加入时间和国家的固定效应后结果显著为负,两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对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抑制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即假设三不成立.5㊀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利用1998-2017年贸易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和主要贸易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整体处于较低状态,外国直接投资(F D I )可以显著提高与中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发达国家对中国F D I 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尤为明显;从其他影响因素来看,市场规模的差异均对产业内贸易起到显著抑制的作用,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也是同样显著为负,对于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发达国家和我国越近则越会对产业内贸易产生负向影响,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则相反.基于上述结论,我国应充分利用外资,合理引导F D I 在我国的发展㊁在我国市场内部的积极作用.合理引导发达国家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同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要有开放的姿态,积极探索使得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行业的投资;我国仍应不断努力扩大市场规模,减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改善经济市场,对于地理距离较小的发展中经济体,我们应积极增进贸易往来.参考文献[1]L i n d e r ,S .A nE s s a y o nT r a d e a n dT r a n s po r t a -t i o n [M ].S t o c k Gh o l m :U p s a l a ,1961.[2]G e h r e l sF .A nE s s a y onT r a d e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B o o k )[J ].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 ,1962,52(3):622.[3]H e l pm a n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r a d e i n t h eP r e s e n c eo fP r o d u c tD i f Gf e r e n t i a t i o n ,E c o n o m i e so fS c a l ea n d M o n o p o l i s t i c ㊁C o m p e t i t i o n [J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e s ,1981,(11).[4]G r e e n a w a y D ,H i n eR ,M i l n e rC .V e r t i c a l a n dH o r i z o n t a l I n t r a -i n d u s t r y T r a d e :aC r o s s I n d u s t r y A n a l y s i s f o r t h eU n i t e d K i n gGd o m [J ].T h eE c o n o m i c J o u r n a l ,1995,(126):1505G1518.[5]F o n t a g nE L .F r e u d e n b e r g M.I n t r a -i n d u s t r y Tr a d e :M e t h o d o Gl o gi c a l I s s u e sR e c o n s i d e r e d [C ].C E P I I P a r i s ,1997.[6]K r u g m a n ,P .I n-10000t r a-I n d u s t r y S pe c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8000G a i n sf r o m T r a d e [J ].J o u r n a l o f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1981,(89):959G97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史进中国属于外向型经济,所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极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种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该国的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并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

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攀升,2003年更高达60.2%,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及经济增长经受了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次危机中,许多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几乎濒临破产。

一些国家则通过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贸易政策及经济政策来拯救其处于困境中的经济。

鉴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国诸多经济学者和人士,还有经济地理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经济与社会影响、经济环境及影响因素、结构与要素、制度和法律及政策、战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为中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战略依据。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研究“贸易是增长的发动机”。

如何通过贸易实现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理论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平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趋势也是一致的。

因此,欲使我国经济今后能实现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勿先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以目前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探讨出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理论模型。

刘亚晶、罗威的《中国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文,从贸易政策的供需角度阐明了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当代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中两个影响较为广泛的模型:“中间投票人模型”和“出售的保护政策模型”。

并在以上两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了Branstetter & Feenstra(2002)针对中国独特的国情所设计的中国的对外经济的贸易政治经济学模型,并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的检验。

最后得出结论,从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5年间,中国政府在制订对外经贸政策时较大比重地考虑国有企业的利益,对消费者的福利的改善较为忽视,至少是采取放任的态度。

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今后在制定对外经贸政策时更加重视改善消费者的福利方面的问题。

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几轮多边谈判,保护性关税的税率已经降低,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变化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国际贸易中与通关程序相关的交易成本的重要性相对提升,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对贸易便利化的热情和兴趣。

万宁的《贸易便利化利益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从贸易便利化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了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及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的启示:第一,积极投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便利化多边谈判;第二,认真分析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状况;第三,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我国的贸易便利化进程。

农产品贸易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在很多品种农产品失去了原来的优势,严重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

杨睿、刘德江、朱雯、朱震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一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自1978年以来农产品的RCA(表示了一国出口结构与OECD出口结构的比值)的变化特征:中国农业在1978年——1990年具有次强比较优势;1991年——1996年具有中等比较优势;1996年以后只具有较弱比较优势。

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总体特征。

最后,还分析了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为我国今后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一般均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的模式和贸易的福利效果,却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明显问题,即贸易流量问题。

引力模型无疑为解释双边贸易流向和流量问题提供了最有力的分析工具。

盛斌、廖明忠的《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一文,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析形成此种出口模式的原因,以期为提高我国贸易绩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依据。

在我国经济整体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国内各个地区的差异尤其是东部和中西部间的差距逐渐扩大,而且表现在生产、消费、贸易等多个方面。

这种差异是在中国快速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黄玖立所著的《对外贸易、地理优势与中国的地区差异》一书,运用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在中国地区差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书中首先利用包含结构转换的两国三地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贸易开放度对国内地区差异的影响。

其次,考虑到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流量的关系,又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开放度。

再次,基于“五普”数据实证检验了劳动力跨区域迁移和对外贸易的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

随后,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考察和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产业布局及产业增长特征,并在区域特征和产业特征交互作用模型中分析影响中国产业布局的因素,而且尤其关注对外贸易中的地理优势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

最后,分析了出口和地区市场规模对产业增长的作用。

与以往这方面的研究相比,本书更加强调规模经济在地区差异中的作用且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框架。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贸易通过分工、比较优势、拉动生产、促进竞争、技术改进等方式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并在一定程度是改变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进而影响其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

陈柳钦、张谊浩的《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 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

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孙秀平在《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观察和评价》一文中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着重分析指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及其原因并提出其修正原则。

外贸依存度一般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或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虽然它有不合理之处,但却被经常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上升至60.8%。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有着自己的特征。

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一文,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

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均从不同角度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能力。

而国民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工人的工资也将得到提高。

此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

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贸易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Helpman和Coe(1995)证实了这一效应。

而技术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有利于工资的上升。

目前,关于国际贸易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关于国际贸易对某个产业的影响研究并不多。

王铂的《中国对外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从工业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先基于S—S定理和放大效应等贸易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再通过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包括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固定与随机效应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等。

最后得出结论:国际贸易能够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在工业部门中,工资对贸易变化的弹性为62.2%。

这证实了,贸易有利于工人工资的提高,同时也证实了S—S定理和Jones (1965)的放大效应在中国的实用性。

贸易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即对外贸易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是福利提高的“加速器”。

从近年来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引擎”。

但深入分析体现中国贸易利益的关键数据,可以发现存在出口结构低级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增加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大、加工贸易增值链较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的有效提高,使得经济在长期发展中有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刘志永的《对外贸易在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从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机而择的贸易战略;第二,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第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