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无锡(今属江苏)人。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题画作诗亦常用此号。元大德五年(1301)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又据李润恒先生等人考证其生年应为1306年。)倪瓒一生由锦衣玉食到浪迹湖山。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父早丧.弟兄三人。长兄倪昭奎字文光,为当时道教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衣食丰足,是为一等“富贵闲人”。出身如此,倪瓒志趣迥异于常人。他孤高自赏,无意于仕途经济,而沉溺诗文书画。他不愿承家道,治家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洁癖为世所闻。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后兄亡,倪瓒当家,其时天下太平,倪瓒便将家财散于亲故,人皆怪之。他又不善理财,大兴土木,修建“清閟阁”,尽藏古玩字画,以致家道中落。不久兵乱,富家遭劫,而倪瓒得以幸免。然家境败落,苛捐盘剥下,只得一走了之。一页扁舟泛于太湖,隐逸山林,避世独立,一心好道,至去世前才归故里。倪瓒一生遭际,以及其独特的家庭背景与文化背景,直接造就了他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画风。

倪瓒画学董巨,又宗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用笔变中锋为侧锋,以枯笔干墨写画山石,创出渴笔淡墨横向斜皴的“折带皴“法,画法疏简,格调自然。作品多以太湖山水为本,构图多为一河两岸,形成其独特的“三段式”山水画章法。惜墨如金,不作重山复林,干笔皴擦多于渲染,绝少设色,更几乎不画人。极空灵萧疏之至,气质冷傲孤寂。论画主张由主观出发,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自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但其“不似”,乃是在极“似”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方入一新境界。其主要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容膝斋图》、《江亭山色图》[1]、《雨后空林图》、《松林亭子图》、《江岸望山图》,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虞山林壑图》、《秋林野兴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水竹居图》,上海博物馆藏《六君子图》[2]、《渔庄秋霁图》、《溪山图》等。又著有《云林诗集》、《清闷阁集》。另外,倪瓒工书法,擅楷书,古淡秀雅,得魏晋人风致,诗画相辅相得,然而极少落印盖章。

倪瓒的画于其生前并不被人重视,直至明初,才明珠得识,声价渐高。“江南人家以有无云林画为其清浊”,成为一种时尚。

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画史将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被当代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倪瓒之画风,对后世影响深远。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吴仲圭

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清一峰道人赞其“元代高士之中,首推倪黄”,可见其享誉之高,一时无二。

画作背景:

根据画作上的题字、款识以及相关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这幅作品的身世沉浮。

款识云:“壬子岁七月五日云林写。”又题云:“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年华。金梭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抖。叠查清谈霏玉屑,萧萧白发岸乌纱。而今不二韩康价,市上悬壶未足夸。甲寅三月四日,栗轩翁复携此图来索谬诗,赠寄仁仲医师,且锡山予之故乡也,容膝斋则仁仲燕居之所。他日将归故乡,登斯斋,持厄酒,展斯图,为仁仲寿,当遂吾志也。云林子识。”

右上有“长白索氏珍藏图书”一印,右下有“阿尔喜普之印”、“东平”二印。左下有“友古轩珍赏”、“高阳李霹坦园氏图书”二印。诗塘邵宝记云:“此非容膝斋图也,图而寄诸容膝斋者也。斋以诗画重,诗画以人重,后之人以前人重。失而戚然,得而欣然,固其情哉。二泉山人邵宝,为复轩翁书于容春堂。甲戍十月八日。”前有“友古轩”一印。左边幅也有:“园索氏收藏书画”、“御赐忠孝堂长白山索氏珍藏”二印。

壬子年(公元1372年)至甲寅年(公元1374年)三月四日,《容膝斋图》由巢轩翁收藏两年,请倪攒题诗后赠无锡潘仁仲医师。甲寅年(公元1374年)至甲戍年(公元巧14年)十月八日,《容膝斋图》在潘氏后人手中存140年。这一点从《石渠宝岌》所记以及邵宝(时任江西提学使,南礼部尚书)在容春堂为潘仁仲后人潘复轩题写《容膝斋图》图识可确定。

按一般首先在画作的左下方用印的习惯判断,再考虑时间上的因素,“友古轩”和李雳(时任太子太师,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应是除潘氏后人以外,较早收藏《容膝斋图》的。

至于画作右下方“阿尔喜普之印”、“东平”二印,按字面理解,应属满族姓氏。从收藏时间和次序上说,倾向于在李雳之后、索氏之前。

从“长白索氏珍藏图书”一印和“御赐忠孝堂长白山索氏珍藏”的印记,以及杨仁恺先生考证的资料看,由于索氏一族(索尼,一等公;其子索额图,太子太傅,领侍卫内大臣)为清廷屡立大功,《容膝斋图》有可能作为奖赏由清廷御赐其家。有可能的是,李雳与索氏父子同殿称臣,共事康熙,李露将画进贡给清廷,又由清廷御赐给索氏。另从“园索氏收藏书画”一印之记载考虑,李雳(坦园)因

某种原因,直接转馈索氏,亦有可能。索额图于公元1703年因贪默获罪致死,其收藏名画必在抄没家产之列,《容膝斋图》从索氏族人手中回到宫中也就顺理成章了。《容膝斋图》在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编成的《石渠宝岌》初编中有详细记载,说明该画轴在此之前早在宫中,在康熙当政时(公元1723年)就已归宫廷亦有可能。

由此,《容膝斋图》进宫后的经历可基本推断为::经乾隆(公元1736年一公元1795年)“御览”,加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二玺,列《石渠宝岌》中画轴上等,另加盖“石渠宝岌”、“养心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四印,存于养心殿。经嘉庆(公元1796年一公元1820年)“御览”,加盖“嘉庆御览之宝”玺。宣统(公元1909年一公元19H年)退位出宫前(公元1924年),清理登记时,加盖“宣统御览之宝”玺。清朝推翻后,《容膝斋图》逃过溥仪等制造的“国宝大劫难”,随北京故宫的其他国宝一起被辗转运至台北,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画作赏析:

《容膝斋图》是倪瓒晚年的精品。图为水墨纸本,纵74.2厘米,横35.4厘米,作于去世前两年,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寥寥笔墨而得冲淡平和之境,堪称“逸品”。

《容膝斋图》与《中国绘画史图录》所载倪攒的12幅作品相比,画风一致,但由于《容膝斋图》是倪攒的绝笔之作,其个性与技巧更为突出。在笔墨上,《容膝斋图》专用侧锋转折笔,画出折带效果,笔法秀峭; “墨分五彩”,而又“惜墨如金”。在结构上,景色平远,是典型的“三段式”布景。近坡之上,杂树三两,茅亭一座,中间留白作湖水,另有远山一带,也不着色,景象天然,将作者寂静忘世、疏远平和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画以疏淡之笔,写无穷之胸襟,全为“有我之境”而云林先生之题字,较之壮年时更苍浑天然,诗画相成,于布局、意境等更添精神。

笔墨

山水画由唐至宋,有两大主要风格。重构成者,重峦叠嶂,取雄奇伟岸之势;重韵味者,抹云度岚,求淹然百媚。入元之后,文人画家一变古法,更追求笔墨情致。元代四大画家中,与王蒙的“繁”、“密”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逸笔草草”的倪瓒。倪云林认为“草草而成”者、“率意为之”的作品可得“意”、“韵”。“余尝见常粲《佛因地图》,山林木石,皆草草而成,迥有出尘之格,而意态毕备。及见高仲器郎中家张符《水牛图》,枯柳岸石,亦率意为之,韵亦殊胜。石室先生(文同)、东坡居士所作树石,政得此也。”“夫画贵在劲而不枯,简而韵胜,先造乎天趣,然后应之于笔端”。元画将宋画森严的法度,以灵秀之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