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用户驻地网通信设施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信集团企业标准
用户驻地网通信设施设计规范
DXJS1014-2006
主管部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网络发展部
批准部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施行日期:2007年1月15日
2006年北京
目 录
1总则 (3)
2术语 (4)
3 驻地网接入机房设计 (6)
3.1驻地网接入机房的设置 (6)
3.2驻地网机房的选址原则 (6)
3.3土建及防火要求 (7)
3.4机房环境要求 (7)
3.5供电系统要求 (8)
3.6电源设备配置原则 (8)
3.7电源线选择及布放 (9)
3.8防雷接地方式及要求 (9)
3.9驻地网机房的平面布置 (10)
3.10机房布线要求 (11)
3.11机房面积核算方法 (11)
4 驻地网通信管道设计 (13)
4.1驻地网通信管道建设原则 (13)
4.2管孔内径及容量的设计 (14)
4.3管道建设 (14)
5 驻地网通信线路设计 (15)
5.1驻地网电缆设计 (15)
5.2铜缆类型的选择 (16)
5.3交接配线 (17)
5.4小区配线 (19)
6 驻地网用户引入线设计 (20)
6.1驻地网用户引入线设计原则 (20)
6.2驻地网用户引入线路系统设计 (20)
7 驻地网建筑内通信管网 (22)
8 驻地网光缆设计 (24)
8.1一般原则 (24)
8.2光缆线路设计 (24)
8.3管道光缆线路 (26)
8.4架空光缆线路 (26)
9光(电)缆线路的防护 (28)
附录A 蓄电池容量配置及铅酸蓄电池的总容量计算公式 (30)
附录B 驻地网机房最小净面积的核算 (31)
附录C 各种主要型号电缆的使用场合及交接箱最佳容量参考表 (32)
附录D 光(电)缆与其它管线的最小净距表 (34)
附录E 高层、小高层住宅竖井内桥架、楼板孔洞、预埋钢管群参考配置35附录F 光纤物理网的层次结构及组网原则 (36)
附录G 接入层光缆覆盖示意图 (38)
附录H 主干光缆“树型+公共纤”的环型结构 (39)
附录I 接入光缆几种敷设方式的对比 (40)
附录J 本规范用词说明 (42)
1.0.1《中国电信驻地网通信设施设计规范》(简称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及郊区的驻地网通信设施的工程设计,扩建、改建等其它驻地网工程,也可参照执行。

1.0.2 工程设计必须贯彻国家的通信行业发展和技术经济政策,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

执行国家防空、抗震、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

1.0.3 工程设计应与城市规划、通信发展规划和通信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近期建设方案应与远期发展规划相结合。

因地制宜,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前瞻性、相对稳定性,力求在经济上达到效益最大化,在技术上符合整体通信网络的发展需求和方向。

1.0.4 驻地网的通信配套设施和管线的建设,应尽量与住宅小区及建筑群的建设同步进行。

1.0.5 驻地网通信配套工程应根据建筑的类型、功能、环境条件和近、远期用户需求等,进行通信设施和管线的设计。

设计必须保证通信质量和安全,考虑施工和维护方便,做到技术先进、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

1.0.6 工程设计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现有业务需求,采用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相结合的方式。

1.0.7 工程设计应面向用户,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考虑市场竞争因素,注意分析比较用户铜缆和光纤接入网之间的建设成本及宽带升速的要求。

在投资相当的情况下,使光纤尽量靠近用户,缩短用户铜缆接入距离,把握光进铜退的节奏。

1.0.8 工程设计必须保证通信网整体通信质量,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合实际,安全可靠。

应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工程造价。

1.0.9工程设计中应选用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

2.0.1 驻地网 CPN 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
位于用户驻地内的,通过UNI接口与接入网相连的专用网络。

是指从用户驻地业务集中点到用户终端之间的相关网络设施,具有固定地理范围的业务区域以及一定数量的用户群等特征。

它可以是一个居民小区、楼盘、工业园区、也可以是一栋或相邻多栋楼宇。

2.0.2 网络接口 UNI user network interface
驻地网与接入网之间的接口。

2.0.3 驻地网接入机房
驻地网范围内用于安装驻地网通信设备的建筑。

是驻地网的中心,是驻地网的业务集中点,是驻地网管道、线缆的起始点。

2.0.4 用户驻地网管道
是指建筑在驻地网区域范围内的管道。

具体指从业务集中点到各楼宇之间的管道,以及业务集中点与原有公用管道网进行衔接的专用通信管道。

2.0.5 用户驻地网电缆
是指用户驻地区域内从业务集中点到用户终端之间的主干、配线电缆,以及从驻地网外部进入驻地网区域的专用主干、配线电缆。

2.0.6 用户驻地网楼内布线
驻地网楼内布线系统是指驻地网范围内从分线盒或综合布线箱到用户接口之间的线路设施及用户端接线单元。

2.0.7 交接设备
用于连接主干电缆和配线电缆的设备,可以是室外型的交接箱;也可以是设置在建筑物内交接间的设备。

2.0.8 交接配线
主干电缆经过交接设备再接到分线设备的一种配线方式。

2.0.9 直接配线
电缆不经过交接设备,线对间不复接,直接接到分线设备的一种配线方式。

2.0.10 楼层配线箱
设置在建筑物楼层,具有电缆、光缆成端及分配功能的分线设备。

2.0.11 引上管
地下通信管道的人(手)孔至地上建筑物外墙、电杆或室外设备箱间的管道。

2.0.12 进楼管
地下通信管道的人(手)孔与建筑物内分线设备之间的地下连接管道。

2.0.13 横向埋地管
多层住宅相邻单元之间的连接管道。

2.0.14 竖向暗配管
楼层配线箱之间的上下连接管道。

2.0.15 水平暗配管
楼层配线箱或竖井与配线箱之间的暗管以及配线箱与信息插座之间的暗管。

3 驻地网接入机房设计
3.1 驻地网接入机房的设置
3.1.1用户业务需求是驻地网机房建设的前提条件,按需定制是机房设置的原则。

3.1.2驻地网机房建设应从投资效益出发,对于不同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

1.城区宜采取购置或自建方式;
2.住宅小区应加强与开发商沟通,按需定制机房位置和空间,适度兼顾远期业务发展
需求;
3.城郊在投资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以自建或购置为主;
4.对于租用机房,在租用年限以及租用合同上应尽量确保机房可长期稳定的使用;
5.对于短期内无法确定发展情况的开发区可考虑以简易式或移动式机房解决。

3.1.3接入机房的设置应根据业务发展以及网络演进有前瞻性考虑,应结合宽带提速对铜缆的要求、光缆网布局以及综合接入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3.2 驻地网机房的选址原则
3.2.1 站址选择应兼顾光缆和用户线路、管道敷设的便利,具备外市电引入条件,便于今后业务发展和形象宣传,并保证各方面安全。

3.2.2 站址应有安全的环境,不应选择在生产及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建筑物和堆积场附近。

3.2.3 站址应有较安静的环境,不宜选在城市广场、闹市地带、影剧院、汽车停车场或火车站以及发生较大震动和较强噪声的工业企业附近。

3.2.4 站址应有较好的卫生环境,不宜选择在生产过程中散发有害气体,较多烟雾、粉尘、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餐饮店附近。

3.2.5 站址选择时应考虑邻近高压电站、电气化铁道、广播电视、雷达、无线电发射台等干扰源的影响。

3.2.6 驻地网接入机房不应选择在易受洪水淹灌的地区。

如无法避开时,可选在基地高程高于要求的计算洪水水位0.5m以上的地方。

3.2.7 机房选择应满足工艺要求,并从建筑构造、层高、内部交通、楼面荷载等方面为远期生产房间的扩充与调整创造条件。

机房宜采用矩形平面,不宜采用圆、三角形等不利于设备布置的机房平面,以提高建筑面积的有效利用率。

3.2.8 选用机房时应尽量选择底层的房子,并且尽量选择属于小区、建筑群公共建筑部分的房屋,以便于日常维护的便利。

3.3 土建及防火要求
3.3.1 接入机房的耐火等级不得低于二级防火标准。

3.3.2 防震要求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按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规定进行抗震设防。

3.3.3 新建接入机房梁下净高不应低于2.8m;对于购置或者租用的机房,净高可以适当降低,但净高不宜低于2.6m。

3.3.4 地面荷载不低于
4.5kN/m2 ,如达不到要求,应进行加固处理。

3.3.5 所有的电缆孔洞及管井应采用相同耐火等级的不燃材料堵严密封,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机房墙体的耐火等级。

3.3.6 接入机房不宜设置吊顶及铺设活动地板,墙面和顶棚的面层材料应采用光洁、耐磨、耐久、不起尘、防滑、不燃烧、环保的材料。

3.3.7 驻地网接入机房的外门门体应为钢质四防门(防火、防盗、防尘、防噪)。

如机房地势较低,门内应做挡水坝。

3.3.8 地面可采用水泥地面或铺设地砖,平面最远两点的高度偏差应小于0.2%,且最大不得超过30mm。

3.3.9 通信电缆不应与动力馈电线敷设在同一走线孔洞(管井)中。

3.3.10 驻地网机房周围应有畅通的雨水排水系统。

当场地内为无组织排水时,机房场地应高于周围地面的高程,并有不小于0.3%的排水坡度,且应考虑出水的畅通。

3.4 机房环境要求
3.4.1 驻地网接入机房内电磁环境要求
1. 机房内任一点的工频磁场强度应不大于1A/m。

2. 机房内任一点的射频电场强度应不大于3V/m。

3.4.2 机房的温度建议在5-30℃范围、相对湿度在20-85%,并要求机房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出现结露状态。

3.4.3 防尘要求:机房应防止有害气体(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氨等)侵入,应采取密封和防尘措施。

灰尘粒子浓度要求 表3.4-1
灰尘粒子最大直径 0.5μm 5μm 灰尘粒子浓度(粒子数/m3) ≤1.8 X 107≤3 X 105
3.4.4 机房应设置一般照明,其水平照度不应低于200lx。

可根据需要设置应急照明。

3.5 供电系统要求
3.5.1 市电引入要求:有一路可靠市电引入,市电类型建议在三类以上。

3.5.2 低压交流供电系统应采用三相五线制和单相三线制供电。

直流供电系统应采用-48V 供电。

3.5.3 交流电源质量要求:
1.供电电压: 单相220V/三相380 V电压,波动范围-15%~+10%。

2.供电频率: 50 Hz ±5%
3.5.4 机房外市电引入电缆应采用直埋方式敷设,应采用有外护层的阻燃型钢带铠装铜芯电力电缆。

电缆的钢带护层应两端就近接地,做接地处理的剥开处应实施防锈蚀处理。

电缆埋深应在当地标准冻深线以下,且不应小于0.7m。

3.5.5 机房内的市电引入电缆宜采用钢板槽道或走线架等方式敷设。

3.5.6 机房应设置局所总交流配电柜(箱),通信设备用电与空调照明设备用电应由不同开关馈出。

如使用交流配电箱,应考虑墙挂位置,不宜采用暗装箱。

3.5.7 机房内应设置10A单相两极和单相三极组合电源插座。

每侧墙面设置的电源插座数量不少于1组,其电源不应与照明电源同一回路。

电源插座应嵌墙安装,高度距地坪300mm,开关距地1400mm。

机房开关、电源插座均要求暗管穿线方式,并要求避开各类线缆。

3.6 电源设备配置原则
3.6.1直流电源系统蓄电池组放电时间核算应综合考虑准备时间、行程时间、故障排除时间以及市电质量、油机保障等因素,宜按如下要求进行配置:
1.重要接入点(如大、中型接入机房)有自启动固定油机的可按2~4小时放电时间配置,有非自启动固定油机的可按3~6小时放电时间配置,无固定油机的可按6~12小时放电时间配置;
2.一般接入点(小型模块局及接入网)可按8~12小时放电时间配置;
3.6.2 油机配置原则:
1.重要接入点(如大、中型接入局)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固定油机;
2.根据市电供电状况、蓄电池组配置情况,有条件的接入网点可按照8:1~20:1的比例分区域配置5kW左右便携式发电机组,其中规模较大的和重要站点可设置5~15kW 固定式柴油发电机组;
3.固定式机组不应采用汽油发电机组;新购机组应采用柴油发电机组;
4.设置固定式柴油发电机时,应落实配套的“降噪音”措施,以免出现“扰民”等纠纷。

3.6.3 直流系统的蓄电池一般设置两组并联。

不同厂家、不同容量、不同型号的蓄电池组
严禁并联使用,不同时期的蓄电池并联使用时其投产使用年限相差应不大于1年,不同使用年限的蓄电池不宜单体串联使用。

3.6.4 蓄电池总容量按规定配置,铅酸蓄电池的总容量计算详见附录A。

3.6.5 整流器的容量及数量应按下列要求配置: 采用高频开关型整流器的局(站),应按n+1冗余方式配置整流器,其中n只主用,n≤10时,1只备用;n>10时,每10只备用1只。

主用整流器的总容量应按负荷电流和电池的均充电流(10小时率充电电流)(无人站除外)之和确定。

3.7 电源线选择及布放
3.7.1高压柜出线、低压配电设备的交流进线导线截面宜按变压器容量计算;低压配电屏的出线截面应按被供负荷的容量计算。

3.7.2 自备发电机组的输出导线,应按其输出容量选择导线截面。

3.7.3选取直流放电回路的导线时,直流放电回路全程压降不应大于3V(-48V电源)。

3.7.4 采用电源馈线的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
1.油机输出、电力室的开关电源输入及输出交流线中性线应采用与相线相等截面的导线;其他交流中性线截面应不小于相线截面的一半;
2.保护地线(PE)最小截面需满足表
3.7-1的要求:
保护地线(PE)最小截面表 表3.7-1
相线截面(mm2) PE线截面(mm2)
S≤16 S
16<S≤35 16
S>35 ≥S/2
3.直流电源馈线应按远期负荷确定。

当近期负荷与远期负荷相差悬殊时,可按分期敷设的方式确定,设计时应考虑将来扩装的条件;
4.接地导线和处于盐雾腐蚀环境下的馈电线应采用铜芯导线;
5.机房内的导线均应采用阻燃型电缆;
6.机房内的导线宜采用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绝缘护套软电缆。

3.7.5 机房内空调、照明、插座等布线宜选用铜芯塑料绝缘导线暗管敷设。

通信设备用电力线缆应采用上走线方式。

3.8 防雷接地方式及要求
3.8.1新建机房应采用联合接地。

3.8.2机房的防雷、接地、雷电过电保护设计应符合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3.9 驻地网机房的平面布置
3.9.1设备的布局对机房面积的有效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利用平面的一般要求如下:
1.机房平面布置应一次性规划;
2.设备机柜的厚度应一致;
3.机房面积在15m2以下的宜采用单面壁挂式MDF;
4.蓄电池宜采用单列沿墙放置;
5.尽量采用壁挂式设备(如小型的开关电源、ODF等);
6.MDF宜放置在近门区域,语音及宽带设备靠近MDF;蓄电池宜放置在离门最远区域;开关电源靠近蓄电池放置;
7.线缆应采用上走线方式敷设;
8.机房内设备排列间距,可参照表3.9-1的要求设计;
机房内设备排列要求 表3.9-1
序号 走道位置 尺寸要求(m)
1 设备机列列端主要维护通道要求 ≥0.8
2 设备机列列端次要维护通道要求 ≥0.6
3 设备面对背的间距 ≥0.6
4 设备面对墙的间距 ≥0.7
5 设备侧面对墙的间距 ≥0.1
3.9.2 壁挂交流配电箱宜设置在进门处或电力电缆引入处,其下沿距地1400mm。

3.9.3 开关电源宜放置在靠近蓄电池处,其前后维护空间宽度最小为600mm,壁挂式开关电源其下沿距地为1400mm。

3.9.4 蓄电池一般放置在机房里面靠墙贴梁处,叠放方式以2层为主,若为租用机房,负荷达不到相关要求,可以单层叠放,且须由建筑结构师进行楼面荷载实际计算,并进行局部加固。

3.9.5 不设固定油机的驻地网机房,应在机房内便于移动备用发电机驳接处设置备用电源转接盒。

3.9.6 空调出风口尽量平行于机列方向,若安装壁挂式空调,其位置其下沿距地2200mm
以上。

3.9.7 驻地网机房一般不设专门进线室,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地槽、架空等方式,并采用防火、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

3.10 机房布线要求
3.10.1 机房应充分考虑设置各种电缆、光缆进、出机房场地的走线通道。

对于层高满足设备安装工艺要求的局所,分上、下二层走线架,底层用于布放设备架间电缆和通信电缆,上层用于布放电源线和地线;对于层高不满足设备安装工艺要求的局所,可统一采用单层走线架,但不同类型的缆线应分开布放。

3.10.2 机房内每条电缆或电线应保持完整,不应有中间接头。

3.10.3 电源线与信号线不应直接在同一层走线架上或同一槽道内布放;若走线架只有一层,其信号线和电源线可布放在同一层,其中间可以用隔断分开,或二者距离相距300mm 以上。

3.10.4 通信设备不应采用电源插座配电,尤其不应采用多级插座串联方式。

开放式机架的电源插座上级应采用断路器类开关保护,插座应在机架侧面明显位置安装。

3.10.5 走线架应采用开放式爬梯结构,所有走线架的排列应与机房总体布局一致,主走线架和列走线架线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结构,统一规格标准。

3.10.6 为了保证光跳线的安全,驻地网接入机房内宜设光纤专用槽道,对于无专用槽道的应采用专用光纤子槽道,即在走线架中间分割出一个小槽道区域专门布放光纤。

3.10.7 走线架应对墙、或对地、或对顶棚进行可靠加固,根据布放电缆数量和走线架的承载力不同,加固间距1.0~1.8m。

3.11 机房面积核算方法
3.11.1 驻地网的覆盖范围是驻地网的基础组成部分,其规划工作主要包括覆盖区域划分和容量确定,可依据铜缆交接区的划分将一个或若干个铜缆交接区作为一个驻地网的覆盖区域。

覆盖区域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结合用户密度与原有线路设备的合理利用率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就近的用户划在一个覆盖区域里;
2.覆盖区域的边界应以河流、湖泊、铁路、公路干线、城市主要街道、公园、高压走廊及其它妨碍线路穿行的大型障碍物为界线力求整齐;
3.覆盖区域划分要以近期为主兼顾远期发展,服务面积不宜过大,应符合宽带覆盖的相关要求;
4 驻地网通信管道设计
4.1 驻地网通信管道建设原则
4.1.1 应按照驻地内道路和建筑物的规划进行设计和施工。

4.1.2 尽可能与道路建设进度同步进行,以减少不必要的迁改和路面修复费用。

4.1.3 用户驻地内的管道走向应以接入机房为中心呈树型或星型分布。

其路由及位置的选择顺序依次为:绿化带、人行道、慢车道。

4.1.4 驻地网通信管道的建设应结合区域总体规划一次建设,并考虑一定的预留量。

4.1.5 驻地网通信管道宜有两个方向与公用通信管网相连接。

4.1.6 驻地网通信管道与其它管线及建筑物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4.1-1的规定。

通信管道和其它地下通信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 表4.1-1 其它地下管线及建筑物名称 平行净距(m)交叉净距(m)
300mm以下 0.5
300~500mm 1.0
给水管
500mm以上 1.5
0.15
污水、排水管 1.0[注1] 0.15[注2]
热力管 1.0 0.25
压力≤300kPa(压力≤3kg/cm2) 1.0
煤气管 300kPa<压力≤800 kPa
(3kg/cm2<压力≤8kg/cm2) 2.0
0.3[注3]
电力电缆 35kV以下 0.5 0.5[注4]
35kV及以上 2.0
高压铁塔基础接
地装置边
35kV及以上 >50 ——
地上杆柱 0.5 —— 马路边石边缘 0.5 —— 房屋建筑红线(或基础) 1.0 —— 注1:主干排水管后敷设时,其施工沟边与管道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m。

注2:当管道在排水管下部穿越时,净距不宜小于0.4m。

注3:在交越处2m范围内,煤气管不应有接合装置和附属设备,若无法避免时,管道应作包封2.0m。

注4:如电力电缆加保护管时,净距可减至0.15m。

4.2 管孔内径及容量的设计
4.2.1管道的内径及容量设计可参照集团公司《通信管道工程设计暂行规定(试行)》(编号DXJS1002-2005)中
5.3用户管道章节的相关规定;
4.2.2 进楼管应采用钢管。

进楼管的数量不宜小于表4.2-1中的规定值,管径、管壁厚度宜按表4.2-1的规定确定。

进楼管的数量、管径、管壁厚度 表4.2-1
建筑物类型 管孔数 钢管(外径,mm) 管壁厚度(mm) 1~3层住宅建筑 1~2 32 3
4~7层住宅建筑 1~2 89 4
7层以上住宅建筑 2~6[注1] 89~102 4
注1:用户数在200户以下时,引出电缆管道应至少有2孔;用户数每增加200户,增加1孔。

综合商住楼应再增加2孔。

4.2.3先行建设的建筑物应预埋进楼管,预埋长度应伸出外墙2m,预埋管应以2.5‰~4‰的坡度向室外倾斜。

4.3 管道建设
4.3.1 驻地网管道建设标准可参照集团公司《通信管道工程设计暂行规定(试行)》(编号DXJS1002-2005)中8.3“用户管道宜采用简易管道的方式建设”章节的相关规定;
4.3.2 人(手)孔设置可参照集团公司《通信管道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中7.1.4的相关规定;
4.3.3 人(手)孔程式的选择可参照集团公司《通信管道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中7.2.5的相关规定;
4.3.4 人(手)孔的建筑要求可参照集团公司《通信管道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中7.3.2的相关规定。

5 驻地网通信线路设计
5.1 驻地网电缆设计
5.1.1 驻地网电缆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
1.电缆线路网的规划设计必须以业务预测为基础;准确了解该区域的资源现状;然后根据用户分布情况和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交接区;根据用户性质和距离,确定电缆路由、电缆规格;根据预测用户的多少,确定该交接区的主干、配线的规模。

2.应考虑线路网的整体性,在铜缆资源的清查和区域类型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现有铜缆资源,不断提高主干电缆、配线电缆的利用率。

3.应面向市场,面向用户,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考虑市场竞争因素,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建设模式,降低配线的设计冗余数,提高楼宇、小区用户引入线集中度和调配的灵活性,降低投资风险。

4.应把握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动向。

要按照“光进铜退”思路,严格控制主干电缆的布放,近局区域主干电缆的建设应以资源调配为主,远局区域应以新增接入点为主。

5.应考虑用户需求、建设成本、市政协调等方面因素,主干电缆宜分步建设,配线电缆可一次敷设到位。

6.应以交接区为单元进行覆盖,配线方式应以交接配线为主,辅以直通配线,不宜采用复接配线。

交接配线宜采用一级交接配线。

7.应根据带宽性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驻地网的覆盖范围。

至用户的线缆距离应控制在4km以内。

8.小区通信线路应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9.建设充气电缆时,应同步考虑充气设备及气压监控功能的落实到位。

5.1.2 主干电缆设计,应在5.1.1条各款原则的基础上对用户发展需要的数量、地点和时间进行分析,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如配线方式、路由、对数、芯线递减点、建筑方式等)使主干电缆构成一个可以调度灵活、芯线使用率高、投资节省、便于发展、利于营运维护的网络。

5.1.3 主干电缆建设应根据铜缆服务区规划和实际容量需求,平衡考虑局所、设备、线路投资。

对原有主干的扩容,应结合局所调整,适时做好网络优化。

新建、扩容主干电缆的容量按照3年期预测用户数设计。

主干设计容量=预测用户数+维修备用线对数
主干电缆扩容可参考表5.1-1的扩容临界利用率进行扩容预警
主干电缆扩容临界率参考表 表5.1-1
预测期用户需求量年均增长率 5% 10% 15% 20% 25% 30% 扩容前临界利用率: 86% 82% 78% 75% 72% 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