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
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3程 雅 君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这样认识中医整体观:(1)人体各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人受环境影响。(见刘燕池、郭霞珍主编,第6-9页;刘虹、张宗明、林辉主编,第42-46页)现在编撰的中医教材把整体观归纳为这两点,且作为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之一,而称中医为整体性医学。笔者认为,这种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是很不全面、也不深刻的,因为如果这样理解中医整体观,则其“与西医相比较,并非独有,也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张举正、蔡北源);而且,不仅会造成上述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会丢掉中医整体观的灵魂,直接导致中医面临存亡危机。因此,深入剖析中医整体观是研究中医特色与优势的需要,也是研究中医哲学之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中医整体观主要包括时间整体观、空间整体观和时空整体观三重内涵。
一、时间整体观
中医整体观的“时间整体观”以五运六气为核心内容,用阴阳五行等推演模式将年、月、日、时与道、运、气等相结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将各种时间概念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哲学对“天”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对“天时”的重视。《黄帝内经》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
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
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素问・天元纪大论》)可见,“四时阴阳”、“五运阴阳”是
《黄帝内经》“天地之道”的重要内涵,故云“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素问・六微
旨大论》),而将顺应四时五运称为“谨奉天道”(《素问・天元纪大论》)。事实上,《黄帝内经》几乎处处体现了“以时为道”的基本思想,如认为“因时之序”才能“生气通天”(《素问・生气通天
论》),认为“四气调神”即顺应四时之序而调摄是养生之要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对于脏腑,《黄帝内经》强调“脏气法时”之论(《素问・脏气法时论》);对于发病,《黄帝内经》有“反
此三时,形乃困薄”之说(《素问・生气通天论》);对于治法,《黄帝内经》要求“合人形以法四时
五行而治”(《素问・脏气法时论》)。在中医的其他经典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如《伤寒论》中认为
三阳三阴即“六经”的时序、传变以及辨证施治等,都与时间不可分割;《金匮要略》的总论中,则
用“先后病”作篇名,且设立四时加减法(《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李东垣《脾胃论》专门论述人之脏腑和天之四时五运的关系:“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形于四季
・
95・3
本文为第4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8年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人才基金、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医哲学史”(编号09BZX03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人身形以应九野。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脾胃论・藏气法
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等等。类似的例子,在中医经典中几乎俯拾皆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哲学重“时”、“以时为道”之重要思想。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认为“天时”是“天道”中极重要甚至首重的组成部分。
中医哲学对“天时”的重视,与中国哲学是相通的,或者说来源于中国哲学。《周易》对“时”
的重视,比比皆是:“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传》),“应乎天而时行”(《周易・大有・彖
传》),“随时之义大矣哉”(《周易・随・彖传》),“变通莫大乎四时”(《周易・系辞传上》
),等等。故《易纬》中说:“阴阳律历皆祖于《易》”(《易纬・通卦验》);“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
也”(《周易注卷十・明卦适变通爻》)。王弼对“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注
曰:“阴阳者,言其气;柔刚者,言其形。变化始于气象,而后成形。万物资始乎天,成形乎地,故
天曰阴阳,地曰柔刚也”。(《周易注卷九・周易说卦第九》)王弼首先将“天之道”解释为“阴阳气
象”,而后又进一步阐发其奥旨:“盖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有少阳,有老阳;有少阴,有老阴。少阳之纯于春,为元;老阳之熙于夏,为亨;少阴之敛于秋,为利;老阴之凝于冬,为贞。万物之为元
也,资气而已”。(《周易新讲义卷一・乾元亨利贞》)这就明确诠释了“阴阳气象”的真实内涵是春
夏秋冬四时。
中医整体观的“时间整体”将各种不可见的时间概念普遍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
表现在时间上便是“有序”性。《黄帝内经》云:“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素问・六节藏象论》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同上),说明了“岁”、“时”、“候”、“气”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有序性。这种时间整体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而且为我们顺应时代,选择和把握时机,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因此,“时间整体观”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二、空间整体观
中医整体观的“空间整体观”指的是人、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人境之间都是有机整体。
空间整体观在中医学上可以分为人一体观、人境一体观两大类(也有境一体观,如乡是一个整体,国是一个整体,世界是一个整体,但中医学考察的重点不在于此)。人一体观包括身一体观(或称五脏一体观)、身心一体观、身心灵一体观(或称形神一体观)。《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灵枢・五癃津液
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
),即在形态结构上,中医学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生命活动。可见,就人之“形”而言,中医持“身一体观”。由于以五脏为中心,又可称为五脏一体观。身心一体观的“心”,特指“情志”,即“五志”(怒喜思悲恐)、“七情”(怒喜思悲忧恐惊)。中医认为五志过极可直接导致五脏病变,即“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黄帝内经》云:“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
),即情志失常还可导致人体气机的紊乱。“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
),・06・《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