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2)按音序编排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3)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2、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1)直音。

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

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讲“某某切”。

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二)常用字典辞书介绍1、特点用途(1)以字为侧重点的单音词可查此类。

《说文字典》 9353字《康熙字典》 47000多字《汉语大字典》 56000多字《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华字典》(2)以词为侧重点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文言词:《辞源》《汉语大词典》古白话词:《诗词曲语辞汇释》今白话词《现代汉语词典》2、体例(1)《康熙字典》该书的体例是先音后义。

在到了每个形体之后(有些词有几个形体,即异体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该书罗列了比较重要、韵书对该字的反切音。

(2)《说文解字》这里补充《说文解字》的特点: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简易字典)。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指出句中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指出句中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指出句中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1.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民生二心。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责利之。

子;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

利;名词活用作动词;谋取利益。

3.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使动用法;使……干净。

乱;使动用法;扰乱。

5.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美;意动用法;认为……漂亮。

6.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7.逐之,三周华不注。

周:名词活用为动词;饶圈。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意动用法;认为……漂亮。

私;名词活用作动词;偏爱。

9.晋侯饮赵盾酒。

饮;使动用法;使……饮酒。

10.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使动用法。

使……成为边邑。

1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美;使动用法;使……美。

12.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民生二心。

13.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难;把……当作困难的事。

免;使其君免于灾祸。

14.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贱;认为……低贱。

1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贫;使……贫。

16.晋侯饮赵盾酒。

饮;使……饮酒。

17.从左右,皆肘之。

使立于后。

肘;用肘撞。

18.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之日寤生。

1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

2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2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影墙。

君;名词活用作动词;守君道。

2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

23.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远离。

2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民生二心。

25.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难;意动用法;把……当作困难的事。

免;使动用法;使其君免于灾祸。

26.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贱;意动用法;认为……低贱。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及其活用形式:
1. 动词(动作的词):
-走:走、走了、走向、走出、走来
-读:读、读书、读了、读到、读来
2. 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的词):
-美:美、美丽、美好、美人、美丽的
-大:大、大的、大人、大了、大起来
3.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
-人:人、人们、人的、人家、人们的
-山:山、山上、山下、山水、山的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
-很:很、很美、很大、很好、很远
-忽然:忽然、忽然间、忽然起来、忽然间的、忽然变化
5. 介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词):
-在:在、在里面、在外面、在前面、在后面
-为:为、为了、为人、为什么、为着
6. 连词(连接词语、句子之间关系的词):
-和:和、和他、和平、和谐、和睦
-若:若、若是、若非、若不、若然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汉语中常见词类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的用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古籍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词类活用形式,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更好地掌握。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二、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并带宾语; 2、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 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 即形容词在用如一般动词的同时表示 “使宾语怎么样”。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二、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用如动词 (一)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 •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5、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如动词 (一)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 大楚兴,陈胜王。 • 秋,罢西南夷,城朔方城。 • 擅爵人,赦死罪。 • 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 •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面山而居。 6、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关系,其中必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四、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
啼。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猬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 1、表示比喻,意为“像……一样”。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四、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下脱。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如动词 (二)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 于席也。
• 子房前! •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二、使动用法
• 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主语是宾语施行谓 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谓语动词“使宾语怎 么样”。
➢ 齐使田忌将而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笔记(精华版)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或第三者做什么 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
(史记· 苏秦列传)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意动用法
• 定义
——谓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 意
思。
注意:是主观认为,而非客观事实。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 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 尽心上)
名词用如动词 1
•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他 普通名词
方位名词
名词用如动词 2
• 辨别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 :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 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动宾结构: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
名词用作状语
• “时”
表“当时”: 表“按时”: “时大风雪。” “秋水时至。”
表“时时”、“时常”: “时蒙 卷轴。”
主谓结构:子房前! (史记· 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 3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 “足” 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 公冶长)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 词。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 词。 请句践女女于王。 (国语· 句践灭吴)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通论(十一)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得定义:汉语词类得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得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就是,在古代汉语尤其就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得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得词性与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就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得句法功能,这些功能就是经常得而不就是临时得。

而活用则就是在一定得条件下,在一定得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得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得类型:词类活用主要就是实词得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得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得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与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与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得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得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瞧作什么得意思。

凡就是由意动词构成得句式都就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得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瞧作……”。

二者得区别在于使动用法就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就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得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得鉴别鉴别一个词就是不就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与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得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得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就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得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得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得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就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就是并列关系,也不就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就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通论(十一)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如“秦师遂东”。

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

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

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是使远人来)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

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

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C、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古代汉语--10词类活用(1)

古代汉语--10词类活用(1)
第十节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的定义: 词语在句子中临时改变词性 或语法功能。词类活用与兼类 不同,兼类是经常性的、固定 的,而词类活用是临时性的。
词类活用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读shÍ ;后 “食”为动词,读shÌ 。“食”兼 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 词兼类。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属 于词的活用。活用时该词的语法功 能或词汇意义有所改变。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 陈涉起义》 ——“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 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史记 项羽本纪)----治海内, 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 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饵, 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痢。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 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 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

年 晋 宴 樊 词名 动 般名 ) 灵 ) 增 用词 用 动词 公 数 作用 法 词的 不 目 一做 以 名活 君 项 般一 及 词用 。 王 动般 作 的包 ( 。 词动 状 意括 左 ( :词 语 动名 。 。 用词 传 史 普 记 法用 宣 通 和作 公 鸿 名 使一 二 门 , ·







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韩 非子· 五蠹) 令尹------卒使上官大夫短屈 原于顷襄王。(史记· 屈原 列传)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 良。(史记· 项羽本纪)
形容词的活用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 (庄子· 齐物论) 是以君子远庖厨。(孟 子· 梁惠王上)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 心舆?(同上)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王力《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名词得活用及其判断一、名词得活用名词得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 名词得使动用法(1) 什么就是“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用作谓语得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得意思,也就就是说,用动宾结构得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得内容。

这儿所讲得“用作谓语得动词”,既包括常规得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得名词、形容词。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得“将”本就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就是使动用法,其含义就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得就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得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

(2) 一般名词得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与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名词得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表示得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得这个名词所表示得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得意思。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使我为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3) 专有名词得使动用法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就是欲臣妾我也,就是欲刘豫我也!”“刘豫”就是人名,此人就是南宋时期得济南知府。

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

她在位八年(1130—1137),为虎作伥,屡次配合金兵攻打南宋,都遭失败。

后来被金所废,并被金将完颜兀术所俘。

“刘豫我”就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得傀儡皇帝”得意思。

又如:《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

《左传》中得这句话,就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她而用剑尖朝着她得养马人说得,意思就是:“您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您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之。”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 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 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 用。
“止子路宿。”——“止”是留止的意 止子路宿。 止子路宿 止 本是不及物动词。 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 子路” 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 活 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 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 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 ),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 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 救活他)的意思。 活”(救活他)的意思。
一般用法
一、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 嫂曰: 嫂曰 ’”——“多”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 金。’” 多 本为形容词, 上了宾语“ 意思是拥有很多。 上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已经活 用为一般动词。 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善”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 善 本为形容词, 张良” 意思是与……友善(友好)。也 友善( )。也 “张良”,意思是与 友善 友好)。 已经活用为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 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 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以动宾 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 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
主要内容: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 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区别,重点 介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活用,并 介绍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
教学要求: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 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结合精读文选的实际句例,加以解释, 并做到准确今译。
内容安排
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用(使动、意动、为动) 名词作状语
(一)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七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公
输)不可谓知类——这不可以叫做推理。
(一)形容词活用如名词
序·节士》)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柳宗元)
现代汉语在成语、方言、俗语中还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粉身碎骨 左右局势 汗牛充栋 铁了心
名词的活用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即“以之为……”,公式是: n+o→以o为n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糓梁·僖八)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7.特指代词“者”前,“所”後的名词用如动 词。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 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31年) 赵王之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
策·赵策)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活用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只不过现代汉语的使动只存在于一些形容词兼 属动词的情况。如“端正党风”,“纯洁组 织”、“丰富生活”等。古代汉语的使动更为 普遍。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如使动。

古代汉语知识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知识一词类活用

第一节词类地活用汉语地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地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地.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地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地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地“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地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地“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地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地现象叫做词类地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地现象,如“铁了心”地“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中地“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词类活用地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地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地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地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古汉语词类活用地现象中,最值得注意地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地现象也很常见.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麼样地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地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為宾语怎麼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麼地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地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地句式.可变换為“以為”或“把看作”.二者地区别在於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地方式有所改变.下面分别加以介绍.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地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地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地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地“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地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地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地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使动用法中地谓语动词有地本来就是动词,有地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地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地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动词地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动词地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地动作或行為.例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地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地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有时侯,不及物动词地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这个“来”是“使远人来”地意思.再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地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系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地意思.荘公窹生,惊薑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功曰:“良医也.”厚為之礼而归之.(左传•晋侯梦大厉)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上)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时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有时宾语被省略,参照前后句即知.如上例.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地情况比较少,但也存在.及物动词本身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做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使动用法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一般动词欲因此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使动用法涉间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一般动词以上两例形式上没有区别.為了区别二者,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做使动地某些及物动词改变读音(破读),但是不是所有地词语都改变读音;改变读音地也不限於使动用法.使动用法还有如下: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饮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轡於扶桑.(屈原《离骚》饮止子路宿,杀鸡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食,见沛公旦日从百餘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从,使跟从,无破读.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现象造成了一些特殊现象.例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為“胜”字用做一般地及物动词,“败”字是使动用法.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单看这一句看不出有使动用法,但如结合上下文就不难知道.这一句不是主语晋侯饮赵盾地酒,而是主语晋侯使宾语赵盾饮酒.“饮”是个及物动词,在这里作使动用法,意为“使……喝”.再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食、见”两个动词原来也是及物动词,此处作使动用,从上下文看,分别是“使之食”“使其二子见”地意思.及物动词地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地一般用法从形式上不容易分辨,必须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形容词地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形容词也常常用作使动,它地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地性质或状态,这样,形容词也带了宾语.例如: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孟子·滕文公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高”是“使……增高”,“尊”是“使……尊贵”,等等.“高、尊、富、正、笃、睦、和、远、轻、苦、劳、空乏、强”等形容词用作使动以后,都带上了宾语,作谓语动词.最后一例地“贫”字也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但是并没带宾语,不过与下文地“不能使之富”相比较,我们能够看出“贫”是“使之贫”地意思,在这里也是使动用法.宣子说,乃轻币.(左传•子產说范宣子轻币)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今媼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是以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於心舆?(同上)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至於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形容词地使动用法在后代诗词中时有所见,增加了诗词地生动性,如王安石地《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绿”在诗句中是“使……变成了绿色”地意思.、名词地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从意思看,是使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地人或事物.例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史记·晋世家》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為专诸所杀)今欲并天下,治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然得而腊(音西)之以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瘺、痢.(柳宗元《捕蛇者说》)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例一“生死”与“肉骨”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长肉”.例二“国”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异姓立国”.例三“王”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我成为王”.用作使动用法地名词有时后面也可以省略宾语.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臣”和“友”是名词活用作使动,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不得而臣也”“不得而友也”两句地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这种省略地宾语,要靠上下文地文意去体会和补足.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以为宾语怎么样”地意思.和使动用法地区别是,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主观上地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如: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孟子·梁惠王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两例中“小”都带了宾语,都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但第一例是“使之变小”,显然是使动用法.第二例“小鲁”“小天下”,不可能是使鲁变小、使天下变小地意思,而是主观上感觉到鲁国变小、天下变小了.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地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地性质或状态,事实上不一定具有这个性质或状态.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甲骨文中有“王吉兹卜”地句子.“吉”是“认為吉利”地意思.例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小国寡民》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今先生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帝壮其节.(后汉书•班超传)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人重之.(韩非子•五蠹)是故明君贵五穀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同一个形容词在句中是使动还是意动用法,常常靠上下文来分辨.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战国•策齐策)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上)例一地“甘、美、安、乐”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意思是“以……为甘、以……为美、以……为安、以……为乐”;例二地三个“美我”是“认为我美,以我为美”;例三中地形容词“少、轻”也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少、认为……轻”.以上各例活用作意动地形容词都带了宾语.形容词用如意动,它后面地成分就是它地宾语.、名词地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看成或当成这个名词所代表地人或事物.例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諼客孟尝君)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例一地两个“夫人”是名词活用作意动,它带上了宾语“之”,意思是“把她看作夫人”;例二地“友”和“子”是名词用作意动,全句地意思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例三地“侣、友”都是这种用法,并且分别和后面地名词构成了动宾结构.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它所表示地“认为”这个意义特点,这样,就可以把它和表示“使令”意义地使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地动宾结构区别开来.[练习一]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地词类活用现象.要求:()说明活用词原有地词性;()说明是哪一类活用;()说明活用后所表示地意义..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土:.(曹操《论吏士行能令》).五日平明,良往,久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原君》).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观巴黎油画记》).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淮南子·兵略》)、当此三行者,而衣弗友,人君弗臣.(《淮南子·汜论训》).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史记·游侠列传》)二、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地名词、形容词,并说明其活用地语法条件.、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国语·鲁语》)、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庄子·应帝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之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三、请说明下列句中用作状语地名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地意义..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臣子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土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史记·刺客列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四、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名词地动词、形容词,并加以翻译.、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三峡》)。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 、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一、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 名词的使动用法(1) 什么是“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

(2)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使我为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3)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

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

他在位八年(1130—1137),为虎作伥,屡次配合金兵攻打南宋,都遭失败。

后来被金所废,并被金将完颜兀术所俘。

“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又如:《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

《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他而用剑尖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古代汉语部分】一汉字一、汉字的形体结构(一)六书(二)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二、汉字形体的演变[1]甲骨文(契文、卜辞、龟甲文学、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大篆[2])、篆文[3]、隶书[4]、楷书(真书、正书)[5]三、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如反——返昏——婚道——导2,异体字: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如裤衣夸3,繁简字:(二)假借字,通假字1,假借字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2,通假字(1)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联系: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2)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A: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

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

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

“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

B: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

(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

(《列子·汤问》)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子房前。

(《史记·留侯世家》)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

“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厌,堵塞。

)《荀子·修身》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通常是使动或意动。

如: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

(《荀子·儒效》)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驻扎)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蚕:养蚕。

)请勾践女女于王。

《国语·勾践灭吴》(女于王:给王当婢妾)商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盐铁论·相刺》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识别: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一般动词和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一般是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带宾语,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要从语言环境即意义上来鉴别。

使动是“使宾语怎样”,是客观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看法或意念。

第二节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荘公窹生,惊姜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功曰:“良医也。

”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晋侯梦大厉》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故远人不服,则修文以来之。

《论语·季氏》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时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有时宾语被省略,参照前后句即知。

如上例。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身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做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如:武丁朝诸侯。

《孟子·公孙丑上》使动用法孟子将朝王。

《孟子·公孙丑下》一般动词欲因此降武。

《汉书李广苏建传》使动用法涉间不降楚。

《史记·项羽本纪》一般动词以上两例形式上没有区别。

为了区别二者,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做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改变读音(破读),但是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改变读音;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还有如下: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饮yìn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屈原《离骚》饮yìn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sì,见xiàn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从,使……跟从,无破读。

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现象造成了一些特殊现象。

例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字用做一般的及物动词,“败”字是使动用法。

第三节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其中名词用做使动和意动的并不多,而用做一般动词的较为常见。

(一)名词用做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用做一般动词:踵门而告文公。

《孟子·许行》樊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后汉书·班超传》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左右欲忍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史记·廉颇》城朔方城。

《汉书·武帝纪》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汉书·苏武传》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此时名词做谓语,后面往往带宾语或者介宾结构;前面往往有助动词“欲”、副词“不”“能”、特殊代词“所”等。

方位名词也可用做一般动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前四例),或者发生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后二例)。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为专诸所杀)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今欲并天下,……治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痢。

(柳宗元《捕蛇者说》)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云》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四)名词用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直接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较少见。

而古代汉语中则相当普遍,可认为做状语是名词的经常性的功能,本不属活用,为了叙述的方便放在此处介绍。

普通名词用做状语,所起的作用多种多样,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例如:1.表示处所或方位。

以下前六例普通名词表处所,后三例方位名词表方位做状语。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寓言四则·黎丘丈人》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童子隅坐而持烛。

《礼记·檀弓上》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追日》)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史记·商君列传》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用……”或“依照……”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