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湿性愈合护理的临床应用完整版本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压疮溃疡时,小血管周围常形成纤维鞘,阻碍 血液与组织间的营养成分交换,而纤维蛋白溶酶 则可以溶解该纤维鞘,使血液与组织间的营养交 换恢复正常。
湿性愈合的基本原理
• (2)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
• 由于湿性环境常常是在闭合性敷料下面形 成,而在这种闭合性敷料下面,创面局部 的微环境常形成低氧张力。研究证明,相 对低氧环境下,成纤维细胞生长速度最快 ,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 ,使创面愈合时间 缩短。
减少更换次数 缓解创面疼痛 减少瘢痕形成
第一块先进敷料的诞生 1974年
• Dr. Winter
–湿润伤口愈合理论
• Smith & Nephew
–聚氨酯薄膜技术
湿润伤口敷料 – 标准
• 能够管理不同程度的渗液量 • 保持适当的湿润环境 • 不粘连伤口 • 防菌 • 防水 • 允许氧气及水蒸气通透 • 减少更换频率
湿润伤口愈合理论
• Dr. George Winter
– 动物生理学家 – 研究始于 1962年 – 论文发表于 1971年
湿润伤口愈合理论
• 1962年伦敦大学的 Winter博士用动物试 验(猪)证实,湿性 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 比干性愈合快一倍。
伤口愈合发展的历史
湿性愈合理论:
1962年伦敦大学的Winter博士首先用动物试验 (猪)证实,湿性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比干性 愈合快一倍
湿性伤口敷料特性
• 特性 – 气体的通透
湿性伤口敷料特性
• 特性 – 潮气的通透 - 液体的屏障
湿性伤口敷料特性
• 特性 – 防菌
• 温度的作用
创面温度下降
加快有丝 分裂速度
有丝分 裂减慢
升高创面温度
• 渗液和温度
渗液适量 保持温度
渗液蒸发过多,温度降低
湿性愈合临床应用现状
• 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在我国医疗 界尚存争议。
• 有人认为封闭伤口会使伤口化脓,更易感 染,因此坚持暴露疗法和干燥疗法。
• 有人提出湿性疗法较干燥疗法能更快地促 进伤口愈合。
湿性护理
• 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提出为湿性护理 提供了理论依据,临床所运用的药膏、药 液、各种自制或合成的封闭敷料其目的是 营造一种湿润的伤口环境,以促进伤口愈 合。
湿性护理的临床应用
伤口愈合发展的历史
• 18世纪以前,伤口换药护理主要依靠经 验,多使用自然物品,如:树皮、树叶、 蜂蜜等。
• 19世纪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Pasteur 使用 无菌纱布覆盖伤口,以保持伤口干燥, 避免细菌感染,成为主要的伤口护理原 则,开创了干性愈合的先河。
伤口愈合发展的历史
• 干性愈合: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干性 愈合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该理论 认为,开放伤口有大气氧的参与,可以供 细胞生长的各种生化反应所需,促进伤口 愈合,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
干性环境可延迟伤口的愈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痂
粘连伤口
每天更换
疼痛
损伤新生成的肉芽组织
传统伤口换药方法: 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诞生
• 1962年,英国动物学家伦敦大学的 Dr.George.Winter以小猪做实验,发现用聚 乙烯膜覆盖猪的伤口,其上皮化率增快了1 倍,他首次证实了湿润环境中,表皮细胞 能更好地繁衍、移生和爬行,从而加速了 伤口愈合过程。
• 1991年,有报道使用水胶体或聚氨酯类封 闭伤口,起到了加速伤口愈合的效果。
• 1992年开始,南京军队总院在治疗以压疮 为主的伤口中应用自制封闭敷料,同样也 起到了湿性治疗作用。
• 近些年关于湿性愈合和相关实验研究的报 道很多
• 南京脑科医院的几个护理案例
左胫前入院时创面25×13cm
左胫前清创换药后10天创面18×13cm
湿性愈合的基本原理
• (3)有利于细胞增殖分化和移行 • 细胞增殖分化以及酶活性的发挥都需要水
作为介质,因此,湿润的环境下能保持细 胞和酶的活性,这些将有助于创面的愈合。
湿性愈合的基本原理
• (4)降低感染的机会 • 闭合性敷料对外界环境的微生物具有阻隔
作用。临床应用表明:湿性敷料创面感染 率2.6%;传统的干性创面处理感染率7.1%。
左胫前2月后创面14×10cm
左胫前3月后创面2×1cm
左胫前愈合创面
尾骶部入院时创面24×18cm
尾骶部换药1月后创面21×15cm
尾骶部换药3月后创面16×10cm
尾骶部换药5月后创面6×5cm
尾骶部换药7月后创面
尾骶部愈合创面
伤口湿性护理与敷料的选择
• 近几年来,新型密闭型敷料逐渐成为伤口 护理的主流,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慢性伤口 的护理,如压疮、糖尿病足等。
传统伤口干性愈合存在的缺陷
1、创面局部脱水 形成结痂,阻碍上皮细胞的爬行
2、频繁更换敷料 使创面局部温度下降 → 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
3、敷料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粘连 → 更换敷料时再次 机械性损伤
4、创面与外界无阻隔性屏障,交叉感染的机会多 5、易残留碎屑 6、伤口愈合时间长
传统换药敷料的不足
• 粘连 伤口 • 吸收能力有限 • 频繁更换增加工作 • 降低创面温度 • 延长愈合时间
伤口湿性愈合护理的临床应用 -----湿性愈合 门诊部 黄文碧
概述
• 湿性愈合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方法,在伤 口的局部护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 湿性愈合是指在无菌条件下,运用密闭性 敷料和(或)药液,保持伤口湿润的环境,有 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 长和创面愈合。
湿性愈合护理核心
• 伤口湿性愈合=适度湿润的环境+ 密闭的环境
湿性愈合的基本原理
• (5)不会形成干痂,避免再次机械性损伤创面 • 由于保持了湿润,从而避免了创面渗出物的
过度蒸发而形成干痂,因此在更换敷料时不 会产生再次性机械性损伤,有利于创面的愈 合。
湿性环境加速伤口愈合
防止痂皮形成
不粘连新生成的 肉芽组织,更换无痛 有利于纤维蛋白及 坏死组织的溶解
创造低氧环境,促进毛细 血管生成,促进多种生长 因子释放并发挥活性
1963年Hinman进行人体研究,证实湿性愈合的 科学性
七十年代“湿性伤口愈合”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
湿性愈合的基本原理
• (1)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
• 清除坏死组织是创面愈合的第一步。湿性环境下, 坏死组织能被渗出液水合而释放出组织细胞自身 的纤维蛋白溶酶以及其他蛋白溶解酶,这些蛋白 溶解酶能水解坏死组织,有利于吸收而达到清创 效果。
湿性愈合的基本原理
• (2)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
• 由于湿性环境常常是在闭合性敷料下面形 成,而在这种闭合性敷料下面,创面局部 的微环境常形成低氧张力。研究证明,相 对低氧环境下,成纤维细胞生长速度最快 ,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 ,使创面愈合时间 缩短。
减少更换次数 缓解创面疼痛 减少瘢痕形成
第一块先进敷料的诞生 1974年
• Dr. Winter
–湿润伤口愈合理论
• Smith & Nephew
–聚氨酯薄膜技术
湿润伤口敷料 – 标准
• 能够管理不同程度的渗液量 • 保持适当的湿润环境 • 不粘连伤口 • 防菌 • 防水 • 允许氧气及水蒸气通透 • 减少更换频率
湿润伤口愈合理论
• Dr. George Winter
– 动物生理学家 – 研究始于 1962年 – 论文发表于 1971年
湿润伤口愈合理论
• 1962年伦敦大学的 Winter博士用动物试 验(猪)证实,湿性 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 比干性愈合快一倍。
伤口愈合发展的历史
湿性愈合理论:
1962年伦敦大学的Winter博士首先用动物试验 (猪)证实,湿性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比干性 愈合快一倍
湿性伤口敷料特性
• 特性 – 气体的通透
湿性伤口敷料特性
• 特性 – 潮气的通透 - 液体的屏障
湿性伤口敷料特性
• 特性 – 防菌
• 温度的作用
创面温度下降
加快有丝 分裂速度
有丝分 裂减慢
升高创面温度
• 渗液和温度
渗液适量 保持温度
渗液蒸发过多,温度降低
湿性愈合临床应用现状
• 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在我国医疗 界尚存争议。
• 有人认为封闭伤口会使伤口化脓,更易感 染,因此坚持暴露疗法和干燥疗法。
• 有人提出湿性疗法较干燥疗法能更快地促 进伤口愈合。
湿性护理
• 伤口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提出为湿性护理 提供了理论依据,临床所运用的药膏、药 液、各种自制或合成的封闭敷料其目的是 营造一种湿润的伤口环境,以促进伤口愈 合。
湿性护理的临床应用
伤口愈合发展的历史
• 18世纪以前,伤口换药护理主要依靠经 验,多使用自然物品,如:树皮、树叶、 蜂蜜等。
• 19世纪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Pasteur 使用 无菌纱布覆盖伤口,以保持伤口干燥, 避免细菌感染,成为主要的伤口护理原 则,开创了干性愈合的先河。
伤口愈合发展的历史
• 干性愈合: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干性 愈合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该理论 认为,开放伤口有大气氧的参与,可以供 细胞生长的各种生化反应所需,促进伤口 愈合,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
干性环境可延迟伤口的愈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痂
粘连伤口
每天更换
疼痛
损伤新生成的肉芽组织
传统伤口换药方法: 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诞生
• 1962年,英国动物学家伦敦大学的 Dr.George.Winter以小猪做实验,发现用聚 乙烯膜覆盖猪的伤口,其上皮化率增快了1 倍,他首次证实了湿润环境中,表皮细胞 能更好地繁衍、移生和爬行,从而加速了 伤口愈合过程。
• 1991年,有报道使用水胶体或聚氨酯类封 闭伤口,起到了加速伤口愈合的效果。
• 1992年开始,南京军队总院在治疗以压疮 为主的伤口中应用自制封闭敷料,同样也 起到了湿性治疗作用。
• 近些年关于湿性愈合和相关实验研究的报 道很多
• 南京脑科医院的几个护理案例
左胫前入院时创面25×13cm
左胫前清创换药后10天创面18×13cm
湿性愈合的基本原理
• (3)有利于细胞增殖分化和移行 • 细胞增殖分化以及酶活性的发挥都需要水
作为介质,因此,湿润的环境下能保持细 胞和酶的活性,这些将有助于创面的愈合。
湿性愈合的基本原理
• (4)降低感染的机会 • 闭合性敷料对外界环境的微生物具有阻隔
作用。临床应用表明:湿性敷料创面感染 率2.6%;传统的干性创面处理感染率7.1%。
左胫前2月后创面14×10cm
左胫前3月后创面2×1cm
左胫前愈合创面
尾骶部入院时创面24×18cm
尾骶部换药1月后创面21×15cm
尾骶部换药3月后创面16×10cm
尾骶部换药5月后创面6×5cm
尾骶部换药7月后创面
尾骶部愈合创面
伤口湿性护理与敷料的选择
• 近几年来,新型密闭型敷料逐渐成为伤口 护理的主流,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慢性伤口 的护理,如压疮、糖尿病足等。
传统伤口干性愈合存在的缺陷
1、创面局部脱水 形成结痂,阻碍上皮细胞的爬行
2、频繁更换敷料 使创面局部温度下降 → 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
3、敷料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粘连 → 更换敷料时再次 机械性损伤
4、创面与外界无阻隔性屏障,交叉感染的机会多 5、易残留碎屑 6、伤口愈合时间长
传统换药敷料的不足
• 粘连 伤口 • 吸收能力有限 • 频繁更换增加工作 • 降低创面温度 • 延长愈合时间
伤口湿性愈合护理的临床应用 -----湿性愈合 门诊部 黄文碧
概述
• 湿性愈合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方法,在伤 口的局部护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 湿性愈合是指在无菌条件下,运用密闭性 敷料和(或)药液,保持伤口湿润的环境,有 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 长和创面愈合。
湿性愈合护理核心
• 伤口湿性愈合=适度湿润的环境+ 密闭的环境
湿性愈合的基本原理
• (5)不会形成干痂,避免再次机械性损伤创面 • 由于保持了湿润,从而避免了创面渗出物的
过度蒸发而形成干痂,因此在更换敷料时不 会产生再次性机械性损伤,有利于创面的愈 合。
湿性环境加速伤口愈合
防止痂皮形成
不粘连新生成的 肉芽组织,更换无痛 有利于纤维蛋白及 坏死组织的溶解
创造低氧环境,促进毛细 血管生成,促进多种生长 因子释放并发挥活性
1963年Hinman进行人体研究,证实湿性愈合的 科学性
七十年代“湿性伤口愈合”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
湿性愈合的基本原理
• (1)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
• 清除坏死组织是创面愈合的第一步。湿性环境下, 坏死组织能被渗出液水合而释放出组织细胞自身 的纤维蛋白溶酶以及其他蛋白溶解酶,这些蛋白 溶解酶能水解坏死组织,有利于吸收而达到清创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