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沪教版(上海)高一第一册第三章3.4 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的单调性第二节 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已知函数 f ( x) x2 2(a 1)x 2 的单调减区间为 (, 3] ,求 实数 的 a 取值范围。
3.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 (x)在[0, )上单调递减, 判断并证明f (x)在(,0]上的单调性,如果在(, )上呢?
4.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f (x)在[0, )上单调递减, 若f (m 1) f (2m)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课堂小结
1.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两个方法: 图像法: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法:四步
2.两个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
作业:辅导训练100页到102页
1.
讨论f
(x)
ax , x2 1
(a
0)
D (1,1)单调性
2.讨论f ( x) x a, (a b 0)单调性
xb
3. 已知函数f ( x) x2 (a 1)x 5在( 1,1]上 2
(3)函数 y f ( x) 在[1,+∞)上是增函数,则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1,+∞);错误
(4)函数
f (x)
1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0)∪(0,+∞);
错误
(5)对于函数 y f ( x) ,若 f (1) f (3) ,则 f ( x)为增函数. 错误
问题探究1
画出函数
f (x)
函数的基本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第二节
学习目标
1. 加深学生对单调性相关概念的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提高学生函数单调性的推理论证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分类讨论、化归、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 想与方法进行解题的意识; 3. 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的数学学科核 心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
为增函数。
问题探究4
已知函数
f (x)
x1 在 x2
(a, 3)上是为减函数,求 a 的取值范围
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范围时, 要注意利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思考
1.已知函数 f ( x) x2 2(a 1)x 2 在区间 (, 3] 上是为减函数,求 实 数 a的取值范围。
是增函数,求f (2)的取值范围.
4. 已知f ( x) x a2 在[1,4]上是单调函数, x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谢谢观赏
f
(x)
ax 1 (a x2
1) 2
在
(2,
)
上的 单调性。
设 ,2 x1 x2
∴ f ( x) ax 2a 1 2a a 1 2a
, x2
x2
1 2a
1 2a
1
1
f ( x2 )
f ( x1 )
a
x2
(a 2
x1
) 2
(1 2a)( x2
2
x1
) 2
(1
2a)( ( x2
Hale Waihona Puke Baidux1 x 2 的图像,通过图像判断函数
f (x) x 1 x2
在(2, )上是否为减函数?
问题探究2
求证:函数 f ( x) x 1 在(2, ) 上为减函数。 x2
总结.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图像法: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法:四步骤(取值,作差比较,判断符号, 下结论)
问题探究3
讨论函数
1.会分类讨论含有参数的函数的单调性; 2.学生对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区间的正确理解。
引入: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出自 于著名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如果把瀑布的轨迹可以看成一段函 数的图像,诗中的这个“三千尺”是否是函数在单调减区间上的区间 长度?
知识回顾:
❖ 1. 【回顾】 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个函数的_单__调__增_区间
函数的_单__调_减__区间.
知识回顾:
❖ 2. 【练习】证明:(0,1) 是函f (数x) x 1 的单调递减区间。
x
v 3. 【概念辨析】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在增函数与减函数的定义中,可以把定义中的“任意两数”改为 “存在两数”; 错误 (2)对于函数 f ( x), x D, , 若 x1, x2 D 且( x1 x2 ) f ( x1 ) f ( x2 ) 0, 则函数 f ( x) 在 D上是增函数;正确
增函数
减函数
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
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
当x1<x2时,都有 f(x1)<f(x2), 当x1<x2时,有 f(x1)>f(x2) , 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 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是
是增函数,这个区间就叫做这 减函数,这个区间就叫做这个
x1 x2 2)( x1
), 又-2 2)
x1
x2 ,所以 ( x2
x1 x2 2)( x1
2)
0
∴ 当 1 2a 0,即 a 12时,f ( x2 ) f ( x1 )函数在 (2, )为减函数;
当1 2a 0
,即a
1 2
时,f ( x2 )
f ( x1 )
函数在 (2, )
3.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 (x)在[0, )上单调递减, 判断并证明f (x)在(,0]上的单调性,如果在(, )上呢?
4.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f (x)在[0, )上单调递减, 若f (m 1) f (2m)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课堂小结
1.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两个方法: 图像法: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法:四步
2.两个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
作业:辅导训练100页到102页
1.
讨论f
(x)
ax , x2 1
(a
0)
D (1,1)单调性
2.讨论f ( x) x a, (a b 0)单调性
xb
3. 已知函数f ( x) x2 (a 1)x 5在( 1,1]上 2
(3)函数 y f ( x) 在[1,+∞)上是增函数,则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1,+∞);错误
(4)函数
f (x)
1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0)∪(0,+∞);
错误
(5)对于函数 y f ( x) ,若 f (1) f (3) ,则 f ( x)为增函数. 错误
问题探究1
画出函数
f (x)
函数的基本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第二节
学习目标
1. 加深学生对单调性相关概念的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提高学生函数单调性的推理论证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分类讨论、化归、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 想与方法进行解题的意识; 3. 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的数学学科核 心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
为增函数。
问题探究4
已知函数
f (x)
x1 在 x2
(a, 3)上是为减函数,求 a 的取值范围
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范围时, 要注意利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思考
1.已知函数 f ( x) x2 2(a 1)x 2 在区间 (, 3] 上是为减函数,求 实 数 a的取值范围。
是增函数,求f (2)的取值范围.
4. 已知f ( x) x a2 在[1,4]上是单调函数, x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谢谢观赏
f
(x)
ax 1 (a x2
1) 2
在
(2,
)
上的 单调性。
设 ,2 x1 x2
∴ f ( x) ax 2a 1 2a a 1 2a
, x2
x2
1 2a
1 2a
1
1
f ( x2 )
f ( x1 )
a
x2
(a 2
x1
) 2
(1 2a)( x2
2
x1
) 2
(1
2a)( ( x2
Hale Waihona Puke Baidux1 x 2 的图像,通过图像判断函数
f (x) x 1 x2
在(2, )上是否为减函数?
问题探究2
求证:函数 f ( x) x 1 在(2, ) 上为减函数。 x2
总结.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图像法: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法:四步骤(取值,作差比较,判断符号, 下结论)
问题探究3
讨论函数
1.会分类讨论含有参数的函数的单调性; 2.学生对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区间的正确理解。
引入: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出自 于著名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如果把瀑布的轨迹可以看成一段函 数的图像,诗中的这个“三千尺”是否是函数在单调减区间上的区间 长度?
知识回顾:
❖ 1. 【回顾】 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个函数的_单__调__增_区间
函数的_单__调_减__区间.
知识回顾:
❖ 2. 【练习】证明:(0,1) 是函f (数x) x 1 的单调递减区间。
x
v 3. 【概念辨析】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在增函数与减函数的定义中,可以把定义中的“任意两数”改为 “存在两数”; 错误 (2)对于函数 f ( x), x D, , 若 x1, x2 D 且( x1 x2 ) f ( x1 ) f ( x2 ) 0, 则函数 f ( x) 在 D上是增函数;正确
增函数
减函数
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
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
当x1<x2时,都有 f(x1)<f(x2), 当x1<x2时,有 f(x1)>f(x2) , 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 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是
是增函数,这个区间就叫做这 减函数,这个区间就叫做这个
x1 x2 2)( x1
), 又-2 2)
x1
x2 ,所以 ( x2
x1 x2 2)( x1
2)
0
∴ 当 1 2a 0,即 a 12时,f ( x2 ) f ( x1 )函数在 (2, )为减函数;
当1 2a 0
,即a
1 2
时,f ( x2 )
f ( x1 )
函数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