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地君子形象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
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 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
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
“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
了全方位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 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
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
在《论语》20 篇中“, 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 ,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
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
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
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
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这是对君子人格系统多方面、多层次的界定。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孔子在评论子产时说他有四种德行:“行为态度
谦逊、庄重;侍奉君长严肃、尊敬;抚养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理而适当。”曾子言曰:“君子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进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君子注重容貌,端正态度, 注意谈吐。(《泰伯》)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智、仁、勇是所谓“三达德”,既是道德,又是传统的文化积淀。
与孔子的一贯主张相同,为君子之道,依然注重自身的内在条件。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仁、智、勇的统一体。“三戒”、“三畏”、“九思”、“三变”,君子时刻在自警;不忧、不惑、
不惧,态度恭敬,对君主尊敬、对人民恩惠。这些对君子道德修养的“定量”规定,反映了孔子对
君子之德的严格要求和多方赞美。
为明确君子的特质,《论语》中一度将君子与小人并提。孔子认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关键是道德。君子道德品质高尚,小人道德品质低劣。君子以义为先,见义忘利;小人以利为本,见利忘义。君子为人处世以仁为本,依礼而动;小人为人处世弃仁忘义,违礼而行。君子追求真理,寻求善道; 小人追求享受,寻求私利。君子崇尚道德,为政以德;小人推崇武力,为政以刑。君子和小人在性格、好恶、器量、作风、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是相背的,在道德修养上彼此对立不同。然而,正是在这种比对中,二者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得孔子界定的“君子”更加丰满。
三、孔子对“君子”的界定
据现有文献所记载“,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虽然沿用至今,但其涵义却经历了不断的
变化。“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的本义源于“君”字。许慎《说文解字》注:“君, 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上面表示手执笔,即“尹”字,与“父”近形,有“父辈掌权”的意思,
表示治理事务,是对做官者的通用称呼;下面的“口”字表示发布命令。“君”主要是对社会地
位高的贵族的称号,有时也指国家元首。“君子”合称,多是对贵族的专有称号。而《论语》中
的“君子”一词已经突破身份、地位的高贵而增加了道德品质的内涵,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以
来“君子”与道德品行有关联这一点,第一次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全面具体地阐释了“君子”的内涵。《论语》通俗而多方面地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道德评判标准, 多视角、多层次地探讨了“君子”应具有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表现。
孔子从内、外两方面对君子作了界定,对内,即自身修养;对外,即立身行事。自身修养方面“, 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人的内在品格“, 文”指人的外在仪表。在立身行事方面,孔子认
为君子应“以合宜为原则,以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
四、《论语》中的君子之行
(一)君子在家如何侍奉父母和对待兄弟。孔子认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就必须从治家
开始,治家如治国,治国如治家,治国治家一体。孔子认为对待父母要孝,不违背父母意愿,
“父母在不远行“。对兄弟要悌,对兄要听其言,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兄长;对弟要怜爱和
关心,帮助其健康成长,要和兄弟和睦相处。
(二)君子为政。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教化百姓,为政以德。统治者应该明白治国之道是非常
重要的,不能随心所欲,不要乱开战事和滥用民力,要爱护老百姓,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和徭
役,使老百姓能休养生息。. 治理老百姓不能只用政治和刑法,用道德加礼法才是治国的根本
之道。
(三)君子在外如何交友
1. 孔子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认为做人应该做到“温、良、恭、俭、让”。 3. 君子
之交,重的是义气和情谊,有高尚德行和节操的人,才能赞扬人和批评人,他们知道什么才是
值得追求的什么不是我们该拥有的。另外, 孔子认为君子应“敏于行,讷于言”。
五、“君子”的现实意义。
从孔子给的君子本体论出发,扩展到君子对父母兄弟、对为政之道和如何交朋友,我们发
现,孔子树立君子的模范形象和神圣使命,一是为君子树立崇高的地位,把它放在遥不可及的
彼岸,使它成为知识分子永恒追求的价值观,使他们以国家栋梁和万世师自居,为他们实现
他们自己的理想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使君子成为君主
治理国家的重要辅助力量,给君子自己提出了一些从政必备的素质和技能。知识分子是先知
先觉,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负,孔子提出的针对知识分子自己的道德规范和人格提升的
方案自然能被统治者采纳。再从个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格的塑造来说,孔子从自己的学习总
结说: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十岁有自己的坚固的立场,四十岁能明辨是非,五十岁知道天命
的强大不能违背,六十岁是非荣辱不惊,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而那时候物质条件
和生活水平都比较底下,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要想能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更是少之又少,
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注定孔子所说的精神修养,是不会为那些追求急功近利和立竿见
影的实际效果的人所赞同的。但孔子是个苦行僧式的求道者,他不会“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他会坚守下去,虽然悲壮却不悲观,而且还乐观积极向上。孔子在他的当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
视,但经过后世的改造和加工,孔子的学说还是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统
治思想,成为士大夫们追求伟大理想和崇高道德的精神导师,这些无论如何是不能抹杀的,是
值得称赞和重视的。我们不应一味的去批判和解构孔子,因为积极建构是无论如何都要远远大
于任何消极解构的。孔子树立的君子自我的高度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情操,以及坚忍不拔的迎
难而上的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积极精神,还有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的乐观的和豁达的态度,
我认为是值得当下的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浅析孔子仁与礼思想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