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节选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之,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往,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去。

”怀王之子子兰劝怀王去,曰:“奈何绝秦欢!”怀王终去之。

入秦果不复出,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能直追屈原者。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

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六册——屈原列传(节选)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六册——屈原列传(节选)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六册——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屈原列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屈原列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屈原列传》含答案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B.平伐.其功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明:光明。

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A.①治乱之.条贯①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①中述汤武,以.刺世事D.①为.楚怀王左徒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屈原列传(节选)》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屈原列传(节选)》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屈原列传(节选)》《屈原列传(节选)》正文翻译注释赏析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chán)谄(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fěi)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kù),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ěr)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tuì)于浊(zhuó)秽(hu ì),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诗经》中的国风,描写爱情而不淫荡,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愤怒。

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眼睛也被谗言谄媚所遮蔽,邪恶之人侵害公道,正直之人不为小人所容,所以忧心忡忡,写下《离骚》这样一首诗。

“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思根本,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

屈原为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与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哪里能没有怨恨?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怨愤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

《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

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屈原列传》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9)。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0)。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1)。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2);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3)。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14)。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15)。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6),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17)。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47)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说起屈原,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大名人,一提到他,我就想到他那个有名的《离骚》。

这《离骚》啊,可不是一般的诗歌,它就像是一股清泉,从屈原的心里流出来,洗刷了咱们的心灵。

屈原,楚国的贵族,从小就聪明绝顶,读书写字那是一流的好手。

他不仅在朝堂上是个能人,还能在外交上应对自如,跟各国的诸侯谈笑风生。

楚怀王特别器重他,让他当了个左徒,那可是个能跟大王一起商量国家大事的职位,你说厉害不厉害?但好景不长,屈原这人太正直了,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他看到朝堂上那些小人整天围着大王转,心里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一次次地劝大王要远离小人,亲近贤臣,可大王呢,就是听不进去。

结果,那些小人就在大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想篡权夺位。

大王一听,嘿,这还了得,立马就把屈原给贬了。

屈原被贬之后,心里那个苦啊,就像被大石头压着一样。

但他没有放弃,他拿起笔,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离骚》。

这《离骚》啊,就是他心中的呐喊,是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

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简直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在《离骚》里,屈原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忧愁和苦闷,还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他怀念古代的圣贤,希望大王能像他们一样英明神武;他讽刺那些小人,说他们只会祸国殃民。

他的文笔那么优美,情感那么真挚,读起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后来啊,楚国的形势越来越糟糕。

那些小人继续在大王耳边吹风,让大王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

结果,楚国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连大王都被抓走了。

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心如刀绞。

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了,于是他选择了投江自尽。

屈原这一死,可把咱们老百姓给心疼坏了。

大家纷纷划船去救他,还往江里扔粽子,生怕他的尸体被鱼虾给吃了。

这就是咱们现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由来。

屈原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了咱们的心中。

他那种忧国忧民、忠诚正直的品质,一直激励着咱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每当咱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屈原的故事,想起他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优秀8篇)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优秀8篇)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优秀8篇)篇一:注释篇一①之徒:这类人,这班人。

②祖:学习,效法。

③削:削弱。

④吊:悼念。

篇二:注释篇二①被:通“披”。

②渔父:捕鱼者,渔翁。

③三闾大夫:职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职。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拘泥。

推移:变迁,转易。

⑥:吃,食。

糟:未清带滓的酒。

啜:尝,饮。

醨:薄酒。

⑦瑜、瑾:都是美玉名。

此处以喻高尚的品德。

⑧察察:清白,高洁。

⑨汶(mén,门)汶:污垢,污辱。

⑩晧晧:通“皓皓”,洁白,光明。

温蠼:尘滓重积的样子。

篇三:屈原列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三注释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楚国王族的同姓。

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志,同“记”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擅长讲话。

娴,熟悉。

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楚大夫。

上官,复姓。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属(zhǔ):写作。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

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

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

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反本:追思根本。

反,通“返”。

惨怛(dá):忧伤。

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

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条贯:条理,道理。

“见”同“现”。

指:同“旨”。

迩(ěr):近。

“见”同“现”。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疏:离开。

濯淖(zhuó nào):污浊。

蝉蜕(tuì):这里是摆脱的意思。

屈原列传等九篇情境默写整理

屈原列传等九篇情境默写整理

(1)《屈原列传》(节选)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4.,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5.在“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评价讽刺当世政治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

(文风)意义却很深远10.,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11.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12.不作充分反映13.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1.2.说明燕国3.,”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4.,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7.8.重危害。

9.《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10.《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11.《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再辩解,但是又因为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他又接着说,,否定了“生事”之说。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屈原列传》(原文+注释)(1)

《屈原列传》(原文+注释)(1)

屈原列传(1)〔西汉〕司马迁引言: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着的感情。

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这篇文章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屈原的正直集中地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2)也。

为楚怀王左徒(3)。

博闻强志(4),明于治乱(5),娴于辞令(6)。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7)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8),争宠而心害其能(9)。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11)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2)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13)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14)屈平。

【注释】(1)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楚之同姓】楚国王族的同姓。

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王族的同姓。

(3)【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4)【博闻强记】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实多。

闻,学识。

志,记。

(5)【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6)【娴于辞令】擅长讲话。

娴,熟练,熟悉。

辞令,应酬的语言。

(7)【任】信任。

(8)【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上官大夫和屈原同在朝列。

上官,复姓。

大夫,官名。

列,班列。

(9)【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贤能。

害,作“患”讲,这里是嫉妒的意思。

(10)【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

(11)【属(zhǔ)】写作。

(12)【夺】强取。

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13)【伐】自夸,炫耀。

(14)【疏】疏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1)也,谗谄之蔽明(2)也,邪曲之害公(3)也,方正之不容(4)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5)也。

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导语:《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9)。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10)。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1)。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2)。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4)。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15)。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16)。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18)。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屈原列传节选阅读答案

屈原列传节选阅读答案

篇一:屈原列传节选阅读答案篇二:屈原列传节选阅读答案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b.平伐其功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明:光明。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治乱之条贯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③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d.①为楚怀王左徒②怀王使届原造为宪令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b.③④⑥ c.①③⑤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屈原列传阅读答案

屈原列传阅读答案

屈原列传阅读答案屈原列传阅读答案「篇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①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②放。

”渔父曰:“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③而啜其醨④?”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⑤,受物之汶汶⑥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注】①[三闾大夫]指屈原。

②[见]表被动,译为“被”。

③[糟]酒渣。

④[醨]薄酒。

⑤[察察]洁白的样子。

⑥[汶汶]浑浊的'样子。

15. 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A.行吟泽畔一目十行B.颜色憔悴声色俱厉C .形容枯槁花容月貌 D.何故而至此无缘无故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屈原至于江滨翻译:(2)是以见放翻译:17.本文记叙了屈原与渔父之间的对话,从中我们得知屈原因为“ ① ,② ”而“见放”,又因不愿③ 而最终怀石投江,以身殉国。

(3分)18.本文中有不少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的成语,请你任选其一,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2分)答:19.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将他投江自沉的农历五月初五定名为“ ① ”,并通过② 、③ 等一系列活动来纪念、歌颂屈原。

(3分)15. 答案:A (2分)16. 答案:⑴ 屈原来到江边。

⑵ 因此被流放。

(共2分。

每题1分)17. 答案: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③同流合污(共3分。

每空1分)18. 答案:随波逐流(形容枯槁)(共2分。

书写1分,成语1分)19. 答案:①端午节②赛龙舟③吃粽子()(共3分。

每空1分)屈原列传阅读答案「篇二」屈原贾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括号内标明字音,横线下解释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句式)。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句式),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句式),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句式)。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句式),蝉蜕于浊秽(句式),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屈原列传(节选)》默写教师版

《屈原列传(节选)》默写教师版

《屈原列传(节选)》默写学案班级:学号:姓名:一、《屈原列传(节选)》第三段填空默写答案(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chán)谄(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fěi)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kù),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ěr)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tuì)于浊(zhuó)秽(huì),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诗经》中的国风,描写爱情而不淫荡,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愤怒。

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

屈原列传原文及解析

屈原列传原文及解析

屈原列传1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3,明于治乱4,娴于辞令5。

入则与王图议6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7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8,争宠而心害其能9。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11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2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13其功,曰以为14‘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15也,谗谄之蔽明16也,邪曲之害公17也,方正之不容18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19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20,故劳苦倦极21,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22,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23,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4。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5。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26,下道齐桓27,中述汤、武28,以刺世事29。

明道德之广崇30,治乱之条贯31,靡32不毕见。

其文约33,其辞微34,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5,举类迩而见义远36。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37;其行廉,故死而不容38。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39,蝉蜕于浊秽40,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41,皭然泥而不滓者也42。

推43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44。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45,惠王46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4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48,秦愿献商於49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50。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51,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52,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53。

魏闻之,袭楚至邓54。

楚兵惧,自秦归。

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屈原列传节选》(含答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屈原列传节选》(含答案)

一、必修(10篇)0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 可也。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完 全表现。
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
来超脱于尘埃之外
为什么作《离骚》?
• 不满国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 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
持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真 理
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 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
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 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
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1、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见上页) 2、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 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 3、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 ,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端方正派的人不被(当世所)容
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
诚信却被怀疑,忠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 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 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 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 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 当成“同列之人”合写一传。课文选 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秦朝以前, 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 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朗诵课文
1、弄清字的读音与句读 2、理清文章的内容
屈原与端午节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 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 自杀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
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江上的 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
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 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 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 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 ,每年五月初--屈原投 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 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 这样流传下来。
•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文章有没有就《离骚》的内容、写法作介 绍?
• 内容: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 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屈原的人格和作品风格相结合:其文约,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 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 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 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司 马 迁
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
猜一猜
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2)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欧阳修 杜甫
4)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屈 原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简介屈原的生平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 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 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但由于 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 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 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 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 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 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 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 了。
简介屈原的影响: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 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 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 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 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 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 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 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 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 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 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 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 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 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末说 他对屈原是“悲其志”。 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 的“志”是什么,司马迁 为什么“悲其志”。
屈原的“志”
……
忠 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 君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爱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国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
坚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
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