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现实的信息社会中,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阅读也是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念、美的享受。《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的品位,审美的情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当然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什么样的方法与途径呢?

第一,品味阅读,培养学生美的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文本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心理基础。如果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学生感觉迟钝,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而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

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极具诗情画意之美。只有调动学生的一切体验美的感官,才能体会到作品中满贮诗意的风采和绮丽的荷塘月色。学生可以挖掘蕴含在大自然中的诗意,让声、光、色、味都透出神韵,感受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在丰富积累自己内在的情感经验的同时丰富积累自己的审美素养。随着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去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积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不断激发自己的审美情感需要,又进一步进入的新的审美阅读之中去丰富积累美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进入到一个感受美,接受美育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另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品评阅读文本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之中课堂之中拓展开去。在生活实践中去感受品味美之存在。文学形象与文学美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处处有美的存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更利于学生对美的感受经验的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美的素养,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在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感知。脱离了生

活的语文阅读中的美育,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语文阅读中美育实施要千万注意的东西。

第二,感悟阅读,丰富学生的美的情感阅历

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气概,非密吟恬咏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不经过反复诵读一般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因此,朗读是语文课的必要环节,也是感受美的基本环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首先要从“美读”入手。美读是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其首要任务是发现作者当时的情感,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入情诵读,让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求得同作者心灵的共振共鸣。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心灵态度体验。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例如《项脊轩志》学生可以从作者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中,从通俗自然之中体会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亲情美。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

能在感受美的同时,领悟文字中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体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的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经历苦难曲折,步入更高的思想境界,领略无限的意境风光。

三、剖析形象,领悟精神美

美育有形象和情感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形象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例如《赤壁赋》中苏轼就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达观的人生态度:“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表里。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在顺境中的淡泊,在逆境中的从容,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学生从苏轼的形象中感受它的精神美,而那种美的享受,那种美的情感阅历,就如小草沐浴在细雨如丝的春风中一样。学生在享受文本塑造出的美的同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的情

感享受向深处发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一些严肃的而又不是唾手可得的问题:生活道路如何选择,人生价值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如何善待生命,如何善待自然如此等等,把学生的美的情感感悟引入学生灵魂上市的更高层次,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美育的更高目标。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