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十三章毒品犯罪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第一章导论 (3)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第五章犯罪动机 (7)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第一节人格概述 (8)第二节犯罪人格 (9)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第一节概述 (14)第二节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 (14)第三节各类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14)第十二章变态犯罪心理 (15)第一节概述 (15)第二节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15)第三节性变态与犯罪行为 (16)第四节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16)第十三章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16)第一节概述 (16)第二节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原理及其测试方法 (17)第三节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17)第十四章罪犯心理矫治 (17)第一节概述 (17)第二节罪犯心理评估技术 (18)第三节罪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18)第四节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18)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1.什么是犯罪根据我国刑法(1997)的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修订者:梅传强西南政法大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制编写及使用说明一、本课程的基本属性与目的:本课程是我校法学专业、刑事侦查专业、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的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犯罪心理的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各类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了解预测、预防犯罪的心理学规律,以促进学生对我国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了解与学习。

《犯罪心理学》教材共分十七章,为配合教材的使用,编写本大纲。

二、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为学习其他法律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能运用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法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如刑法学中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格特征等),拓展其法学知识面,促进对法学理论的深入学习。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法学本科、刑事侦查本科、刑事科学技术本科、治安学本科、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

学时:30学时(说明: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现有30学时讲授不完本课程,每章中的学时数只能作参考)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运用了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结合了法学中的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门课程。

因而需要学生在已经具备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本门课程。

五、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媒体演示、心理测验。

六、开课及编写大纲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课程负责人:梅传强,王敏七、推荐教材: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最新修订版,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八、推荐参考书:附后。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以及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了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水平(4)有助于提高犯罪矫正的质量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的成因(2)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3)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描述、相关(变量关联)、因果联系(不同变量实验)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实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5、个案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毒品犯罪心理

毒品犯罪心理
6、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毒品犯罪者对本身行为产生恐惧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常常伴随着从毒品犯罪意识开始到犯罪行为实施后的整个过程。对毒品犯罪者而言,从犯罪意识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完成直到犯罪证据的被查实,恐惧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在公安人员的盘问、查缉时,这种心态特别明显。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常见为手足无措,贼眉鼠眼,目光游离不定,举止生硬僵直,手足不时颤抖,屏息静气,脸色发白,浑身直冒冷汗等。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逛街、买东西时,总怀疑别人在监视、跟踪,担心犯罪行径被人发现,总是小心谨慎地处世。而且对人、对事敏感多疑,有时外部出现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刺激也会令他紧张不已,特别是在海关、边防检查口岸进行例行检查时,他们的表情会异常地严肃、紧张;当检查人员的注意力转移时,其脸上的神情才会放松,出了关口,才会如释重负地大出一口气。毒品犯罪特别是吸毒者也能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后果,有时主观上也想尽快终止这些不良行为,远离毒品,从而产生了难以摆脱的恐惧感。
5、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毒品犯罪者因情绪影响而作出的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反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最为普遍。有的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法制观念淡薄,认知能力低下,明辨是非能力差。同时,学校、家长也未能很好地针对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规律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导其成长,从而造成了他们人格、心理的缺陷,与社会伦理道德、法律规范不相符合,由情绪上的敌对性导致心理上的逆反性。主要表现有:法律不允许的事,学校、家长不允许的事他偏要去做,专门对着干。有的人,包括一些成年人,明知沾染毒品是危害国家、社会以及本人的,却依然参与制毒、吸毒的犯罪活动,陷入罪恶的深渊。
2、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毒品吸食者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也叫成瘾性。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吸毒者的身体和心理上。无论鸦片、海洛因,还是大麻、可卡因等的毒品,都是程度不同地使人形成瘾癖的物质,是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管制的物品。成瘾性是毒品区别于一般毒物的重要依据,其中尤以海洛因的毒害性和成瘾性最大,可卡因、吗啡次之,鸦片相对少些,其他兴奋剂、致幻剂类毒品的成瘾性也不小。一个人一旦吸毒成瘾,往往很难戒除。即使戒毒后,复吸率也很高。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个性观原则 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
研究的基本步骤
建立科学假设 收集信息资料 分析信息资料 作出科学结论
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 个案追综研究法 心理测验法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形状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
遗传的犯罪性 进化的犯罪性 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体型说 血型说 内分泌说 染色体变异说 脑电波说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犯罪的数量和犯罪率
犯罪的类型和特征
犯罪的手段和方式特征
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
犯罪的性别比例特征
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 的 趋势
女性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杀人犯罪和性罪 错等方面
第二节 当前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老实吃亏心理 攀比嫉妒心理 补偿回报心理 从众同流心理 浓缩人生心理 法不治众心理 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
刑法学着重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研究罪与非 罪的界限及量刑的依据。
犯罪心理学则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心理 机制和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否定说认为: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的概念与犯罪学 中的犯罪概念是一致的,是泛指一切比 较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不但包括 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包括其他法 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人们、 特别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

罪犯心理分析笔记摘抄(3篇)

罪犯心理分析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罪犯心理分析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态、犯罪动机、犯罪过程、犯罪后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犯罪背后的心理机制,为预防和治理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罪犯心理分析的一些笔记摘抄,旨在探讨罪犯心理的复杂性及其背后的原因。

二、罪犯心理特征1. 情绪不稳定罪犯在犯罪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特点,如愤怒、焦虑、恐惧等。

这种情绪波动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因为罪犯在情绪激动时,容易失去理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2. 自我控制能力差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较差,他们在面对诱惑、压力和困境时,往往难以抵制不良诱惑,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3. 社会责任感缺失罪犯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他们不关心他人利益,不尊重社会规则,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4. 人际关系紧张罪犯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存在紧张和矛盾,他们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5. 自我认知偏差罪犯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他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过低估计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三、犯罪动机分析1. 物质需求罪犯犯罪动机之一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如金钱、毒品等。

这种动机使罪犯不惜采取非法手段获取所需物品。

2. 情感需求部分罪犯犯罪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如寻求刺激、报复、宣泄情绪等。

这种动机使罪犯在情感失控时,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3.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导致部分罪犯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家庭、学校、工作等社会环境中,罪犯可能因为各种压力而选择犯罪。

4. 心理扭曲部分罪犯因心理扭曲而犯罪,如自卑、仇恨、敌对等心理使他们无法适应社会,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四、犯罪过程分析1. 犯罪策划在犯罪过程中,罪犯会进行犯罪策划,包括选择犯罪目标、确定犯罪手段、制定犯罪计划等。

2. 犯罪实施在犯罪实施阶段,罪犯会根据策划内容进行犯罪活动,如盗窃、抢劫、杀人等。

3. 犯罪后果犯罪后果包括罪犯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罪犯自身所面临的刑罚等。

第十三章:变态心理犯罪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十三章:变态心理犯罪 犯罪心理学课件

2006年8月24日,奥地利警方公布了卡姆普什10岁时的一张照片。
据报道,在得知44岁的沃尔夫冈自杀 的消息后,16岁的卡姆普什表现得有些 悲伤,她对警方说:“在我看来,他完 全没有必要自杀。他是我生命中的一部 分,所以,我在某种程度上为他的死感 到悲伤。”
奥地利被囚8年女孩 写自传 讲述被禁生 活(图)
第二天上学时,卡姆普什决定惩罚一下母亲,没有对母亲说
“再见”,更谈不上和母亲吻别。她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母亲送她
上学的提议。
走到大街上,她看到两米外停着一辆货车,车旁站着一个男
人。卡姆普什在书中描述道:“他直直地盯着我,眼神空空的,
看上去仿佛迷了路,我甚至有一种帮助他的欲望。”
在走向那个男人时,卡姆普什犹豫了一下,“我隐隐觉得似
日前,22岁的卡姆普什推出自传《3096
天》。
遭绑前与母亲赌气
那些年,卡姆普什被锁在一个密封的“水
泥监狱”内;最痛苦时,她每周被打超过200
次,甚至可以听到骨头折断的声音;忍饥挨饿,
受尽折磨,沦为性奴……
对于卡姆普什而言,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回忆录中记载了卡姆普什遭绑架前后发生
的事:
当时,卡姆普什的父母已分居。遭绑的前一天晚上,她先是 来到父亲家。当父亲送卡姆普什回母亲家晚了些时,母亲大发雷 霆,随后禁止她以后再去见父亲。
在精神异常状态上的患者并不都产生 违法犯罪行为。但某些精神病人一旦 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手段往往十分 残忍,造成的危害社会的后果也比较 严重。
与实施社会危害性行为联系比较多的精神病主要有以
下几类:
1、精神分裂症。 (1)单纯型。 (2)青春型。 (3)妄想型。 (4)紧张型。
2、偏执性精神病。 (1)偏执狂。 (2)类偏狂。

犯罪心理学课件—— 毒品犯罪

犯罪心理学课件—— 毒品犯罪

较强、能有效的适应环境
13
防范措施
不要轻易和陌生人搭话,不要相信神丹妙药,无价之宝,幸运得奖之
类的谎言
看病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相信街头“神医” 对大额货款使用验钞机,学会识别假币的基本方法
对主动推销“高科技产品”和所谓“宝物”、特效药的,不要贪图便
宜轻信他人宣传
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食物,也许一支香烟、一盒饮料将让你付出巨大
犯罪心理学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 2010年5月
1
第三讲 不同动机的犯罪
2
物欲型动机犯罪
性欲型动机犯罪
情绪型动机犯罪
信仰型动机犯罪
集合型动机犯罪
3
物欲型动机犯罪
定义: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提高个人
消费水平或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 并由此引发的犯罪行为
占刑事案件的第一位
8
诈骗犯罪的十大骗术
【骗招一】兑换外币
【骗招二】配合警方办案
【骗招三】设局骗赌 【骗招四】高薪聘请
【骗招五】捡钱平分
【骗招六】祛病消灾 【骗招七】假币找零 【骗招八】手机短信诈骗 【骗招九】 “撞车党”诈骗
【骗招十】 网络诈骗
9
街头十大诈骗犯罪
瓜分“拾物”:一骗子故意丢下钱财,另一骗子拾获并要与您平
16
专题四 毒品与犯罪
17
概 述
截至2004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已达79.1万名,比


2003年上升6.8% 在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了70% 受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我国毒品问题又出现了蔓延 的趋势 全国因吸毒造成的死亡人数累计达33975名 全国累计报告的89067名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因静脉注 射感染的占41.3% 按照全国现有吸毒人员估算,每年因吸食海洛因就至 少耗费270亿元人民币,政府每年需要投入几十亿元 用于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 全球吸毒人数已超过2亿,每年有20万人因吸毒死亡、 1000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能力

犯罪心理学教程 毒品犯罪心理分析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教程 毒品犯罪心理分析PPT课件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 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指犯罪心理预防所产生的
积极作用,包括人格塑造功能、心理调节功能、 社会控制功能和促进社会发展功能。即通过健全 人格的培养、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以最大程度地 预防和减少犯罪,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 人格塑造功能,是犯罪心理预防的最基本功能,
它是指犯罪心理预防对个体人格形成与发展所具 有的积极影响。
• 其次,被害人请求严惩犯罪分子的要求由于种种
原因得不到满足。
第五节 刑罚特殊预防的功能
• 一、刑罚的惩罚功能

• 三、刑罚的感化功能
能五、影响特殊预防的主要因素
二、个别威慑功 四、教育改造功
• (一)预防对象的个性差异性
• 刑罚特殊预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
防对象的智力状况、发育状况和受教育状况。
• 心理调节功能,是指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的自
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 制机制,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并由此 使自己在心理、生理、精神和行为达到和谐的状 态。
• 在实际生活中,自我调控机制指引着个体在具体
社会情境之中的具体反应方式和大致行为方向:
一是发动作用,即个体在活动过程中, 努力克服困难,调动自己的全部能力进行活动;
第三节 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一、加强社会教育—促进人的持续社会化
• (一)重视家庭培养 • (二)加强学校教育 •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首先,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建立预防犯罪的工
作机构和机制。
• 其次,彻底清除各种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净化社会环境。
• 最后,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坚决依法查禁
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和克制自己不 合理的需求、消极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意外 爆发和不当行为。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十三章 毒品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十三章  毒品犯罪心理分析



(二)安抚功能 对罪犯适用和执行刑罚,使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 安抚被害人的心灵痛苦,满足他们复仇欲望,避免 私人报复行为,预防因此而导致的新的犯罪。
五、对刑罚一般预防功能局限性的分析


潜在犯罪人指虽未实施犯罪行为,但具有犯罪倾向 的人。 (一)一般预防对潜在犯罪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不了解刑法规定又未耳闻目睹他人犯罪被定 罪被执行情况的人,刑罚难以起到警告和威慑作用
第一节 犯罪心理预防概述

犯罪心理预防:指通过给与行为人的心理以某些影响以达 到预防其发生犯罪行为的目的。换言之,犯罪心理预防就 是通过消除行为人的犯罪心理结构或阻抑行为人形成犯罪 心理结构,以达到预防行为人发生犯罪行为的目的。

(一)犯罪心理预防的主要目的是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 (二)犯罪心理预防是通过教育对个体健全人格施加影响 (三)心理预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 (四)心理预防是一种积极预防,它面向所有社会成员



心理调节功能,是指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的自 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 制机制,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并由此 使自己在心理、生理、精神和行为达到和谐的状 态。 在实际生活中,自我调控机制指引着个体在具体 社会情境之中的具体反应方式和大致行为方向:
一是发动作用,即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努力 克服困难,调动自己的全部能力进行活动; 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和克制自己不合理的 需求、消极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意外爆发和 不当行为。

二、刑罚适用中的不公正对预防效果的影响

刑罚适用中公正地对待被惩罚者,是使被惩罚者及 其他公民对犯罪产生羞耻感的基本条件,而对羞耻 感的认识程度又决定着刑罚的威慑和预防效果。刑 罚适用中公正的对待所有公民可能比增加刑罚惩罚 更能减少犯罪。 (一)刑罚执行的及时性对预防效果的影响 刑罚的裁断、执行与犯罪行为的实施和完成之间的 时间间隔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越短越好。 司法实践也表明,犯罪行为被侦破揭露的时间长短 直接影响着刑罚与犯罪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这种联 系能否在公众的心中得以确立和巩固也会进而影响 刑罚的效力。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其实马某不是为了钱,在心理上,这是一种对男友的憧憬和对事物的好奇心。

我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小孩子那么容易学坏?因为在小孩子的观念之中,他们不懂得对错,只要是什么东西让他们觉得帅气,甚至吸引他们,他们就会去模仿。

比如,某些小孩觉得黑社会很帅气,自然就开始学,而且小孩子有反抗心理,你越是制止,他就越是想学。

到最后愈演愈烈!
而我想马某是一种懵懂无知的青年,她对这个世界既充满了好奇,又不懂其中的危险。

所以当提到毒品时,她就会觉得,哇,吸毒好帅,哇,这些人好了不起,有钱!哇,好有趣!
结果因为这种无知的好奇心,她就陷入了毒品的圈套,而真正的触发器,是她的男友。

男友说是男友,其实相当于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因为马某对他很顺从,马某的心灵里缺少一种父爱,所以当他遇到对他好的人时,她就会言听计从。

就好比一个小孩,一个坏叔叔给了他一个棒棒糖,他就乖乖跟这个坏叔叔走了一样的道理。

马某是把男友当成了父亲,而“父亲”的教导则是偷运毒品。

马某自然是言听计从了。

所以,这是起无知的犯罪,马某就像是无知的小孩,缺少父爱,而这种性格正造就了对事物的好奇和对别人的言听计从。

所以才犯下了贩毒的罪行。

跟钱倒是没多大关系了。

1。

犯罪心理学 教学课件 罗大华 第13章 变态心理犯罪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 教学课件 罗大华 第13章 变态心理犯罪PPT课件

三、性变态 性变态,又名性倒错、性偏离和性心理障碍,
指性心理与性行为严重偏离正常轨道,表现为性爱 对象、性身份、性目的或满足性欲的方式异常。 (一)性变态与犯罪 1.恋童癖 2.近亲相奸癖。亦称乱伦。 3.恋物癖 4.恋尸癖 5.异装癖 6.露阴癖与窥淫(阴)癖 7.摩擦癖。亦称摩擦淫 8.性施虐癖与性受虐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工频状态下的启动与停止。

选择自动

把控制面板上的转换开关指向“自动”状态。即可实现由电控柜内部的自动控制系统完成的泵房系统自动运行状态。

选择停止

把控制面板上的转换开关指向“停止”状态。即可实现泵房系统处于停止待机。
什么是伪无负压?
长沙中崛供水设备有限公司 2012年8月
无负压表述
度的保护了管网压力。 中崛高效低噪音无负压供水设备在原有的一般供水设备上融合了效率提升
在原有的无负压基础上,中崛不断推陈出新,已开发出一套高效低噪音无 负压供水设备。
ZBW高效低噪音无负压供水设备有关无负压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微机控制 系统实时的联合控制作用于稳流补偿器系统,双稳态压力补偿控制装置和真空 抑制器来实现的。其中稳流补偿器系统包括压力及液位控制装置用于防负压一 重动作单元,这一重动作单元有预警的功能、也就是说当有形成负压的趋势时, 通过微机控制系统联合双稳态压力补偿控制装置补偿此时进水压力的不足,真 空长沙抑中制崛器供水是设无备负有限压公保司护的最后一重,双保护活塞式真空抑制器配备300目以上 过滤装20置12,年8主月要完成最后消除无负压的功能。三重无负压防止措施既联合又独 立,主要通过微机控制来最大化的最大限
(二)性变态违法犯罪的特点 1.性变态者作案一般都是有预谋和有计划的,对侵 害对象有一定的选择性。 2.有自我保护能力,往往会采取某些掩饰罪行和逃 避打击的反侦查手段。 3.作案有一定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并系列性作 案。如系列性施虐色情毁装、毁容或其他较固定部 位的伤害。 4.作案手段凶残,特别是性施虐狂表现更加突出。 5.缺乏罪责感、焦虑感,抓获后比较容易交代问 题,对犯罪过程能较清楚地陈述。

毒品犯罪心理_犯罪心理学

毒品犯罪心理_犯罪心理学

据昆明铁路局统计, 1985年查获的47起贩毒案件 据昆明铁路局统计, 1985年查获的47起贩毒案件 中 , 这三个高峰发案的有40 件 , 占全年贩毒案件 这三个高峰发案的有 40件 的85.2%;1986年1—8月共查获贩毒案件42起,高 85. 1986年 月共查获贩毒案件42起 峰期的5个月中就有33起 占总数的78. 峰期的5个月中就有33起,占总数的78.6%。 8)犯罪主体以农民、无业人员居多 犯罪主体以农民、 9)共同犯罪突出 与其他类型犯罪相比, 结伙犯罪 , 与其他类型犯罪相比 , 结伙犯罪, 是目前毒品犯 罪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某些地区 , 罪的一个重要特征 。 在某些地区, 共同犯毒品罪 占全部毒品犯罪案件的60 % 以上, 并具有集团化 、 占全部毒品犯罪案件的 60% 以上 , 并具有集团化、 专业化的趋势, 这种共同犯罪不仅组织性强 、 专业化的趋势 , 这种共同犯罪不仅组织性强、 危 害性大, 而且犯罪分子之间又多为单线联系 , 害性大 , 而且犯罪分子之间又多为单线联系, 一 旦被司法机关抓获, 就出现毒品来源 、 旦被司法机关抓获 , 就出现毒品来源、 去向都不 清的局面,给缉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困难。 清的局面,给缉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困难。
80年代以来,国际贩毒集团假道我国走私毒 80年代以来, 品日渐增多。 品日渐增多 。 与 “ 金三角” 毗邻的 云南省, 金三角 ” 毗邻的云南省 , 首先受到来自境外毒品的危害, 首先受到来自境外毒品的危害 , 毒品犯罪 分子的行迹又很快向其他地区蔓延, 分子的行迹又很快向其他地区蔓延 , 而且 愈演愈烈, 部分毒品直接在我国国内销售 , 愈演愈烈 , 部分毒品直接在我国国内销售, 造成了吸毒这一丑恶社会现象的死灰复燃, 造成了吸毒这一丑恶社会现象的死灰复燃 , 出现了解放以来从未有过的毒品犯罪潮。 出现了解放以来从未有过的毒品犯罪潮。

犯罪心理学全套课件

犯罪心理学全套课件

提供资源和服务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必要 的资源和服务,如法律援助 、就业援助等,帮助有需要 的人群解决实际问题,减少 犯罪诱因。
05 犯罪心理评估与 诊断方法
评估诊断目的和意义
01
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心 理状态和特征
通过评估诊断,可以了解犯罪嫌疑人 的心理状况、个性特征、情绪状态等 ,为后续的调查和审判工作提供重要 参考。
效果评估
定期对矫治效果进行评估, 包括心理测试、行为观察等 方法,以便及时调整矫治方 案。
跟踪回访
对已经完成矫治的犯罪者进 行跟踪回访,了解其生活状 况和社会适应情况,提供必 要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帮助犯罪者建立社会支持网 络,包括家庭、朋友、社区 等资源,为其回归社会提供 有力保障。
07 总结与展望
关注刑事司法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工 作思路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THANKS
感谢观看
制定个性化计划
03
设定阶段性目标
根据犯罪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针 对性的矫治计划,包括心理干预 、行为疗法等。
将整个矫治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 段,每个阶段设定具体的目标和 任务。
矫治方法选择和实施方案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犯罪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达到矫治目的。具体方法包 括认知重构、应对技能训练等。
家庭治疗
缺乏同理心与责任感
暴力型犯罪者往往缺乏同理心, 对他人的痛苦和苦难漠不关心, 同时可能逃避对自己行为的责任 。
财产型犯罪心理特征
贪婪与物质追求
财产型犯罪者通常具有强烈的贪婪和物质追求,渴望通过非法手段 获取财富和物质享受。
机会主义与冒险行为
这类犯罪者善于抓住机会,可能采取冒险行为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对风险有一定的容忍度。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原因分析共90页文档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原因分析共90页文档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收缴有害个体身心健康的音像制品及书籍。
二、引导自我修养— 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一)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二)培养积极的自我体验 (三)强化自我控制 (四)恰当的自我暗示 (五)提高自尊自爱
第四节 刑罚预防的心理分析与功能
指刑罚的创制、适用和执行,具有教育广大公民 的作用。
二、威慑功能
第六节 对刑罚预防效果的心理分析
第一节 犯罪心理预防概述
犯罪心理预防:指通过给与行为人的心理以某些影响以达 到预防其发生犯罪行为的目的。换言之,犯罪心理预防就 是通过消除行为人的犯罪心理结构或阻抑行为人形成犯罪 心理结构,以达到预防行为人发生犯罪行为的目的。
(一)犯罪心理预防的主要目的是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 (二)犯罪心理预防是通过教育对个体健全人格施加影响 (三)心理预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 (四)心理预防是一种积极预防,它面向所有社会成员
第十三章 犯罪心理预防
犯罪心理预防就是为了防止和减少犯罪发生而针对个 体心理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它是犯罪预防体系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范围内犯罪数量的日益增长,社会危害的日 趋严重,犯罪心理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 犯罪心理预防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第三节 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 刑罚预防的心理分析与功能 第五节 刑罚特殊预防的心理功能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指犯罪心理预防所产生的 积极作用,包括人格塑造功能、心理调节功能、 社会控制功能和促进社会发展功能。即通过健全 人格的培养、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以最大程度地 预防和减少犯罪,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人格塑造功能,是犯罪心理预防的最基本功能, 它是指犯罪心理预防对个体人格形成与发展所具 有的积极影响。
心理调节功能,是指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的自 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 制机制,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并由此 使自己在心理、生理、精神和行为达到和谐的状 态。
在实际生活中,自我调控机制指引着个体在具体 社会情境之中的具体反应方式和大致行为方向:
一是发动作用,即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努力 克服困难,调动自己的全部能力进行活动;
(三)刑罚的适中性
第六节 对刑罚预防效果的心理分析
一、刑罚规定中可Βιβλιοθήκη 存在的问题(一)刑罚规定的严厉性对预防效果的影响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对行为起正强化作用的奖励
和对行为起负强化作用的惩罚,其强度只有适当 ,才能对行为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二)刑罚的确定性对预防效果的影响 刑罚的确定性,涉及到一个人犯罪后受刑事追究 和惩罚的可能性问题,处罚的确定性比处罚的严 重性对人的影响更大,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 也就是说,刑事案件的破案率直接影响着刑罚的 预防效果。
首先,人民法院对犯罪人依法判处刑罚,在一定 程度上是对精神损害的补偿。
其次,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处犯罪人刑罚的同时判 令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
(二)安抚功能 对罪犯适用和执行刑罚,使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
安抚被害人的心灵痛苦,满足他们复仇欲望,避免 私人报复行为,预防因此而导致的新的犯罪。
五、对刑罚一般预防功能局限性的分析
潜在犯罪人指虽未实施犯罪行为,但具有犯罪倾向 的人。
(一)一般预防对潜在犯罪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不了解刑法规定又未耳闻目睹他人犯罪被定 罪被执行情况的人,刑罚难以起到警告和威慑作用
2、对于法制观念淡薄,为改变经济现状而孤注 一掷者,刑罚所起的威慑作用是十分微弱的。
对于抱有侥幸心理的投机分子,刑罚的警告和威 慑作用只是暂时的。
第三节 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一、加强社会教育—促进人的持续社会化
(一)重视家庭培养 (二)加强学校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建立预防犯罪的工
作机构和机制。 其次,彻底清除各种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净化社会环境。 最后,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坚决依法查禁
指刑罚具有使社会上的危险分子产生畏惧而不敢 犯罪的作用。
三、抑制功能
刑罚的适用使得犯罪人心理上因受威吓震慑而不 敢再犯罪
四、刑罚的补偿功能和安抚功能
刑罚对犯罪被害人具有补偿功能和安抚功能。犯 罪被害人包括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和直接受害 者的家属。
(一)补偿功能
指刑罚具有使被害人因犯罪人犯罪所遭受的精神 损害和物质损失得到弥补的作用。
第五节 刑罚特殊预防的功能
一、刑罚的惩罚功能 三、刑罚的感化功能
二、个别威慑功能 四、教育改造功能
五、影响特殊预防的主要因素
(一)预防对象的个性差异性
刑罚特殊预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 防对象的智力状况、发育状况和受教育状况。
(二)刑罚的及时性
犯罪时间与受刑罚时间之间间隔越短,刑罚威慑 的效果就越大,反之威慑效果越小。
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和克制自己不合理的 需求、消极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意外爆发和 不当行为。
犯罪的心理预防主要表现为社会的教育与个体的 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社会 的教育活动,使个体适应社会和行为符合社会规 范(包括刑罚等法律规范)。
通过社会控制作用于个体、个体通过自身努力, 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不断消除自身消极的心理 因素,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 目的。
预防本身就是一种外在社会控制与个体自我控制 的相互结合,是社会控制的一种较好形式。
犯罪心理预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塑造社会成员的 健全人格来预防犯罪,预防的过程本身就提高了 人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了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客观上,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环境 ,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一般预防对被害人作用的有限性
刑罚对被害人的一般预防功能主要是通过安抚手 段实现的。可是安抚的方法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 能够阻止私力报复和犯罪的连锁反应。
首先,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巨大伤害与痛苦 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国家通过适用刑罚方法不能 达到抚慰被害人心灵的效果。
其次,被害人请求严惩犯罪分子的要求由于种种 原因得不到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