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基础。私人垄断资本作为资本社会化的一种较高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生产力的社会本性,较能容纳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私人垄断资本在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统治的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空前发展。与此相适应,生产集中和垄断的程度大大超过战前,呈现出规模大、程度高、范围广的特点。
第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巨型公司数目剧增。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兼并从过去的数千家发展到现在的数万家,合并的资产日益庞大。以美国为例。美国市场从自由竞争到资本垄断,再到混合经济,曾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史。期间先后发生了五次企业兼并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是以大公司横向兼并为特征的规模重组。从1893年到1904年,共发生了2864起兼并。其中仅1898—1903年高峰期就有2653家企业被兼并,涉及资产总额63亿美元,典型案例是美国钢铁公司的重组。第二次浪潮是以大集团纵向组合为主导的产业重组,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被兼并企业12000家,涉及公司、银行、制造业和矿业。其中在1928—1929年高潮期间,被兼并公司达2300家,典型案例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重组。第三次浪潮是以跨国公司多角产业扩张和品牌重组为主的兼并,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兼并规模之大是空前的。1960—1970年间,就发生了25598起兼并。仅1953年,工业中的兼并资产数量占全部工业资产的21%。以金融运作为主的资本重组的第四次兼并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延续到80年代末。1976—1981年兼并交易额分别为200、219、342、435、826亿美元,1985年兼并达到高潮,交易额高达1796亿美元,这次兼并规模大大超过前三次。其典型案例是美国潘特里公司收购露华浓化妆品公司。第五次兼并浪潮以“强强联合”为特征。它始于1994年,当年兼并交易额达3419亿美元,1995年兼并数量9152起,涉及金额5190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记录。1996年兼并案达10200起,兼并金额达6588亿美元,再度刷新上一年刚创下的两项历史记录。这次兼并的典型案例是摩根·土丹利—迪恩威特合并案。
第二,垄断的程度不断提高。随着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不仅大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企业资产规模愈来愈大,垄断程度增大。据统计,美国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1901年只有1家,1972年为252家,1980年为522家。而100亿美元资产以上的大公司1961年仅有1家(即埃克森公司的前身——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至1986年已达31家。最典型的案例是,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位于美国西亚图的波音公司宣布兼并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美国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简称麦道公司。通过兼并,波音公司拥有了500亿美元的资产和20万员工,成为占世界民用客机75%销售量的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又如,
1997年2月5日,摩根·土丹利—迪恩威特宣布合并。此次合并创造了一个总市值达210亿美元的新型投资银行,其规模堪称华尔街之最。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投资银行与零售证券经纪行破天荒的结合,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的文化。
第三,兼并的范围更加广泛,混合联合公司迅猛发展。企业合并或兼并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的重要途径。“横向合并”和“纵向合并”是企业合并的两种主要方式。20世纪初,生产集中表现为“横向合并”,即部门内的生产上有关联的同类企业联合或兼并为一个大企业;20~40年代的生产集中发展为“纵向合并”,即供产销相互衔接的生产、流通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合并,这是由某一部门包括原材料开采,燃料动力的运输,产品各工序的制造,乃至副产品的加工等各个环节组成统一体系的联合体。战后,不仅纵向合并进一步延伸到运输、销售以至金融等环节,而且更向其它业务和生产经营上毫不相关的各个企业联合,实行跨部门、跨行业的多类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组成庞大的混合联合公司。例如,美国在1926—1930年(第二次兼并浪潮)期间,横向兼并占全部兼并次数的67.7%,混合兼并占27.6%,到了1966—1968年间,横向兼并只占7.6%,而混合兼并则占81.6%。同时多部门、多行业的兼并公司日益突出。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本来专营电讯器材的有关业务,但自60年代以来,先后大举兼并了美国最大的面包、旅游公司和最大的木质化纤制造公司。而且还经营建筑、军火、汽车零件、食品、地产、保险、银行信贷、医院、书籍出版等五花八门的业务。它们的经营范围之广,可谓从“导弹到鸡蛋”无所不包。
综上所述,生产和资本的加速集中特别是混合联合公司发展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其客观必然性在于:它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中供产销过程紧密联结的客观要求;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合理利用资源,较易获得资金;可以节约管理费用,利用多行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减轻经济危机的冲击,以保证垄断企业获得稳定的利润。可见,生产集中和混合联合公司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而作出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扬弃”。
(二)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在工业资本形成集中和垄断的同时,银行资本也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垄断,从而大大加强了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的的统治,并且成为战后世界兼并活动的一大主要特征。
首先,银行资本加速集中与垄断。据美国银行协会报告,1994年全美有550家银行合并,到1995年8月底合并银行已达600家,超过1994年。90年代以来进行了规模庞大的银行兼并,几乎每年都有两起以上。银行兼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银行之间的兼并呈现明显趋势,使世界银行界的巨型航空母舰层出不穷。最典型的例子是1995年3月8日,名列日本第六
的三菱银行和名列第十的东京银行合并,成为东京三菱银行,总资产高达52.6万亿日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在美国,1995年8月,排名第四的化学银行与排名第六的大通银行合并,成为总资产2970亿美元的美国第一大银行,在世界排名也由37位上升至14位。1996年富国银行兼并第一联美银行,其兼并价值高达142亿美元,成为美国兼并史上第一大兼并案。同时欧洲也不例外,如荷兰的ING银行兼并了破产的英国巴林银行,瑞士银行收购塞朗银行等。
其次,金融资本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生产日益社会化,因此任何单个家族的资本都无法独占一个大企业或一个大集团公司,这就导致垄断财团之间相互渗透,使金融资本集团变为由多个家族共同控制,这是资本进一步社会化的结果。与此相适应,金融资本集团的内部组织结构由纵向控制转变为横向联合特征,由个人股东为主转变为法人股东相互持股。战前,金融寡头是以某个家族为核心,采用“参与制”以金字塔式的层层控股来实现其统治。战后,集团内的银行与企业之间越来越多以法人股东的身份,采取横向相互持股的办法实现相互渗透,财团与财团之间的关系变的模糊不清,错综复杂。
再次,金融垄断资本与工商垄断资本的结合更加紧密。银行垄断资本形成后,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普通的借贷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并通过三种方式直接操纵和控制着工商业资本:一是垄断银行通过贷款影响和控制工商业资本。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采取负债经营,借入资金的比重约占50%~70%。商业银行和人寿保险公司是工商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它们通过贷款规模、期限和利率高低,以及贷款合同,制约和控制工商企业的发展。二是银行财团通过收购企业的股份,成为企业的控股者,从而控制和操纵大工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其中以日本和西欧最为显著。例如,日本6家最大的都市银行控制着全国1/4的工业公司的股份。三是银行通过人事结合加强控制。即直接由银行的董事或经理兼任大工业企业的董事或经理,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控制和掌握大工业企业的领导权。
(三)私人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运动进一步增强
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战前,私人资本的国际化主要表现是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国际化。产业资本虽然也早已跨越国界,但还未达到世界规模。而且其流向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二战后,随着资本国际化运动的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比如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与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的紧密结合;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旧殖民体系瓦解等等条件的变化,大大促使了私人垄断资本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