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内涵、途径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内涵、途径和策略

作者:杨欣

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第03期

摘要:人工智能作为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聪明的存在,除了赋能教育使其更有效率和质量,也会通过智化让教育变得更聪明。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内涵是以人工智能为镜,反思现有教育的“迟钝之处”,使之变得更聪明,即重构教育的意义、丰富教育的想象、促进教育的创新。同时,从已有经验和预测来看,人工智能智化教育有四种途径,即替代、补充、生成、迭代。当下,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策略有:(1)智化教育实验,创建“人机一体”的解释机制;(2)智化教育思维,建构超越人类原始思维的全新教育思维;(3)智化教育内容,重构知识秩序。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化;价值;聪明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当下,谈及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首先映人研究者脑海的必然是“科技赋能”。因为人工智能已经被视作科技赋能教育与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l]。抛开世界其他国家的缘由不表,仅就中国而言,在人工智能上诉诸“科技赋能教育”的强烈憧憬,一方面是国人有将科技作为任何领域正面价值的习惯[2],另一方面则是当下国家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2017年“两会”首次将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其后,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开启了智能时代新征程,智能技术不仅是促变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也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实践路径,更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航标[3]。也正因此,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赋能”研究和实践可谓前途光明、范围广泛且意义重大,也已为多数教育学者所注意。

除此之外,笔者特别想说的是,人工智能除了作为一种先进技术,通过“智能的应用”为教育外显的政策、制度、课程、管理、教材、教学和评价等进行“赋能”——增强教育的能力,提高效率和质量;同时,人工智能也是具有哲性的概念[4],它也会以一种“智能的思维”对教育内在的理念、思维、内容、知识和方法等进行“智化”(Cognifying)①——升级教育认知能力,将教育中“迟钝的东西”变得更聪明。后者目前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既然人所共知,人类从蝙蝠身上学会了如何制造雷达,并非蝙蝠有多聪明,而是人类“聪明”地从它身上悟出了雷达原理;那么人们是否也应懂得,人工智能之所以能让教育变得更聪明,至少不完全取决于它作为技术有多么聪明,而是因为聪明的人可以从它身上悟出不一样的道理,促进教育实现更大的启蒙和进步。

站在人工智能一侧而言,十八世纪人类用科技创造了比人类更有力量的机械,二十一世纪人类正在用科技创造可能比人类更聪明的人工智能。机械化重新定义了人类世界的生产、生活乃至思考方*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基于数据库平台开发的中国特色义务教育发展智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WU1709223)研究成果。①“智化”源自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提出的“知化”概念,主要是指“人工智能改变人类认知,重新赋予对象认知能力,把迟钝的东西变得更聪明”。使用智化而非知化,理由如下:两者共同指向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从语义直观而言,知化突出的是“机器向人学习”,而智化突出的是“人向机器学习”。本文突出的是后者内涵,所以选择使用智化一词。式,当然也包括教育。那么,被很多人寄予重塑世界乃至人类自身厚望的人工智能,除了可能让人类进入“生命3.0”的阶段(实现人类的进化与重生),也正在更大尺度上诠释“生而为人”的意义[5]。而人工智能之所以会引发这种生命层面的革命,其实质并非是因为人工智能会通过“赋能”让人在某些领域的能力更快、更强,而是人工智能会产生某些意料之外的“认知变化”。迈克斯·泰格马克对此作了一个异常深刻的隐喻“人类能控制老虎,并不是因为我们比老虎强壮,而是因为我们比他们聪明”[6]。所以人工智能的“能力”并不会被西方学者认为是“革命”,真让他们觉得具有革命性的是人工智能可能诞生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并且现实而言,人工智能已经到了理解大脑以及他们如何发展的边缘,这将会是一个奇迹,能够永远改变我们对自己的看法[7]。加之,人工智能已经引发了各行各业的创新风暴,也正在重新定义学校、学习、学生、教師等教育的基本概念,乃至点燃教育的第四次革命“从基于印刷与世俗化的大众化教育走向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教育”[8]。所以,人工智能智化教育不仅存在可能,而且也正在照亮教育的未来。

站在教育一侧而言,“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对教育的批判,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始,从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始,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再对现实的教育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评析,提出新的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9]。加之,将人工智能视作“赋能”本身蕴含了马克思·韦伯所担忧的“工具理性思维”(Zweckrational),若不能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本质意义进行解构和重塑,很可能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使教育“过分关注个人、进步、效率、有效性、可量化、可计算的品质,牺牲那些在传统社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更广泛、更有意义的内

容”[10]。并且,这类探究存在混淆教育的工具与价值之嫌。因为“把对美好生活的有意义的追求变成技巧和技术等问题,是从根本上混淆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11]。近来,我国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此类问题,并提出了“人工智能十教育”作为居间的构成性存的设想,即“人工智能十教育”并非是某种单一教育行为的改变,而是教育“居于其间”的整体发生的构成性运动[12]。所以,从智化的角度探求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在此类探究中引入“价值性思维”(W ertrational),也是尝试从教育价值的底层实现人机融合。此外,智化也可视作对祝智庭先生将“智慧教育”诠释为“Smarter Education”[13]的另一种回答:因为人工智能存在智化教育,使之更聪明(Smarter)的可能,所以中国智慧教育除了技术层面的可实现性,也具有认识论上的正当性。

上述迹象表明,研究者确有必要超越赋能的视角探求“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层价值,以期丰富现有研究的认识论。而从智化的视角求解“人工智能何以让教育变得更聪明”这一命题,可作为这类探索的楔子。

一、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内涵

维特根斯坦曾言“假如一只狮子忽然开口说人话,那么我们一定听不懂它在说什么”。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在于:狮子与人类拥有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也因此塑造了与人类完全不兼容的概念框架,所以即便狮子掌握了人类的语言,人类也难以理解狮子语言背后的语义。维氏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分析现有人工智能。换言之,人们可以从人工智能身上悟出不一样的道理。正因此,观察那些与人类在概念结构上有巨大差异、用意料之外方案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将令人受益匪浅[14]。时至今日,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人类认知自我的第四次革命,如同哥白尼革命、达尔文革命、神经科学革命一般,由图灵开启的人工智能革命,再次迫使人类重新思考自我[15]。

从上述启示而言,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内涵可界定为:以人工智能为镜,反思现有教育的“迟钝之处”,使之变得更加聪明。根据祝智庭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给愚笨教育做的画像,“凡是拒绝因材施教、抹杀个人特性的教育是愚笨教育;凡是以书本知识为上、忽视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是愚笨教育;凡是故步自封、不能与时俱进的教育是愚笨教育;凡是割断历史文化、不能继往开来的教育是愚笨教育;凡是自我封闭、不能主动面对国际挑战的教育是愚笨教育”[16],当前教育的迟钝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意义滞后,在教育日益现代化、国际化的今天,有些教育者仍然采取科举时代强调规定内容、标准形式和唯一答案的“八股式”教学,无法做到继往开来和与时俱进;二是想象力不足,在信息技术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些教育者想象教学目的、方式和内容仍然以传统教育和人类属性为参照,无法做到因材而异、因时而变;三是创新乏力,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些教育者仍然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和成就,难以开启主动变革和创新的道路。

面对上述困境,英国白金汉大学副校长安东尼·塞尔登在《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着教育》一书结尾处给出以下启示,“从启蒙时代开始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并没有实现它对进步、公平、正义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启蒙运动坚持理性以及笛卡尔本人对人类意义的狭隘理解。所以,基于人工智能的第四次教育革命将会非常不同,它也需要非常不同”[17]。鉴于此,未来教育“由迟钝向聪明”主要表现在重构意义、丰富想象和促进创新三个层面。

(一)重构教育的意义

时至今日,世界上多数国家仍然沿用工业革命之后的分科教学,讲究的是在严格固定且有明确规则的领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显而易见,这样的教育体系不但可以培养更多符合“工业1.0时代”[18]要求的专才,同时也能加快教育的普及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