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形成怎样的媒介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应该形成怎样的媒介观
姓名:宋娅
班级:10广电2班
学号:08
《旧唐书·张行传》日:“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为此,《现代汉
语词典》解释“媒介,是指使双方(人和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每个事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主要也是靠活动工具中介而现实的,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话语体系中,媒介作为重要的社会交往载体和信息传播手段是确证和体现人的活动有效性的功能性要素,是实践主体作用和改造实践客体感性工具。
媒介作为人的活动工具要素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桥梁和标志,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媒介在人的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媒介在彰显其积极作用和功能的同时,也逐步陷入了“异化”的困境。
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解,所谓媒介“异化"是指媒介作为人的活动的创造与主体相脱离或相对立,甚至反过来成为反对主体、奴役主体的工具,从而使人与媒介之间存在着一种敌对的、异己的关系。媒介“异化”产生的根源在于:随着近代社会物欲的膨胀,人类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从而造成了工具理性的日益彰显、价值理性被边缘化和忽视。在现实的人的活动中,媒介“异化”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缺失、科学精神的畸变和媒介“生态危机”等方面,其结果是导致了人类日益严峻的生存困境。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方面要学会充分利用个各种媒介,发挥其作用,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媒介观,不能过分依赖媒介,甚至被媒介“异化”。
但是反观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
1 在接触媒介的的动机和行为方面又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对媒介传播的不良信息的自觉抵制能力有待加强。
2 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还相对欠缺。
3 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比较陌生,主动参与媒介互动的人数比例也相对较低。
4 对媒介历史了解不深,手中主动性地位认识不足,忽视媒介对价值观及其深层结构下的影响。
5 盲目,不系统,不健全。
大学生使用媒介时表现出的一种对媒介过分依赖、认同、轻信和盲从的心理状态,行为上把接触媒介作为必不可少的日常习惯和日常仪式;心理上将媒介作为极其可靠的经验代理,几乎完全依靠媒介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把媒介内容看作不容置疑的现实再现、权威发言和真理表达,进而将媒介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进入大众媒介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就开始了媒介化的进程。随着媒介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也被各种媒介重重包围,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接触各种媒介,甚至按照媒介的时间表来安排自己的日常时间和生活程序。媒介力量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效能在不断扩大,甚至无形中悄然置换了生存本身。
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以及其会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媒介观的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媒介观。
那么大学生到底要形成怎样的媒介观呢?
(一)要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媒介的作用,使自己从对媒介的过分依赖中解放出来。明白媒介作为现代生活的工具之一,人类的沟通和交流活动离不了媒介。但是,对媒介也不能过多的依赖,要合理分配花在媒介上的时间,长时间的接触媒介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有害的,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其次,要提高自身对信息的选择和利用能力。媒介技术进步促进媒介提供信息量的增加,大学生应学会如何从丰富的信息海洋里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如对报纸版面知识的普及、对网上信息搜索技能等,可以使大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总而言之,大学生要掌握大众传媒素养的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在已拥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强化媒介的基本知识,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一方面合理的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传递、舆论参与和互动参与大众传媒活动及建设,另一方面学会对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甄别,对于错误有害的信息学会自控制防御和我保护。
(二)加强对媒介信息的理性认知以及应对媒介信息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个入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差异报道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信息环境,网络媒体的出现又使传播渠道交得更加复杂。媒介总是不停地反复向受众传递着各种信息及观点,大学生不可抗拒地被媒体再现的环境所包围。媒体信息及溉点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
和文化心理,形成了一个有巨大影响的“拟态环境"。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往往是在大众传媒报道的基础上形成的,媒介通过报道对现实进行再现,但是这种再现有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在这种大环境要求大学生开始思考信息背后的主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信息进行理性综合的分析,从而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面对信息的理性。
(三)了解媒体需要,在媒体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与媒体的共赢。我认为大学生对于媒介的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信息的获取,还应该学会更好的利用大众媒介这个平台去解决自己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大学生自身遇到困难,凭一己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媒体帮助时,首先应从媒体焦度了解媒体需要,然后结合自身需要和社会环境与媒体合作。但是这些事件必须具有新闻价值,要联系当时的社会主题,其次还应注意维护媒体的形象,这样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应利用媒介来表达自我,大学生应学会如何利用媒介传达自身声音,表达自身权力。一个不能利用媒介表达自我的人,往往会造成自身在社会上的不受重视,甚至失声。
媒介逐步陷入“异化”的困境,这也导致了反媒介现象的出现。诸多反媒介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受众对媒介作用的重视和主体意识的加强,然而,反媒介并非一种合理的媒介使用方法,合理使用媒介需要社会各方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在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内容无孔不入,社会冲突不断产生,社会公民素质亟待进一步建设的背景下,探索如何使用媒介,并发挥媒介良好作用,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社会,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大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与大众媒介相关的问题远远超出媒介自身的范围。受众要合理使用媒介,主要还是要依靠媒介行为来实现,通过规范传媒行为实现,当然也需要通过增强公众自身的的媒介素养来实现。在当前急速变革的社会进程中,大众文化空前繁荣,探讨媒介的合理使用问题,既是大众传媒影响力日益凸显背景下应对新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对传播学理论建设与传播教育创新提出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