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的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独舞《秋叶》,为了展现秋叶的飘零 感,在屏幕造型技巧上运用了叠影造型,巧妙地将杨丽萍表 演秋叶飘零的大旋转动作同时显现在屏幕上,使“过去”、“现 在”和“未来”的动作造型叠化在了一起,如树叶般蝶衣的旋 转一圈连着一圈,从而加深了对观众的动感刺激,这种状况 对剧场观赏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而正是这种电视舞蹈的 动作时空的高度自由性,才使转瞬即逝的舞蹈动作造型“产 生”停留的可能。
人物的视角来观看其他人物及其周围环境,或者随时改从另
单纯的再现,而是真正的创造。只有从银幕上的画面,我们
一个人物的视角去看这些东西。我们依靠这种方位变化的
才能看到摄影师的视象、他的艺术创造和他的个性表现。”⑦
方法。从内部,也就是从剧中人物的视角来看一场戏,来了
解剧中人物当时的感受。”‘嚯这里,影视“最独特的效果”成
了电视舞蹈的审美上的最独特效果。
如仰摄,一般会产生心理感受上的崇高和敬仰,但如在芭蕾 《天鹅湖》中,从卧地的小天鹅的视角仰摄恶魔罗德伯特,就 会产生恐怖的气氛,这时候便具有了悲剧意味。所以美国的
在常态下,舞台表演的舞蹈动作审美只能是宽(长)、高
电视艺术教授道格拉斯说:“摄影技巧并不仅仅是在胶片和
和纵深的三维观赏.如横与纵的对形变化,向上的大跳等
固■福建艺术
丁he Aes£he{{e eh8rael8瓣抟t{es o{rV{二)趣魏eo
如果说.在传统的舞蹈表演中.舞景还仅起一种装饰 和依托作用,那么,在电视舞蹈中,舞景则开始“说话” ——能补充人体动作之不足的一种语言。它在某种程度 上也像人体的动作一样,不仅传递了舞者的某种思想、情 趣和意念,还在一定意义上延伸了动作的功用。
目的。因此,舞蹈所要求表现的一切社会生活,以及反映的 对生活的感受、反应、评价……最终都必须“形之于外”。所
主观感受。”⑥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电视舞蹈的魅力 所在,是影视艺术“嫁接”在舞蹈艺术上的“最强有力的性格
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即通 过纳入一定动律之中的人体外部动作来完成.这正如汉傅
可避免地会使人心烦意乱。” 性——连舞蹈音乐也必须如此。
显然,电视舞蹈的这种意蕴视像导向特性无疑是电视传 媒特性(覆盖面广,传播迅速,渗透性强,对受众又无特殊的 要求,且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的表现。电视的大众传播功 能决定了电视舞蹈作品内容即使再“高雅”,如古典芭蕾和一 些现代舞蹈作品.一旦“转换”成电视舞蹈,其在外形式的显 示上就必然“大众化”。这是电视艺术的特殊性,也是电视舞 蹈艺术的特殊性。
洲 州 黼 l耄 似
田■ 福建艺术
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认识。那个“叙述人”。可能是一个 极有见地的艺术学者.也可能是一个舞蹈原生形象和形态的 “笨嘴拙舌”的叙述者。甚至成为一个歪曲者。如果此类方式 的电视语言令人信服地、形象地描述了某一舞蹈的发展和价 值.也就同时确立了自己的价值。①
从舞台上观看舞蹈表演与从电视上观看舞蹈的效果并 不一样。现场舞蹈观赏的感染力与观赏电视舞蹈的知性审 美,这两者的差鄹是因观看舞蹈环境与表现形态(电视语 言)不同所造成的。当观众走出剧场,在家中非常自由地通 过电视观赏舞蹈表演时,为舞蹈动作的感染性打动就被对 舞蹈动作的知性审美所代替,特别是在对具情感渲染力的 舞剧(芭蕾)而言,冷静的审美判断远远大于激情的情感审美 刺激。这一方面是因为家庭中随意、熟识的氛围使观赏者很 难进入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审美的焦点非常容易从角色舞蹈 动作的情感表演转移到对动作表演技巧和规范的欣赏;另一 方面,由于缺少了在现场表演场合中观众对演员表演即时赞 赏(鼓掌、喝彩等)的这种氛围,观赏者的从众心理和审美感 性程度也就随之消失。
磁带上记录被摄对象和表演,也不仅仅是创造漂亮的图片.
等。但对电视舞蹈来说。这种维度在电视镜头下已被彻底改
摄影技巧是创造屏幕上现实的幻像,我们运用所用所有设备
变,甚至可以说,作为观赏者眼睛的替代,电视镜头可以从任 何角度对舞蹈动作进行“观赏”——摄录。譬如从上向下的 俯视,从下望上的仰视.从斜度插人的傍视等等。“从电视上
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表情、队形变化和舞台装置;电视的基本 要素是:画面更迭和镜头运动——镜头组接(蒙太奇)、长镜头等。对电视舞蹈来说, 实际上是这两种要素的恰如其分的融合和表达。
我认为。电视舞蹈的最基本四大审美特征是:舞蹈意蕴的视像导向,动作时空 的高度自由、多维度的动作审美和以“实”衬“虚”的意境创造。
舞蹈的动作。换句话说,电视舞蹈在某种意义上是将观众的 视觉进行了一次高科技的处理和转译——一种电视性的有 选择性的重新接受。
换句话说,舞蹈动作的不可逆转性在电视舞蹈中已被 消解,舞蹈“直觉性的特点,就规定了在舞蹈作品中所要表 现和说明的一切,都必须通过艺术的形象直接地表现出来。 所以,有些著名的舞蹈编导家们在谈到舞蹈和舞剧的创作 时都曾说过:舞蹈舞台上没有‘过去时’和‘未来时’,而都必 须‘现在时’。这也就是说,在舞台上要表现过去或未来的情 节事件.也必须设法化作为现在时的舞蹈形象,直接呈现在 舞台上”③,但在电视舞蹈中,这种舞蹈动作造型所要体现出 的将来和过去都已成为可能。
一个组成部分,它就应该是有情绪的,有时候它的表现价值
甚至高过于“人”。 因为.不论是舞台的舞蹈表演还是民间广场的舞蹈表演
(民俗、民间舞蹈),一旦进入电视,它在舞景的配置和选景上, 都将“电视化”起来——高科技的运用和电视的审美要求,使
电视舞蹈的舞景配置和选景变得更为自由、细腻和繁复。
万方数据
洲 州 邪 |耄 似
电视舞蹈的姜学特征
撰文/蓝凡
The Aesthetle Characte一 ^stics 0f丁V 0anee
万方数据
电视舞蹈(WTV或DTV)是一种新的电视艺术类型,它是电视艺术与舞蹈艺术 交叉后的产物.因而在遵循两种艺术类型基本的美学特征的基础上,电视舞蹈有着 自身特有的美学特征。
自由的、非固定视点的、个体的观赏是电视舞蹈区别与一般舞台舞蹈表演最基 本的审美差异。
三者和谐交融的美好境界。”@ 更甚而我们还可以说,舞蹈讲究动作的简洁,简洁是
舞蹈(不管是舞蹈还是舞剧)的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之一。 因此,仅仅依靠动作的繁复变化和舞服的华丽,很可能会 造成审美上的视觉“热闹”,往往容易造成动作审美上的 基本特征的流失和审美心理上的疲倦。但对于电视舞蹈 来说.靠“舞景”的自身变化和互相支撑,动作会在简洁的 基础上形成“热闹”的审美效应,这是电视舞蹈所特有的 一种审美特征,也是电视舞蹈在“因景造境”上的一个优 长。
的内涵就并不与诗歌、戏剧、电影、小说、音乐等其它艺术样
中景,什么时候让观众看演员的脸部表情等,这些都有赖于 摄像师对舞蹈语汇的熟悉。”⑧
式相同。这就是说,因为舞蹈主要是运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工 具——人的身体动作作为手段,来塑造形象.达到反映生活
多维度的动作审美会带来审美上的情绪变化。“俯拍有 利于展现大场面,而仰拍则有利于保全舞蹈动作,也是一种
化手段”:“拍摄角度的作用在于赋予一切事物以形状,即使 同一样东西也可以由于不同的拍摄角度构成完全不同的画 面。这就是电影所持有的最强有力的性格化手段;它绝不是
毅《舞赋》所说:“歌以咏言,舞尽其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 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这样,舞蹈艺术的“情景”,实际上 指的是舞蹈作品所包含的感情和表演者高度美化的、有韵 律的人体动作这二个方面。舞蹈意境的“情景交融”也就是
譬如被誉为开创电视舞蹈新型艺术形态的美国舞蹈 演员唐纳·奥康纳@,他在歌舞影片《雨中曲》的雨中街上 的踢蹋舞表演,就可说是以“实”衬“虚”意境创造的佳例。 雨伞、街景、水花、令人眼花缭乱的踢蹋舞舞步,吉恩@获 得爱情后的喜悦和大雨磅礴的街头融为一体,甚至踢扬 起的水花都是舞步的延伸,成为舞蹈动作的一部分。
指这二者的交融。⑨
但对于电视舞蹈来说,除了人体动作之外,高科技化的
“实景”也成了意境创造的元素之一。换句话说,在这里“情
·景”指的是作品所包含的感情、表演者高度美化的、有韵律
的人体动作和有意味的“实景”这三个方面.电视舞蹈意境的
“情景交融”也就是指这三者的交融。
从另一角度说,电视舞蹈意境是舞蹈意境与屏幕意境的
融合,它是以人体动作为基础所创造的屏幕形象产生的审美
感染力.即依靠“虚”的人体动作的“意象”和“实”的屏幕造景
的“视境”.激发起观众由此及彼的“言外之味”的审美联想和
想象。 舞台上的景是以物质的形态客观存在的,作为舞蹈动作
的运动空间,它没有或者很少承载“意识”——发挥叙事、表
意或抒情的功用,但一旦被摄入屏幕,作为电视舞蹈画面的
2.动作时空的高度自由。 动作时空的高度自由可以说是电视舞蹈的最显著的美 学特征,它将舞蹈这种局限性非常高的人体动作经过电视 高科技的处理后,变得极其自由。 由于剧场舞蹈观赏视觉的固定与电视舞蹈观赏视觉的 不固定的原因.对电视舞蹈来说,镜头的视点代替了观众的 视点,观众实际上是通过摄像镜头的一次转译,才进而欣赏
注:
(D冯双自《电视语言和舞蹈相结合的几种方法》,载《国际舞 蹈会议论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第1 7页。
②[美]卡尔·海德《影视民族学》,田广等译,中央民族学院 出版社,1989年,第129页。
③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 997 年,第11页。
④(D[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年,第74页、32页。
1.舞蹈意蕴的视像导向。 舞蹈意蕴的文化导向.说的是舞蹈经过电视的再一次解读,将其文化含义视像 化——通俗化了,在这里,电视镜头成了舞蹈语言的解码器和转译器。 它比舞台纪录式的电视语言更多地带有电视拍摄者(包括导演和摄像师)的主 观色彩。在电视语言的“叙述”过程中,从画面到自然录取的声音直至片中的解说旁 白.都有极强的主观选择性、评判性和阐释性。在这种“叙述”的背后,还包括了对特
电视舞蹈《扇舞丹青》运用电视科技三维动画造景,将 水墨画般的舞姿韵律“描绘”于这独具风格的三维动画之 中。“实现实际景物中不可能达到的某些效果”.从而更为 巧妙地创造了以“实”衬“虚”、“实”“虚”相融的舞蹈意境. “《扇舞丹青》可谓小巧玲珑,但是它却十分准确地把握住 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将中国古典舞蹈、绘画和音乐熔为 一炉,并利用现代电视艺术手段进行二度创作,营造了一 个冲淡、雅致、高远的意境”@。“《扇舞丹青》中,三维动画 勾勒出的场景.是独具特色的、富有线性美的中国国画, 与之融合的是富有线性美的作画舞姿意蕴,画与舞共同 融入流动者的线性美的摄像镜头中,编织出了人、舞、画
3.多维度的动作审美。 在某种意义上说,多维度的动作审美讲的是观众(审美 者)的审美视角变化,即观众从舞台表演的舞蹈三维观赏变 为电视舞蹈的多维观赏。“方位变化的技巧造成了电影艺术 最独特的效果——观众与人物的合一。摄影机从某一剧中
万羹l方I_数ru。据rA“AnTs z。。s,a
T酞e Aes{he{{e C豳araele|||s{les 0f丁V D袈强e0
去制造和阐释这些幻象。”@ 4.以“实”衬“虚”的意境创造。 舞蹈在本质上是人体的运动,因虚造境是舞蹈艺术意境
看舞蹈,画面是由摄像师来选择决定的。如果摄像师对舞蹈 语汇很熟悉.就能带领观众更好地欣赏舞蹈.如什么时候镜
创造的核心方法。 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其意境的构成形式——“情景交融”
头移到足尖,什么时候出小道具的特写,什么时候镜头出现
特别是将民俗舞蹈和宗教舞蹈搬上电视后,那种舞蹈背 后的文化感受.非身历其境而不得的感情冲动,在观赏“电视 舞蹈”时已荡然无存。如我们参加民俗节庆假日的龙舞活动 (即使是狮舞或各种高跷等民舞活动,其效果也大致相同), 那种耍龙者的腾云驾雾般的舞蹈感受与观舞者如梦般的舞 蹈体验,非外人所能道及,更不要说是电视观众了。所以,美 国著名的影视人类学家卡·海德说:“除非音乐与拍摄形象时 的真实音响相一致,或者像《巴厘的狂欢与舞蹈》一片中管弦 乐队的原始声音那样与形象极其恰当地吻合起来,否则就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