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担保物权”部分重点条文解读
民法典解读--物权编--担保物权

第四分编 担保物权第⼗六章 ⼀般规定⼀、担保权体系第三百⼋⼗六条 担保物权⼈在债务⼈不履⾏到期债务或者发⽣当事⼈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百⼋⼗七条 债权⼈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担保物权。
债的担保分⼀般担保和特别担保,特别担保分⼈的担保和物的担保。
近代以来,⼤陆法系各国就“物的担保”,形成了两种主要的⽴法模式:⼀种是法国民法上的优先权体系(包括所有的对债务⼈特定财产或全部财产的优先受偿权,不仅有抵押权、质权,还有如我国的⼯程款优先权、破产时⼯资优先权等)。
另⼀种是德国民法上的担保物权体系,其他国家继受并进⾏了⼀些改造,台湾民法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了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三种。
⼆、担保合同与担保范围(第388-389条)第三百⼋⼗⼋条 设⽴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担保合同。
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
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
主债权债务合同⽆效的,担保合同⽆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担保合同被确认⽆效后,债务⼈、担保⼈、债权⼈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1.担保合同是意定担保物权设⽴的基础或者依据2.“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指所有权让与担保、附买回条件的买卖等合同3.担保合同是典型的从合同。
“法律另有规定除外”指:(1)最⾼额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关系如部分⽆效的,不影响最⾼额抵押合同的效⼒;(2)独⽴保函。
4.担保合同⽆效的效果:(1)担保物权⾃始不能成⽴(2)赔偿责任:根据过错分担责任。
三、担保范围第三百⼋⼗九条 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损害赔偿⾦、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担保物权的费⽤。
当事⼈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1.所列范围适⽤于⽆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形;2.“主债权”指“原本债权”(如本⾦、价款);3.“利息”应包括正常利益及迟延罚息等四、物上代位第三百九⼗条 担保期间,担保财产毁损、灭失或者被征收等,担保物权⼈可以就获得的保险⾦、赔偿⾦或者补偿⾦等优先受偿。
《担保法》重点法条及意思分解

概述 ⾃1996年算起,每年律考中直接中间接考担保法律制度的分值在15——20分之间,由此可见《担保法》在律考中的分量并不轻。
本法题型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并重。
其中单独考察《担保法》的案例分析题并不多见,往往更常见的是⼀道案例分析题兼考《担保法》、《合同法》、《民法通则》、《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内容。
的确,在《物权法》出台之前,《担保法》扮演了我国最重要的物权⽴法⾓⾊,故在律考中的地位显得⼗分突出。
概括地讲,《担保法》的考试重点与⾮重点区别并不明显。
因为同《合同法》、《民法通则》⼀亲,作为我国民商事⽴法的基本法律之⼀,《担保法》条⽂的可考性极强。
降去第七?quot;附则“的第5个条⽂及第⼀章”总则“的第11条上,余正⽓91个条⽂均具可考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这下⾯的分解评述中提到的法条仅是相对重要,未提到的法条也不是没有被考察的可能性。
所以说,本法的”重点条⽂“具有更⼤的提⽰和指引作⽤。
《担保法》的理论性很强,部分考⽣理解起来有些吃⼒。
我闪在分解评述中会尽量多介绍⼀些相关民商法基本理论。
另外,该法同《民法通则》、《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地管理法》。
等其他民商事⽴法关联密切,我们在分解讲述中也会尽量联系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法条,⼀并分析讲解。
值⾏特别注意的是,2000年9⽉29⽇⼈民法院通过的《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担保法》若⼲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将于2001年⾸次列⼊律考,并将在今后的律考中占据重要地位。
故在《担保法》在复习中,⼀定要重视《担保法解释》的复习。
⼀、重点法条: 第4条。
相关法条:《担保法解释》第2条。
意思分解: 反映担保是指被担保的债务⼈或第三⼈向担保⼈提供的担保。
依本条规定,反担保只能也只会在第三⼈为债务⼈提供担保的情形下发⽣。
⾄于反担保的提供⼈,则可以是债务⼈⾃⼰,也可以是债务⼈以外的其他⼈。
反担保与担保的根本区别在于,担保所担保的是主债权,⽽反担保所担保的是担保⼈的追偿权即附延续条件的未来侵权。
《民法典》担保物权条款解读大全

《民法典》担保物权条款解读大全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对各主体的民商事活动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中,在担保物权领域,《民法典》做出了许多重大调整。
对市场交易主体,特别是涉及使用债券担保品进行履约担保的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鉴于此,本文梳理了《民法典》担保物权编相关条文,从债券担保品管理实务的角度对有关条款进行解读。
一、相关背景长期以来,我国担保领域的法律规范相对分散,且不同层级规范在实践中存在部分争议及适用性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法典》具有统一担保规范的积极意义,将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担保制度的发展。
总体来看,在立法体例上,《民法典》设立独立的物权编,并将担保物权的相关规定归入第四分编,分别对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进行具体规范。
可以看出,《民法典》已经从立法层面对实践中的众多疑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另一方面也吸取了国际经验,在规范层面进行了创新。
其中,从债券担保品管理业务的角度出发,担保物权相关内容的调整将对业务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立足债券担保品管理实务,将从担保物权和业务实践两个层面对《民法典》进行初步解读。
二、担保物权层面1.担保模式的新变化在国内债券担保品业务实践中,常见的担保模式包括户内质押模式和特定业务场景下的转移占有模式。
前者被广泛使用于银行间市场,该模式下,质押券办理出质登记后仍存管于出质人账户中,出质人为实际占有人。
后者适用于交易所市场的特定业务中,中央清算对手方作为质权人,通过设立回购交易质押品保管库保管融资方提交的质押券1,且收取并存放于此类专门清算交收账户内的质押券不得冻结、扣划2。
尽管操作方式有所区别,以上两种模式均是中国法律框架下符合市场惯例的成熟做法。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开放,非典型担保在金融交易中已经越来越得到市场的关注。
但由于此前法律规定尚未明确,因此一直是实务中的难点。
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系列解读之四——“关于担保物权”部分重点条文解读

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系列解读之四——“关于担保物权”部分重点条文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1.02.10•【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系列解读之四“关于担保物权”部分重点条文解读一、关于抵押合同及抵押权的效力。
民法典第399条规定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以及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不得”抵押。
我们认为,当事人以上述财产设定担保的,如不存在其他无效情形,一般应当认定担保合同有效,因为这些财产只要不是违法财产,就不存在因标的违法而无效的问题,且根据区分原则,民法典第399条规定“不得”抵押的情形,即使构成无权处分,也不应影响抵押合同的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以权属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设立抵押,经人民法院审查后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抵押人有处分权的;二是抵押人无权处分。
在抵押人有权处分的场合,不仅抵押合同效力不受影响,抵押权的设立也应认定有效;在抵押人无权处分的场合,虽然抵押合同不因抵押人无权处分而受影响,但抵押权的设立则取决于是否债权人满足善意取得的条件:构成善意取得的,债权人可主张行使抵押权;不符合善意取得条件的,债权人无权主张行使抵押权,真正权利人可以请求注销抵押登记。
至于当事人以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设定抵押,债权人请求行使抵押权时,如果查封、扣押或者监管措施已经解除,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抵押人以抵押权设立时财产被查封或者扣押为由主张抵押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此外,本解释沿袭《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的相关规定,明确在不动产抵押中,如果当事人签订抵押合同但未办理抵押登记,仅仅抵押权没有设立,抵押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债权人可以请求抵押人继续办理抵押登记。
在不能继续办理抵押登记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区分是否因可归责于抵押人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处理:一是不可归责于抵押人的原因导致不能办理抵押登记,如自然灾害导致标的物灭失的,除抵押人因此取得抵押财产的代位物而须在代位物的价值范围内依其过错程度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外,其他情形下抵押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可归责抵押人的原因导致不能办理抵押登记,如抵押人将抵押财产转让他人,此时抵押人应在约定的担保范围内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但是不得超过抵押权能够设立时抵押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
《民法典》物权编学习解读--担保物权2

一、抵押财产的范围
所谓海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 土。 内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 海域使用管理法》第2条) 。
一、抵押财产的范围
《海域使用管理法》 中明确规定海域使用权可以转让和继承,但是 该法既没有禁止海域使用权抵押,也没有明确规定海域使用权可以 抵押。于是,实践中海域使用权因无法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 而不能抵押。故此,《民法典》 明确规定海域使用权可以进行抵押 。
六、购置款抵押权
2、《民法典》第416条的购置款抵押权是在借鉴《美国统一商法典 》 第九编的“购买价金担保权(purchase money security interest)”和《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担保交易立法指南》规定的 “购置款担保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作出的规定。
陆 购置款抵押权
六、购置款抵押权
1、《民法典》第419条规定:“动产抵押担保的主债权是抵押物的 价款,标的物交付后十日内办理抵押登记的,该抵押权人优先于抵 押物买受人的其他担保物权人受偿,但是留置权人除外。”这就是 对购置款抵押权的规定。
六、购置款抵押权
此种抵押权也是动产抵押权,无非担保的是购买抵押物的价款,具 体而言,是指债权人提供资金给债务人用于购买其生产经营所需的 动产,债务人以所购的动产作为抵押财产为债权人提供的购买该动 产的价款债权提供担保,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 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则作为抵押权人的债权人有权以该 动产变价并优先受偿。
三、抵押权与租赁权的关系
《物权法》第190条规定:“订立抵押合同前抵押财产已出租的,原 租赁关系不受该抵押权的影响。抵押权设立后抵押财产出租的,该 租赁关系不得对抗已登记的抵押权。”
民法典关于“担保物权的适用范围和反担保”规定的解读

民法典关于“担保物权的适用范围和反担保”规定的解读
重点法条
第三百八十七条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
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
反担保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担保物权适用范围及反担保的规定。
条文释义
担保物权的适用范围是指担保物权可以适用的领域。
反担保是指替债务人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无论该第三人是提供人的担保还是物的担保,为了保证自己的追偿权得到实现,可以要求债务人为自己追偿权的实现提供担保。
对本条第1款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担保物权适用于民事活动,不适用于国家行政行为、司法行为等不平等主体之间产生的关系。
担保物权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设定的。
第二,为了引导当事人设定担保物权,本法列举了借贷、买卖两种典型的可以设定担保物权的民事活动,但可以设定担保物权的民事活动很广泛,并不仅限于这两种民事活动。
第三,因侵权行为产生的债权不能用事先设定担保物权的方式加以保障,但是因侵权行为已产生的债权,属于普通债权,可以用设定担保物权的方式确保该债权实现。
第四,本条第1款中的“其他法律”主要指海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对船舶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作了规定,也为今后相关特别法规定担保物权留下接口。
本条第2款对反担保作了规定。
在由第三人提供担保物权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在债务人未清偿到期债务或者出现当事人约定的可以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时,提供担保财产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担保责任,债权人可以就第。
《物权法》担保物权主要规定解读

《物权法》担保物权主要规定解读[ 2010-6-21 22:33:00 | By: lislfurong ]《物权法》担保物权主要规定解读主讲:李芙蓉在坐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今天下午与在做的各位一起学习《物权法》关于担保物权的主要规定。
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长期从事银行信贷工作,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应该是我的老师。
对于《物权法》的了解,我可能比大家多一点点,那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物权法对担保物权的主要规定,希望通过今天的共同学习,对大家日常的工作有所帮助。
《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已经开始施行,它在第四编对与我们银行信贷业务密切相关的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押权)做了规定,与担保法相比,有很多突破和新增,扩大了抵押、质押财产范围,增加了浮动抵押的规定、修改了最高额抵押等方面的规定。
一、抵押财产的范围有哪些?某银行法律合规部小张,在审查一份抵押合同时,发现该合同约定的抵押标的为借款人的林地使用权及用材林。
他不清楚林地使用权及用材林是否可以抵押,向你请教,你的看法呢?【法律规定】1、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二)建设用地使用权;(三)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四)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五)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六)交通运输工具;(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抵押人可以将前款所列财产一并抵押。
(第180条)2、下列财产不得抵押:(一)土地所有权;(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三)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四)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五)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第184条)【法律解读】看了物权法的上述规定,小张向你请教的问题,你有了答案吗?我们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物权法扩大了抵押物的范围,使物权担保制度从“法无规定即违法”向“法无禁止即合法”转变。
《民法典》物权编学习解读之担保物权1

三、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
❖租金不作为抵押物的代位物的理论依据为:抵押权的本质在于把握 抵押物的交换价值,抵押物的占有、使用与收益的权能皆归属于抵押 人,这正是抵押权制度的优势所在。因此,抵押物因出租所获得的租 金在抵押权实行之前应当归属于抵押人。
三、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
❖相反,如果将租金作为抵押物的代位物则意味着抵押权人变相地获 得了抵押权的使用与收益的权能,大大超出了抵押权人所把握的抵 押物交换价值的范围,这对于抵押人来说是不利的。因此,租金不 应当作为抵押物的代位物。至于动产质权和留置权,因担保物为担 保物权人占有,所以不存在担保人出租担保物的问题。
三、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
❖2.担保物权物上代位性的产生原因。担保物权不同于用益物权。用 益物权人取得对标的物的直接占有是为了获得了标的物的使用价值, 而非限制所有权人对标的物的处分。但是,担保物权作为一种价值权 (Wertrecht),权利人必须通过限制那些提供标的物的债务人或第三 人的处分权,才能确实地把握该标的物的交换价值。
三、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
❖4、物上代位权的性质。多数学者依然采取的是“担保物权延续说 ”。此说认为:首先,我国法没有采取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公认立场即 “抵押权代位在抵押设定人所享有的赔偿金(补偿金)请求权上”,而 是采取“抵押权代位在抵押物的变形物或代表物上”。
三、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
❖易言之,我国法规定的是物上代位,物上代位中的代位物仍然是原 担保物的转换形态,而非法定抵押、法定质押。既然担保物权是支 配担保财产的交换价值的物权,即便担保财产发生了形态变化,也 不应当影响该支配权利的实现,担保物权自动存续于其代位物之上 。
肆 债务承担与物上保 证人的担保责任
四、债务承担与物上保证人的担保责任
解读《民法典》物权编——担保物权之一般规定

解读《民法典》物权编——担保物权之一般规定第十六章一般规定第三百八十六条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条文要义本条是对担保物权概念的规定。
担保物权,是指债权人所享有的为确保债权实现,在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所有的物或者权利之上设定的,就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 优先受偿的他物权。
担保物权的基本性质仍属对担保物的支配权,而不是请求权;担保物权所具有的优先受偿性,是基于物权的排他效力产生的,是对物权而不是对人权;尽管担保物权也以权利作为其客体,但担保物权是价值权,而非实体权,仍属物权范畴。
因此,担保物权的基本属性仍是物权。
担保物权的特征有:(1)担保物权以担保债权的实现为目的;(2)担保物权的标的是债务人或第三人所有的特定动产、不动产或其他财产权利;(3)担保物权限制了担保人对担保标的物的处分权;(4)债权人享有对担保标的物的换价权;(5)担保物权能够担保其所担保的债权享有优先受偿权。
担保物权的法律属性是:(1)附属性:担保物权必须从属于债权而存在。
(2)不可分性:被担保的债权在未受全部清偿前,担保物权人可以就担保物的全部行使权利。
(3)物上代位性:担保物因灭失、毁损而获得赔偿金、补偿金或保险金的,该赔偿金、补偿金或保险金成为担保物的代位物,权利人有权就其行使担保物权。
法律对担保物权的效力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确定具体规那么。
第三百八十七条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
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 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
反担保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条文要义本条是对设立担保物权和反担保的规定。
设立担保物权,适用的范围是借贷和买卖等民事活动。
为了保障实现债权,可以依照民法典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对债权进行担保。
民法典关于担保制度的解释第68条

民法典关于担保制度的解释第68条《民法典关于担保制度的解释》第68条——担保物权的行使担保制度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为债务人提供了一种稳定的融资方式。
在《民法典》中,关于担保物权的行使,第68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律规定,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一条款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一、担保物权的行使范围根据《民法典》第68条的规定,担保物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可以行使保证反担保物权,以保障自己的债权。
担保物权的行使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担保物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物;2.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担保物权人有权依法实现对担保物的先行给付权;3.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担保物权人有权就担保债权优先受偿。
二、担保物权的行使条件《民法典》第68条还明确规定了担保物权的行使条件,这些条件是保障担保物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之一。
根据法律规定,担保物权的行使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债务人未按照约定履行到期债务;2.债权人已经催告债务人履行债务;3.债务人在催告期限内未履行债务或者拒绝履行债务。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民法典》第68条对于担保物权的行使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担保物权人的合法权益。
担保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律制度,其稳定和公平性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法律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担保物权的行使条件的监督和执行,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总结回顾通过对《民法典》第68条的解释和理解,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担保物权的行使范围和条件。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当遵循该法律规定,保障担保物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债务人要按时履行债务,避免触犯法律。
我们也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担保制度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是为债务人提供了一种稳定的融资方式。
《民法典》第68条关于担保物权的行使,明确了担保物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前的权利和行使条件。
民法典解读--物权编--担保物权

第四分编 担保物权第⼗六章 ⼀般规定⼀、担保权体系第三百⼋⼗六条 担保物权⼈在债务⼈不履⾏到期债务或者发⽣当事⼈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百⼋⼗七条 债权⼈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担保物权。
债的担保分⼀般担保和特别担保,特别担保分⼈的担保和物的担保。
近代以来,⼤陆法系各国就“物的担保”,形成了两种主要的⽴法模式:⼀种是法国民法上的优先权体系(包括所有的对债务⼈特定财产或全部财产的优先受偿权,不仅有抵押权、质权,还有如我国的⼯程款优先权、破产时⼯资优先权等)。
另⼀种是德国民法上的担保物权体系,其他国家继受并进⾏了⼀些改造,台湾民法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了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三种。
⼆、担保合同与担保范围(第388-389条)第三百⼋⼗⼋条 设⽴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担保合同。
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
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
主债权债务合同⽆效的,担保合同⽆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担保合同被确认⽆效后,债务⼈、担保⼈、债权⼈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1.担保合同是意定担保物权设⽴的基础或者依据2.“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指所有权让与担保、附买回条件的买卖等合同3.担保合同是典型的从合同。
“法律另有规定除外”指:(1)最⾼额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关系如部分⽆效的,不影响最⾼额抵押合同的效⼒;(2)独⽴保函。
4.担保合同⽆效的效果:(1)担保物权⾃始不能成⽴(2)赔偿责任:根据过错分担责任。
三、担保范围第三百⼋⼗九条 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损害赔偿⾦、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担保物权的费⽤。
当事⼈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1.所列范围适⽤于⽆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形;2.“主债权”指“原本债权”(如本⾦、价款);3.“利息”应包括正常利益及迟延罚息等四、物上代位第三百九⼗条 担保期间,担保财产毁损、灭失或者被征收等,担保物权⼈可以就获得的保险⾦、赔偿⾦或者补偿⾦等优先受偿。
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部分重点条文解读

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部分重点条文解读欢迎光临智库笔记栏目及时推送最新法律法规、最高法院最新司法解释、纪要和报告等,摘编观点精华,汇总最新最实用的法律要点提示、司法实务技巧、司法实践心得。
“关于一般规定”部分重点条文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制度司法解释或者本解释)共计71个条文,主要包括一般规定、保证、担保物权和非典型担保四个方面。
下面就“一般规定”部分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解读如下:一、关于本解释的适用范围。
本解释主要适用于典型担保和非典型担保。
典型担保是指民法典规定的保证和担保物权。
因保证发生的纠纷主要是保证合同纠纷,因担保物权发生的纠纷则既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等合同纠纷,也包括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物权纠纷。
在所有权保留买卖、融资租赁中,出卖人或者出租人享有的所有权具有担保功能;此外,有追索权的保理亦具有担保功能。
这些合同在涉及担保功能发生纠纷时也应适用本解释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一是有关登记对抗的规则;二是有关担保物权的顺位规则;三是有关担保物权的实现规则;四是关于价款优先权等有关担保制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民法典第586条规定定金也是债权的担保方式,但鉴于其和违约责任联系更密切,本解释未对其作出规定,留待民法典合同编相关司法解释统一处理。
有关行业协会建议本解释对典当中的“死当”“绝当”等作出规定,考虑到民法典对此并未作出规定,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还不成熟,故本解释亦未对典当作相应的规定。
二、关于担保的从属性。
考虑到民法典已对担保在变更、转让以及消灭上的从属性等作出规定,本解释坚持问题导向,仅对效力、范围上的从属性作出规定,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效力上的从属性。
实践中,当事人往往会在担保合同中约定:即便主合同无效,担保人也应承担相当于担保合同有效的责任,或者即便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也应对合同无效的后果提供担保。
民法典关于“担保物权的定义”规定的解读

民法典关于“担保物权的定义”规定的解读重点法条第三百八十六条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条文主旨本条是关于担保物权含义的规定。
条文释义担保物权是以直接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以确保债权实现为目的而设定的物权。
担保物权制度是现代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以下重要作用:第一,确保债权的实现。
债权是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一定给付行为的请求权,而债务人是否履行给付行为,取决于债务人的信用。
如果债务人的信用较差,债权人实现债权就会面临较大风险;如果债权人没有足够的手段规避这种风险,债权人就只好放弃某种民事活动。
因此,如何规避交易风险,强化债权效力,确保债权实现是现代民商事立法的重要任务。
现代立法为此设计了两种制度:一种是债的担保方式(如保证);另一种是物的担保方式(即担保物权)。
这两种担保方式各有优点。
担保物权制度极大地强化了债权效力,减少了交易风险,可以有效确保债权实现。
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融资。
由于商业风险的存在,贷款者可能因担心贷款不能得到偿还而拒绝贷款或者少贷款,这将导致融资活动的减少,也会降低经营者发展生产的能力。
对贷款者来说,担保物权制度可以减少其忧虑;对借款者来说,在其信用建立之前,通过提供担保可以补充其信用状况,增强融资的能力。
担保物权制度有利于社会融资活动的进行。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
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
这里的“抵押权和质权”就属于担保物权。
民法典解读--担保物权

《民法典》施行前相互追偿权的相关规定
共同保证
《担保法》 §12
共同担保
担保物权 并存
混合共同 担保
同类担保物权 并存
如共同抵押
异类担保物权 并存
抵押与质押 并存
《担保法》§28 《担保法司解》§38-1 《物权法》§176、178
《担保法司解》 §75-3
共同担保中的责任顺位与追偿权
2.共同担保人的追偿权
条文变化 《民法典》第405条以“抵押权设立前抵押财产已经出租并转移占有的,原租赁关系不 受该抵押权的影响。”取代《物权法》第190条“订立抵押合同前抵押财产已出租的, 原租赁关系不受该抵押权的影响。抵押权设立后抵押财产出租的,该租赁关系不得对抗 已登记的抵押权。”
《民法典》第406条“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 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 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 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 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取代《物权法》第191条抵押物转让的严格限制。
共同担保人相互追偿权仍有疑问的是:首先,《民法典》第700条仅规定保证 人法定取得债权人对其他担保人的担保权利,那么,物上担保人对保证人或者 其他物上担保人是否也享有追偿权?其次,担保人对其他担保人追偿的数额如 何确定?
共同担保中的责任顺位与追偿权
物上担保人对其他担保人的追偿权 类推《民法典》第700条:《民法典》第392条第2句规定:“提供担保的第三人 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其中的担保人既包括保证人,也包括物 上担保人。保证人对债务人的追偿依据《民法典》第700条发生主债权及从权 利法定移转之效果,物上担保人对债务人的追偿则欠缺类似规定,但两种追偿 情形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后者类推适用前者。
民法典规定的担保物权包括什么

民法典规定的担保物权包括什么一、担保物权的效力一、担保物权的效力担保物权具有优先受偿的效力,这是担保物权的固有性质。
它不仅可以优先于一般的债权,而且,可以优先于法定的债权。
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三百八十六条规定,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担保物权的内容1、设定担保物权的目的,是为了担保债的履行,是从属于债权的,因此是一种从物权。
它随着债权的存在而存在,随着债权的转移而转移,并随着债权的消灭而消灭。
2、担保物权是在他人的所有物上设定的,即担保物的所有人是债务人或其他第三人,对于债权人来说都是他人的所有物,因此是他物权。
3、为了保障债权的实现,要保障债权人对担保物的一定物权,从而具有物权的效力。
债权人有权排除他人的干涉,并享有追及权,担保物落在他人手中,债权人可以追随主张其权利。
同时,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可实行对担保物的处分权,取得优先受偿的权利,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三、担保物权的分类1、以担保物权的原因为标准,担保物权可以分为法定担保物权与意定担保物权。
2、担保物权以其主要效力为标准,可以分为留置性担保物权与优先清偿性担保物权。
3、以担保物权的标的物的不同而作的区分,可分为动产担保物权、不动产担保物权、权利担保物权和非特定财产担保物权。
4、以担保物权的构造形态的二、民法典规定的担保物权包括什么法律常识:民法典规定的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押权以及留置权。
担保物权是指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其到期债务的时候,对担保财产可以享有的优先受偿的权利。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三百八十六条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百八十七条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
民法典抵押担保物权解读

民法典抵押担保物权解读一、引言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其中,民法典第六编关于担保物权的规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持。
本文主要对民法典中与抵押担保物权相关的规定进行解读,以加深对该制度的理解和应用。
二、抵押担保物权的基本含义抵押担保物权是指借款人为偿还债务而将其财产权利设定为担保债权的一种方式。
即债务人将自己的特定财产作为担保进行抵押,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财产进行追偿。
三、抵押担保物权设立的要件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抵押担保物权的设立应遵循以下要件:1. 合法的债权:债权人应当享有一定的债权,即借款人应对某一特定债务存在履行义务。
2. 抵押物的合法性:被抵押的财产应当是法律认可的,可以是不动产、动产或者知识产权等合法财产。
3. 表示意思的一致: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应经过书面合同或其他形式达成一致,确立抵押关系。
四、抵押担保物权的设定和变更在设定抵押担保物权时,债务人和债权人应当依照《民法典》规定进行以下程序:1. 签订抵押合同:债务人和债权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抵押物的种类、数量、质量等相关要素。
2. 抵押登记:申请抵押担保物权的一方应向登记机构提出抵押登记申请,将抵押合同等相关资料提交登记机构备案,确保抵押权的权利效力。
抵押担保物权的变更包括以下情形:1. 债务履行完毕:债务人完全偿还债务后,债权人应向登记机构提出注销抵押登记的申请,终止抵押关系。
2. 部分债务履行:债务人部分偿还债务后,债权人可申请变更登记,将抵押权范围进行相应的减少。
3. 转移抵押权:债权人经债务人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可将抵押权转移给第三人。
4. 撤销抵押权:债权人与债务人达成协议,经双方一致同意,可以撤销抵押担保物权。
五、抵押担保物权的实效性和保护抵押担保物权的设定经过法定程序并登记备案后,产生法定的效力。
若债务人违约或无力偿还债务,债权人可以依法行使该抵押物权。
最新民法典下的担保物权的规范与保护解析

最新民法典下的担保物权的规范与保护解析一、引言随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正式实施,对于民商事法律制度的规范进一步完善。
其中,担保物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关系,得到了《民法典》的特别关注。
本文将对最新民法典下的担保物权进行规范与保护的解析,旨在深入理解该法律制度对当事人权益的保障与合同交易的规范作用。
二、担保物权的概念与特点担保物权是指当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法以担保物享有优先受偿权的法律制度。
在最新民法典下,担保物权具有以下特点:1. 权利物性:担保物权是一种物权,即债权人可以以担保物作为实物来享有其担保权益。
2. 从权益关系角度思考:担保物权的设立并没有改变当事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性质,只是增加了对债权履行的保障手段。
3. 与担保责任相关:担保物权的存在是基于债权人向债务人提供担保责任,并以此作为债权履行的保证。
三、担保物权在最新民法典下的规范1. 担保物权设立与消灭条件的明确:最新民法典对担保物权的设立与消灭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减少了争议与纠纷的产生。
2. 担保物权的登记义务:根据最新民法典的规定,担保物权的设立需要进行登记,以实现公示化和便于证明等目的,保护债权人的权益。
3. 担保物权与其他抵押权的关系:最新民法典中明确了担保物权和抵押权的区别与关系,使担保物权的规范更加准确,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四、最新民法典下的担保物权保护解析1. 保障债权人利益:最新民法典对担保物权的规范,旨在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使其在债务人违约时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现债权,维护其合法权益。
2. 保护债务人权益:最新民法典对担保物权的规范并非单纯以债权人为导向,同时也保护了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在符合法定要求的前提下享有相应的救济途径。
3. 规范债权债务关系:担保物权制度的规范化有助于明确债权债务关系,使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权益得到平衡与保护。
五、担保物权规范与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尽管最新民法典对担保物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范与保护,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 信息透明度不足:登记制度虽然规范了担保物权的设立与保护,但信息的透明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当事人利益的影响。
如何对担保物权实现的条文解读

如何对担保物权实现的条文解读核心内容:如何对担保物权实现的条文解读?从行使担保物权请求权的主体及管辖法院的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担保财产所在地或担保物权登记地基层法院管辖。
还有在新民诉法中第197条中如何理解符合法律规定?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一一介绍。
新《民事诉讼法》对担保物权实现的条文解读有学者将公力实现担保物权的模式主要划分为:诉讼裁判模式、申请拍卖模式以及非讼裁判模式。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十五章第七节采纳的是一种介乎诉讼与非讼之间的裁判模式,以下将对第196条、第197条进行条文解读。
1、对第196条的解读新《民事诉讼法》中第196条就是对行使担保物权请求权的主体及管辖法院的一条简单规定。
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由担保物权人以及其他有权请求实现担保物权的人依照《物权法》等法律,向担保财产所在地或者担保物权登记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由于关于管辖法院的规定比较简单,是由担保财产所在地或者担保物权登记地基层人民法院共同管辖,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法院,也可以同时向两个法院提出请求,由先立案的法院获得对该案的管辖权。
有关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管辖法院大都与不动产有关系,其中“担保财产所在地”一般是指不动产所在地,而“担保物权登记地”则是不动产登记地。
不动产所在地毋庸多言,以下仅就不动产登记地作简单论述。
不动产物权登记,指经当事人申请国家专门机关将物权变动的事实记载在国家设计的专门簿(册)上的事实或行为。
不动产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中一种重要的公示方法,在现代社会物权流转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对维护安全有序、公平高效的不动产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007年10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共使用14个条文对不动产登记加以规范,为实践中处理不动产物权变动提供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
2、对第197条的解读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当事人依据该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最新民法典对担保物权的规范与保护解读

最新民法典对担保物权的规范与保护解读担保物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为债权人履行债务提供的财产担保,旨在保障债权人的权益。
最新颁布的民法典对担保物权进行了规范与保护,旨在促进担保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最新民法典中有关担保物权的规定进行解读,并分析对于债权人、债务人和第三方的影响。
一、担保物权的范围最新民法典明确规定了担保物权的范围,包括质押权、抵押权和留置权。
质押权是债务人或第三方将财产交付给债权人占有并享有对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抵押权是债务人或第三方将不动产或动产交付给债权人占有并享有在债务履行不完全或逾期时取得受偿的权利;留置权是债务人将担保的动产移交给债权人占有,以债务人的违约为条件,债权人可以依法留置该动产。
通过明确担保物权的范围,最新民法典为担保交易提供了清晰的法律依据。
二、担保物权的设立最新民法典对担保物权的设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程序。
首先,债务人或第三方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担保物权的设立行为,并明确约定担保的范围、期限和方式等内容。
此外,设立担保物权还应该登记或进行其他合法的公示手续,以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担保物权的设立依法成立后,担保物权即具有保全和执行的效力,债权人可以依法行使相应的权利。
三、担保物权的保护最新民法典对担保物权的保护措施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债权人的权益,包括对担保财产的优先受偿权和追索权等。
债权人可以通过依法行使优先受偿权,在债务履行或解除时优先享有受偿权。
另一方面,最新民法典还规定了债务人和第三方的义务,包括保管义务、告知义务和不得变更、损毁担保财产等。
债务人和第三方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和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不得损害债权人的权益。
四、担保物权的变更与消灭在最新民法典中,对于担保物权的变更与消灭也有具体的规定。
担保物权可以依法进行变更,包括债权人的同意、债务变更等情况。
变更后的担保物权应当依法办理相应的登记或公示手续。
此外,担保物权可以通过履行债务、债务终止等方式消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担保物权”部分重点条文解读一、关于抵押合同及抵押权的效力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九条规定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以及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不得”抵押。
我们认为,当事人以上述财产设定担保的,如不存在其他无效情形,一般应当认定担保合同有效,因为这些财产只要不是违法财产,就不存在因标的违法而无效的问题,且根据区分原则,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九条规定“不得”抵押的情形,即使构成无权处分,也不应影响抵押合同的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以权属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设立抵押,经人民法院审查后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抵押人有处分权的;二是抵押人无权处分。
在抵押人有权处分的场合,不仅抵押合同效力不受影响,抵押权的设立也应认定有效;在抵押人无权处分的场合,虽然抵押合同不因抵押人无权处分而受影响,但抵押权的设立则取决于是否债权人满足善意取得的条件:构成善意取得的,债权人可主张行使抵押权;不符合善意取得条件的,债权人无权主张行使抵押权,真正权利人可以请求注销抵押登记。
至于当事人以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设定抵押,债权人请求行使抵押权时,如果查封、扣押或者监管措施已经解除,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抵押人以抵押权设立时财产被查封或者扣押为由主张抵押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此外,本解释沿袭《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的相关规定,明确在不动产抵押中,如果当事人签订抵押合同但未办理抵押登记,仅仅抵押权没有设立,抵押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债权人可以请求抵押人继续办理抵押登记。
在不能继续办理抵押登记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区分是否因可归责于抵押人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处理:一是不可归责于抵押人的原因导致不能办理抵押登记,如自然灾害导致标的物灭失的,除抵押人因此取得抵押财产的代位物而须在代位物的价值范围内依其过错程度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外,其他情形下抵押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可归责抵押人的原因导致不能办理抵押登记,如抵押人将抵押财产转让他人,此时抵押人应在约定的担保范围内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但是不得超过抵押权能够设立时抵押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
二、关于抵押财产转让一是明确禁止或者限制转让的约定不影响转让合同的效力。
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在允许抵押人自由转让抵押财产的同时,规定“当事人另有约定,按照其约定”。
根据区分原则,无论当事人关于限制或者禁止抵押物转让的约定是否登记,都不应影响抵押财产转让合同的效力。
二是明确禁止或者限制转让的约定经登记的,具有对抗效力。
在限制或者禁止抵押物转让的约定已经登记的情形下,如果抵押人将抵押财产转让给他人且已经办理了过户登记,抵押权人主张抵押物所有权变动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之所以作此种规定,是因为在我国当前,抵押权的追及力实际上受到很多限制,如买受人在受让已经设立的抵押房屋后,如该房屋是买受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须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就不得拍卖、变卖,这就损害了抵押权人的利益。
为落实民法典有关保护抵押权人利益的精神,有必要通过赋予经登记的限制或者禁止转让的约定以类似于预告登记的效力,从而有条件地否定转让行为的物权效力。
这样规定的另一个理由是,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规定的情形发生纠纷的多是不动产交易。
不动产买受人购买不动产时应当查询不动产是否已经抵押登记。
如限制或者禁止转让的约定已经依法登记,其查询时自然也应知道。
最后一个理由是,在与自然资源部不动产登记局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获知在民法典施行后,“是否存在禁止或限制转让不动产的约定”将是不动产登记簿上可以登记的事项,因而具有可操作性。
需要注意的是,对消费者进行特殊保护是长期以来坚持的一项司法政策,在作为消费者的购房人从房地产开发商处购买商品房的情况下,关于抵押权人能否向购房人主张权利,以及购房人能否排除抵押权人申请的强制执行等问题,根据司法解释的分工,将由其他司法解释进行规定,本解释未予涉及。
三、关于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后果民法典仅规定抵押权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再予以保护。
由于担保物权从属于主债权,因此,在主债权因诉讼时效届满而成为自然债务后,抵押权也无法通过人民法院予以保护。
问题是,在抵押权不再受人民法院保护的情形下,抵押人能否提起诉讼,请求抵押权人协助办理注销抵押登记我们认为,既然抵押权已经不再受到人民法院的保护,与其让抵押登记的存在影响抵押人处分抵押物,不如明确抵押人有权请求抵押权人协助办理注销抵押登记,以充分发挥物的效用,这也是物尽其用原则的基本要求。
但考虑到民法典并无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导致担保物权消灭的规定,而《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对此问题已经作出规定,为稳妥起见,本解释未就抵押权登记的注销问题作出规定。
另外,实践中较有争议的是,质权和留置权是否也会因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而不再受人民法院的保护对此,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民法典第四百一十九条明确规定抵押权人未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而关于留置权民法典第四百五十四条则规定债务人可以请求留置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行使留置权。
从民法典的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对于权利人行使权利的影响并不相同,即明确了人民法院对于抵押权不予保护,但对于留置权的保护问题并未予以规定。
考虑到民法典第四百一十九条规定的抵押权一般以登记为生效要件,而留置权以债权人占有标的物为前提,因此对于权利人保护方式和处理结果上应有所区别,留置权不因主债权已过诉讼时效而不受人民法院的保护,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债务人或者留置财产的所有权人虽然不能要求返还留置财产,但可以请求拍卖、变卖留置财产以清偿债务;另一种意见认为,留置权人留置债务人的财产,应视为主张权利的方式,因此无主债权诉讼时效已过的问题。
经研究,本解释采纳了第一种观点。
此外,对于质权而言,以登记作为生效要件的权利质权与抵押权相似,可能发生因主债权已过诉讼时效而不再受人民法院保护的问题,应参照适用本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的处理规则;动产质权、交付权利凭证为生效要件的权利质权,因质押财产及权利凭证由质权人占有,则应参照适用本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处理规则。
四、关于抵押预告登记由于民法典对于抵押预告登记的效力未作明确规定,因此实践中对于当事人在签订抵押合同后未办理抵押登记但已办理预告登记,预告登记权利人能否主张行使抵押权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我们认为,预告登记是在本登记暂时无法办理时当事人为确保将来取得物权而办理的一种特殊登记。
由于抵押权本身无法阻止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或者在抵押物上为他人再次设定抵押权,因此,债权人办理抵押预告登记后,亦无法阻止抵押人转让标的物或者再次以标的物设定担保物权。
就此而言,当事人办理抵押预告登记的目的在于当能够办理抵押登记时,其能获得较之其他担保物权人更加优先的顺位,而不在于防止抵押人再次处分标的物,因此并无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一条关于“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之规定适用的余地。
此外,为避免诉累,虽然当事人办理的只是抵押预告登记而非抵押登记,但在诉讼过程中经人民法院审查具备办理抵押登记的条件,预告登记权利人即可主张已经取得抵押权,而无须判决认定预告登记权利人只有在办理抵押登记后才能主张抵押权。
至于办理抵押登记的条件,经与自然资源部不动产登记局沟通,是指建筑物已经办理首次登记。
也就是说,只要在预告登记的有效期内建筑物已经办理了首次登记,人民法院就认定预告登记权利人可直接主张行使抵押权。
当然,如果当事人不具备办理抵押登记条件,预告登记权利人请求行使抵押权的,人民法院自不应予以支持,但不影响其在具备抵押登记条件时再行使抵押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抵押人破产的情况下,考虑到抵押预告登记权利人无法等到办理抵押登记的条件具备时再主张优先受偿权,本解释参照企业破产法关于破产程序中债权加速到期的相关规定,赋予抵押预告登记具有抵押登记的效力,抵押预告登记权利人可以就抵押财产优先受偿。
但是,为了不妨碍和解协议和重整程序的顺利进行,我们认为,预告登记权利人的优先受偿范围应以受理破产申请时抵押财产的价值为限。
另外,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一条第三项规定,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债务人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据此,债务人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办理的,且系为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设立的抵押预告登记,不享有破产保护效力。
五、未办理登记的动产抵押权的效力民法典第四百零三条规定:“动产抵押的,非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如何界定善意第三人的范围,存在不同理解。
我们认为,准确理解善意第三人的范围,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这里的第三人不包括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等担保物权人,因为担保物权人之间的顺位,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一十四条、四百一十五条确立的规则确定即可,无须考虑彼此之间是否为善意,否则有悖于建立统一的可预测的优先顺位规则的目的。
二是这里的善意第三人主要是指已经取得对标的物占有的买受人或者承租人,因为在第三人是普通债权人的情形下,基于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民法理论,无论第三人为善意还是恶意,抵押权人都是可以对抗的,而已经取得占有的买受人或者承租人要么已经取得物权,要么取得了具有一定物权效力的债权,因此只有在第三人为恶意的情形下,抵押权人才能对其主张权利。
三是有必要进一步区分第三人是买受人还是承租人:在第三人为买受人时,涉及到抵押权是否对买受人有追及效力,即抵押权人能否向买受人主张抵押权的问题;在第三人为承租人时,涉及租赁合同是否因标的物已经抵押而受到影响,即抵押权实现时是否须“带租”拍卖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为落实民法典消除隐形担保的目的,我们认为,如果抵押人的其他债权人已经申请人民法院对标的物采取了查封、扣押措施,也应认为未经登记的抵押权人不能向其主张优先受偿。
此外,在抵押人进入破产程序后,由于抵押人的其他债权人既有可能是善意的,也有可能是恶意的,认定未经登记的抵押权具有对抗效力将可能带来不公平的结果,也与破产程序追求债权人公平受偿的理念相冲突,因此,未办理抵押登记的抵押权人主张优先受偿的,人民法院亦不应予以支持。
六、关于正常经营活动中的买受人动产抵押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但动产类型众多、数量很大,且有些动产价值较低,采用登记作为公示方法无疑将会大幅增加当事人的查询成本。
为了避免动产抵押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干扰,同时防止加重当事人的交易成本,民法典第四百零四条规定:“以动产抵押的,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
”我们认为,该条规定的“正常经营活动”,从文义上看固然针对的是出卖人,即其在营业执照明确记载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且持续经营同类商品的销售,但考虑到设立上述规则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哪些情况下可以豁免买受人的查询义务,因而还有必要考察买受人的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