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及改革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及改革对策摘要依据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及改革对策。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现状;问题;建议;改革对策;安徽淮南;毛集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13-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田水利建设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4]。

1 毛集实验区基本情况

毛集实验区地处淮北平原,位于淮南市西南部,淮河与西淝河交汇处,东北距凤台城12 km,北与刘集乡毗邻,西接颍上县,北临西淝河,东南方向为淮河,毛集实验区位于淮河环抱之中,与寿县隔河相望。区境南北长15.5 km,东西宽18.5 km,面积约201 km2,地势东南低,西北高,海拔在16.0~25.5 m。由于河流变迁、交互沉积以及历次淮河的侵蚀,加之人为活动的影响,形成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沿焦岗湖、董峰湖由于历次汛期涨水而沉积泥沙,形成了高洼不等的河漫滩涂(即低洼湾地)。西淝河与淮河接口处,因汛期受淮水洪峰顶托倒灌向西南泛滥,并反复冲刷使洛杉矶扩展增宽淤浅,形成董峰湖湖河口湾地。因淮河泛滥土地化积物的包围

阻隔,形成了典型的焦岗湖“牛轭潮”洼地。淮河干、支流交汇处较多,是河流与湖泊的间隔场所,又因地势西北高于东南,边缘向中央倾斜,故沿淝岗地,两岗之间呈微凹状,形成碟形洼地,无常年积水现象。

淮河干流沿岸有面积较大的低河漫滩,遇汛时被水淹没,汛退后仍可作耕、区境内的董峰湖,由于河流不同时期交互沉积以及下切和再沉积的作用,地形有微度起伏。离河床近的为沙,远的为淤。河漫滩沿河槽呈不对称分布,东窄西宽,高差1~3 m,称河谷平原。

西淝河沿岸由于古河流沉积物和近代黄泛沉积物的堆积,形成了自然的河间平原,区境内的毛家湖、魏洲湾、吴楼湾莎草湾等,面积约2 000 hm2,海拔20.0~ 22.9 m。遇汛水面辽阔,汛后露出地面,属河间洼地及堤内外洼地类型,其共同特点是洼地中心部位无常年积水现象,但季节性积水明显,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在1 m 左右,易造成内涝。

2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2.1 灌溉工程

区内灌溉工程主要有灌溉站和灌溉渠系组成,灌溉站情况在2.3泵站概况中介绍。目前面上设计灌溉保证率为75%~80%。毛集区现有灌溉渠道357条,223.34 km,其中干渠86条,82.41 km,支渠(斗渠)271条,140.93 km,已经完成渠道硬化(渠道防渗)的91.26 km,区内灌溉渠根据水源不同分为焦岗湖供水片和西淝河供

水片。焦岗湖供水片各泵站大部分是沿湖建站,以村为单位,一站一渠,每条渠道控制面积不大于200 hm2,渠道布置自低到高,站首低,渠尾高,高差为1.2~1.7 m,两级渠系进田。西淝河水源区,以朱岗站、河西站、魏庙站、毛集翻水站为枢纽提取西淝河水源输送到灌区,以颍凤公路河、朱岗低渠、幸福沟、关沟和灌区内蓄水塘作为灌区内泵站水源,区内各村沿沟建站,分片划为100~200 hm2的灌区,每区为一站,一站一渠,二级进田。河西站分为干、支、斗渠三级进田,控制面积约1 000 hm2。

2.2 排涝工程

区内排涝工程主要由排涝站和排涝沟系组成,排涝站情况在2.3泵站概况中介绍。该区排涝体系较完善,目前面上排涝标准可达到3~5年一遇。毛集区现有排涝大沟16条,57 km;中小沟151条,170 km,排涝沟根据排水方向不同分为焦岗湖排涝体系、西淝河排涝体系和董峰湖排涝体系。焦岗湖排涝体系又分为南湾排涝区、关沟排涝区和丁家沟排涝区。南湾排涝区大沟由南向北布局,中沟由东向西布局;关沟排涝区以关沟为主,由西向东经枣林闸进入焦岗湖和丁家沟并经淮南市禹王排涝站排入淮河,区内中沟均平行于关沟,形成排网络。西淝河排涝区以淝右堤为界,淝右堤以北共有4个大沟,分不同区域通过自排或机排2种方式排除流域内的积水,当西淝河水位超过19 m时,由朱岗站、河西站、魏庙站排除积水。董峰湖排涝体系以淮北大堤为界,淮北大堤与董峰湖行洪堤之间,

有东西向大沟5条,南北向排涝沟4条,以河口站、东湖站、石湾站和夺丰收站抽排入淮。

2.3 泵站概况

截至2012年底,全区已建成排灌站共76座(包括一级、二级泵站),装机6 381 kw,其中灌溉泵站59座,装机3 521 kw;灌排两用泵站8座,装机2 095 kw;排涝站9座,装机765 kw。这些泵站中,2000年以后建站的为12座,1990—2000年建站的为50座,1990年之前的为14座;水泵大多为hb14和hb16型,变电设备以s7型为主。目前毛集区的已建灌溉泵站基本可以覆盖除董峰湖行洪区以外的所有耕地,但是还存在一部分“死角”。

3 存在的问题

3.1 灌溉工程

焦岗湖水源区和西淝河水源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灌溉设施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低;大部分渠道为土渠,再加上配套建筑物标准低且年久失修,导致渠道跑水漏水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局部存在灌溉“死角”。董峰湖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处于行洪区内,缺乏灌溉设施,处于“靠天收”的状态。

3.2 排水工程

毛集区的排水体系还是相对比较完善的,排水沟道布局也比较合理。但现有沟道经过多年的运行,淤积比较严重,排水不畅。遇集中降雨,易形成内涝。

3.3 泵站工程

项目区泵站2000年以后建站的为12座,1990—2000年建站的为50座,1990年之前的为14座,多数泵站建设标准偏低,运行时间长,工程年久失修、设备老化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设计标准低。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泵站设计标准偏低,工程仓促上马,部分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质量难以保证;部分泵站存在设计不合理,机泵选型不当的缺陷,致使泵站运行效率较低。二是设备老化。主机组和电气设备老化严重,部分设备已成淘汰产品,隐患缺陷较多,故障频繁发生,安全运行没有保证。

4 建议

4.1 灌溉工程

对于现有防渗渠道,校核其过流能力,如能满足过流要求,则仍采用现有防渗渠道,如不能满足,则拆除重建;对于现有土渠,重新设计并进行防渗处理;新建渠道全部采用防渗渠道,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建设年代久远的灌溉配套设施拆除重建,以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对于现存的灌溉“死角”地区,通过新建灌溉泵站的方式解决其灌溉难问题;董峰湖灌区位于行洪区内,共有耕地面积2 333.33 hm2。考虑到汛期行洪的需要,该灌区不适宜建设渠道工程,建议采取打井、埋设管道的方法来解决灌溉问题,考虑该灌区的特殊性,建议全部采用封闭式灌溉井。

4.2 排水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