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22董仲舒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11
第二节 深察名号
12
一、名的产生与作用
董仲舒认为圣人发明天意之后,便 按照天意赋予各种事物以名称,圣人对 于事物的命名正是天意的具体体现,按 照名的要求去立身行事就是对于天意的 服从。因此,代表天意的“名”就是决 定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13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 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故 凡百讥有黮 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 还昭昭耳。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 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 于是非也,犹 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 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 ”
第二章 董仲舒
1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 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 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 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 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 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 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 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 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 愚。於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於是董 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22
“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 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 天。天生民性 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 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 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 于王,王承 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深察名号》
23
四、性三品说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 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 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即善 的,斗筲之性是天生即恶的,“可养而 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只有中民之性, 是可以经过教化而成善的。
3
第一节 “天人感应”
4
一、天
1.自然之天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
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5
2.超自然之天
“天”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又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志的人格化的造物主,代表一种最高的、 最普遍的道德原则。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 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汉书·董仲舒传》
10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 者谓之灾。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 威”.殆谓此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 失。乃始萌芽,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 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 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天意有欲也, 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 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故见天 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 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救我也。”
——《深察名号》
16
第三节 性三品说
17
一、性与善
1.性 “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
也。” “性者,天质之朴也。”
18
2.善 “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
而博爱,敦 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 人之善也 。”
——《深察名号》
19
3.批判孟子的性善论 “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
质于人道之善,则民性弗及也。万民之 性 善于禽兽者许之,圣人之所谓善者弗 许,吾质之命性者,异孟子。孟子下质 于禽兽之所为, 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 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
——《人副天数》
8
三、天人感应
1.“同类相应” “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
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周将兴之时, 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 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 天之见此以劝之也。”
——《同类相动》
9
2.谴告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
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 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 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 败乃至。”
24
第四节 社会历史观
25
一、道德起源论
1.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人的道德属性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
6
二、人副天数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 也。”
——《为人者天》 • 从人的形体上看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人副天数》
7
• 从人的性情上看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 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 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 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 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他之副在 人,人之性情由天者矣。”
——《深察名号》
20
二、人性的证明
“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 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 身亦有贪仁之性。”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 阴也。”
——《深察名号》
21
三、善质与王教
“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 出禾中, 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 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 于 外,非在天 Nhomakorabea为之内也。”
——《深察名号》
14
二、正名
正名思想的核心即在于在天的权威 之下进一步明确各个等级的权利义务关 系。强调每个等级都必须严格遵守所在 等级的“名号”,体认天意就在于深刻 体认所在等级的“名号”的真实含义并 完全以之为立身行事的标准。
15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 子者,宣视 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 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 夫者,宜厚其忠信, 敦其礼义,使善大于 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 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 从上而已。五 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 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 离分 散也 。”
——《汉书·儒林列传》
2
董仲舒一生著述颇丰,《汉书·董仲舒传》 记载“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 十三篇,十万余言”。但至今大部分已失传, 仅余《春秋繁露》一书,另有被班固保存在 《汉书》中的《举贤良对策》三篇。《隋书·经 籍志》著录《春秋繁露》十七卷,没有说明篇 数。宋代《崇文总目》著录“《春秋繁露》十 七卷,八十二篇”,与现在看到的本子基本一 致。在清代,《春秋繁露》的注本较多,最具 权威性的当属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11
第二节 深察名号
12
一、名的产生与作用
董仲舒认为圣人发明天意之后,便 按照天意赋予各种事物以名称,圣人对 于事物的命名正是天意的具体体现,按 照名的要求去立身行事就是对于天意的 服从。因此,代表天意的“名”就是决 定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13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 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故 凡百讥有黮 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 还昭昭耳。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 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 于是非也,犹 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 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 ”
第二章 董仲舒
1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 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 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 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 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 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 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 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 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 愚。於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於是董 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22
“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 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 天。天生民性 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 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 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 于王,王承 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深察名号》
23
四、性三品说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 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 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即善 的,斗筲之性是天生即恶的,“可养而 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只有中民之性, 是可以经过教化而成善的。
3
第一节 “天人感应”
4
一、天
1.自然之天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
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5
2.超自然之天
“天”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又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志的人格化的造物主,代表一种最高的、 最普遍的道德原则。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 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汉书·董仲舒传》
10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 者谓之灾。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 威”.殆谓此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 失。乃始萌芽,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 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 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天意有欲也, 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 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故见天 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 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救我也。”
——《深察名号》
16
第三节 性三品说
17
一、性与善
1.性 “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
也。” “性者,天质之朴也。”
18
2.善 “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
而博爱,敦 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 人之善也 。”
——《深察名号》
19
3.批判孟子的性善论 “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
质于人道之善,则民性弗及也。万民之 性 善于禽兽者许之,圣人之所谓善者弗 许,吾质之命性者,异孟子。孟子下质 于禽兽之所为, 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 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
——《人副天数》
8
三、天人感应
1.“同类相应” “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
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周将兴之时, 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 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 天之见此以劝之也。”
——《同类相动》
9
2.谴告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
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 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 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 败乃至。”
24
第四节 社会历史观
25
一、道德起源论
1.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人的道德属性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
6
二、人副天数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 也。”
——《为人者天》 • 从人的形体上看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人副天数》
7
• 从人的性情上看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 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 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 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 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他之副在 人,人之性情由天者矣。”
——《深察名号》
20
二、人性的证明
“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 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 身亦有贪仁之性。”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 阴也。”
——《深察名号》
21
三、善质与王教
“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 出禾中, 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 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 于 外,非在天 Nhomakorabea为之内也。”
——《深察名号》
14
二、正名
正名思想的核心即在于在天的权威 之下进一步明确各个等级的权利义务关 系。强调每个等级都必须严格遵守所在 等级的“名号”,体认天意就在于深刻 体认所在等级的“名号”的真实含义并 完全以之为立身行事的标准。
15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 子者,宣视 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 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 夫者,宜厚其忠信, 敦其礼义,使善大于 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 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 从上而已。五 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 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 离分 散也 。”
——《汉书·儒林列传》
2
董仲舒一生著述颇丰,《汉书·董仲舒传》 记载“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 十三篇,十万余言”。但至今大部分已失传, 仅余《春秋繁露》一书,另有被班固保存在 《汉书》中的《举贤良对策》三篇。《隋书·经 籍志》著录《春秋繁露》十七卷,没有说明篇 数。宋代《崇文总目》著录“《春秋繁露》十 七卷,八十二篇”,与现在看到的本子基本一 致。在清代,《春秋繁露》的注本较多,最具 权威性的当属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