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眼中的科学与宗教

合集下载

评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问题上的观点

评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问题上的观点

评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问题上的观点爱因斯坦对宗教和科学的理解,以下是他的原文解读:人类所思所做的一切都关系到满足深切的需要和减轻苦痛。

想要理解精神活动及其发展,就要时常记住这一点。

情感和渴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无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努力和创造显得有多么高贵。

那么,将人引到最广义的宗教思想和信仰的情感和需求是什么呢?只要稍作思考,便不难明白,使宗教思想和宗教经验得以产生的乃是各种各样的情感。

在原始人那里,唤起宗教观念的主要是恐惧——对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因为在人类生存的这一阶段,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通常还不够深入,人们就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些与自己多少有些相似的虚幻之物,那些令人恐惧的事情都来自它们的意志和行为。

于是人们便努力求得那些虚幻之物的恩宠,按照代代相传的传统,通过一些行动和祭献,以讨好它们,或者使之对人有好感。

在这个意义上,我所谈的是恐惧宗教。

这种宗教虽然不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由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祭司阶层,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祭司阶层把自己确立为人民和他们所惧怕的鬼神之间的中间人,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霸权。

在很多情况下,那些靠别的因素而获得地位的首领、统治者或特权阶层,为了巩固其世俗权力,会把这种权利同祭司的职能结合起来;或者,政治上的统治者会与祭司阶层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合作。

社会冲动是形成宗教的另一个源泉。

无论是家中的父母还是更大人类共同体的领袖都不免会死和犯错。

渴望得到引导、爱和支持,促使人形成了社会或道德意义上的上帝观。

这是一个天意的上帝,掌管着保护、处置、奖惩等权力;他按照信仰者目光所及的范围来爱护和抚育部族或人类的生命,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生者在悲痛和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安慰者,也是死者灵魂的保护者。

这便是社会或道德意义上的上帝观。

犹太经典极好地说明了从恐惧宗教到道德宗教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新约》中得到继续。

一切文明民族,尤其是东方民族的宗教,主要是道德宗教。

爱因斯坦思想观点总结

爱因斯坦思想观点总结

爱因斯坦思想观点总结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观点对整
个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爱因斯坦思想观点的总结,内容主要囊括了他的相对论、对科学方法的贡献以及他对宗教的思考。

首先,爱因斯坦最为人熟知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相对论。

相对论颠覆了牛顿力学的观点,提出了时间、空间和质量的相对性。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绝对的,而是跟质量和速度相关的。

这为后来的粒子物理学、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对论的出现不仅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哲学、文化、社会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其次,爱因斯坦对科学方法的贡献也是极为重要的。

他主张科学研究应该以理性和证据为基础,强调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家应该坚持客观、真实和独立的态度,避免受到主观偏见和意识形态的干扰。

他的这些观点对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爱因斯坦也对宗教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科学与宗教没有冲突,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

他主张宗教应该是一种个人的宗教体验,而不是被教条和权威所束缚。

他对宗教的看法表明了他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立场,并试图将科学与宗教进行对话与协调。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的思想观点体现了他的卓越智慧和深刻思考。

他的相对论不仅对物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整个人
类思维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

他对科学方法的贡献使科学研究更加严谨和规范化。

同时,爱因斯坦对宗教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的内心追求和信仰自由的重视。

他的思想观点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众所周知,科学才是真理。

只有科学的解释,我们才会信奉。

但是世界上并不是全部的人都相信科学的,在他们的眼中神学才是根本的真理,甚至有的人认为科学的尽头其实就是神学。

早年的爱因斯坦更像是理神论,而晚年则更倾向无神论。

当然,我说的这些也在爱因斯坦的书信上得到了体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如果出自普通人口中就是一个笑话,但因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以什么会仔细的推敲这句话究竟隐含着什么意思?
其实科学是严谨的,但是神学更加是微妙不可言的,也许这二者并非处在一个对立面上,科学的存在也并非就意味着神学是虚无缥缈的,有可能,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毕竟在地球上不是有很多事情用科学都无法解释的清楚吗?但有时候用神学来解释一切,就显得非常得顺理成章了!
究竟是哪些自然之谜,让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们都开始不相信科学了呢?其实还是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可能都令科学家无法解释的成功,万物有始必有终,当科学家发现以科学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时候。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总结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总结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总结1. 爱因斯坦的科学思维说到爱因斯坦,大家脑海中可能立马浮现出那个蓬乱头发、在黑板前写公式的形象。

他的世界观,不仅仅是科学的,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宇宙奥秘的大门。

他总是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真是深入人心。

你想想,知识再多,如果没有想象力,也不过是死知识,谁也不想在书本上沉睡一辈子,对吧?爱因斯坦相信,科学的魅力在于它的探索精神,像是在大海中航行,波澜壮阔,神秘无比。

他提到过,科学就是一种探险,发现新的可能性。

他的相对论就是个好例子,听上去有点复杂,但实际上就是把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撕掉了重贴纸,重新构建了一番。

有趣的是,他觉得科学和艺术之间并没有那么大的界限,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这种看法,简直让人耳目一新,像是在阳光下发现了新的花朵,原来科学也可以那么有趣!2. 人生哲学的思考爱因斯坦的世界观,不光是科学上的,还是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常说,生活要有意义,而不是单纯地活着。

他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做贡献,光有天赋没有行动,终究是白搭。

他喜欢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深刻的思想,真是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又引发深思。

他甚至调侃过,科学家就像是小孩,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永远在问“为什么”。

在他看来,快乐不是追求名利,而是在于心灵的自由。

这一点特别触动人心。

他倡导的,不是物质的富裕,而是精神的富足。

对他来说,友谊、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才是生活的真谛。

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忙忙碌碌追求物质的人,是否有时也应该停下来,看看周围的美好?2.1. 对和平的追求爱因斯坦的世界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他对和平的执着追求。

经历过战争的人,心中都有一份对和平的向往。

他曾经说过:“战争是人类最大的悲剧。

”这句简单的道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被验证。

他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人类如何使用它。

爱因斯坦一直呼吁,用科学的力量去促进和平,而不是制造武器。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指科学)里胜利前进中 有过深切经验的人,对存在中所显示出来的合理 性,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通过理解,他从个人 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对体 现于存在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 度… …从宗教这个词的最高意义来说,我认为 这种态度就是宗教的态度。因此我以为科学不 仅替宗教的冲动清洗了它的拟人论的渣滓,而且 也帮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能达到宗教的境界。”
3.科学需要自由,而信仰“人格化的上帝”
的宗教观却限制了人的自由 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客 观的,但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 一种被追求的目的,其特点却是主观的、 虚构的,“科学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明 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这种虚构、自由创造的特征决定了科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点3.具有宗教感情的人对信仰是虔诚
的、超乎理性的 “说一个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诚的,意思是 说,他并不怀疑那些超越个人的目的和目 标的庄严和崇高;而这些目的和目标是既 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
特点4:这种宇宙宗教感情是完全自发的 不需要清规戒律和礼拜、洗礼等繁琐的
仪式。 特点5:这种宗教起着旧宗教无法起到的 道德教化作用。 “在宗教清洗掉迷信成分之后,它所留下 来的就是培养道德行为的这种最重要的 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构成了教育的 一个重要部分。”
价值、目标以及伦理准则。至于表达感 情与伦理准则、决定道德目标等方面的 问题则是宗教的职能,而这一方面在我们 的生活中既是不可缺的,又是科学所无法 取代的。
“我们所谓的科学的惟一目的是指出`是'
什么的问题。至于决定`应该是'什么的问 题,却是一个同它完全无关的独立的问 题… …至于怎样决定这些道德目标的本 身,就完全超出科学的范围了。”

爱因斯坦论宇宙宗教(智者必读)

爱因斯坦论宇宙宗教(智者必读)

爱因斯坦论宇宙宗教(智者必读)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是世人敬仰的大师。

爱因斯坦思维敏捷深邃,思路广泛无所不及,他曾研究过《大藏经》、《易经》等,在他的日记里曾三次提到《易经》,他知道科学是有局限的,并写道:“如果有一个能够应对现代科学需求,并能和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如果将来有一个能代替科学学科的话,那么这一学科唯一的就是佛学。

”爱因斯坦从佛经中看到了佛法超科学的端倪,爱因斯坦对科学是真正求实的态度,对神奇的超科学现象,没有随意否认和排斥,而是兴趣思考论证。

爱因斯坦对于佛教的认识:“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

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原文如下:"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 [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阿尔勃特·爱因斯坦说: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爱因斯坦:科学无法否认神的存在

爱因斯坦:科学无法否认神的存在

爱因斯坦:科学无法否认神的存在学生时代的爱因斯坦,靠着亲友的帮助和授课所得,完成了大学的学业。

他从清贫拮据的生活中,感受到“简朴善良”的意义,即使功成名就之后也不改初衷,将“简朴善良”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生命。

在他崇高的人生中,是时时与俭朴、善良相伴相随的。

而且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实际上有着极为谦逊的心灵。

他相信神安排了宇宙,不是神不存在,只是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存在,却不能证明不存在,是今天的科学没有把神的存在证明出来。

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之路爱因斯坦从来不把安逸和幸福看作是生活的目的,他把它叫做“猪圈理想”。

爱因斯坦认为“应当利用那些能够在人类自己的身上培养出来的善、真和美的力量”,这就是人类的道德。

在《我的世界观》一书中,爱因斯坦说出他的人生理想:“每个人还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了他判断的准则和努力的方向。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时刻给我新的勇气与愉悦去正视生活的那些理想,是真、善、美。

要是没有和志同道合者的亲切的感情,要不是把精力都贯注于那艺术和科学所永远不能达到的领域--客观世界,生活对我来说就会是空虚的。

人们通常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养尊处优的生活,我总觉得是卑微而不足道的。

”爱因斯坦认为“应当利用那些能够在人类自己的身上培养出来的善、真和美的力量”,这就是人类的道德。

生活力行简单朴素爱因斯坦身体力行并孜孜不倦地规劝人过俭朴的日子,他相信简单朴素的生活,不论从身体上还是从精神上看,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

看看爱因斯坦俭朴的生活的真实面貌。

流传广泛的传记故事中,扬名的爱因斯坦不修边幅,常使人感到惊讶。

且他对上流社会的规矩蛮不在乎,不戴硬领,不着短袜,就穿着破旧的短上衣和便裤。

1929年应比利时国王、王后(爱因斯坦常与伊丽莎白王后合奏室内四重奏,情谊很深厚)之邀,他乘坐三等车厢到达,下榻三等旅馆。

旅馆老板看着这位邋遢的中年房客,听他说是国王、王后的客人时,以为他开天大玩笑。

另外在荷兰莱顿大学城,为赴荷兰女王威廉娜及皇室成员的邀请,爱因斯坦借了同事的朋友一套皱巴巴的礼服赶赴盛典。

关于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思考

关于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思考

关于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思考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有着独到又深刻的见解: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在不断的变化;从恐惧宗教到道德宗教,它们共有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特征。

超出这个概念的是第三种宗教经验的阶段,爱因斯坦认为只具有非凡天才的个人以及特别高尚品格的集体才能体悟。

这便是宇宙宗教情感。

标签:信仰;宗教;宇宙宗教情感;爱因斯坦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信仰是坚定自然界是有规律的。

坚信宇宙的秩序可以通过这些规律得到揭示,而人类可以借助理性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爱因斯坦强调过“相信那些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能够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

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

”〔1〕爱因斯坦有着深挚的宗教情感,但在他的宗教里不存在上帝。

他的宗教情感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是对那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的惊奇,它与那种使自古以来宗教天才们着迷的感情非常相似。

一、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表明了自己的宗教观:“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

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产生了宗教。

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1〕正是这种认识和情感构成了爱因斯坦真正的宗教感情,使他满足于去窥见生命永恒奥秘的一鳞半爪、领悟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

爱因斯坦使用上帝这个词的频率很高,但这个上帝不是那个人格化的上帝或任何诸如此类的神,而是他自己心目中的上帝。

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幼年时期深深地信仰当时社会中流行的神学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他接触了一些通俗的科学书籍之后就终止了,他不再相信《圣经》里面故事的真实性。

青年时期的爱因斯坦阅读了斯宾诺莎的著作,“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科学家对待宗教的态度

科学家对待宗教的态度

科学家对待宗教的态度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对待宗教的态度有多种情况,表明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复杂。

1)一种是为了避免与宗教的冲突,在内心上完全坚持科学真理,但是迫于宗教的压力又不得不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做出妥协。

如哥白尼和伽利略。

哥白尼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在他不到10岁父亲就去世了,由当教堂主教的舅父抚养成人,后来自己也一直在教堂里担任职务。

哥白尼对天文学的兴趣和潜心研究,使他对当时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发起了挑战,提出了日心说。

为了避免任何教会的反对,他在《天体运行论》序言里强调日心说不能认为是宇宙的忠实描写,而只是一个有用的想法,并加上了献给教皇之类的字眼。

而伽利略在与教庭的对抗中更具戏剧性。

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发明制造了折射式望远镜并进行天文观测;他研究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完成了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实验。

这些科学活动彻底改变了伽利略对宇宙的看法。

他是哥白尼学说的公开支持者,在著作、言谈或者演讲中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当罗马教皇将哥白尼的著作列入禁书后,伽利略被召到罗马,在受到警告后答应不再公开支持哥白尼学说。

伽利略认为写一篇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的信徒和哥白尼的信徒之间的对话而自己不偏袒任何一方就可以避免引起麻烦,于是他撰写了《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

但在这本书里,亚里士多德明显不是哥白尼的对手,而且还被指控书中亚里士多德的信徒是影射教皇本人。

他再次被召至罗马并遭到刑讯的恐吓,被迫宣布放弃哥白尼学说并使用了低三下四的语言求情。

2)一种是坚持科学与宗教的和谐。

他们既探索科学真理,又保持者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情感河道的方面赞扬上帝,甚至用自然科学家的成就赞美上的全知全能。

如牛顿。

牛顿的著作是试图通过普遍规律来证明上帝存在的学说,他对宗教很有兴趣,写下了大量的圣经评注和其他神学论文。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在宗教和理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纷争不休的斗争。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或许没有人像爱因斯坦这样激烈地引起了这场斗争。

爱因斯坦被认为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对宗教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点被认为是相当不寻常的,他的观点避免了那些相信神的人和那些把信仰完全否认的人的两极化。

首先,爱因斯坦认为宗教和科学之间是可以共存的,而不是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他强调了理性和宗教信仰的和谐性,并认为宗教是一种道德约束,科学则是一种关于世界运作方式的知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自己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因为我意识到自然界的神秘和奇妙之处。

对我而言,这种信仰是对自然界最朴素形式的崇敬。

”其次,爱因斯坦不认为神是一个个人化的存在。

在他看来,神是不可知的、超越人类想象的存在,不是一个被我们可以认知的物体。

他说:“我的宗教信仰基于一种深刻的敬畏之情对绝对真理的信念。

这种宗教信仰感受到宇宙的奥秘,它不是由于我的知识而感受到的。

对我而言,‘我’的知识只是一个微小和无用的知识,比其他光和其他生命形式带来的光和生命形式更加微不足道。

”在爱因斯坦看来,宗教信仰是充满敬意和谦卑的。

他认为,通过我们的有限知识和理解,我们永远无法了解万物背后的绝对真相。

这样,我们应该更谦虚地面对宇宙和自然,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超出我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奥秘。

第三,爱因斯坦强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的价值,但他表示,对于道德的规范,我们不需要宗教。

他曾说:“人们可以遵守伦理道德的规范,却不必对这些规范有任何深入的宗教信仰。

如果有人在没有宗教信仰的情况下追求和表达道德规范,那么这种人就是我的真正英雄。

”在他看来,道德规范是必要的,但它们不需要通过宗教来确立。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心和理性来认知这些规范,并试图遵守它们。

这样,宗教不是道德原则的建立者,而是一种帮助人们寻找道德价值的纪念物。

第四,爱因斯坦并不赞同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信仰一个特定的宗教。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初探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初探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初探爱因斯坦是20世纪初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现代科学的代表性人物。

然而,除了他在物理学上的伟大成就以外,他还以其宗教观而著称。

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他一直在思考、探索宇宙、人类与神明之间的关系,这种思考最终形成了他的宗教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并不矛盾。

对于我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爱因斯坦方程式和石头之间的关系一样自然。

”这句话反映了爱因斯坦宗教观的核心思想:科学和宗教之间并不矛盾。

事实上,爱因斯坦一直以来都认为,科学和宗教都是在探索同一个宇宙,而且这两者都具有其特定的道路和方法。

他认为,科学是通过理性和实验来寻找真理的,而宗教则是通过信仰和神秘经验来寻找真理的。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方面。

例如,在他看来,宗教不是某种特定的信仰,而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个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承诺。

此外,他还认为,宗教应该是包容性和宽容性的,不应该成为对于其他宗教或信仰的排斥。

更为重要的是,爱因斯坦的宗教观也涉及到他对于上帝和宇宙的看法。

他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但是这个上帝并非是像宗教中所描述的那样,而是更为抽象和宏大的概念。

他认为,上帝应该是整个宇宙的力量和意识,是所有自然规律背后的力量。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的宗教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即科学和宗教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他的宗教观是建立在对于自然规律和宇宙的深入理解上的,因此其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当然,对于爱因斯坦的宗教观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自己来思考和探究。

但是无论如何,爱因斯坦的宗教观将一直被当作现代宗教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我想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我不是一个宗教家,但我也不是一个无神论者。

”这句话表现了他的宗教观非常清晰和简洁,也表现了他在宗教信仰上的开放和包容。

爱因斯坦如何调和宗教与科学

爱因斯坦如何调和宗教与科学

2019 2 世界科学56但不知道是谁,不知道怎么写成,也看不懂书中的语言。

孩子注意到了这些书是按照明确的规律进行排列的。

这个顺序很神秘,他无法理解,只是隐隐约约觉得是这样。

在我看来,即使是最伟大、最有教养的人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宇宙奇妙地排列着,遵守着某些法则,但我们对这些法则知之甚少。

我们有限的心智无法掌控那股神秘力量。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令我着迷,但我更钦佩他对现代思想的贡献。

斯宾诺莎是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是第一个把灵魂和身体视为一体而非两个独立事物的哲学家。

一篇发表于2006年的论文认为,对于爱因斯坦来说,这是一种无须“将上帝拟人化”的“宇宙宗教感情”。

他在《纽约时报》上解释了这一观点:不同时代的宗教天才都以这种宗教感情而闻名,这种宗教感情没有教条,也没有以人的形象孕育出来的上帝,这样就不存在以中心教义为基础的教会。

在各个时代的异教徒中,我们发现人类充满了这种崇高的宗教可能称之为上帝。

”他对宗教的看爱因斯坦的确称其为上帝。

这位德国犹太物理学家闻名于世的原因很多,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还有那段深奥的评论——他经常在讨论量子力学奇怪的概率性质时,宣称“上帝不掷骰子”。

他认为,一个描述自然规律和宇宙起源的终极方程,在本质上不可能包含偶然性。

今天的物理学家都认为他错了,上帝是不确定的。

霍金曾评价说:“所有证据都表明,上帝是一个积习难改的赌徒,他可能在任何场合掷骰子。

”“我信仰斯宾诺莎(Spinoza)的上帝,他创造了一个讲求而不是那个会干涉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爱因斯坦在写给哲学家埃里克·葛金(Eric Gutkind)的一封信中写道,这几乎和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萨姆·哈里斯(Sam Harris)或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那里听到的关于宗教的批评一样尖锐。

“对我而言,上帝这个词不过是人类弱点的体现和产物,《圣经》收集的传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爱因斯坦: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爱因斯坦: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爱因斯坦: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尽管宗教的和科学的领域本身彼此是界线分明的,可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

虽然宗教可以决定目标,但它还是从最广义的科学学到了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达到自已所建立起来的目标。

可是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

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一种信仰:相信那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能够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

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

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爱因斯坦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思想

爱因斯坦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思想

爱因斯坦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思想爱因斯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道德宗教的宗教道德,形成了作为他的哲学的宇宙宗教,从而使科学与宗教在他身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对科学与宗教的共同追求,把爱因斯坦导向高度的个人自由,这种自由成为爱因斯坦具有超常创造力的源泉。

科学与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是道德宗教拟人化的上帝概念,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逻辑思维净化道德宗教,可以给人类留下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

爱因斯坦的“科学与宗教”思想,是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尽管学术界在对爱因斯坦科学与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笔者看来尚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余地。

笔者本人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爱因斯坦思想的,对爱因斯坦的科学与宗教思想也曾作过一些粗浅的研究。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对他的科学与宗教思想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谈出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科学与宗教在爱因斯坦身上达到了和谐统一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宗教的体察和感悟,最早发生在他四五岁时对“罗盘问题”的思考,“惊奇”于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的现象,以及在这种现象背后所深深隐藏的某种东西。

这种“惊奇”竟然强烈到使年幼的爱因斯坦“激动得‘浑身颤抖,还发起冷来’”,它不仅给了爱因斯坦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而且那只罗盘的磁针也“指出了这个着迷的孩子的道路”。

用爱因斯坦自己的话说:“小时候父亲给我看过一只小罗盘,它对我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的一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爱因斯坦没有明确说出“罗盘问题”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究竟有多大,也没有告诉人们这个“很大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给爱因斯坦的幼小心灵带来了重大影响,使他产生了对深深隐藏在那只罗盘背后、决定着那只罗盘的指针以确定的方式行动的那种未知的东西的强烈敬畏感情和恐惧心理。

否则,他就不会激动得浑身颤抖,而且还发起冷来。

而浑身颤抖和全身发冷,是人在极度恐惧时的一种剧烈应激反应。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宗教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宗教
伟大科学家开普勒和牛顿,正是凭着对宇宙合理性的深挚的信念与热切的探索愿望,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最终提出天体力学的原理,发现宇宙的规律。
他还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
一方面,“人格化的上帝”存在着种种局限;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和思维世界的确显示出庄严崇高和不可思议的秩序。于是,人类走向第三阶段
道德宗教也能起到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但由于它把道德教化寄托在上帝身上,从而扼杀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家都是有真挚的宗教感情的,这种宗教感情表现为对科学事业本身的执着和真挚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体现为一种宗教信仰
相信世界有秩序、有规律,相信世界的可理解性,这是支撑科学家进行科学追求与创造的坚定信仰与内在动力。一个没有这种信仰的人,是无法从事任何科学创造活动的,更无法作出任何成绩。正是在此意义上,爱因斯坦常常把科学追求本身就看成是一种信仰、一种宗教感情。
这种恐惧来源于对自然力量的不理解,为了消除它,原始人就在自己心里造出一些同自己类似的虚幻的东西——有人性的鬼神——作为自己的崇拜对象。上帝的概念正是这种古老的神的概念的升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恐惧宗教逐步发展到道德宗教。
在他看来,这种全知全能、公正廉明、惩恶扬善的上帝观念本身存在着逻辑矛盾。因为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上帝安排的,那人类就不应当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责,上帝也就不应该赏罚人类;但上帝又对人类实施了赏罚,那又说明上帝是不公正的。

爱因斯坦宗教观

爱因斯坦宗教观

爱因斯坦宗教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相对论理论至今仍在物理学中深受重视。

但是在爱因斯坦的许多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科学领域,而且贯穿了哲学和宗教。

本文将探讨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1. 宗教和科学在爱因斯坦的眼中,宗教和科学不是对立的两个领域,他们是互补并且相辅相成的两者。

虽然爱因斯坦是个科学家,但是他认为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他的观点是,人类的理性和经验是有限的,所以科学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

而对于那些无法用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宗教便是解答的工具。

2. 爱因斯坦的上帝观虽然爱因斯坦被认为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是在他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后,他对上帝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爱因斯坦认为,上帝并不是一个人格化的存在,而是存在于自然规律和宇宙的秩序中。

他的上帝是一种宇宙的能量,或者说是一种存在于宇宙中的力量。

他说:“我认为上帝是对一切事物运作的构造以及人性的存在体现。

”爱因斯坦把上帝看作宇宙中一切现象的制造者,人类所探索的所有科学原理都是上帝在宇宙中的表达。

3. 爱因斯坦的宗教态度虽然爱因斯坦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他并不信仰一种特定的宗教。

他认为,不同的宗教仅仅是表达偏好,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多次接受采访时,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尊重,然而他从来没有归属于其中任何一个。

4. 爱因斯坦的道德观爱因斯坦认为,道德标准不是来自于某个宗教的教导,而是由人类自身所决定。

他曾说:“人类的价值观应该是自由、平等、公正和仁慈”,这几乎是所有宗教都强调的价值观。

他认为,人类应该在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生活,而这些基础,是他从科学和哲学的思考中得出的。

5. 总结爱因斯坦的宗教观是非常开放的。

他认为科学和宗教有各自的领域,它们是互补的两部分。

虽然他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他没有信仰任何一种特定的宗教,并且认为道德的标准不是宗教所确定的,而是人类自己所制定的。

爱因斯坦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主要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宗教与科学:爱因斯坦信奉斯宾诺莎的上帝,即那个显示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的上帝,而非干预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他强调宗教在道德和利他主义层面的作用,认为人类有各种理由将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告者们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2.人生观:爱因斯坦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美和善良。

他强调人类对宇宙及其奥秘的探索,并认为人类应该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3.社会观:爱因斯坦关心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倡导和平主义和人道主义。

他关注社会公平、消除贫富差距等问题,并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

4.科学观:爱因斯坦阐述了科学与民主、自由的关系,认为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他提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人们勇于质疑、探索和创新。

5.价值观:爱因斯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同情心,认为人类应该以平等、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他主张人类应该超越种族、国籍和信仰的界限,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而努力。

爱因斯坦的研究和成就是现代科学的瑰宝,他的思想和理念影响了全世界。

他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理论成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深
入探究宇宙奥秘的基石。

同时,他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和平与正义事业,展现出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高尚品质。

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展示了他深刻的哲学思考、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部作品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还启发了人们对生活、科学、社会和价值观的思考。

爱因斯坦: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

爱因斯坦: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

爱因斯坦: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

“在科学的领域之外,仍然需要对一切种类的价值的判断。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有像宗教徒那样的献身精神,要有虔诚的信仰。

这种信仰就是:相信现实世界的规律性是合理的,有效的,可以用理性来理解的。

“科学只能由那些渴望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来创造。

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

”“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欲望的枷锁里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理性中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

”“我不能设想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深执的信仰。

这可以用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曾经说:“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

”爱因斯坦的科学观他认为自然是可以认知的。

“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规律性。

” 这种(自然界的)规律性是那样和谐和合理,致使一个为真理而奋斗的科学家感到肃然起敬。

他说:“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想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虽然可以认识自然,然而,大自然如此深奥,人类在许多复杂的情形下,往往是无能为力。

事实确实如此,为什么八级大地震都没有测量出来呢?科学绝对不是万能的。

正如前美国科学促进会会长,威司康辛大学数学系主任魏佛华伦(Warren Weaver)在1954年的一次演说中所说:“与一般的观念惊骇地相反,科学从来不是秋毫不爽而百分之百准确的。

它不过是接近准确而已……甚至在一项最简单的科学实验中,例如金属棒的长度,任何科学过程都无法量出它“真正”的长度……百分之百的精确是没有的,而且恐怕永远也不会见之实现……所以科学在绝对意义方面来说,就不能真正地解决真理的问题。

”爱因斯坦还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些自然规律的认识非常不完备和非常零碎。

因此相信自然界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观念的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

爱因斯坦对上帝的解释

爱因斯坦对上帝的解释

爱因斯坦对上帝的解释
爱因斯坦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对上帝的看法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话题。

以下是一些他对上帝的观点和解释:
1. 宗教信仰:爱因斯坦在私人生活中是一个宗教信徒,但他对宗教信仰的具体内容保持低调。

他认为宗教信仰是个人的选择,每个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信仰来理解上帝。

2. 自然宗教:爱因斯坦更倾向于一种自然宗教的观点,他认为对上帝的信仰可以通过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宇宙的奥秘的探索来表达。

他认为自然界的美妙和复杂性是一种上帝存在的迹象。

3. 上帝与科学: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宗教可以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冲突。

他相信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但他也认为宗教可以提供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观。

4. 上帝与人类:爱因斯坦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一部分,但他对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责任给予了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人类有责任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改善世界。

爱因斯坦的观点是复杂的,并且在不同的场合和文献中可能有所不同。

他的观点也受到了当时的科学和哲学背景的影响。

对于爱因斯坦对上帝的解释,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眼中的科学与宗教周三, 2007-03-28 21:11 —nicco1pointAlbert Einstein on: Religion and Science说实在的,爱因斯坦对于科学与宗教有很多的阐述,其中也不乏名言,如: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当然爱教授所指的宗教可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啊!不信,就看看爱教授的观点吧!(下面有中文版)This section is from Scienc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A Symposium, published by the Conference on Scienc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Their Relation to the Democratic Way of Life, Inc., New York, 1941.下面是英文原版:It w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come to an agreement as to what we understand by science. Science is the century-old endeavor to bring together by means of systematic thought the perceptible phenomena of this world into as thoroughgoing an association as possible. To put it boldly, it is the attempt at the posterior reconstruction of existence by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ization. But when asking myself what religion is I cannot think of the answer so easily. And even after finding an answer which may satisfy me at this particular moment, I still remain convinced that I can never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bring together, even to a slight extent, the thoughts of all those who have given this question serious consideration.At first, then, instead of asking what religion is I should prefer to ask what characterizes the aspirations of a person who gives me the impression of being religious: a person who is religiously enlightened appears to me to be one who has, to the best of his ability, liberated himself from the fetters of his selfish desires and is preoccupied with thoughts, feelings, and aspirations to which he clings because of their superpersonalvalue. It seems to me that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force of this superpersonal content and the depth of the conviction concerning its overpowering meaningfulness, regardless of whether any attempt is made to unite this content with a divine Being, for otherwise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to count Buddha and Spinoza as religious personalities. Accordingly, a religious person is devout in the sense that he has no doubt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loftiness of those superpersonal objects and goals which neither require nor are capable of rational foundation. They exist with the same necessity and matter-of-factness as he himself. In this sense religion is the age-old endeavor of mankind to become clearly and completely conscious of these values and goals and constantly to strengthen and extend their effect. If one conceives of religion and science according to these definitions then a conflict between them appears impossible. For science can only ascertain what is, but not what should be, and outside of its domain value judgments of all kinds remain necessary. Religion, on the other hand, deals only with evaluations of human thought and action: it cannot justifiably speak of fact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cts. According to this interpretation the well-known conflicts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 in the past must all be ascribed to a misapprehension of the situation which has been described.For example, a conflict arises when a religious community insists on the absolute truthfulness of all statements recorded in the Bible. This means an intervention on the part of religion into the sphere of science; this is where the struggle of the Church against the doctrines of Galileo and Darwin belongs. On the other hand, representatives of science have often made an attempt to arrive at fundamental judgments with respect to values and ends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method, and in this way have set themselves in opposition to religion. These conflicts have all sprung from fatal errors.Now, even though the realms of religion and science in themselves are clearly marked off from each other, nevertheless there exist between the two strong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 and dependencies. Though religion may be that which determines the goal, it has, nevertheless, learned from science, in the broadest sense, what mean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attainment of the goals it has set up. But science can only be created by those who are thoroughly imbued with the aspiration toward truth and understanding. This source of feeling, however, springs from the sphere of religion. To this there also belongs the faith in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regulations valid for the world of existence are rational, that is, comprehensible to reason. I cannot conceive of a genuine scientist without that profound faith. The situation may be expressed by an image: 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Though I have asserted above that in truth a legitimate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 cannot exist, I must nevertheless qualify this assertion once again on an essential point, with reference to the actual content of historical religions. This qualification has to do with the concept of God. During the youthful period of mankind's spiritual evolution human fantasy created gods in man's own image, who, by the operations of their will were supposed to determine, or at any rate to influence, the phenomenal world. Man sought to alter the disposition of these gods in his own favor by means of magic and prayer. The idea of God in the religions taught at present is a sublimation of that old concept of the gods. Its anthropomorphic character is shown, for instance, by the fact that men appeal to the Divine Being in prayers and plead for the fulfillment of their wishes.Nobody, certainly, will deny that the idea of the existence of an omnipotent, just, and omnibeneficent personal God is able to accord man solace, help, and guidance; also, by virtue of its simplicity it is accessible to the most undeveloped mind.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decisive weaknesses attached to this idea in itself, which have been painfully fel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istory. That is, if this being is omnipotent, then every occurrence, including every human action, every human thought, and every human feeling and aspiration is also His work; how is it possible to think of holding men responsible for their deeds and thoughts before such an almighty Being? In giving out punishment and rewards He would to a certain extent be passing judgment on Himself. How can this be combined with the goodness and righteousness ascribed to Him?The main source of the present-day conflicts between the spheres of religion and of science lies in this concept of a personal God. It is the aim of science to establish general rules which determinethe reciprocal connection of objects and events in time and space. For these rules, or laws of nature, absolutely general validity is required--not proven. It is mainly a program, and faith in the possibility of its accomplishment in principle is only founded on partial successes. But hardly anyone could be found who would deny these partial successes and ascribe them to human self-deception. The fact that on the basis of such laws we are able to predict the temporal behavior of phenomena in certain domains with great precision and certainty is deeply embedded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modern man, even though he may have grasped very little of the contents of those laws. He need only consider that planetary courses within the solar system may be calculated in advance with great exactitude on the basis of a limited number of simple laws. In a similar way, though not with the same precision, it is possible to calculate in advance the mode of operation of an electric motor, a transmission system, or of a wireless apparatus, even when dealing with a novel development.To be sure, when the number of factors coming into play in a phenomenological complex is too large, scientific method in most cases fails us. One need only think of the weather, in which case prediction even for a few days ahead is impossible. Nevertheless no one doubts that we are confronted with a causal connection whose causal components are in the main known to us. Occurrences in this domain are beyond the reach of exact prediction 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factors in operation, not because of any lack of order in nature.We have penetrated far less deeply into the regularities obtaining within the realm of living things, but deeply enough nevertheless to sense at least the rule of fixed necessity. One need only think of the systematic order in heredity, and in the effect of poisons, as for instance alcohol, on the behavior of organic beings. What is still lacking here is a grasp of connections of profound generality, but not a knowledge of order in itself.The more a man is imbued with the ordered regularity of all events the firmer becomes his conviction that there is no room left by the side of this ordered regularity for causes of a different nature. For him neither the rule of human nor the rule of divine will exists as an independent cause of natural events. To be sure, the doctrine of a personal God interfering with natural events could never be refuted, in the real sense, by science, for this doctrine can always take refuge in those domains in which scientific knowledge 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set foot.But I am persuaded that such behavior on the part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religion would not only be unworthy but also fatal. For a doctrine which is able to maintain itself not in clear light but only in the dark, will of necessity lose its effect on mankind, with incalculable harm to human progress. In their struggle for the ethical good, teachers of religion must have the stature to give up the doctrine of a personal God, that is, give up that source of fear and hope which in the past placed such vast power in the hands of priests. In their labors they will have to avail themselves of those forces which are capable of cultivating the Good, the True, and the Beautiful in humanity itself. This is, to be sure, a more difficult but an incomparably more worthy task. (This thought is convincingly presented in Herbert Samuel's book, Belief and Action.) After religious teachers accomplish the refining process indicated they will surely recognize with joy that true religion has been ennobled and made more profound by scientific knowledge.If it is one of the goals of religion to liberate mankind as far as possible from the bondage of egocentric cravings, desires, and fears, scientific reasoning can aid religion in yet another sense. Although it is true that it is the goal of science to discover rules which permit the association and foretelling of facts, this is not its only aim. It also seeks to reduce the connections discovered to the smallest possible number of mutually independent conceptual elements. It is in this striving after the rational unification of the manifold that it encounters its greatest successes, even though it is precisely this attempt which causes it to run the greatest risk of falling a prey to illusions. But whoever has undergon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 advances made in this domain is moved by profound reverence for the rationality made manifest in existence. By way of the understanding he achieves a far-reaching emancipation from the shackles of personal hopes and desires, and thereby attains that humble attitude of mind toward the grandeur of reason incarnate in existence, and which, in its profoundest depths, is inaccessible to man. This attitude, however, appears to me to be religious, in the highest sense of the word. And so it seems to me that science not only purifies the religious impulse of the dross of its anthropomorphism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a religious spiritualization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life.The further the spiritual evolution of mankind advances, the more certain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path to genuine religiosity does not lie through the fear of life, and the fear of death, and blind faith, but through striving after rational knowledge. In this sense I believe that the priest must become a teacher if he wishes to do justice to his lofty educational mission.中文翻译就讲究看吧,翻译的一般:要我们对什么是科学得出一致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