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浅谈
浅谈对鲁迅作品的体会

浅谈对鲁迅作品的体会
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中,在文学的思想高度上没有人能到达或者超过鲁迅,它的作品更是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
可以说,鲁迅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鲁迅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为什么对于鲁迅作品有如此高的评价?我认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
不开的。
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国民看不到希望,当时的政府也没有能力改变现状。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已经成为当时广大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写照,也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他以一种欺骗自己的强迫性的方式去接受这个社会,体现出一种劣根性。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没有同情,没有帮助,没有丝毫的人情味……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这同样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综合上述,鲁迅的作品以当时的劳苦大众为原型,通过写他们的悲惨生活,精神上的无知和麻木,以个人的表现展示社会的缩影。
表现了社会的悲凉和残酷。
作品富有思想性、战斗性、启发性和政治性,希望国人能够从作品中领略深刻的思想觉悟,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和爱国的原则。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描绘了民族苦难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折射了当时时代的背景和精神状况。
在早期作品中,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中,鲁迅塑造了一个个屈辱无助的小人物形象,他们身处于封建社会的压抑、贫穷和暴力之中,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精神的沮丧和崩溃,与异族侵略和国家萎靡不振密切相关。
随着时代的变迁,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在《彷徨》中,鲁迅刻画了一个思想与生活都兼具的知识分子,他思虑周密、文思敏捷,但却面临着身份认同和现实困境的矛盾。
这个人物形象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对于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结构提出批判和反思,试图推动中国向现代化和文明化的方向发展。
在鲁迅的晚期作品中,如《拿不出手的人》和《风波》,他的人物形象更加复杂。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描绘了一个个充满欲望和矛盾的现代人,他们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挫折和失败,对周围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感到绝望和疑惑。
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精神焦虑和文化冲突。
总的来说,鲁迅的人物形象折射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和精神状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对中国现代历史的见证和批判,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
初中语文课本共收录了鲁迅的9篇文章:其中有两篇选自《野草》(《风筝》《雪》),三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选自《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一篇选自《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阅读课文(除了文言文、诗歌、写作之外的课文)总数为108篇,鲁迅作品约占7%。
从这个比例来看,鲁迅作品可算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
可见,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为了更好地挖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与感受作品当中的诗意,鲁迅作品一般在中学语文课上是精读课文,是属于阅读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学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迅作品教学目标包括:领略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
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
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话语方式的对照,《孔乙己》中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失语症等等。
这一表现形式就是要广大教师带领学生去感受的。
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

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犀利的批判精神和对现实的揭示而著称,对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点和思想内核。
本文将从他的批判精神、文化思考、对人性的关怀以及社会现实的呈现等方面来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
一、批判精神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富含批判精神,他对封建社会的腐败、残酷和愚昧进行了深刻揭示,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剖析。
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了旧中国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封建迷信与愚昧,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对社会现实进行了鞭挞。
他在《阿Q正传》中通过塑造一个懦弱而无耻却乐观活泼的小人物,揭示了中国人民在旧社会中深受压迫和侮辱的命运。
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使他的作品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反思力量,让人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文化思考作为一位思想家,鲁迅先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还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他不仅痛斥旧文化体制的愚昧和僵化,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加以推崇。
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对科举制度的嘲讽,暗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局限和腐败。
然而,在《呐喊》一书中,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情有着深深的思考。
他通过对百家姓故事的再创作,表达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呼吁人们摒弃旧文化遗留下来的糟粕,推动新文化的发展。
三、对人性的关怀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对人的自私、残忍和愚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然而,他并没有对人性完全绝望,而是通过对一些人物的设置和描述,塑造出了一些积极的榜样。
在《阿Q正传》中,阿Q虽然有着自卑和软弱的一面,但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彰显了人性中的积极一面。
鲁迅先生对人性的关怀体现了他对社会变革的希望和对人类进步的信念。
浅谈对鲁迅作品的体会

浅谈对鲁迅作品的体会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他的作品的研读和思考,我对鲁迅的作品有了一些体会。
首先,鲁迅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和批判尖锐而著称。
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深入发掘社会问题的本质。
他的作品不回避黑暗和丑恶,毫不掩饰地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思想境况。
例如,《狂人日记》中病态的主人公无意间揭示出整个社会的病态;《阿Q正传》则讽刺了人民群众中的无知和盲从性。
鲁迅用尖锐的笔锋透视社会底层的矛盾和不公,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之处,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反思。
其次,鲁迅的作品赋予了个体以英雄性。
鲁迅常常塑造一些“小人物”,他们在社会底层默默承担着责任,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们身处不公和艰难的环境中,却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为民族和社会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例如,《故乡》中的老舍子,他虽然是个“老兵”,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温暖了整个家庭,给人以希望与力量。
鲁迅的作品通过这些小人物,让人看到了个体的可贵之处,他们虽然在社会上微不足道,却散发出了强大的力量。
此外,鲁迅的作品亦流淌着对民族的深深关怀。
他的作品中常常反映出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思考。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希望通过剖析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偏见,引导教育者思考传统文化的病症,并作出必要的。
他对西方文化也存有思考和疑问,他强调重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独特性,主张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
他希望在文化交融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进步。
最后,鲁迅的作品给予人们思考人生的启示。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提醒人们要警醒于社会的种种问题和陷阱。
他描绘的人物多是普通人,他们都面临着各种困惑和迷茫,他们对现实的不屈不挠和对理想的坚持,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读完鲁迅的作品,人们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思考着自身的责任和选择。
鲁迅的作品给人以启示,使人们更加珍惜生活,坚守信仰,追求真理和正义。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1. 引言1.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化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化。
他以犀利的文字描绘了那个混沌的时代,深刻反映了人们在艰难生存和不公正待遇下的绝望和无奈。
鲁迅笔下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痛心疾首,对人性的质疑与探讨。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煎熬。
鲁迅以其睿智深刻的观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和心灵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对时代的呼喊和对人性的探索,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鲁迅的力量在于他的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批判和人道主义情怀,深深触动了每一个关注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读者的心灵。
1.2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受害者,或是斗士,或是腐化者,或是觉醒者。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在外貌和行为上具有鲜明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承载着当时社会的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种种压迫和剥削,生活在贫困与黑暗之中。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求生欲望。
这些人物形象也折射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揭示了腐败和虚伪的社会风气。
通过鲁迅的笔触,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角色,更是他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他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于道德沦丧的警示,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本质与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承载着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呼唤。
鲁迅的文学思想

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思想影响了整个新文学运动,也影响了后人。
鲁迅的文学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当中,同时也反映在他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中。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鲁迅的文学思想。
一、鲁迅的文学思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的文学思想。
鲁迅在文学上最初表现出的是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道德反叛倾向。
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对旧社会的描绘来反映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鲁迅的文学也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怀,他关注中国人民的命运和疾苦。
同时,鲁迅的文学思想也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他在作品中常常把人物刻画得十分细致和真实。
二、鲁迅的文学批评除了文学创作,鲁迅对文学批评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
鲁迅的文学批评也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他从文学的本质属性和社会生产关系出发,对文学流派和格调进行了分类和批评。
同时,鲁迅也注重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反思和评价,他认为文学应该与时俱进,不能沉溺于传统的束缚中。
三、鲁迅的文艺理论鲁迅的文学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中,还体现在他的文艺理论中。
他提出了“文学为何物”的问题,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揭示现实、反映真实、启示思想的作用。
鲁迅的文艺理论也强调了文艺应该与生活相结合、与人民相连结的原则。
他认为文艺家应该倾听人民的呼声、反映人民的意志、服务人民的利益。
鲁迅的文艺理论还注重了文学的现代性和个性,认为文学应该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创作手法。
四、鲁迅的文学风格鲁迅的文学风格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
他的作品语言平实而生动,笔触清新而富有感染力。
鲁迅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还传达了对人民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鲁迅的文学形式也多样化,既有散文,也有小说、诗歌、戏剧等。
他使用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传达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五、鲁迅的文学遗产鲁迅的文学遗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

论文名称: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二班学号:***********姓名:李乐平摘要:品读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之后,人们会发现,在充满现实主义气息的文笔下,书写的不乏一些复仇主题的故事,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阶级特点和美学特点。
从《野草》到《铸剑》,再到《孤独者》,复仇的主题一直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这里说的复仇,重点之处不是杀戮,而是精神的复仇以及作为启蒙者,意志的觉醒。
关键词:鲁迅复仇野草铸剑孤独者正文:一、《野草》——对庸众不争的自怄鲁迅先生投笔从戎,便是誓为贫苦百姓的保护者,甘做刀笔吏,他对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这是鲁迅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野草》的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所谓的“旁观者”,即看客们,这类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屡有刻画。
但在《复仇》中,鲁迅却直接将矛盾集中于“当局者”:“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
“裸着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赖,是爱的表现;“捏着利刃”,却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
他们复仇的方式非常奇特。
之后看客出现了,出现了这极致的大欢喜的观看者,“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者拥抱或者杀戮”【1】。
但是这样的拥抱或者杀戮迟迟不来,且“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于是,路人们就觉得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有钻进别人的毛孔中”。
想象中拥抱和杀戮的生命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并没有到来,然而,“看”的对象却已经发生反转,由路人看杀戮者,变为杀戮者看路人:杀戮者“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
【2】这样的反转构成了一重的复仇:不让庸众鉴赏,得以生命飞扬的大欢喜,却偏给观看他们的厌烦和无聊。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日益崩溃、人们愈发失望和精神痛苦的现状。
在鲁迅的小说中,人物形象几乎都是对时代背景的一种折射,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物角色所处环境下的种种困境和矛盾。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旧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
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跑去打太平天国后人领导的朝廷公务员,这些人的不幸结局以及他们腐败的行为和无能才干,都是对封建官僚体制的讽刺。
这个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治理能力低下,贪腐现象严重的问题。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农民与封建地主的矛盾和对立。
在小说《阿Q正传》中,阿Q是一个受压迫的农民,他长期受到地主的欺压和压榨。
鲁迅也没有把农民描绘成完全的受害者,他也揭示了农民自己内部的复杂矛盾,以及他们在面对地主压迫时的无力和妥协。
这一形象反映了大多数中国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被动。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困境和苦闷。
在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底层市井之人,但他却被一群自以为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当做笑柄。
这个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傲慢自大、蔑视群众的心态,以及他们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歧视。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传达了对知识分子盲目自傲的讽刺。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愈发消极和人们内心的精神痛苦。
在小说《啮影记》中,主人公在环境的压迫下,越来越感到孤立和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一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绝望氛围,以及人们内心的无奈和求死的心态。
鲁迅通过这个形象,传达了对当时中国社会压抑和不公的痛苦呼声。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折射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旧制度的腐败和不合理、农民与封建地主的矛盾、知识分子的困境和苦闷,以及愈发消极和人们内心的精神痛苦。
他通过这些形象,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困境和矛盾,激发了人们的反思和呼吁。
浅谈鲁迅《故乡》

浅谈鲁迅《故乡》《浅谈鲁迅《故乡》篇一》鲁迅的《故乡》,就像一杯苦涩又回甘的浓茶,初尝时那股子苦味能让你皱起眉头,但咂摸咂摸后,又能品出许多深刻的味道。
我记得第一次读《故乡》,就像是被拉进了一个灰扑扑的世界。
闰土,那个曾经“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少年,再次出现时,就像一个被生活揉皱了的纸团。
他叫“我”老爷的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就像有只无形的手揪了一把。
这一声“老爷”,像是一道鸿沟,把曾经一起捉猹、看瓜的小伙伴隔得老远老远。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魔法”吧,把一个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麻木的中年男人。
我就想啊,要是我处在闰土的位置,可能也会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那个时代,农民的日子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摸爬,看不到头。
但是,我又有点矛盾,难道就只能这样被生活打败吗?我自己生活里也有不顺的时候,比如说考试考砸了,被爸妈唠叨得心烦意乱。
可我还是能从那些失败里重新站起来,找自己的原因,然后下次努力考好。
那闰土为什么不能呢?不过后来我又想,我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可不一样,我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
这时候,我就对鲁迅写这篇文章的厉害之处有点感觉了。
他就是想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悲哀,让我们知道生活的压力能把人变成啥样。
还有文中的“我”对故乡的那种复杂情感,也让我挺有感触的。
“我”回到故乡,看到那破败的景象,就像一个满怀期待去见老友,却发现老友已经病入膏肓的人。
故乡不再是记忆中的那个美好地方,可是“我”又对它怀着深深的眷恋。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我小时候住的那个老房子,后来被拆了。
我回去看的时候,只剩下一片废墟。
当时我心里空落落的,就像丢了什么宝贝似的。
虽然那房子又破又小,可那里有我小时候的欢笑和泪水啊。
鲁迅对故乡的感情也是这样的复杂,既失望又眷恋,这种情感就像一团乱麻,理不清却又真实存在。
《故乡》这篇文章,虽然读起来有些沉重,但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看到过去,也能反思现在。
它让我思考,我们在生活的浪潮里,是不是也会慢慢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呢?《浅谈鲁迅《故乡》篇二》读鲁迅的《故乡》,感觉就像是在雾里看花,有些东西模模糊糊的,但又能隐隐约约地抓住一些关键。
浅谈鲁迅小说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探讨

鲁迅小说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思想性。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解放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通过描写女性的命运和遭遇,鲁迅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上女性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不公。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鲁迅小说中关于女性解放问题的探讨。
首先,鲁迅的小说中描写了女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受压迫。
在《阿Q正传》中,小妓女春红是一个揭示了女性遭受凌辱的形象。
她被迫在生殖器上刻纹身,成为了别人的玩物。
她的命运暴露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沉重负担:无人关注的一生,恶劣环境下的困苦生活以及对男性的依赖。
《孔乙己》中的小贩老妪更是一个让人感到心酸的形象。
她为了家庭生计,承担了繁重的劳动,身心俱疲。
她唯一的儿子死去后,她的旧态决不能突破,连死的权利也被人夺走。
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苦难,成为了女性解放的障碍。
其次,鲁迅的小说中呈现了女性被视为私人财产的现状。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写道:“自从我第一次敲着箫,找了荷叶的门,就象一件器皿,带着价格,被装在荷叶的钱袋里。
”这个形象揭示了女性被视为商品的现状。
女性的身体被男人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尤其是妓女,甚至把她们的体型尺寸、容貌、语言和肢体当作商品的品质来描述和标价。
这种把女性视为价格寄售的做法成为了女性解放的主要障碍。
此外,鲁迅的小说中也呈现了女性文化的落后现状。
在《药》中,少女思慧的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教育的落后和狭窄。
她眼里只有家务和一些小事,对于社会和世事根本没有认识。
在《故乡》中,小乡村里的女孩们连读书的机会也没有,只能在家里做家务。
这种教育的落后会限制女性大胆追求自我发展和个性解放的能力。
这种文化的落后同样是女性解放的绊脚石。
但是鲁迅的小说中也存在一些描绘女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在《呐喊》中,女大学生伍复初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驱者,关注和呼吁女性权益。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写到一位女性在家中学习,独立思考,终成俊才。
这些形象揭示了女性拥有自我价值和权益的渴望,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期望和希望。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写作角度和主题表达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写作角度和主题表达《狂人日记》写于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背景。
其文本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小说的引子,另一部分是日记。
小说的引子部分统领日记部分,日记部分是小说的主体。
小说在两个结构组成中均运用了第一人称去叙述,两个“我”角色不同,过渡自然。
鲁迅这样巧妙转换写作角度,由一个造访者转换成“狂人”,由此而产生了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直观形象、象征意味、直入主题、表达深刻。
标签:《狂人日记》写作角度象征意义主题深刻《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这样两句话评价鲁迅先生和他的《狂人日记》:“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由此可见这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重要。
《狂人日记》是名家名篇,幼年时我在父亲的指导下就拜读过。
懂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疯子形象,可笑也可悲。
一笑过后,再也没有什么印象。
父亲笑着对我说:“你没有读懂,时间会慢慢帮你理解的。
”上了初中,在老师精心指导下,我学习了《藤野先生》《孔乙己》后,才朦朦胧胧地知道鲁迅为何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向残害中国人民的恶势力宣战。
现在带着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时,心中便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悟。
一、巧妙转换角度,两次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自然、真实、可信认真赏读这篇小说,它的结构极其简单。
小说分为两部分:小说引子部分运用第一人称“我”,日记部分也运用第一人称“我”。
但两个“我”是两个不同的“我”。
第一部分的“我”是一个“拜访者”,或是一个旁观者,是第二个“我”出场的推荐者。
第二部分的“我”才是小说的主人公——“狂人”。
所以,整篇小说“我”是整体的参与者、见证者,用“我”的眼睛去看,用“我”的耳朵去听,用“我”的脑袋去想、去感受。
这样,所有事都是“我”的亲眼见、亲耳听。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写出来,读者看起来都是可信的,而且是自然的。
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小说中两个“我”,虽然意思不同,但作者为什么运用得如此自然、贴切呢?因为作者运用艺术技巧,巧妙地转换了写作视角。
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

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第一篇: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摘要:鲁迅,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的制高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大师,他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思想和他本身所具有的的精神与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为什么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它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进程中究竟代表了哪些关键和深刻的方面?以及鲁迅精神在当代有什么新的意义所在与其能给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给于何种其实与指导?这些都应该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发现、探讨、研究的地方。
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应该从文学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从艺术深入到哲学。
进入21世纪,鲁迅精神将毫无疑问引导我们走向新的时代。
引言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关于鲁迅及其思想精神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歇,已经出现的文字数以亿万,可谓成果卓著。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鲁迅依然有许多还没有输出的话题。
研究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我们要从其思想精神产生的根源出发,结合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全面的讨论,而不是片面地、主观的批评与思考。
我们研究鲁迅及其思想的最终目标,也不是给与社会发展中的人和事以过多的指责,相反,我们是为了“极大地提高自己民族和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准和精神伦理面貌,使我们自己时代的思想文化状态从总体上超越鲁迅的时代”。
①一、鲁迅精神及其时代意义鲁迅,是中国现代史开启以来在中国文学界和精神界出现的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社会存在。
他的伟大,是他的思想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任何一个人,他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变人的灵魂,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提炼、描绘中国愚弱百姓的“劣根性”。
鲁迅就像一台显微镜,于微小处细数“国民性”经络,为的是很好地解剖别人,解剖自己,解剖社会,让每一个国人都能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去走出社会的黑暗。
(一)鲁迅精神的几个方面关于对鲁迅的概括与与总结,历来众说纷纭。
但总体而言,各家各派的① 朱铁志《精神的归宿》说法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鲁迅精神的思想核心,少有偏颇之言。
关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浅谈

关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浅谈摘要: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
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
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
关键词:鲁迅作品现实主义者启蒙者正文:现在常常有人说,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已经过时了,可见,鲁迅研究的当下意义,并非只是一个纯学术范畴的问题,而是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强烈针对性、现实感的问题。
我们正处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而鲁迅正是代表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寻找真理的一代人,也就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的一代“先进的中国人”。
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可以说,“五四”的历史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民主”与“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只要我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我们总是会想起一位文化巨人:鲁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还需要发扬鲁迅精神,还应该学习鲁迅笔法。
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我就当下鲁迅研究谈谈我的若干浅解。
一、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
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
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
《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
浅谈鲁迅及其作品的文学性

浅谈鲁迅及其作品的文学性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着强烈的文学性,深受读者的喜爱。
鲁迅的文学性体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
他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他重新构建了一种新的文学系统,展示出更加深刻的文学思想。
他的作品采用了各种传统文学手法,如喻说、叙事、抒情等,使他的文学作品更加深刻,使文学思想更加清晰。
此外,鲁迅的文学性也表现在他作品中对人性的探究上。
他认为,人性是一种复杂的东西,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带来的人性矛盾是无法逃避的。
他的作品中大量描写了中国社会中的贫穷、劳动、矛盾等各种现实的问题,并结合他的人性观,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
鲁迅的文学性还表现在他作品的文学语言上。
他的作品的文学语言生动而富有想象力,对读者产生了深刻的感受。
他的文字生动而有趣,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总之,鲁迅的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学性,无论是从表现形式上,还是从人性和文学语言上,都可以体现出他的文学思想和人性观。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
唤起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新认知——浅谈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尝试

偷 偷 烧 吃 人 家 的 毛 豆 … …然 而 , 父 亲 的 的 是 理 解 鲁 迅 的 用 心 ,特 别 要 了 解 鲁
一
切, 皆 源 自于 鲁 迅 在 民族 大 义 面 前 所
重病 , 家庭 的不幸 , 使 他 在 别 人 的 白眼 迅 毕 生从 事 国 民劣根 性 批 判 的苦 心 。 具 有 的 悲 天悯 人 的情 怀 。感 受 到 了 这种
教 法 探 讨
学生对鲁迅及 其作 品的新认知
浅谈 关 于鲁 迅 作 品 教 学 的几 点 尝试
鲁迅 , 作 为 中 国现 代 文 学 的 重 要 奠 志 , 影响着 他 的成长 , 使 他 最终 成长 为 人 灵 魂 的 良 方 这 一 宗 旨决 定 的 。所 以 , 基人 , 其作 品堪 称文学 经典 。 他 独迹 , 走进 令 人 窒 息 的外 壳 下那 颗 炽 热 的心 。鲁 迅
迅到敬仰 鲁迅 。鲁迅 的一些作 品如《 从 鲁迅 的精神世界 。站在历史 和民族 的大 在 作 品 中 的 确 表 达 了 对 国 人 的 愚 昧 麻 将 社会 现实和人 物 的现 实生活 木 看 似 冷 酷 的 “ 恨” , 但是 , 这种恨 是“ 哀 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 》 、 《 社戏》 、 《 呐喊・ 自 背 景下 ,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界伟大的文学家,其代表作中,《呐喊》和《彷徨》受到许多
读者的喜欢与追捧。
这两部作品的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以"嘲讽式的思考"自觉抵抗于极其严
重的"意识形态局限",表达了大量的反抗精神与时代气息。
首先,在《呐喊》中,鲁迅以另类的视角表达了反抗精神。
这种反抗精神是以"嘲讽"
的思考方式背弃传统价值观念,追求另一种价值世界的内心表达。
姚立夏实验了许多较为
封建的经典框架,但是得不到期望的满足,反而只会让他感到空虚和收获一片悲壮。
可以说,《呐喊》展示出了一种叛逆及其精神勇气,旨在表达鲁迅自身反抗意识形态局限的感受。
其次,《彷徨》也通过"嘲讽式思考",强调了其反抗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窦娥,在小
说的前两章就已经清晰地表现了其强烈的反抗意识,即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模式的抗拒。
尤其是窦娥与老荆的戏剧式冲突,以及涉及到的社会现象,表现了鲁迅对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是片中重要的反抗比例。
最后,这两部作品都通过"嘲讽式思考",体现了反抗精神,来反映当时许多现实社会
现象。
鲁迅在这两部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局限的情况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既给新的思想带来了激励,也为改变社会状况提供了参考。
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摘要】从“立人”出发,鲁迅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个性主义。
在鲁迅看来,既然要立人,当然就要维护人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自然也包括自己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
鲁迅作品中,无论是语言魅力,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了作品“美”的本质。
在教学时应该紧紧抓住“美”这一切入点,深入文本,分析语言艺术,提炼先生深邃丰富的思想力量,转化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料。
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以及作品表达出来的作者本人的思想美,是同一时期其他作家所不能比拟的,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宝贵材料。
【关键词】鲁迅作品;“立人”思想;审美素养;教学价值自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以来,至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
期间,无论教材如何改版,各时期、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始终是“重量级嘉宾”。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也有所变化。
受鲁迅“思想家”光辉的影响,鲁迅作品教学长期以来更多注重对作者思想内容的挖掘,而对作品的“审美”存在一定的缺失。
无论是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还是作品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无一不是“美”的彰显与体现,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鲁迅曾说:“立国先立人”,“立人”的精神实质即为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新型的民族性格。
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
也就是说,在“兴国”(亦即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是“人”的工程。
鲁迅对“立人”的正面主张,比如他希望中国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能容纳新潮等,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精神的写照。
“鲁迅精神”是一种百折不回、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中国人为生存、解放而奋斗的一种民族精神。
鲁迅的“立人”,就是要培养这种民族精神。
“立人”是鲁迅毕生事业的起点和归宿———他所从事的文艺运动不过是“立人”的一种手段。
浅谈鲁迅的作品及平生

浅谈鲁迅的作品及平生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
沉郁抑扬写百态社会人一辈子——浅谈鲁迅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于孔乙己之表现

沉郁抑扬写百态社会人一辈子——浅谈鲁迅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于《孔乙己》之表现【内容提要】关于旧社会和一切黑暗现实的这种批判,鲁迅在小说中以其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来论述,以其所运用的艺术技术来加以刻画,久而久之,那么形成了他小说创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而且这种思想和艺术特色不管在内容仍是在形式上都代表了鲁迅小说之于社会人一辈子百态的诠释,同时这也成了他小说创作最具闪光点最具感染力的特点和风格。
鲁迅的小说算得上中国现今世小说史上的开山之作了,而且他的小说也可看做是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了。
《孔乙己》更是其小说中的名篇。
前人常说“文以载道”或如孔夫子所说:“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1]”,把这些言论加以整合进而推行延伸,而后比及于鲁迅的小说,能够如此讲,他的小说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之社会效用的一种继承和进展,而且比以前越发先进越发深刻的多。
因此,假设要称孔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圣贤,那么也可将鲁迅称称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圣贤。
之因此能如此说,其缘故是显而易见的,那确实是鲁迅把他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相紧密联系,而且还能够以时期先知的目光跳出这种格局,站在历史和时空的高度,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责任,以满腔的热情和悲忿,无情地批判社会上掉队的迂腐的吃人的和一切一切的不合理之各类,进而希望达到某种疗救、启发、鼓励和令人及整个社会清醒和振作的效用。
关于这种批判,这种效用,鲁迅在小说中以其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来论述,以其所运用的艺术技术来加以刻画,久而久之,那么形成了他小说创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而且这种思想和艺术特色不管在内容仍是在形式上都代表了鲁迅小说之于社会人一辈子百态的诠释,同时这也成了他小说创作最具闪光点最具感染力的特点和风格。
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以后写的第二篇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
这篇小说篇幅虽不足三千字,但却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基层知识分子的复杂性格和凄惨的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浅谈摘要: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
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
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
关键词:鲁迅作品现实主义者启蒙者正文:现在常常有人说,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已经过时了,可见,鲁迅研究的当下意义,并非只是一个纯学术范畴的问题,而是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强烈针对性、现实感的问题。
我们正处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而鲁迅正是代表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寻找真理的一代人,也就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的一代“先进的中国人”。
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可以说,“五四”的历史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民主”与“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只要我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我们总是会想起一位文化巨人:鲁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还需要发扬鲁迅精神,还应该学习鲁迅笔法。
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我就当下鲁迅研究谈谈我的若干浅解。
一、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
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
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
《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
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
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这是我很久以后再读先生作品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话般的文字,也使之成为儿童教育中的经典读物。
百草园中的草木鸟兽、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都以一种幽默的笔调来调节给人的目不暇接的紧张感,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
《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
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
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
《故乡》比起古典文学构筑的童话世界更富于现代性,它是描写无暇的童话世界中被毁灭的悲哀,他“描写现实世界与童年经历的分裂对立,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童年的纯粹而美丽的童话般世界的崩坏与堕落,以及那个为‘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想象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寻”,实际上是引导人们的目光投入更深沉与痛苦的现实。
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与《祝福》、《社戏》中的“我”一样,鲁迅却正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发现、观察“陌生化”的“故乡”的,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永恒的拯救,关照现实对立的想象,以田园牧歌的笔调上位于这种自己身处其间却又终是孤独的陌生,极其高超的寄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种现实主义,不同于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话般的想象世界加深了现实的深重性。
“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社戏》并非原文的全部,而这种删节或许正引导和规定了更多的人对小说原作的理解,它在我们的记忆中展现的只是一幅精妙绝伦的江南小镇风物图,秀美的景致、豆麦的清香、淳朴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质朴的孩子,足以让人产生某种幻觉。
但一联系前文“我”两次看京戏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种印象了。
戏院里“咚咚惶惶之灾”,由板凳“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带着这些小说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来重读我们早已读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觉感受,新的发现及新的眼光。
再回忆鲁迅写在赵庄的看戏,竟至于如此的烦闷,其意并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来折射自己内心的世界,通过这些“看戏”过程中不同寻常的感觉感受,使人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扩张、霸占,对个体生命的挤兑、迫压使人产生甚至于生命的威胁感,实在是与后面的清闲不可比拟的。
然而这种同现,正是产生了无法超越、剥离的负罪感与现实体验,以儿童视角描绘的鲁镇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在此时已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是心中无尽的伤痕与莫名的惋惜,鲁迅同样是以陌生化的视角来建构整篇小说的,前面删节的部分是于现实中的陌生,无法融入现实的体验,而后面则是一直以一种腼腆的姿态来回报当地不同人的相同热情,同样没能沉于“故乡”中,于是鲁迅思想的“中间物”的意象跃然纸上,这种回望与展现都不能完成的中间性,是作品中的“我”与作者的再度结合,从而在更深沉次上体现了现实主义。
钱理群在剖析鲁迅的思想时曾指出鲁迅作为现实主义者,最根本的含义,在于他彻底地屏弃了一切关于绝对,关于至善至美,对于全面而无弊端,关于永恒的乌托邦的神话与幻觉世界,杜绝一切精神逃薮,只给人们留下唯一的选择——正视现实、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并从这种正视中,杀出一条生路。
对于故乡的回忆,无论是真实的散文的语言,抑或自叙式的小说笔调,鲁迅都带有原乡情调似的追述展示绝对澄澈的世界,这种童话般的生活作为永恒的乌托邦的幻觉于不真实中表现无法企及的现实的悲哀。
陌生化的视角,不是简单的怀乡和描述,而是更突显了屹立于“故乡”中的外乡人形象,这种无家可归的绝望的苍凉,构成了鲁迅极其作品“荒凉感”的另一个侧面,那些田园牧歌实际上是现实的坟墓中葬送了现实,田园牧歌对于鲁迅自我只是回忆中爱的体验,却又背道而驰。
鲁迅自己曾说“爱之转而畏惧于爱,最终逃避爱”,这些有关爱的回忆,造成一种距离感,可以使他摆脱爱的重压,更投入的反对现实。
“爱是奢侈品,在这样的人间”,先生正是于这样的彷徨的无地中以最深刻忧患的灵魂建构起一座丰碑,在田园牧歌中践行现实主义。
二、绝望与希望中的启蒙者很久以前读《伤逝》,读鲁迅,不懂。
记忆中只有子君走过紫藤棚与涓生谈易卜生、谈泰戈尔的风景,子君瞥见雪莱半身像的羞涩,还为着子君的死可惜,我抄了林徽因的《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那真/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者/有那回音”,以此来祭奠子君,祭奠那些为了爱奋力拍翅飞出围城却又在无可奈何中走向坟墓的女子。
《伤逝》是先生少有的温情之作,之中寄寓的,有关于爱的回忆,有对封建社会的现实性的反抗,更存在的是先驱者无法回避的历史命运。
子君的无畏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代表着众多蒙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年青人,在才子佳人梦的破灭中,对于封建的叛逃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这之中,有鲁迅对个体生命存在与社会历史群体关系的探讨,深入触痛的,更是于绝望与希望中他都无法忘怀的启蒙,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交织中斗争的空白,留给他只一点罅隙去品位再一次的孤独。
《伤逝》作于五四落潮时期,正如鲁迅在显示中所体会的各样人生情态,高升的高升,沉沦的沉沦,这些个体所表达的都是先驱者对于寂寞中选择的不同的历史命运。
子君的夭折、涓生的悔恨是突破封建束缚后自我选择的结果,它具有不可回避性,这不仅来自五四偏执错误的启蒙思想,更有对自我认识的绝望与希望的模糊体验。
《伤逝》是以涓生手记的形式把握的,其中对会馆的败壁、吉兆胡同生活的描写都带有回忆的性质,而这种回忆,终于没能落入乌托邦神话的幻想,最后还是回到现实,重新面对新的痛苦与寂寞,咬着牙关选择了历史。
子君和涓生对自我个体解放中蕴涵的有鲁迅前期的浪漫主义和个性主义的思想,他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性主义思想与封建传统思想以封建“社会”为本位的思想构成了尖锐的对立,在揭露封建思想对个人生存权利的漠视和对思想的摧毁中,鲁迅把西方浪漫主义的某些观点也寄托在这里。
子君和涓生一起读泰戈尔、雪莱的诗,一同散步,探讨未来,于无畏中将自我从封建牢笼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实现了自我的启蒙,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徘徊在希望边缘中渐而升起的绝望,这种绝望来自于未知前路的迷茫。
等待的面前面对的是现实的危机,经济的拮据、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都使子君与涓生对这种生活产生怀疑,于是一个开始沉溺于与官太太的勾心斗角中,一个开始在内心中反思现实,这种背道具有历史性的选择意义,个性解放后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与整个社会历史相结合、相协调,而这种结合与协调又不至于丧失自我。
这之中,鲁迅提出的,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
对个性启蒙的怀疑已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体验,更升华为对人的自觉的怀疑。
人的独立品格、人的自由自觉都应是与人相协发展的。
当鲁迅着力于个体生命体验时,他感到的是极大的孤独,这种孤独,在《伤逝》中的体现,不仅有世人对涓生和子君的不理解,更有他们之间的无法沟通,于是个性主义在此沦落为对于“启蒙梦”的深刻怀疑与绝望,这种深层意识与潜在心理使得温情的文字背后浮现的是更为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