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空间形态景观设计

合集下载

城市节点设计

城市节点设计

城市节点设计摘要:节点是构成城市表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节点设计对城市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城市节点的构成、作用、具体形态进行说明,并对城市节点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城市节点设计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城市节点节点设计聚集性流动性广场节点凯文·林奇分析了用来构成城市表象的五个基本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指出节点是城市中某些战略要地,如交叉口、道路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以及方向转换处和换乘中心。

节点的重要特征就是集中,特别是用途的集中。

节点很可能是区域的中心和象征。

一、节点的构成节点的构成既包括建筑、道路等物质要素,也包括人群的集聚与活动等非实体要素。

节点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是城市总体结构中的环节,与城市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生成机制,产生不同的节点状态。

节点在城市中的分布不是树形结构,而是受人口分布、交通、商业和文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复杂的状态。

从具体的功能角度分析,当代城市节点的特征是“高流动”与“高集聚”。

与此相对应,节点功能组织的原则是“复合化”和“动线网络化。

二、节点设计的作用节点对于城市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今许多快速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城市的原有结构被打散,成为一种混乱中的“片断化”都市。

人们无法感知清晰的城市整体秩序,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是一些重要道路与节点及标志物的“零散组合”。

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就愈发突出了节点在认知城市过程中的重要性。

城市节点其突出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节点处通常是某类开敞性的空间,如道路交叉口、广场等等,拥有比线性街道更为优越的视线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空间关系。

②节点处的重要公共建筑反映着各个时代城市建筑的较高建造水平,其艺术价值与景观价值超过普通的建筑物,能形成突出的建筑形象,成为一种强化节点的标志。

③人对于节点的频繁使用,也能加深对于节点的记忆。

节点处是公共性最强、人群集聚性最高的地点,其影响力远超过一般性城市区域。

城市道路交叉口空间形态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口空间形态景观设计

浅析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空间形态与景观设计摘要本文比较了宁波城市主干道道路交叉口的几种形态,从道路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建筑与空间以及交叉口空间景观的设计等方面分析了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的形式及局部空间的处理,对于交叉口设计如何满足功能的需求,从而达到从空间到功能、形态与环境之间需求的有机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立交桥地下通道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e of several crossings in ningbo,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planes and three-dimensional forms and the surrounding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n organizing the traffic and harmonizing the environment around crossing. in the text ,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teps on rationalization design of crossing.key wordsthe crossing, the area of the line of sight at the crossing, cloverleaf junction, underground routeway 宁波市区道路交通的总体格局自建国以来,宁波市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目前的道路交通格局(见图1)。

东西向以中山路为横向发展主轴,并行布有百丈路、兴宁路、宁穿路等道路为城市的主骨架道路,南北向以灵桥路、解放路为中心,两翼相继建设了环城西路、翠柏路、长春路、彩虹路等道路,共同形成宁波市中心的交通框架体系。

其道路交叉口以平面交叉口为主,局部复杂节点进行立体交叉的设计,道路交通的形态相对较为简洁。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景观设计探索——以九江市新桥头交叉口交通改善研究为例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景观设计探索——以九江市新桥头交叉口交通改善研究为例
La d c p ei n T a c m p o e n n sa ed s , rf g i i r v me t

பைடு நூலகம்
景 观 意 义 平面交叉路 1 : 3把各条城 市道路连接起 来 . 其功 二 、景 观 类 型 与 构 成
能不仅表现在道路 的交通性上 ,对于城市 的形象 、 环境品质等往往也起着重要作用。 1 城市的认知
为 这 种 观 点 的 形 成 主 要 是 因 为 城 市 道 路 交 叉 1 的 施 )发生 了较大的变化 对其城 市景观 特色的创 造 3 :
■ 罗 文 周 雪梅
[ 摘 要】本文对城市道路平面 交叉 口的空间景观作用进
行 了 简 要 分析 , 结 合 城 市 设 计 思 想 对 其 景 观 艺 术 特 性 的 创 造 进 行 了初 步 探 索 ,并 以 九 江 市 新 桥 头 交 叉 口交 通 改
1 平面交叉 1 : 3景观类型 根据交叉 1景观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 : 3 可将其景 观类 型分 为与广场等公共空 间相结合 的交叉 1 有 : 3、
交叉 1 (o e )将道路组成网络 ,并使街道 特 殊城市景观 设计要 求的交叉 口和一般景观 意义 : nd s 3 ( a h )体 系具有视觉 延续性 .人们在 此辨 识方 的交 叉 1 3种 这 些 交 叉 1依 靠 道 路 网 、 志 群 以 p ts : 3 3 : 标 位, 进行移动。作为一个场所空间 它对于人们认 及 区域 的拼联等来构成城市 的环境形象 。 知城市产生重要影响 体现了交通效益、时代面貌 交叉 1 : 3与广场 等公共 空间相结 合共 同构 筑城
内容的限制又 往往造成交 叉 口建设 实践 忽视景观 积极的意义 尤其我国许 多城市 目前都 面临着大量

浅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及改造研究

浅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及改造研究

浅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及改造研究摘要:西安市北关正街地段规划遵循保护与更新,侧重区域文化价值,沿街建筑质量,交通路网梳理等方面的分析,采用地块划分,弹性规划等方法适度的修缮、改造,使其与西安老城区的总体风貌有一个过渡与协调。

关键词:街道景观城市风貌改造街道——提供停留、休憩等行为的空间区域,街道有生气,城市才有活力。

目前北关正街的街道设计面临尴尬的局面,缺乏辨识度,致使街道生活走向衰败。

古城街区特有的古韵与气氛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虽然也在演变,但是与现代城市街道活力已经脱节,街道无“生气”、“活力”概念,使人无法驻足停留。

因此让历史地段特有的韵味与气氛得以延续,若采用大规模推到重来的方式,难以达到保存地段的真实性。

小规模的修缮、改造容易获得保留原真性的效果,从而提升区域价值,重塑古城特色。

1 基地概况1.1 基地背景西安市北关正街位于明城墙北门外,是城市南北中轴线,总长740m,面积1.89m2,为北郊主要地段,与陇海线铁路高架相交错。

东临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有唐玄武门遗址,又与城西北的汉长安城遗址遥遥相望。

1.2 历史沿革根据古时长安城的建设城制,此地古称“安远门”,“安远”二字是继承汉族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安抚怀柔政策,希望边疆少数民族对朝廷知恩思归,成为当时民族政策影响地名的一个佐证。

建国前,这里是外地难民的容身之地,铁道两旁棚户鳞茨,俗称“道北”。

建国后,市政府在此首批建设居住区,市政环境略有改善。

2 现状与问题2.1 空间形态混乱目前北关正街与老城的关联度弱、缺乏整体与细节设计,造成外城与老城风貌脱节和缺少生活性空间,空间划分不够科学合理。

一出城墙北门就是北关正街,但未看到古城风貌的延续,和其他城市的街景大同小异。

各类用地混杂设置,无论是沿街还是深入街巷内部其绿化率几乎为零。

外城区的性质也不能脱离老城区而单独存在,其景观风格必须协调好自身与老城二者的关系,做到既协调又别具特色。

2.2 街道景观单一北关正街当前正处于一个有机更新的时期,但沿街两侧的景观任然匮乏,只见安全岛上有绿篱和行道树,个别建筑严重超出道路红线,私家车三轮车乱停乱放也是大煞城市风景。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发表时间:2017-01-16T11:18:09.1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0期作者:熊雨晨[导读] 如何建设环境优美的居住社区,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已成为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

身份证号码:61011219880710xxxx摘要: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对于居住质量要求也更高。

因此,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成为当代居住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如何建设环境优美的居住社区,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已成为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一、工程概况某项目为居住社区建设用地,总建筑面积约为 14.3 公顷,该区域是城市的繁华区域,周边有自然森林公园,交通便利。

整个景观经过一些时间的打磨,以建筑融于自然、人与建筑相呼应的原则,建设成园林式高档社区。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1)人性化的景观设计项目的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居住特色,将项目景观设计为大围合形式,保留了原有节奏感好、韵律强的特色。

使景观更加整体、均衡。

整个居住区以高层住宅为主,绝大多数住户遵从南北朝向,符合居民生活习惯,景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融合一致,空间分割合理,组团之间联系紧密,邻里关系和睦,创建安静舒服的人文环境和健康向上的居住氛围。

在道路设计上也十分人性化,以贯穿居住区的主道路为车行道,将居住区分为两侧,车辆由主干道直接进入地下车库,而居住区只可步行,将人与车完全分流,使得居住区环境更加安静舒适,如图1:(2)居住区周边环境的改造居住区不仅是为了社区内园林式景观而建,也是为了城市建设而营造的生态景观,项目对于周边环境的大量投入,将居住区周边环境大大改善。

首先将整个居住区外部沿街的建筑进行粉刷,并种植了接近 100 棵法桐,道路铺装也一并整改,铺装风格统一。

其次将项目东侧的公园,并进行景观整改等。

在细部设计上,每一条道路的交叉口处,都向四周拓宽道路,建立超过 8 个样式多样的喷泉或者跌水水池,形成优美的居住区道路节点景观,如图 2 所示。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道路绿化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

本文对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进行了探讨。

标签: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措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交通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作为交通依托,不能只考虑运输功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增添交通景观艺术性的同时,改善了交通生态环境,使之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原则1、以人为本,功能优先。

人性化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兼顾考虑驾驶员和行人的安全感及舒适性。

针对驾驶员的需求,主要是保证安全,既要考虑快速行车时的视距要求,又要确保道路路口视线的通透性。

行人主要考虑道路遮荫和降噪除尘所带来舒适性的同时,也要避免使用易产生污染物或对人体有害的植物品种。

2、丰富层次,加大绿量过分强调形式和美感而不注重绿地质量的设计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对生态和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

应多运用乔、灌、草、地被复层种植形式,增加道路绿量,注重配置比例和品种的选择,以增加绿地的生态效益。

一些绿地面积较为局促的道路或是立交桥要做到见缝插绿、垂直增绿。

3、突出地域,表现特色要突出地域特征以及立地特点,多种植可以体现当地环境、历史的特色树种。

4、强调节点,精细配置在一些重要的路口节点可以采用软硬结合的手法进行植物配置,体现绿化效果,形成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增强路口的标示性。

5、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城市道路绿地依附于道路结构,因此植物在栽植时应充分考虑道路沿线的地上、地下物,将原有建筑,市政管线、地形地貌、植物等各因素都纳入考虑范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以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

二、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具体措施1、加强道路行道树的规划行道树是构建城市道路绿化的主体,在道路绿化设计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不同区域的行道树的选择应更加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选择、确定。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概要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概要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概要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广场设计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

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

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

本章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介绍。

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

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

本节主要讲述城市广场的概念、起源、分类、设计注意的问题、所需的资料以及设计最终形成的成果。

城市广场分类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因此,城市广场的费雷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

集会游行广场。

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

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

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

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

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

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

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

节日时,可点缀花卉。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析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析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析作者:张霖方佳佳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4期张霖1方佳佳2(1.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陕西西安710048;2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西安710082)摘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一项涉及到城市规划、环境设计、道路美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对道路的美观要求、行人的舒适性以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要进行充分的考虑与分析,以满足设计方案对于安全、舒适性、实用性等要素的要求。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园林设计;现状;措施1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1.1 性质与功能相适应性质与功能不同的道路所产生的路网也是不同的,因而现阶段的市政道路都有着其独有的特色。

同时,因交通目的的不同,对于环境景观元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对于道路附属建筑、雕塑、绿地的风格及其设计特点而言,都必须符合不同道路所具有的特点。

1.2 道路景观设计应突出车辆的安全感“危楼不可居,危栏不可依”,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安全的重要性,若行车中无法保证安全,道路也没有美感可言。

因此,安全感是道路景观设计的前提。

司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会产生压迫、压抑等不良感受,此时更要保障道路的安全感。

1.3 道路景观设计应强调路边的色质感道路和沿线的绿化、构造物等的色调搭配等都会影响道路的景观设计,好的色彩会带给人们欢快的感受,可以消除在行车中产生的压抑情绪和疲劳感。

1.4 可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原则在市政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3方面要素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分析,并尽量加强对于自然要素的运用,从而让道路景观真正融入到自然景观中去。

个性化设计原则是指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对城市自身的形象特点与文化进行协调分析,并加强对于城市个性化元素的应用,以充分展现出城市的特色。

2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措施2.1行道树式景观行道树式的绿化景观实际上就是指沿着城市道路的两侧各种植一行灌木或是一行乔木,也就形成了“一条路,两行树”的形式,这种种植形式也是最为基本、最为简单的一种景观种植形式。

浅谈城市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浅谈城市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浅谈城市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摘要:从人的审美观点和生理需求的角度出发,介绍人性化的城市街道步行空间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

分析如何对城市街道步行空间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如何从人的角度出发,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出发设计出符合人性化的步行空间。

关键词:城市街道;步行;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Abstract:Proceed from peoples aesthetic standard and angle of the physiological demand , recommend humanized urban street walk space should follow the human-oriented basic criterion . Analyze how walk to urban street space go on the humanized design.Key words: Urban street;Walk;Walk in the space;Humanization is designed城市的街道是构成城市的重要骨架,人们对城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受来自于街道,街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由此可见,城市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对于步行者,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1 步行空间的概念步行首先是一种交通类型,一种走动的方式,但它也为进入公共环境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

一个人一次步行外出可能兼有公务、观光或散步的目的,也可能分三次去做这些事。

而提供步行的这一空间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对象——步行空间。

2 人性化设计的概念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的,用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营造舒适的空间,使人们享受空间的使用趣味和快感,让人性得以充分的释放与满足,从而让人的心理更健康、情感更丰富、人性更加完善,达到人物和谐,这是本文要讨论的另一个主要内容。

园林规划设计2-02城市道路交通绿地设计_OK

园林规划设计2-02城市道路交通绿地设计_OK
1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
• 交叉路口、交通岛的设计
– 交通岛设计 • 俗称转盘。设在道路交叉口处。主要为组织环形交通,使 驶入交又口的车辆,一律绕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 • 一般设计为圆形,其直径的大小必须保证车辆能按一定速 度以交织方式行驶,由于受到环道上交织能力的限制,交 通岛多设在车辆流量大的主干道路或具有大量非机动车交 通、行人众多的交叉口。 • 中心岛不能布置成供行人休息用的小游园或吸引游人的美 丽花坛,而常以嵌花草皮、花坛为主或以低矮的常绿灌木 组成简单的图案花坛,切忌用常缘小乔木或灌木,以免影 响视线。中心岛虽然也能构成绿岛,但比较简单,与大型 的交通广场或街心游园不同,且必须封闭
图2-15 德国柏林KU—Damm大街
32
图2-16 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
图2-17 重庆步行街
33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
• 滨河路绿地设计 – 滨河路是城市中临河流、湖沼、海岸等水体的道路。其侧面临水, 空间开阔,环境优美,是城镇居民喜爱游憩的地方。如果有良好 的绿化,可吸引大量游人,特别是夏日和傍晚,其作用不亚于风 景区和公园绿地。 – 一般滨河路的一侧是城市建筑,在建筑和水体之间设置道路绿带。 如果水面不十分宽阔,对岸又无风景时,滨河路可以布置得较为 简单,除车行道和人行道之外,临水一侧可修筑游步道,树木种 植成行;驳岸风景点较多,沿水边就应设置较宽阔的绿化地带, 布置游步道、草地、花坛、座椅等园林设施。游步道应尽量靠近 水边,以满足人们近水边行走的需要。在可以观看风景的地方设 计小型广场或凸出岸边的平台,以供人们凭栏远眺或摄影。在水 位较低的地方,可以因地势高低,设计成两层平台,以踏步联系。 在水位较稳定的地方,驳岸应尽可能砌筑得低一些,满足人们的 亲水感
14

城市更新中街道空间设计思路及方法分析

城市更新中街道空间设计思路及方法分析

城市更新中街道空间设计思路及方法分析摘要:随着时代更新,街道景观设计不断进行创新,多方部门协同管理维护。

然而,街道景观设计中仍然有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矛盾,例如市政设施影响城市市容,障碍人们生活。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来探讨具体街道规划设计中,怎么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更加功能化、美观化、艺术化、人性化,使人们生活更加幸福化,生活空间更加宜居化。

关键词:街道景观;解决问题;功能化;美观化;艺术化引言街道的空间主要为“街”和“道”两种,是交通、公共空间等用地,也是个体之间具有更为密切生活联系的空间范围,对居民的出行和休闲生活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可决定居民户外活动环境的质量。

街道空间除了具有交通职能外,还需倾向于个人形成具有交互功能的场所。

营造理想的空间范围能够为大众提供更为舒适的社交空间,为实现社会联系提供平台,在人与人之间形成更为融洽的关系。

从上述层面讲,空间可作为整个城市环境和行为的重要载体,也蕴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1、项目背景在空间和视觉尺度方面来讲,城市中与人最为接近的便是街道空间。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街道关联度较高。

街道空间主要包括人、车和街道环境几方面。

但当前的街道空间存在一定的问题,无论是车流还是人流,均对城市的功能性与艺术性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明显降低了街道空间所应具有的活力。

街道建设一直是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城区的街道建设内容主要为街景小品、灯光店牌、家具、道路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其中,街道建设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居民能够直接享受到景观建设的效果,成为城市建设的受益者。

2、研究意义各类街道共同构成了城市形态,与各城市功能区相关。

街道也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影响要素,是结构的组成部分,更是与城市功能相关的枢纽。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所具有的风貌均较为特殊,这些特征能够充分体现于街道景观中,从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风貌。

在城市发展变化期间,汽车化的发展趋势越发明显。

这种发展趋势不断压缩城市的街道空间,导致街道的活力持续降低,扰乱街道的交通秩序和环境,提升街道的拥堵性。

基于场所理论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九江市庾亮南路为例

基于场所理论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九江市庾亮南路为例

公共空间是最能展现历史街区活力和品质的空间,也是营造归属感、促进个体交往的重要空间[2]。

因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要重视历史遗存的延续,更要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深层次的使用感受,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2016年,江西省新公布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名列其中。

如今,庾亮南路经过环境整治,成为展示九江悠久历史的窗口之一,但也暴露出重视对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展示,而忽略了人群多样的使用需求的问题。

鉴于此,本研究从场所理论的视角切入,以街区中历史遗存聚集的庾亮南路为例,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

1场所理论1.1概念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场所(place)”这一概念。

诺伯舒兹(Norberg-Schulz)基于现象学视角对建筑领域进行研究,提出了场所理论,认为场所是具有某种特性的空间[3],场所理论作为一种研究“人—场所”关系的基本理论,强调空间的场所性和人的场所感,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4]。

空间是场所存在的物质基础,根据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中对空间的分析,其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界、节点、区域、标志物。

特性是蕴含于场所更深层次中的含义,是人群活动随着时间在空间中延续更迭而不断累积形成的,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地域环境、历史文脉、民俗传统等密切相关,并在物质空间的尺度、材质、色彩等设计要素中也会有所体现。

1.2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与场所理论历史街区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摘要 场所是由人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物质空间,体现着人与空间的互动联系。

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发展观念背景下,研究针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场所感缺失的问题,以九江市庾亮南路为例,从场所理论的视角出发,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其物质空间、历史文脉、人群活动等信息,分别从景观风貌、空间功能、休闲活动、文脉延续几个方面提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使其成为能够激发人们依恋情感的场所,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提供思路。

浅析城市街道的空间环境现状

浅析城市街道的空间环境现状

浅析城市街道的空间环境现状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房地产开发急剧扩展。

由于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法制的滞后,特别是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不少城市无序的发展问题凸显,尤其是街道空间环境设计不合理,城市的街道建设与整体的城市建设不协调。

为此,本文对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做了一些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街道,环境设计,整改Abstract: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the city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dramatically expanded. As the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of the lag of the legal system, especially the practice of some quick, has caused a lo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disorder highlights, especially the street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not reasonable, and the streets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on city streets in the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do some simple discussion.Keywords: streets, environmental design, the improvement一、我国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现状1.现代城市街道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大多数城市以往尺度适宜、界面连续、功能延续适当的街区组织传统逐渐被现代城市的发展格局所摧毁。

城市景观中道路空间形态设计

城市景观中道路空间形态设计

浅析城市景观中道路空间的形态设计摘要:道路是城市的代言,城市道路的形态设计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城市市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的空间形态设计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精神风貌与道路交通运输状况,要想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建设,就要对道路进行设计和规划,在确保交通车辆正常通行的前提下,保证城市的整体规划的美观,达到对城市道路交通的优化设计,本文针对城市景观道路的设计展开讨论,分析了如何推进城市道路设计,以突出道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设计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城市道路的设计并非是基础几何图形设计,而是一项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这里有诸多要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景观与绿化设计,道路工程设计,交通线路设计等方面,我国城市的现代道路设计主要以公路设计为主,把车辆通行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却没有注意人行通道与交通线路之间的平衡分布,这些都影响了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使整个城市道路的运行效率比较低下,甚至出现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综合全方位考虑城市道路的空间设计具有非凡的意义。

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要点城市道路的基本作用就是确保人与车辆的安全顺畅通行,然而车辆也是由人进行驾驶的,所以,对于整个城市的道路交通设计仍要以人为主要考虑因素,以人为本建立安全、通达、舒适的交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交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所以,在对城市道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进行研究:首先,路面与空间的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路面与空间两方面的设计,科学的道路设计要紧密严格考虑市区的用地以及各个功能区的分布,应该根据这些用地与功能区域的特征进行科学地规划,达到对城市车辆通行的便利服务。

其次,路面与道路布置要求。

理想的空间道路是以多维立体空间相互作用,方便各种车辆通行,排除陈旧的多种隐患为基本目标的,理想的城市道路规划不仅担负着日常交通压力,而且还要统计高架立体多方位的荷载,以往的城市交通设计和作业项目千差万别,以多占天,少占地的去全方位立体方式为主,以少占地表面积,多占空间面积为原则进行规划和设计。

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图1-3 天安门广场分析图
b 可以结合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 如:上海市人民广场。人民广场总体布局,以市政大 厦为中心,由人民公园——市政大厦——博物馆构成中轴 线。设计中,在市政大厦前辟建中心广场,并设东西副广 场,构成1个以绿化为主,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传统文化, 结构严整、布局简洁、风格明快、清新活泼、端庄大方的 园林广场。 c 城市干道交汇的位置 有些公共建筑,因为城市规划的要求,安排在道路的 交叉口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主体建筑出入口与转 角处人流的干扰,常将建筑后退,形成一段比较开阔的场 所,这样处理有利于干道转角处车辆转弯时的视线要求, 同时也有利于道路交叉口处的空间处理。 d 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休憩、活动。
出入口的设置问题
一般公共建筑总平面的出人口应安排在所临的干道上, 并与主体建筑出入口有比较方便的联系。若公共建筑所处的 地段不与干道相临,这时也要考虑出入口与附近的干道有比 较方便的联系,给人流活动创造通畅的条件。还有一些公共 建筑物所处的地段,面临几个方向的干道,这就需要对人流 的主要来向进行分析,把地段的出入口放在人流较多的部位 上,而其他方向应根据需要设置次要的出人口。 区段道路的设置问题 在室外环境空间布局中,依据建筑组合、绿化布置、庭 园处理等方面的设计意图,需要考虑一定的内部道路,其布 置系统,应使室外空间之间有机的联系,达到联系方便、景 观有序的完美效果。
中国——园林 一方面强调利用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按照人的意图创 造自然。效法自然,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
二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室外环境空间的形成, 一般考虑下列几个主要组成部 分,即:建筑群体、广场道路、绿化设施、雕塑壁画、建 筑小品、灯光造型与夜间的光照艺术效果。 1 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建筑 一般公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的构成,主要是依据建筑 或建筑群体的组合,而其他诸如道路、广场、绿化、雕塑 及建筑小品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室外环境空间中的建筑,特别是主要的建筑,常位 于明显而又主要的部位,往往成为主因。当形成一定的格 局之后将对其他各项因素加以综合性的布局,使之构成一 个完整的室外空间环境。

街区街道空间与景观模式探究——街道景观形态

街区街道空间与景观模式探究——街道景观形态

街区街道空间与景观模式探究——街道景观形态作者:王俊鹏,赵晓凡,贾培志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6期王俊鹏,赵晓凡,贾培志(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110136)摘要在城市建设中,街道是城市空间感受的第一张名片,其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部分需求。

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相似的国内外优秀街道案例,总结归纳街道设计的方法与景观化处理方式以及对街道景观、生态技术应用等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查阅、分析、归纳和总结,指导街道与空间节点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景观要素;流动性;渗透1 背景“居住小区”模式是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形式,它起源于计划经济年代,具有内向性和自完整性的特征。

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和城市性质等方面都发生深刻变革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正日益呈现出多方面的弊端,如占地规模过大、城市交通受阻、外围界面封闭、街道活力丧失、追求自我完善、公共设施低效、建设模式单一、城市风貌趋同等。

这些弊端的实质,在于小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割裂空间之间各自为政,这些问题显示了居住小区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

2 城市街道空间界定及作用2.1 街道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的位置街道:《辞海》对它解释如下:“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

这个解释正如B·鲁道夫斯基就意大利街道的阐述:“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

街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社会交往的容器。

完整的街道应该是协调的空间,不论是非洲的卡斯巴那样密室似的住房,或是威尼斯的纤细大理石宫殿,主要是周围的连续性和韵律。

正是由于沿着路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

大马路,稀路网模式不可能是一个有机的城市。

”街道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城市公共空间,相对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来说,街道是与城市人之间关系最为密切,是人们每天出行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

城市立交景观设计

城市立交景观设计

城市立交景观设计摘要:首先简述了立交景观设计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别从城市立交的景观特性、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的内容,上海市江湾五角场环岛的改造工程等方面来阐述立交景观设计的要求,目的是为城市创造一个和谐、环保的环境,使立交更好的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城市立交;景观设计;改造工程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交通量与日俱增,立交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立交的不仅大大改善了行车条件,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且改变了路口人车混行的危险状况,从而使交通顺畅和交通安全得到了保证.从功能上讲它具有交通功能和景观功能,而目前在立交设计中大多以结构设计为主, 景观设计相对较弱。

城市立交是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院地最大、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也是城市景观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由于立交构造的庞大, 对区域景观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城市中这一影响尤为突出.因此,立交景观设计已成为了立交规划设计的重要课题.在国内一些城市,甚至还用大型立交来显示其市政建设的成就,作为城市的重要窗口和标志, 形成现代城市的重要景观设施。

1立交景观特性的分析1。

1参照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多元化立交空间是人与车共享的空间, 汽车占据了立交空间的主要部分,不同匝道上的汽车在不同空间以不同速度共存。

立交中, 行人(人行系统的使用对象) 的加入,与车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共存结构, 使立交空间的景观设计需要一种人性空间的创造。

设计者、建设者和各种使用者(不同空间层次上的驾驶员、乘客以及行人),多种审美主体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视点和审美观欣赏着审美客体(立交)。

满足大部分主体的审美要求,是立交景观的一大特性。

1.2 空间形态多样化与道路空间的形态特征不同,立交空间不是单一的线性空间,其形态就整体来看,无明显的方向性和流动性。

它是由许多形态、功能各异的空间组成的空间序列.其景观应开合更替, 大小变化,避免单调、枯燥、千篇一律.1.3观景速度快慢对观景效果的影响大道路设施的设计, 速度是一个不变的主题.所以,立交景观设计必须考虑时间和速度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空间形态与景观设计摘要本文比较了宁波城市主干道道路交叉口的几种形态,从道路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建筑与空间以及交叉口空间景观的设计等方面分析了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的形式及局部空间的处理,对于交叉口设计如何满足功能的需求,从而达到从空间到功能、形态与环境之间需求的有机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立交桥;地下通道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e of several crossings in ningbo,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planes and three-dimensional forms and the surrounding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n organizing the traffic and harmonizing the environment around crossing. in the text ,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teps on rationalization design of crossing.key wordsthe crossing, the area of the line of sight at the crossing, cloverleaf junction, underground routeway 宁波市区道路交通的总体格局自建国以来,宁波市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目前的道路交通格局(见图1)。

东西向以中山路为横向发展主轴,并行布有百丈路、兴宁路、宁穿路等道路为城市的主骨架道路,南北向以灵桥路、解放路为中心,两翼相继建设了环城西路、翠柏路、长春路、彩虹路等道路,共同形成宁波市中心的交通框架体系。

其道路交叉口以平面交叉口为主,局部复杂节点进行立体交叉的设计,道路交通的形态相对较为简洁。

现状的道路和交叉口承担着宁波三个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随着城市人口的与日俱增和经济的发展,交叉口将从多方面体现出其自身的特征和能力。

道路交叉口的意义与作用道路与道路(或与铁路)相交的部位称为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道路在同一平面相交的交叉口称为平面交叉口。

用跨线桥或地道使交叉道路在不同的平面上相互交叉的交通设施称为立体交叉口。

城市道路靠交叉口路口相互连接形成道路网,可以解决各个方向上的交通需要。

交叉路口在城市道路网中起着从线扩展到面的重要作用。

当然,交叉口也是制约道路通行能力的咽喉。

立体交叉口可避免交叉口冲突点的形成,减少延误,保证交通安全,大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

下面以宁波市的几个道路交叉口为例。

从视距三角形、建筑与街角空间关系、空间的景观设计及功能的设置等方面加以分析。

三.以宁波为例对不同形式的道路交叉口进行分析交叉点的空间由于其不同的交叉情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对应不同的功能。

道路交叉口的情况从平面形状划分来看,可分为三岔路(“t”字路、“y”字路)、四岔路(十字路、斜十字路)、五岔路及其一些变形的式样。

目前现存的道路交叉口以四岔路为主,并伴有少量的三岔路和五岔路。

以下的几种形式是宁波市区典型的交叉口,它们对宁波市道路交通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城市形象的提升也提供了一种契机。

不仅在功能上保证了交通流量的顺畅,而且其空间在复杂的道路交通网络中被作为联接点来认知的场所。

1.人民路与中山东路的交叉口该交叉口(见图2)属于“十”字路交叉口,位于宁波市著名的三江口地带,交叉口的三面均为城市公园,唯有西南角是一幢转角的建筑(邮政大楼)。

该交叉口紧密地联系了宁波的江东、江北以及海曙区。

交叉口的北面及东面均与桥面连接,是其所具有的景观和要素的特质所在。

在城市规划中为保证交叉口行车的安全,视距是必须考虑的因素,驾驶者在驱车相互交叉口的一段足够长的距离内能够看清楚横向道路的车辆驶入交叉口的情况,以避免双向车辆相撞。

在设计中,建筑红线退让保证在十米以上,确保了视距三角形的范围,以保证车辆的安全通行。

在总体的空间形态上,位于街道转角处的建筑则是交叉口的视觉焦点,周边的小品、绿化栽植形态也是重要的构成要素。

同时,该转角也是城市天际线轮廓的端点,是容易给人深刻印象的场所。

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将其设计成“阳角”型外墙面构成,空间形态自我张扬,但相对于行人移动的视线来说是柔和过渡的类型。

该交叉口周边的景观设计可谓精湛,绿化树种丰富,是行人和司机,市民与游客的观赏要素。

开放的空间为交叉口空间的顺畅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中山东路与日新街道路交叉口中山东路是宁波市最重要的城市道路之一,两侧为商业贸易中心,该交叉口周边集中了天一广场、银泰百货等大型商业超市。

顾客的流量对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有着很大的影响,考虑到人行和交通安全的需求,在此设置了地下通道,以满足功能的需求。

由于高速的车流对行人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路面基本不考虑人行横道的设置。

在该交叉口(见图3)的规划设计中,不仅考虑了视距三角形,缘石边缘与交叉口中心距离的合理性,各个流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以及雨水排除、竖向设计、各种管线的处理、交通信号表识等各个要素的设计,而且从空间形态和景观设计上更加人性化。

交叉口西南面的天一广场入口为进一步交通疏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减少了交叉口的交通压力。

同时,在广场的中央设置了景观灯饰、水景、雕塑等景观小品,考虑了空间的特质,成为景深焦点,强调了具有标志性特征的空间。

另一侧“阳角”型街道转角也成为空间的自然过渡。

3.“久久天桥”交叉口“久久天桥”交叉口(见图4)是解放路与中山东路的交叉口,从空间形态上看,交叉口的东北角、东南面均是开放的公园——阳光广场。

由于此交叉口的车流量大,解放路为双向六车道,繁忙的交通流量给道路交叉口带来很大影响。

由于在人行天桥建造之前,交叉口的三面均为建筑物,而且局部建筑对街道转角的视距三角形产生很大影响,导致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不良局面,将交叉口东南面建筑进行拆除,并改为城市绿地,与对面的阳光广场连成一体,空间和功能上形成呼应。

为了顺利地进行交通分流,避免行人穿越快速道,将各个道路的人行道连接起来,即通过立体的人行天桥将其分离出来,行人在天桥上的行进过程中,可以近距离观看道路周边的景观。

从视觉上来说是一种俯瞰景观,不仅是天桥空间本身,沿街的乔木和建筑物,而且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场所,将该交叉口的自身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天桥与交叉口一起形成城市景观节点。

4.甬江大桥与人民路交叉口甬江大桥是仅次于招宝山大桥,位于甬江上最高的公路大桥之一,它是联系江东和江北的咽喉所在,而人民路恰恰是连接江东和江北的重要纽带。

同时,人民路与甬江平行设置,其间为宁波外滩商业休闲区,人流频繁。

滨江的人民路与甬江大桥高差显著,若在此设置坡道与人民路相连,对人身安全形成隐患,因此在此交叉口设置了立体交叉口。

这种分离式的立体交叉口相交道路空间分隔,彼此间无岔道联接。

在此相交处,通过引桥以保证直行车流互不干扰。

从大桥下来的车流直接进入桃渡路。

在甬江大桥上,行人可以俯瞰三江口景观,周边的历史与现代建筑、立体交通一起形成该交叉口的城市景观。

桥面在空间设计构成上具有大而宽敞的感觉,为确保有休息和眺望的场所,在设计大桥的过程中,考虑设置平台,构造上将桥面做成悬挑状,做法简洁流畅,令人产生轻快愉悦的感受。

设计者在此还设计了一个重要的场所——立体停车场。

对桥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停车场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周边商业网点的停车问题,从城市景观角度来看,与周边的绿地、乔木、灌木及水景等一系列软质景观形成强烈对比,又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可识别性。

5.兴宁桥交叉口该交叉口是宁波市最为复杂的交叉口之一,属于五岔路交叉口,交叉口的东面是兴宁桥,它承担着从江东过往的繁忙车流,而西面的长春路是通往宁波火车南站的必经之路,再加上灵桥路、解放路的车流经常在此形成堵车的现象,对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影响。

该交叉口面积大,车流行驶轨迹不稳定,而且冲突点多,交叉口通行能力相对较低,目前只是通过交通指示灯引导,建议在此交叉口设置交通岛。

比如:将交叉口变为环形交叉口,把同向或对向的机动车交通进行分流,对左、右转交通方向的车流进行导向。

使车辆减速,确保交通安全。

图5 甬江大桥与人民路立体交叉口图6 甬江大桥下的立体停车场图7 兴宁桥五岔路口交叉口毗邻奉化江,并与滨江公园接壤,外经贸大楼屹立于此,周边还有东恩中学、长春大厦等建筑物。

地面的车流复杂,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因素使得行人路线相对复杂,交叉口空间形态的合理组织对行人、车辆的安全行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另外,在兴宁桥交叉口的连接处设置了部分地下通道,解决了从兴宁桥路到东恩中学行人的安全问题。

但是总体上来看,其它各个路口的行人安全是得不到保障的。

笔者提出设想,可在本交叉口考虑分离式立体交叉,可使行人无需穿越快速道便到达目的地,安全便捷地通过地下空间。

这样丰富了整个交叉口的空间形态,地下空间与外部的开敞绿地浑然一体,空间上相互渗透,创造出广场式空间。

建筑物形态可提高交叉口空间的象征性,这样既顺应了地形特点,有满足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功能,保证了行人的安全。

结语随着宁波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市政建设的投入,道路系统将会愈况复杂,交叉口的交通情况也将日益复杂。

通过对道路交叉口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在以后的道路建设中从本质入手,提出更多的、合理的方式来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最终将宁波市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成为一个交通功能健全合理,环境优美的有机体。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