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_檀传宝第六章_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合集下载

德育原理.pdf

德育原理.pdf

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1、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

2、而使之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

3、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和“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5.“大德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我国的“大德育”颇具特色。

他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

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6、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划分区别?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非道德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有时发生间接地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的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

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

但相对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1、教育、教学和教唆的区别?教育属于褒义词,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教学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确定的。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作业习题第一章德育范畴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着,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着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着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德育原理》德育内容

《德育原理》德育内容
德育原理
本课程主要内容
• 一、德育即道德教育 • 二、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 三、德育的必要性 • 四、德育的可能性 • 五、德育内容 • 六、德育手段 • 七、德育方法 • 八、德育模式
德育内容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 二、道德层次与德育 三、品德结构与德育 四、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调整与改革
• (二)内容日趋丰富的学校德育
• 3 .职业道德教育 • 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
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 ,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 、团结合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
• (二)内容日趋丰富的学校德育
• • 学校实施的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各含不同
• 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的层次结构影响学校的德育功能。就 是说,上述三个层次的内容在整个德育中所占的比重,直 接影响到整个学校德育功能的定位和发挥。
三、品德结构与德育
• 德育就是把道德内化为个人的品德。人们对品德认识不一 ,因而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各有侧重。
• (一)主行说
•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品德归根结底是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 ,因而特别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求儿童牢记各项 德目,并在行动上落实德目的要求,把行为训练视为道德 教育的唯一或核心内容。
二、道德层次与德育
• (二)各层次德育的功能 • 2 .道德原则教育的指导功能 • 通常,教师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
生进行道德原则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道 德原则所声明的是学校认为学生可以而且应当达 到的要求,但原则性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具 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应当达到 的要求;但在执行当中,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加以 变通处理。道德原则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 。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章节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章节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绪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德育课程第七章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重点第八章德育活动第九章第十章德育资源重点第十一章德育环境第十二章第一章绪论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德育问题。

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最为基本的问题是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理论指导。

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价值范畴价值问题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原理基础性研究实际德育问题的有效解决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联合多学科共同学科专业性例题1.】A.B.C.D.【正确答案】:A例题2【参考答案】(1(2(3谢谢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发端于等,苏格拉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近代《教育漫话》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态。

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20世纪上半叶近代科学梁启超的《德育鉴》6蒋拙诚的《道德教育论》则独立的德育学在中国产生的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在我国产生的标志。

苏联教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健康发展第一部德育原理教材,也例题1.A.B.C.D.【正确答案】:C例题2.A.B.C.D.【正确答案】:A谢谢第三节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立德树人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德育实效性提高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做好德育研究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马克思主义多学科理论与实际开放创新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例题1.】A.B.C.D.【正确答案】:D例题2【参考答案】(1(2(3(4谢谢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什么是德育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18世纪后半叶康德20世纪初的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原理概述

德育原理概述

的教育。同智育、体育密切联系。 把年青一代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 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革命 接班人。
《辞海》教育心理分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
④ 道德教育的简称。道德教育是 用社会道德培养人的德性,造就人 的人格特性。用德育统帅智育。
《教育学名词浅释 》 熊明安 曾成平 黄培松 杨淑佳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第一章
德育范畴
第一节 德育概念 ①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 檀传宝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② 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从内容上说,德育是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的 总称。
---《现代教育论》
(黄济 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③ 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现当代德育思想流派;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等
二、
第二章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 价值引导活动。

道德与品德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 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 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 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义社会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 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 发展性和革命性等。 最本质的特征是现与现代德育
习俗性德育:学校教育产生以前, 原始社会中存在的德育形态。 古代德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 学校德育。 现代德育: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 命完成以后的学校德育。
习俗性德育特点
1、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具有人 人参与的全民性。 2、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 是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学时:36 学分:2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德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德育原理研究德育的现象、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确立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基本规范,是教育理论的基础学科,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德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建立科学的德育理论体系,帮助教育工作者学习与掌握德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他们提高德育实践的实效性。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了解德育的基本常识,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寻求观察德育问题的多种视角,构建分析问题的理性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德育理论与实践有总体的认识;2、牢固掌握德育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的主要流派及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主要经验教训,了解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利用德育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从事道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贯穿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

教学方法上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写论文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

四、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6, 其中讨论10学时,研究性学习2学时,讲授24学时,分配如下:五、课程考核考核一般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

试卷从已建成的试卷库中随机抽取。

每章都占一定的比例。

题型多样,覆盖面广。

试卷的批改是在密封条件下进行的。

命题要求如下:(1)基本概念与原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的试题,分数比例分别为30%、30%、40%。

(2)试题分为易、较易、较难与难四个等级,分数比例分别为20%、30%、30%与20%。

德育原理檀传宝现当代德育思想(课堂PPT)

德育原理檀传宝现当代德育思想(课堂PPT)
5
第二节 科尔伯格
• 科尔伯格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 学家,也是品德发展心理和道德教育领域 认知主义流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 科尔伯格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是道德发展 和道德教育的研究。
• 在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 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6
•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 征而言,会出现以下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因而教育者不能也无法向儿童传授和灌输任何价值尽管价值是相对的是不能被传授和灌输的但是作为成人我们还是有能力也有义务帮助儿童形成他自己的价值也就是应该教会儿童价值澄清的过程
第二章 现当代德育思想
1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苏霍姆林斯基 • 第二节 科尔伯格 • 第三节 价值澄清理论 • 第四节 关怀理论 • 第五节 品德教育
35
讨论
• 有效品德教育的要求有哪些?(如何才能 有效地开展品德教育?)
36
24
• 人的道德行为多是出于同情和关怀,是一种 直觉的反应。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道德情感。
• 学校重知识能力,忽视对学生感受和需要的 回应,学生普遍反应教师和学校对自己漠不 关心。Eg不局限自己所教的科目,回应问题。
• 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要求学校目标的多元性。 • 关怀是人的普遍的需要,要以关怀为核心组
18
• 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 他们认为个人的价值或价值观念是经验的 产物,不同的经验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本身没有真伪与对错。价值的形成与 发展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因而,教育 者不能也无法向儿童传授和灌输任何价值 观。
• 尽管价值是相对的,是不能被传授和灌 输的,但是作为成人,我们还是有能力也 有义务帮助儿童形成他自己的价值,也就 是应该教会儿童价值澄清的过程。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第六章 德育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德育课程 第二节 德育的学科课程 第三节 德育的活动课程 第四节 德育与隐性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德育课程
一、课程概念 二、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 三、当代德育课程案例介绍
一、课程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称:课程即课业 及其进程。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9种定义 课程论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百科全书式) 斯宾塞(实用的科学知识) 杜威(活动课程) (199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
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政府对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 这一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于1993年和1995年由 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大纲》和 《中学德育大纲上》。 目前我国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也存在一些不 足之处:第一,意识形态教育比重过高;第二, 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 足够重视。
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球
1 吃穿住话古今(一)
1 蔚蓝色的地球
2 吃穿住话古今(二)
2 我们的地球村
3 火焰中的文化:陶
与青铜
3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

4 汉字和书的故事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第一单元 走向文明
1 站立起来的中
1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国人
2 社会文明大家谈
❖ 如果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开设,它的主 要内容和方式是什么
内容:道德规范,基础道德、公民道德, 信阳道德
方式:直接讲授易导致强制灌输,常用讨 论、角色扮演等,现在多采用折中主义 观点
❖ 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课程相比,其
特点何在(184页)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 2、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 3、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方面 4、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范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广义的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政治品德和道德品德;更广义上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2、德育: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书本作者个人认为)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即: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具有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4、德育的现代化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其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民主化:与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与学方面都已经民主化;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科学化:①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②是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德育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③是德育的科学化还包括学校德育的组织化,主要是指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此著作突出观点是,学校德育应与宗教教育分离,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纪律精神,努力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5.: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2)受教育者:主体作用(3)德育内容:依据或中介(4)德育方法:桥梁(5)德育目标:最高追求(6)德育环境:基本支撑,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德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德育原理课后题及答案檀传宝

德育原理课后题及答案檀传宝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3. 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 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 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有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 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

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

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后随着无所不包的教育学形态转变为教育学学科群,德育论也独立为德育学。

学校道德教育 原理(檀传宝主编)

学校道德教育 原理(檀传宝主编)

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一个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德育的功能在于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实践意义。

意义:对德育功能的理解影响到人们对德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正确的理解德育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德育概念本身。

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而且已经成为中国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当代历史线索之一。

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意义:首先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其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最后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实践。

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对社会性功能的认识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个体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于最高境界。

生存性功能是德—得关系的体现,发展功能是德育对个体品德现状与发展动静关系的体现,而德育享用性的功能就是德育过程中个体苦乐关系的体现。

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所以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教学文稿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教学文稿
3、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必须有 专门的教师,但真正合格的道德教育课 的教师很难找到。
赞成开设的理由
1、道德教育有自身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 内容、教育程序,应当作为一门专门的学 科来对待。
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 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 经验的组织形式。
近代意义的德育课程设置应以1882年法 国以道德教育取代宗教教育课程为起点。
世界范围内对道德教育课程的集中和广 泛的探讨是在20世纪60-70年代,20世 纪80年代以来又形成一个空前活跃的阶 段。
德育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在学校德育产生之前,德育与生活、劳动融 为一体,德育属于生活教育、民俗教育的范畴。德育 内容在显示形式上具有非专门性、不自觉的特点。
(二)古代社会学校德育内容的特点 是
1、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商鞅的
杀死老百姓的例子。)
2、古代德育内容具有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 (上流社会看为温文尔雅,下层社会价值观念,我们 这个《论语》中间孔子:小人,樊迟问孔子如何种田? 孔子说,我不会。)
一是价值取向的不同(东方民族崇尚集体主义的 态度,西方民族强调个人的(缅甸的人毕业之后就必须到佛教待一 段时间));
三是呈示形式不同(中国的是直接的,正面的。 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东方国家采取直接道德教育模 式,西方采取间接模式较多,如在家庭和教堂进行)。
程计划》试行 课程有学科和活动两类)
结论
课程是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或 者学校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关于课程的主要结构(《课程学》廖哲勋)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 (2)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 (3)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

(二)“大德育”的合理 性
• 我国的“大德育’格局主要指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是“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 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一定世 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 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
——传统教育实践使然;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二)“德育”的名实关 系
• 德育作为事实古已有之,作为正式的称呼却是 到了近代才逐渐流行起来。古代有德育之实, 但无德育之名。 • 古今德育之名与实(不循名责实) • 中外德育之名与实(名同实异)
• 在同时代同一文化背景下,则可能出现实同名 异的现象。譬如,我国教育界除“德育”之外, 还使用过“训育”、“训导”、“教导”等词。 ( “训育”、“训导” 在港台还有市场)
• 1995年以来,关于德育定义的新变化: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 心理品质教育”(《中学德育大纲》, 1995年2月27日)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 心理品质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 程》,1998年3月)
• 随着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独立内 容,正式列入各级学校德育大纲,如今我国学校德育的外 延其实已经超越了“社会意识教育”的范围。
方 式 方 法
说服、示范、小组讨论、 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互换。 角色扮演、环境陶冶、 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 实践锻炼等。具有公开 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规范和评价 伦理学、道德心理学、 德育理论 移情和接纳 心理治疗理论、人格心理学、变态心 理学
运作机制 理论基础
(三)德育即道德教育
• 为“德育”正名,目的在于理顺政治教 育、世界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 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各自的研究和理论 建设。

德育原理檀传宝德育功能与德育的本质精品PPT课件

德育原理檀传宝德育功能与德育的本质精品PPT课件

• 由于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没有无德 育的教育,没有不是德育教师的教学人 员。应当使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发挥渗透 到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之中,要实现 这一目标,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 提高教师的人师品质,二是实现“经学 ”与“人学”的统一。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德育对德育对象个 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个体性 功能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性功能去空谈 ,社会性功能也需要以个体性功能为实 现的中介。
•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德--得
• 道德观念、原则、规范看起来似乎是约 束个体的异己的东西,然而它却能够使 个体在社会性的生活中生存下去,同时 也由于具有充分的社会性,个体才能秉 承社会给予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生 存下去,完成人生任务。
• 首先,适应不是一对一的尾随,应是对 社会现实继往的回顾、对未来的前瞻、 并据此对当前现实的合乎实际的分析判 断三者相统一的结果,任何取消一端的 做法都是错误的。
• 其次,学校德育对于社会现实的“适应 ”还有一个适应“谁”的需要的问题。 学校德育起码要四种现实需要:一是适 应作为类的一员的人的共同需要;二是 适应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适应个 体发展的需要;四是适应与学校其他平 行子系统协同的需要。
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 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 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 行为活动的总和。
• 2.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人们用来 约束思想和行为,调整人与人、个人与 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则。它是人 们作为评价和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 它反映了一定阶级、组织对人们的行为 和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

(完整word版)《德育原理》

(完整word版)《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亲仁〉原文:
•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 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 〈余力学文〉原文: •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 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 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 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 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课堂练习
• 用10分钟的时间,设计中国的小学德育内 容、中学德育内容、大学的德育内容。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 学校德育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应当回到社 会发展等宏观因素上去,如生产力、生产 关系、科技发展、人口流动等。但社会因 素对德育内容的影响实际上通过教育自身 的因素为中介作用的,影响学校德育内容 的教育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在学校德育产生之前,德育与生活、劳动融为一体, 德育属于生活教育、民俗教育的范畴。德育内容在显示形 式上具有非专门性、不自觉的特点。

(二)古代社会学校德育内容的特点:
1、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商鞅的杀死 老百姓的例子。) 2、古代德育内容具有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论 语》“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 而至矣。焉用稼!”) 3、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具有绝对灌输的色彩。(强调 教条)
德育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去开设
观点一:肯定 “白板说”
观点二:否定 相对主义
观点三:折衷(理论上合理,实践上必要)
反对开设的理由
• 1、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容易导 致道德灌输,忽视道德情感、行为能力 等的培养。 • 2、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就会 出现与一般课程概念相抵触的东西,如 道德教育课的成绩很难评定。 • 3、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必须有 专门的教师,但真正合格的道德教育课 的教师很难找到。
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 我国政府对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这 一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于1993年和1995年由原国 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学德 育大纲上》。 目前我国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也存在一些不足 之处:第一,意识形态教育比重过高;第二,对 教育对象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 重视。
赞成开设的理由 1 、道德教育有自身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 内容、教育程序,应当作为一门专门的学 科来对待。 2 、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只能被看作是德育课 程设置应当给予关注的问题,而不应成为 理由。 3、如果不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学科开设, 道德教育可能成为一种“边缘性”学科。
作为一门学科,主要内容和方式:
(三)现代社会学校德育内容的特点:
• 1、自由、平等、博爱等道德观念进入学校德育内容。 2、由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需要,道德教育中出现 了对自强、诚心、效率开放与宽容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3、德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出现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 努力。
• 除了历史因素外,各国文化的不同也影响德育内容的不 同: 一是价值取向的不同(东方民族崇尚集体主义的态 度,西方民族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二是存在方式的差别(许多西方国家道德教育与宗 教密切联系(缅甸的人毕业之后就必须到佛教寺庙待一 段时间)); 三是呈示形式不同(中国的是直接的,正面的。导 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东方国家采取直接道德教育模式, 西方采取间接模式较多,如在家庭和教堂进行)。
弟子规
• 〈入则孝〉原文: •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 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 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 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 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第二节 德育的学科课程
一、学科课程
二、各科教学与德育
三、中国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科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 对道德教育来说,学科课程问题有两类: 一是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 二是以学科课程方式存在的其他学科课 程中包含的道德内容及其道德教育影响。
内容:道德规范,基础道德、公民道德,
信仰道德
方式:直接讲授易导致强制灌输,常用讨
论、角色扮演等,现在多采用折中主义
观点
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
点何在(184页)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 2、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 3、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方面 4、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
• 〈谨〉原文: •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 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 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 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 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 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 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但德育内容在发展上仍然有一些趋同:
• 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 道德教育的全球性与民族性问题,加强对民族性 的强调。 1996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指引》P162 • 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道德判断能力的 重视)。原因:道德价值多元化的鉴别选择;个 体道德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平衡。1996年雅克公民 教育建议。 •
(一)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
• 哪些道德教育内容是可教授的,哪些不是, 是德育内容必须考虑的问题。道德教育不 等同于道德认知的教育,应加强道德情感 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
• 德育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必须直接服务于德育目的、 目标的实现。德育目标有一个层次化、序列化的 过程,德育内容的安排也有相应的层次化、序列 化过程。 • 朱熹“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所学之事之 所以。”“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 后教以远者大者。” • 上海实验学校“爱”的系列教育。
第六章 德育课程(下)
• 第一节 课程与德育课程
• 第二节 德育的学科课程 • 第三节 德育的活动课程
• 第四节 德育与隐性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德育课程
一、课程概念
二、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
三、当代德育课程案例介绍
一、课程概念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称:课程即课业及 其进程。 •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9种定义P180 • 课程论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百科全书式) 斯宾塞(实用的科学知识) 杜威(活动课程) (199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 程计划》试行 课程有学科和活动两类2文: •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 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 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 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 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 饰 增一辜
• 〈出则弟〉原文: •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 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 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 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 〈泛爱众〉原文: •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 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 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 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 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 人 方无言
第六章 德育内容(上)
• 第一节 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 • 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 素
• 一、学校德育的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 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 思考: •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德育内容是一 样的吗?若不同,体现在何处?
(三)德育过程观
• 德育过程观对德育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德育内容的处理方式上。假如把德育过程 当作价值的灌输则导致德育教条的呈现形 式,假如把德育过程当作价值引导的过程, 德育内容就是价值学习的材料、是价值环 境的组成部分。
(四)偶发因素
• 除了一些常规的德育内容外,在学校德育 中还可能有一些偶发因素制约着道德教育 内容的安排,如社会巨变、家庭破裂、父 母离异、个人变故等,学校德育应根据具 体情况进行个别教育。
结论
• 课程是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或 者学校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 关于课程的主要结构(《课程学》廖哲勋)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 (2)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 (3)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