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未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未来

作者:张曼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0年第05期

对上海这座百年城市来说,外滩是一张不褪色的“城市名片”。

3月28日,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的一个多月,外滩改造工程宣告竣工,万人空巷,热闹非常。

长达33个月的外滩综合改造,包括新建外滩隧道、改造滨水区以及公交枢纽等六大项。新建的外滩隧道把大量过境交通转入地下,外滩地面由一个以车为主的空间转变为以人为主的空间,也将百年历史建筑从交通的纷扰中解脱出来。

加上滨江区的改造,改造后外滩公共空间增加了40%。一个由江景、绿化和历史建筑组成的新外滩把上海都市风貌中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充分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在新修建的“四大广场”之一的外滩金融广场上,未来将矗立起一座由纽约华尔街铜牛的原设计者担纲创作的“金融牛”雕塑。

对上海未来的发展来说,工程意义更为重大的是,外滩通道衔接了人民路隧道、新建路隧道等过江设施,改变了外滩地区被黄浦江、苏州河自然阻隔成外滩、小陆家嘴、北外滩三足鼎立的分散局面,紧密了外滩地区东西、南北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一体化的核心CBD。

“外滩是上海城市的象征,承载着上海开埠近170年的历史,浓缩了百年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上海市长韩正在典礼上致辞时说。

从芦苇滩到“远东第一金融街”

外滩不仅是上海的名片,诚如韩正所说,它还浓缩了这个城市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也指向了它们的未来。

19世纪中叶,这个如今汇聚着上海历史和未来的地方,还只是一篇荒芜的芦苇滩。彼时上海还带着中国农耕文明的深厚印记,虽有临海优势,却因清政府的闭关不得不依托于内陆水系,上海经济的特点是内陆经济和农耕经济。它的地位甚至远不如苏州,根据《松江府志》记载“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

鸦片战争结束了这个江南小镇的宁静。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作为条约中提及的五个港口之一,上海在一年多后被迫正式开埠。

虽是一个小港口,开埠后的上海却成了外国人眼中“冒险家的乐园”。对于从18世纪中叶开始就在中国寻找良港作为通商口岸的英国殖民者来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上海犹如掩埋在泥沙中的璀璨宝石,是块地地道道的风水宝地。

据1848年抵沪的英国植物学家福钧估计,这个开埠几年的小港口其时只有27万人口,同一时期杭州的人口已达100万,苏州、南京、宁波为50万。

1845年,英国划定了第一块租界,东至黄浦江,南至洋泾浜,北至李家庄。在福钧抵沪的这一年,西方人开始租界内的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之间修筑马路,称为BUND,中文译为外滩或黄埔滩。

在此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里相继矗立起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等各种西方风格的建筑几十幢,云集了洋行、银行、报馆等各种机构,使这条不到三公里的江边弧线成为上海的标志,一度成为西方殖民者在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建筑组成了外滩沿岸如今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历史建筑群。1996年,外滩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上海,殖民者们拥有“治外法权”的租界不断扩展,到20世纪40年代,已经达到最初的60倍。与开埠和租界的耻辱一同到来的,还有西方文明的先进产物。电灯、自来水、电报、电话乃至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市政配套的先进理念,都是在租界率先亮相,而后推广的。

1881年,英商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自来水厂——上海自来水公司。一年后,南京东路的15盏电灯亮起来了,由英国人立德尔创办的上海电气公司供电,这时距离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才过去仅仅三年,上海成为世界上第一批使用电灯的城市。

同时19世纪中后期,作为洋务运动的中心,上海诞生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与之相配套的各类工厂、码头和仓储纷纷兴建。江南制造总局一度达到过制造子弹9万发、地雷200枚、枪支2000支的年产量。

随着工商业和贸易的增长,上海的人口激增,开始了大规模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外滩也成为蜚声海外的“远东第一金融街”。带着殖民时代的耻辱印记,这个曾经的江南小镇快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母亲河”讲述的城市兴衰

在这次外滩综合改造工程中,和外滩通道和滨水区改造一样引人关注的,是一年前外白渡桥的整体搬移重修和复位。

上海人对这座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的百年老桥有着特殊的感情。始建于1907年的外白渡桥被上海人亲切地称为“外婆桥”,是上海的第一座钢结构桥梁。它最早由英国商人集资兴建,因毗邻外滩公园,当年英国人叫它“花园桥”(Garden Bridge)。

外白渡桥下,吴淞江水由西向东注入黄浦江。殖民时代,外国侨民发现顺着吴淞江逆流而上能到达苏州,于是称其为“苏州河”,沿用至今。

这是一条浓缩了上海城市兴衰史的河流。

上海开埠以来,内外贸易兴盛,苏州河航道上的物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两岸修建了大量新码头,逐渐成为一条承载上海交通运输功能的内河。

苏州河水运的繁荣,滋养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河的沿岸,逐渐聚拢了一批大型的工厂,面粉厂、纺织厂、味精厂、火柴厂、机器厂、化工厂等,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仓栈工业区。

在这里,纺织大王荣氏家族创立了福新面粉厂和申新纺织厂;化工大王吴蕴初则盖起化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国产味精。除打破日本味精在中国多年的垄断经营,吴的味精还夺得了1926年费城世博会的金奖。

西方文明也沿河推进,美国人在苏州河北岸开辟了美租界。苏州河沿岸,相继矗立起了如英国领事馆、河滨大楼、公济医院大楼、上海总商会大楼等建筑。上海第一所西式大学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就诞生在这里。

中国的民族工业在这里发端,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在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苏州河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河畔的工业繁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入侵上海,上海港封港,在此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上海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个曾经仅次于纽约、伦敦、柏林和芝加哥的世界第五大城市和“远东第一国际大都市”,浮华渐散,蜕变成为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基地。

在这个过程中,苏州河依然是最重要的见证者。

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由两个翼面组成,东沿黄浦江,西沿苏州河,由此形成了沪东和沪西两大工业区。到1949年,工厂密集的沪西工业区已经分布着各类工厂企业近2000家,大部分为纺织和机械制造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