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学派理论在杂病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扶阳学派理论在杂病中的应用(桔红底白字)

扶阳学派理论在杂病中的应用(桔红底白字)

10月21日四诊:患者家属欣喜告诉,近一周来未曾发作过, 似如常人,苔薄白舌淡红,脉细。制附子加量至90g,炙甘草加 至30,加炒白术15g,再服7剂而完全康复。因患者惧怕药苦, 要求停药,但为巩固疗效,嘱其间断服药,即每周服上方2剂。 至今未发。 按:从本例临床表现来看,当属癫狂之狂证。一般认为, 狂证多实,为重阳之病,主于痰火、瘀血,治疗宜降其火,或 下其痰,或化其瘀血,后期则应予以滋养心肝阴液,兼清虚火。 《内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天运当以日光明。‛ 人之君火当以明于上,则相火宣行君火之令,而守位察命。君 相之火动而有节,则助本脏之气生化之用,若动不和而妄起, 则少火成为有害之‚邪火‛、‚壮火‛。患者由于受情志扰动, 心动则相火亦随之妄动,上扰心君,神明错乱而诸症迭起,显 非常法所宜,治当温阳补肾,摄纳浮阳,俾君相之火各司其职, 各就其位,故而疗效满意。
实调顺,则外邪难犯,于是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
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
医圣张仲景深谙重阳之理,在实践中极其重视阳气,堪
称重阳典范,感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金 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认为人若能保持五脏‚元真‛ (实指阳气)运行通畅,即可得以安和健康。其不朽经典名 著《伤寒杂病论》之所以冠以‚伤寒‛二字,意在示人阳气
境之感。现就学习所悟及临床典型案例作一整理,以
作引玉之砖。
理 论 基 础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医学典籍之一。它所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 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引着中医学的发展并指导着其临床实践。 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 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此外,与《易经》、《伤寒论》
心者,此中心就是核心思想,是该学派区别于其它学派的关 键性特征性标志,更是其生命力所在。

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

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

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注:本文已被首届国际扶阳医学大会书籍收录)长期以来,中医被人们误解为只能调理身体却治不好大病,而急危重症的治疗更鲜有中医大夫的身影。

受此影响,就连相当一部分中医大夫也有同样的认识,为求疗效,他们常常还要求助于西药。

李可老先生称这些现象为中医的奇耻大辱!李可老先生已经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无数案例证实了中医在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具有独特的认识论方面的优势,并称古中医的一套理法方药体系,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我对李可老先生体会很深,心中将他当作我未曾谋面的老师。

我文化水平不高,正式学历是高小,也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主要靠自学成才,因此行医之路坎坷。

为了能够打开局面,我坚持“疗效才是硬道理”的理念,行医之路就是从急危重症入手,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由于脑子里没有教条,我就敢于尝试使用经方和特效药物。

虽然取得成功,但我当时对病机和方药的认识还是不深,心里也无法泰然。

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成功案例不少,失败案例也有,因而困惑很多,尤其在同一种疾病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学习扶阳学说后,我豁然开朗,李可老先生的实践经验更使我坚定信心。

近些年的临床实践,我逐步体会到扶阳学说的作用是在战略上为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提供了的方法论上的指导。

坚持阴阳辩证之大纲,大胆运用经方和扶阳药物,扶阳固本,救逆防脱,是我在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治疗方面出奇制胜的法宝。

下面选取一些这方面近年来的案例与大家切磋。

1. 脱症案例王某某,男,64岁,北京市朝阳区人。

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病史,2009年7月某日(患者及家属记忆不清)突然出现呕吐、腹泻、乏力,急诊至朝阳医院,心率37-40次/分,心电图:房颤,情况危急,医院建议做射频消融术、安装起搏器,并告知家属即使如此,病人存活得几率也只有30%,并且手术的风险很大。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上午主要谈了扶阳思想这种传承,那么现在重点谈一下钦安卢氏医学扶阳思想的理论。

在上一届论坛我重点强调了“阳主阴从”的观念问题,并且展开进行了一些讨论。

钦安卢氏医学的这种扶阳思想建立在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一个就是从他的著述来看,认为阳气是人生阴阳的主宰,也可以称之为元气是人身阴阳的主宰。

对于阴阳的这个问题,郑钦安他开篇就谈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辨阴阳,听起来、说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很难的,到底是阴症吗?到底是阳症?到底该用扶阳的药物吗?到底该用滋阴药?所以他讲“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

”,由于阴阳五行的这种消长盈虚一旦失衡、一旦失调,那么就可以发生疾病。

所以一旦在阴阳的辩证上,如果是似是而非就会导致诊断的失误、治疗用药的不当,从而误人。

所以他有几个字,“阴阳至理”,如果办到了才能够真正的解决临床辩证问题。

钦安先生将阴阳至理是否正确,来作为用药治病的一个准则。

什么叫阴阳至理?他在他的著述里面从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从我们人本身存在着阴阳,上中下都有阴阳,十二经有阴阳,阴阳可以达无数,但是最终也就是这两者,也就是一阴阳而已。

他很多地方都谈到这个问题,六经是什么?六经就是一经。

五气就是一气,三焦就是一焦。

就是把很多的问题,都做这方面的归纳,一步一步的,你能够去理解他。

他在《医理真传》里边,他谈到了“人活一口气”。

什么气呢?就是乾元之气,就是乾卦。

乾元之气进一步分析,就是我们人身元气,真正的阳气。

这才是我们人生阴阳的主宰。

通过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清楚,万古就是一阴阳,人从立命以来,从乾坤立命以来,阴阳这两者就合二为一,这就是气的一元论观点。

钦安先生他是强调这一点的,那么这个气就是后世称为元气也好,真阳也好,他认为这个气充塞在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

人体内外都充塞着,并且我们的上下四旁,都是元气,充塞过后才形成的,只有他才能主宰。

从郑钦安扶阳理论浅析治疗失眠症的应用

从郑钦安扶阳理论浅析治疗失眠症的应用

从郑钦安扶阳理论浅析治疗失眠症的应用近年来,火神派异军突起,以郑钦安的扶阳理论为主的扶阳学派在医坛上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反响,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是独特的、系统的。

火神派的开山宗师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以重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称“火神派(扶阳派)”“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1]。

郑氏“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奠定了医学基础;同时“所览医书七十余种”,取其所长,医理日精。

郑氏一生著书三部,《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及《伤寒恒论》奠定了扶阳宗师的地位。

郑钦安遵经守旨,以阴阳为纲作为最基本观点,即“认证只分阴阳”。

郑氏在对失眠症治疗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以下是笔者对郑钦安治疗失眠症辨证思想的见解和临床应用,愿以飨同道。

1中医对失眠的认识自古以来,不寐即“失眠”之别称,《黄帝内经》亦谓之“不得卧”“不得眠”。

《灵枢·营卫生会》云:“卫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螟”。

《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螟矣。

”体现阳气正常出入运行与人的睡眠有关,人体的阳气完全入于阴气中则寐,阳气完全出于阴气外则醒,强调了失眠的本质为阳气运行失常,不能入阴。

后世医家论之颇丰,如《医宗必读·不得卧》论其病因:“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景岳全书·不寐》有云:“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不寐》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痞;不寐者,病在阳而不交阴也。

”综上所述,昼寤夜寐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生理现象,也是阳气消长变化的外在表现,阳气的运行主导人体的寤寐[2]。

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3T14:41:50.4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9月9期作者:李锡伟[导读] 风湿病是以畏风寒、关节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发病缓慢不易被察觉,病程较长且难以痊愈
李锡伟(云南昆钢医院康复医学科;云南安宁650302)
【摘要】风湿病是以畏风寒、关节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发病缓慢不易被察觉,病程较长且难以痊愈。

扶阳理论表明阳气在人体内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能够预防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并且近年来中医扶阳理论在风湿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

本文对于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究分析,为风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扶阳理论;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20)09-0105-01。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前言扶阳学术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也是中医与现代医学交叉融合的桥梁。

在中医学历史上,扶阳学术一直被视为治疗重症、疑难杂症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应用中,扶阳学术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且还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本文将从扶阳学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扶阳学术理论扶阳学术是指通过调整人体阳气、提高阳气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的一种中医学理论。

在中医学中,阳气是指人体内的热能、生命能量和免疫力,可以保护人体远离病痛。

扶阳学术的目的是通过调整身体内的气血,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同时,还可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治疗。

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等。

1.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整个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或个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阴与阳的两种对立面,在一个生命过程中,阴阳两极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和调节阴阳关系,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经络学说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大小不等的经脉,经脉与气血联系紧密,并且连接着五脏六腑。

通过对经脉的针灸操作或草药调养等方式,可以有效调整人体气血流通,修复人体损伤,提高人体免疫力。

3.气血理论气血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调理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气血流畅运转是人体形成健康状态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体内气血上的运行,也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关键之一。

4.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特点、病程的观察和分析,对病因病机进行全面的诊断治疗。

在扶阳学术中,中医辨证论治是有效治疗头痛、风热感冒等疾病的必要条件。

扶阳学术的应用范围扶阳学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还可以广泛的应用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养和生活中。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睛、口腔、鼻腔、皮肤等黏膜干燥,导致不适感、疼痛和功能障碍。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润滑剂、免疫抑制剂和炎症抑制剂等,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而扶阳理论作为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一种方法,备受关注。

扶阳理论是中医所倡导的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

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导致的,主要与肾阳不足、水液代谢障碍、气血循环不畅有关。

而扶阳理论就是通过补充阳气、促进气血循环,从而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扶阳理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来实现:首先是选用具有扶阳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中的一些具有温阳作用的药物,比如附子、肉桂等,可以促进身体内部的阳气产生,从而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其次是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身体阴阳失衡的情况。

最后是改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量运动等,都可以促进阳气生成和流通,从而改善干燥综合征。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周期可能较长,需要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严重的干燥综合征患者,扶阳理论可能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还需要综合考虑局部湿润、调节免疫系统、改善水分摄入等多个方面,扶阳理论只是其中之一。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通过补充阳气、促进气血循环等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扶阳理论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应用,才能更好地为干燥综合征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浅论扶阳学说在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

浅论扶阳学说在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

浅论扶阳学说在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小儿肾病综合征是临床常见儿科疾病之一,对患儿的健康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中医“扶阳学说”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切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此本文针对小儿肾病综合征治疗中中医扶阳学说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标签:扶阳学说;小儿肾病综合征;治未病肾病綜合征是由于腎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本病是儿童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目前,西医治疗可以使大部分患儿病情得到控制和恢复,但是副作用风险高。

近年来中医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其在该疾病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本文对扶阳学说在该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1 阳气的重要性及扶阳的思想阳气是指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照、推动、兴奋、升腾作用的部分,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1]。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遣方多配用生善、大枣、甘草、党参,固护中阳,服用时常提示“中病及止”、“服热以助药力”,防止阳气受损,全书以“伤寒”命名,提示阳气重要而易损,需时刻保护,张景岳通过与自然类比,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乃性命之本,发育之首。

火神派祖郑钦安先生认为“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治病重在扶阳”“生命当以火立极”,善用附子、干姜、桂,独成一派,总结来说,扶阳的思想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阳气的重要性,是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二、强调阳气的主导地位,阳主阴从”,阴平阳秘的状态是以阳为主导的前提下达到的。

1.1 中医对小儿肾病综合征的认识小儿肾病综合征属于阴水的范畴,属本虚标实证,《素间·逆调论》强调“肾者水脏,主津液”[2]。

《素间·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间·至真要大论》中讲到“请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水液的运化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息息相关,而小儿具有“肺常不足、牌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其本虚的证侯尤为突出。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扶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指出了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维持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而干燥综合征则是一种生理状态异常,表现为粘膜、皮肤和黏膜的分泌减少,致使皮肤干燥,口干舌燥,甚至鼻腔干涸等现象。

扶阳理论认为阳气充足是与体表湿润有关的,故应用扶阳理论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扶阳理论强调了保持身体的温暖。

中医认为阳气的温热有助于润泽体表,而体表湿润则是抵抗外来病邪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应用扶阳理论,可以通过温和的温热方法,来促进体内阳气的运行,维持皮肤的湿润状态。

扶阳理论注重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脏腑功能的协调是人体能量的来源,只有脏腑功能良好,才能够保持体表的湿润状态。

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时,可以通过扶阳理论来调理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增强体内阳气的运行,从而达到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调理体内阳气的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调畅经络等多种途径,来达到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扶阳理论虽然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一定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通过扶阳理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有效性。

目前还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具体疗效。

未来需要加大对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研究力度,探索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更广泛应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扶阳理论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任何疾病都可以追溯到阴阳失调这一根本问题。

因此,在应对各种疾病时,扶阳理论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干眼症、干咳等,由于机体缺乏水分和湿润,导致皮肤干燥、口腔、泪腺等分泌器官分泌物减少,甚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中医理论中,干燥综合征属于“阴虚”范畴,阳气不足所致,因此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扶阳理论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来调节肝肾阳气。

中医认为,肝肾是阴阳最根本的脏腑,通过促进肝肾阳气的产生,可以提高人体的防御能力和免疫能力。

常见的中药有黄芪、山药、人参等,这些中草药可以促进阳气的产生,增强人体的阳气,从而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其次,扶阳理论还可以通过调节饮食来平衡阴阳。

中医中认为,饮食对于阴阳的调节十分重要,营养成分的摄入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饮食上,应该增加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以促进身体健康,避免因营养不良导致干燥综合征的发生。

此外,在饮食中应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肝肾阳气,增加身体负担。

最后,扶阳理论还可以通过针灸调理来改善干燥综合征。

中医中认为,人体的经络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经过针灸调理可以通过刺激经络来平衡阴阳,增强身体的阳气。

常见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这些穴位可以刺激人体的阳气,达到调节阴阳的效果,从而缓解干燥综合征。

综上所述,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节和针灸调理等手段,可以平衡阴阳,调节身体内部的阳气,从而达到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节,保持身体的阳气,避免干燥综合征的发生。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以及其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案例的分析。

首先介绍了干燥综合征和扶阳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详细探讨了扶阳理论在缓解干燥综合征症状方面的实践经验。

接着分析了扶阳理论对干燥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从理论角度解释了其有效性。

最后通过临床案例分析,验证了扶阳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文章指出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拓展了对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认识,有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扶阳理论、干燥综合征、应用探讨、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前景、深入研究、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医学领域,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部干燥、口腔干燥、关节疼痛等症状。

目前,传统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但是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

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扶阳理论作为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体阳气的作用,主张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

通过调理阳气,可以有效改善病人体内阴阳失衡的情况,从而提高免疫力,缓解症状。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扶阳理论对干燥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并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望为干燥综合征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通过对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揭示扶阳理论对干燥综合征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有效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眼部干涩、口干、皮肤干燥等。

该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重要关注点。

现在,扶阳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认可,成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新方法。

本文将探讨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扶阳理论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人体有阴阳之分,阳气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人体的内部环境中,阳气的作用类似于太阳,它能够驱散阴寒、排出毒素,并增强体内的免疫力。

因此,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就会导致身体虚弱、易感染疾病。

而干燥综合征正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针灸扶阳扶阳理论认为,针灸可以促进体内阳气的产生和流通,从而改善身体的运作和健康状态。

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过程中,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研究显示,通过在患者的腰部、背部等部位针刺,可以刺激热能传递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增强阳气。

此外,针灸还能够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增强免疫力,缓解身体疲劳等。

草药调理肝脏扶阳理论认为,肝脏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器官之一。

因此,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时,中医医生通常会使用草药来调理肝脏,帮助患者增强阳气。

有研究表明,使用复方维生素B1、B2、B6、人参注射液、大豆异黄酮、红参等草药,可以显著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运动增加气氛扶阳理论认为,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体内阳气的产生和流通,从而增强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适度锻炼,例如慢跑、散步、打太极等。

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内气氛,从而缓解干燥综合征所引起的症状。

结语综上所述,扶阳理论是一种新的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法。

通过针灸、草药调理肝脏、适度锻炼等方式,可以增强阳气,从而缓解身体的不适症状。

建议那些受干燥综合征困扰的人们考虑这些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扶阳法在脑病治疗上的应用和思考

扶阳法在脑病治疗上的应用和思考

琼 张 国清 已成为近年严重影响人类生命 助人 体 先 天 阳气 , 主张 阳 主 阴从 , 明确 指 出 :“ …阳 者 阴之 主 也 , 和 生 活质 量 的疾 病 , 而且 发 病年 龄也 逐 渐低 龄化 。中 医学对 脑 的 阳气 流 通 , 阴气 无 滞 , 自然 百病 不作 。 阳气 不 足 , 稍 有 阻滞 , 百 病 认 识 源远 流长 , 历 代 文献 对脑 的论述 也 颇见 真谛 。秦 卫 民 主任 医 丛 生 。 ” 临证 ‘ 功 夫全 在 阴 阳上 打算” 《 医理真 传》 ) , 以擅 用 附子 、 桂 师 是 内 蒙古 中医 院脑 病科 的创建 人 之 一 , 从医3 0 余年, 在 中 医治 枝 、 肉桂 、 生姜 等辛 热药 物治 疗疑 难 重病 而著称 。 疗 脑病 方 面 积 累了 丰富 的临 床 经验 , 对 于脑 病证 治 特点 及其 治 疗 秦 老师 近 年来 私 淑郑 氏扶 阳 理论 , 潜 心 研究 , 将其应用于 自 原 则也 有 自己独 到 的见 解 和认 识 。先 总结 如下 。 己 的临床 治疗 中 , 对 于临证 中的诸 多疑难 顽 疾起 到 了意想 不 到 的 l 脑 的生成 治疗 效 果 , 特 别是 在 脑 病 的 治疗 中 , 应 用 扶 阳治 则 , 往 往 病 起 沉 使 医者 和 病家 都 有 了意 外 的收 获 。笔 者 跟 随导 师 临证 , 将 导 脑 的 生 成 始 于胚 胎 , 由先 天 之 精 化 生 而 成 。 如 《 灵枢 ・ 经 脉 疴 , 篇》 云: ‘ ‘ 人始生 , 先成精 , 精 成 后 而 脑髓 生 , 骨为干, 脉为营, 筋 为 师 的临床 经验 总结 一二 , 希 望能 对 同道有所 帮 助和启 示 。 刚, 肉 为墙 , 皮 肤 坚 而 毛发 ’ 。 《 内经 》 认 为 脑是 由父

扶阳理论与针灸临床应用

扶阳理论与针灸临床应用

扶阳理论与针灸临床应用作者宋辉1 中医扶阳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准是阴阳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任何疾病的产生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衰退的一种表现,人体的功能衰退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气血不足所造成,而阳气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只有阳气充沛,升降出入有节,机体才会生机旺盛,长生而久安。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云: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

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

”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中医最核心的是阴阳,阴为体,阳为用。

阳气生,阴亦随之长;阳气衰退,阴亦随之枯萎。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气的收藏是很重要的。

阳气成于先天之肾阳,赖后天中阳不断补养,以经气为统领,经脉为通路,达于脏腑、表里、内外,不断充实各脏腑组织之阳气,从而使机体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铜人针灸图经》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阳气对身体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血液流动、津液的生成和运行,维持脏腑组织间的各种健康生理活动,都靠的是阳气。

而人体正常的体液要占到百分之七十,这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阳气不足,当然就推动不了,也温煦不了全身上下。

更关键的是,阳不足,体液就会出问题,少了就容易上火,多了就是痰湿。

2 中医扶阳理论在针灸的临床运用病例1艾灸为主治疗脉管炎安氏,女,85岁,患脉管炎多年,目前右足趾皮肤紫暗,除疼痛外无任何感觉,于2009年1月13日由其子带为求医,以温阳活血法为主,艾条灸关元、双足三里,每日一次,每穴25分钟左右,并口服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河南宛西),每日三次,每次8粒。

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177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平均年龄为(53.28±0.92)岁,病程1~5年,平均(2.48±0.06)年。

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为39~56岁,平均年龄为(49.24±1.64)岁,病程1~6年,平均(3.24±0.72)年。

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最终确定的治疗手段进行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可以比较(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方式为常规临床治疗手段,以推理按摩形式完成治疗,从而使得患者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气血畅行,活血化瘀,在按摩期间注重以点和按形式为主,通过以上按摩形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自身疼痛感,进而使得患者病情得以治疗。

观察组使用扶阳理论进行治疗,中医风湿病主要原因是阴虚阳盛,虚邪通络,所以治疗最佳方式就是采用t 值检验。

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t 值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9.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所以p<0.05,实际情况可以参考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有效对比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满意程度是89.7%,优于对照组的41.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所以 p <0.05,实际情况可以参考表2。

3 讨论风湿病发病原因:对于人类风湿起病原因是很多的,通常是免疫反应、感染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导致的,免疫反应导致风湿病原因是巨噬细胞可以间178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庆市 400700接性完成信号传递工作,出现此现象和T细胞活化存在一定关系,T细胞活化会出现致炎细胞因子,使得患者组织和细胞产生一定危害。

B细胞因为T细胞的刺激,从而会出现抗体 ,和抗原结合以及反应会产生一种免疫复合物,出现此现象和患者体内组织以及患者器官存在对应关系。

感染因素导致风湿病是因为微生物在人体内部出现过多抗原和超抗原,可以刺激患者遗传疾病。

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杨宇瑶

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杨宇瑶

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杨宇瑶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风湿病治疗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免疫科中,风湿病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

风湿病发病缓慢,不容易被察觉,病程较长,且大多是遗传原因导致的。

如果早期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该疾病难以痊愈。

在最近几年来,中医扶阳理论在风湿病治疗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应用该方式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为风湿病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扶阳理论;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引言风湿病对患者的关节、血管、骨骼、肌肉以及相关的软组织有比较严重的侵犯作用,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由于该病的发病缓慢并且患者不容易察觉,患病时间长,具有比较严重的遗传性,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会有不同的自身抗体存在,所以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均不容易。

近些年来,风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扶阳理论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和报道。

1风湿病的发病原因(1)免疫反应:机体对抗原物质直接或间接由巨噬细胞传递信号,活化有关T细胞,使其产生各种致炎性细胞因子,导致一些组织器官受到破坏损伤。

B细胞再被有的T细胞激活活化,产生很多抗体,同抗原直接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损害器官与组织。

(2)感染因素:结合一些中外研究文献结果,发现微生物产生的抗原以及超抗原,能够激发、启动各种免疫反应。

(3)遗传因素:一些风湿性疾病尤其像结缔组织病,患者易感性、遗传同疾病的表达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人类组织白细胞抗原是比较重要的。

(4)环境因素:紫外线能够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

(5)内分泌因子:一些风湿病的发病同孕激素及雌激素失调关系紧密。

(6)其他因素:有些药品比如口服避孕药,普鲁卡因酰胺,会诱发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2扶阳理论简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过程中必须要求于本。

在《内经》中,阴阳学说是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该理论不但对阴阳学说的概念与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同时还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方式与治疗规律进行了阐述。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干燥综合征的概述和扶阳理论的基本概念。

接着详细分析了扶阳理论对干燥综合征的解释以及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验证了扶阳理论在缓解干燥症状方面的有效性。

同时提出了基于扶阳理论的干燥综合征预防措施,强调了扶阳理论在治疗中的潜力。

也指出了扶阳理论的局限性。

最后展望了未来关于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干燥综合征、扶阳理论、理论解释、应用方法、临床病例、预防措施、局限性、治疗潜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干燥综合征的概述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部干涩、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

干燥综合征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免疫系统失调、神经内分泌失衡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生活习惯、饮食调理等方面。

扶阳理论作为中医药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可以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扶阳理论强调人体阳气的作用,认为阳气不足会导致人体各种病症的出现。

通过调节人体的阳气,可以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探讨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

1.2 扶阳理论的介绍扶阳理论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观念,它强调人体的阳气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代表着活力、温暖和生命力,扶阳就是指调理和增强阳气的功效。

扶阳理论认为,人体阳气不足会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扶阳理论强调阳气的作用在于抵抗外邪、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侵害,同时也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细胞活力的作用。

扶阳理论在儿科肺系疾病的应用

扶阳理论在儿科肺系疾病的应用

扶阳理论在儿科肺系疾病的应用
扶阳法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针对阳气病理特点,虚则补之,郁则行之,以恢复阳气的正常输布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阳虚或阳郁而导致的病证,最终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

“扶阳法”并不简单等同于温阳的治法,它与我们传统汗、吐、下等方法有所区别,但又联系密切,它不是单一的治法,而是八法几个治法的结合,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治法,以恢复阳气正常运行为最终目的治法。

赵坤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及教学三十余年,深谙小儿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治疗儿科危急重症方面,尤重扶阳,逐步形成温阳、通阳、潜阳等颇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在组方用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本研究旨在结合历代医家扶阳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以期充实和完善扶阳法在儿科肺系疾病的应用,并使该理论体系系统化,提高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将赵坤教授从扶阳论治儿科疾病的临证经验总结传承,使之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全文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中医对于扶阳理论的不同认识,重点整理古今医家对于扶阳的相关论述,由此阐明自己对扶阳的理解及认识,突出“扶阳”理论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丰富辨证论治体系。

文章第二部分,笔者通过系统总结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感悟,将赵坤教授在临床诊治中对扶阳理论的运用经验予以分析,从临证经验及典型案例分析两方面对赵坤教授运用的经验予以深入探讨,进而为儿童急危重症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扶阳理论的临床辨治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气 充足 , 则身 康 体健 ; 旦 不 足 , 一 便百 病丛 生 。故 在 养生保 健 、 防病 治病 中时 时重 视顾 护 阳气 , 处处不 忘 扶 助 阳气 , 用 附 、 、 , 格 突 出 , 效 奇 特 , 势 凸 善 桂 姜 风 疗 优
显, 展示 出非 常广 阔 的前 景 。现 就 近 年 临 床 所 遇典 型
按 : 本 例 临床表 现来 看 , 从 当属癫 狂 之狂证 。一 般 认 为 , 证多 实 , 狂 为重 阳之 病 , 于痰 火 、 血 , 疗 宜 主 瘀 治 降其 火 , 或下 其痰 , 化 其 瘀 血 , 期 则应 予 以滋 养 心 或 后
肝 阴液 , 清 虚 火 。 《 经 》日 : 君 火 以 明 , 火 以 兼 内 “ 相 位。“ ” 天运 当 以 日光 明 。 人 之 君 火 当 以明 于上 , 相 ” 则

其职 , 各就 其位 , 而疗效 满 意 。 故
2 慢 性萎 缩性 胃炎
6 , 大平 常 , h力 家人 根 本 无 法 阻 止 。其 问见 车 就 上 ,
见街 边摊 点食 物拿 起 来 即 吃 , 了就 走 , 口出秽 言 , 吃 且 无法 自控 , 家人 恐其 发 生意外 , 当其 发作 时必 派人 紧 每 随其 后 , 不堪 言。 曾经 精 神 病 院治 疗 , 没 有 效 果 , 苦 但 故寻 求 中医治 疗 。刻 诊 : 情 呆 滞 , 目无 神 , 中念 表 两 口
案 例作 一整理 , 以作 引玉 之砖 。
1 老年 精神 分裂 症
火 宣 行君 火之 令 , 而守 位察命 。君相之 火 动而有 节 , 则 助 本脏 之气 生 化之用 , 动不 和 而妄起 , 少火成 为有 若 则 害之 “ 邪火 ” 壮 火 ” “ 。患 者 由于受情 志 扰 动 , 心动 则相 火 亦 随之 妄 动 , 上扰 心 君 , 明错 乱 而 诸 症迭 起 , 神 显非
来, 胃脘疼 痛较剧 , 寒 尤 甚 , 遇 口淡 乏 味 , 恶 纳 呆 , 泛 神 疲 乏力 , 大便 溏薄 , 寒肢 冷 , 膝 酸软 , 白滑 而 厚 , 畏 腰 苔
舌 体胖 大 , 有齿 痕 , 边 脉沉 细无 力 , 两尺 不 足 。证 系 脾 肾阳虚 , 中焦 失 和 , 降 反 常 。治 当 温补 脾 肾 , 中健 升 和
杜仲 1 g 菟 丝 子 1g 续 断 1 g 鹿 角 霜 1g 炙 甘 草 5, 5, 5, 0, 1g 0 。3剂 , 日 1剂 , 煎 服 。 每 水 1 0月 1 2日复 诊 : 证 同 前 , 药 后 无 不 适 反 应 。 脉 但
胃 , 附理 中汤 加 味 。处 方 : 桂 肉桂 粉 lg 另 包 冲 ) 制 O( , 附 子 3 g 先 煎 ) 炮姜 2 g炒 白术 1g苍 术 1g 高 良 0( , 0, 5, 5,
世界 中医药
21 0 0年 5月第 5卷第 3期
・8 15・
Hale Waihona Puke 扶 阳 学 派 理 论 在 杂 病 中 的 应 用
余 天 泰
(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南平市解放路 2 9号 ,5 00) 330
关键词
扶 阳 学 派
至 9 g 炙甘 草加 至 3 g 加 炒 白术 1 g 再 服 7剂 而完 0, 0, 5,
全 康复 。因患者 惧 怕药 苦 , 要求 停 药 , 为巩 固疗 效 , 但 扶 阳学 派认 为 , 阳气 是人 身立 命之 本 , 是生命 活 动
的根本 动力 , 人 的生命 活动 中起 着至 关重 要 的作用 。 在 嘱其 间断服 药 , 即每周 服上 方 2剂 。至今 未发 。
姜 1 g 砂仁 1g 姜半 夏 2 g 吴 茱萸 1 g茯 苓 1 g 炙 5, 5, 0, 0, 5,
甘 草 1g 0 。7剂 , 日 l , 煎服 。 每 剂 水
二诊 ( 3月 2 日) 胃脘 疼 痛显著 缓 解 , 恶 己瘥 , 4 : 泛
食欲 改善 , 大便 转 实 , 仍 神 疲 , 力 畏 寒 , 苔 己退 , 但 乏 舌 且无 滑象 , 舌 尚胖 大 而边 有齿 痕 , 息如 前 。原方 肉 然 脉 桂 粉改 1g 制 附 子 改 lO ( 煎 ) 炮 姜 改 3 g 吴 茱 5, Og 先 , 0, 萸 改 1g 5 。7剂 , 日 1 , 煎服 。 每 剂 水 三诊 ( 4月 6 日) 药后 脘痛 等症 本 已消失 , 欲 复 : 食 原, 大便 正 常 。 因笔 者 出 差 , 者 便 持 处 方 到药 店 购 患 药 , 店 以附 子等量 过 大而不 敢售 给 , 药 后在 患者 一再要 求下 , 遂将 附 子 、 肉桂 等按 一 般 用 量 配 了 3剂 , 服之 但 无效 。近 日又感 胃脘部 闷闷疼痛 , 口淡 纳 少 , 伴神 疲 并 乏力 , 形体 畏寒 , 酸肢 冷 。苔 薄 白舌 淡红 , 腰 边有 齿痕 ,
念有 词 , 口干 不 欲 多饮 , 喜 热 饮 , 酸 膝 软 , 末 发 并 腰 四
患 者某 , ,7岁 , 人 , 男 5 工 已婚 。2 0 0 7年 3月 1 日 7
诊 。反复胃脘疼痛 6年余 , 经胃镜检查 , 诊断为慢性萎 缩性 胃炎 , 前后服过多种 中西药均无效 。近半个多月
常法所 宜 , 当温 阳补 摄 纳 浮 阳 , 君 相 之 火各 司 治 肾, 俾
患 者某 , ,1岁 ,08年 l 女 8 20 0月 9 日诊 。2个 多
月前因其夫病逝而悲伤过极 , 性情抑郁 , 闷闷不乐 , 继
而 出现 间歇性 狂躁 不 安 , 言乱 语 , 不 成 寐 , 天 必 胡 夜 每 发作 1 , 无规律 , 分昼 夜 。发 作 时 必外 出狂 走 5 次 但 不
凉, 苔薄 白 , 舌胖 大 边 有 齿 痕 , 细 略 数 。辨 为 元 阳不 脉
足 , 阳躁 动 , 扰 神 明 。治 宜 温 阳 补 肾 , 纳 浮 阳 。 虚 上 摄
桂 枝甘 草龙 骨 牡 蛎 汤 加 味 。处 方 : 枝 2 g 煅 龙 骨 、 桂 0, 煅 牡 蛎 各 3 g 制 附 子 1g 干 姜 lg 磁 石 3 g 生 刺 0, 5, O, 0, 仁 、 酸枣 仁各 3 g远志 5 , 羊藿 3g 补 骨脂 1g 熟 0, g淫 0,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