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康德教育的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蕴
内容摘要:康德作为一位伟大哲学家,在人类思想上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重新了解这位哲人的教育哲学思想,把握“人是目的”、“教育使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属性”和其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教育方法,对把握现代教育的缺失,回归教育的本质,实现教育的目的,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康德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康德作为世界哲学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为人类的思想宝库增添了壮美、华丽的彩章,其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无需赘言,已有浩如烟海的文献对此作了精辟论述、阐释。

但重新深入了解康德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康德的德育思想,对正确分析和认识我们现代教育的缺失,回归教育的本质意义,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康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教育学》一书中,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对教育问题尤其是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提出了许多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其两句名言“人是目的”和“灿烂星空在我头顶,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更是沉闷的思想史上的一声春雷,它那划时代意义的人的主体性的深厚人文精神和那深邃而又富有诗情画意的哲学思想,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称为教育学上的奠基人。

(一)“使人达到人的本质规定”的教育价值论思想对反思、完善和实现现代教育的价值具有启发意义。

康德认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①,只有通过教育,通过规训或训诫人才能把自己具有的动物性转变成人性,才能真正成为人。

康德认为教育的价值就是使人和动物相区分,挖掘和培养人的本性,去除人身上的野性;就是“让自然秉赋均衡地发展出来,让人性从胚胎状态展开,使人达到其本质规定”②。

他指出,教育学有自然性的和实践性的教育两个方面,自然性的教育是关于人和动物共同方面的教育即养育,而人所独有的教育应该是实践性的教育或道德性的教育,即“把人塑造成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的教育。

(“实践性的”指教育中所有关于自由的东西)这是一种导向人格性的教育,是自由行动者的教育,这样的自由行动者能够自立,并构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又意识到其自身的内在价值”③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教育价值在于把人培养成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使人具有以其自身作为个体的价值和成为社会公民的一种公共价值,并最终获得了一种对于整个人类的价值。

而我们的现代教育体系却缺少或者至少在这方面是不足的,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几乎都是升学教育,在培养人成为的人的本质属性规定的人,成社会化的人、成为具有人类类价值的人方面明显不足,我们的教育偏离了这一目标,而是过多注重了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人格性的教育,虽然我们也意识到并反复提出知识、能力、人格的KCP人才模式,但是我们的教育过多了强调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相对较弱,人格较弱最弱。

深入了解和把握康德的教育价值论思想,有助于使我们真正明确现代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一个社会化的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能够完全具有人的属性的人,具有人的类的价值的人。

也只有实现了这一价值目标,我们才能真正克服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怪胎”现象,才会真正消除“马家爵现象”,才不会令我们极少数硕士生、博士生因无法忍受学业的所谓压力而毫不负责任地、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教育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而且是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论思想对我们克服现代教育的“短视行为”、更新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康德认为我们的
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状况,而是为了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状况。

他指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只是让他们能适应当前的世界——即使它是个堕落的世界。

但实际上他们应该把孩子教育得更好,这样才可能在将来出现一个更佳的状态。

”④ 康德认为由于父母只关心他们的孩子在世上过得好不好、王侯们只把他们的臣民看作达成自己各种意图的工具这两个障碍的存在,使得教育很难为了将来社会的发展作准备。

因为父母操心的是“家”,王侯们操心的是“国”,“二者都不把世界之至善以及人性被规定要达到的、而且应具备相应秉赋的那种完美性作为终极目的。

”⑤进而康德认为教育必须普世性地加以设计,好的教育的标准是从中全部的“善”能够在世界中产生出来,被放进人之内的向善的萌芽必须得到更大的发展,是一种世界之善。

通过教育,通过道德教化人应该不仅有达到各种各样目的的技能,而且还应获得这样的信念,即他只会选择真正好的目的。

所谓好的目的,康德认为就是那些必然为每个人所认同的目的,那些能够同时成为每个人目的的目的,也就是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律令。

反思我们的现代教育,不也存在康德所讲的情况么?我们的父母从怀孕时起就开始为了是适应当前社会的状况而努力,他们愿望是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忧患意识”本身并没错,错就错在是否尊重了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否真正符合孩子未来的发展,错就错在只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状况的发展,而没有朝着更高的目标——即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来有前瞻性的培养自己的孩子,而是按照他们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感受和理解来进行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孩子,其结果可能是即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状况的发展,更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现代教育体系同样极为明显地存有这方面问题,我们的小学、中学是升学教育,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时效,但并没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的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高校的生命线,因而高校教育的重点不得不转向当前的市场,他们拼命调整专业方向并不是为了社会向更好地方向发展来培养人才,而是为了适应就业市场,为了生存。

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这是市场规律,具有必然性,但我们的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适应而存在,而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它担负的历史使命并不仅仅是为市场培养“工匠”和职员,而是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良性发展、高度社会化的具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

高等教育应该是在适应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社会的未来发展,担负起教育的真正历史使命,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三)康德重视德性教育的教育内容论思想为我们真正认清德育价值和进行现代德育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在分析教育价值和目的的基础上,康德指出实践性教育应该包括三部分内容:(1)在技能方面是校园的—机械性的塑造,因此是传授性的(由传授者进行);(2)在明智方面是实用性的(由家庭教师进行);(3)在伦理方面是道德性的。

康德详细分析了实践教育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指出技能的培养必须要精深,“并且逐渐成为思维方式中的习惯,它对于一个人的品格来说是本质性的东西。

技能的培养是为了天赋的发挥。

”⑥而世故就是如何使他人服务于自己的目的,世故的养成是为了培养性情;道德性的培养是为了塑造品格。

康德认为,对儿童品格的培养和塑造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服从、诚实和合群。

要塑造品格,要去除激情,学会忍受和习惯承受;办事要有坚定的决心,并能将其付诸实现。

为了确立道德品格,受教育者必须对自身的义务和对他人的义务。

对自身的义务,康德指出:“一个人要内在地具有一种特定的尊严,这种尊严使他比其他一切受造物都更高贵。

人的义务在于,不要在他自己的人格内否认这种人性的尊严。

”⑦也就是说,应该培养受教育者的人的尊严,不要通过自己各种无节制的、使人堕落得禽兽步入的事否认人性的尊严。

对他人的义务,也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尽早懂得敬畏和尊重人的权利,使其内心牢固树立人性的理念。

德性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达到内在的敬畏而非外在的对人或神的惩罚的恐惧;是自知之
明和内在的尊严,而非他人的意见;是行动和作为的内在价值,而非单纯的言语和内心激动;是知性,而非情感;是心绪的快乐和虔敬,而非忧伤、恐惧和蒙昧的虔敬。

要教会他们通过自己做社会生活的愉快参与者的方式保持心绪的轻松愉快,使他们牢固树立义务的理念,树立判断事务的价值的依据不是对己是否有用,而是是否可以履行自己的义务;要培养他们有仁爱之心和世界公民的情怀,在灵魂的深处要让他们关切“1)我们自己,2)与我们共同成长的人,以及3)世界之至善。

”⑧
康德认为对人的教育最主要的,也就是不同于动物方面的教育就是实践性教育,从实践性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康德也十分重视技能教育,但他把德育内容放在了最难实现、也是最重要的地位。

他关于德育内容的思想今天看来无疑仍具有十足的魅力,为我们进行德育内容的创新提供了中的思想资源。

我们今天的德育地位在教育体系中可以说是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我们的各级主管部门、各级领导都在说要高度重视德育,中央也三令五申,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这使我们看到了德育教育的曙光,但另一方面,德育教育的现实又是那么无奈的摆在我们面前。

德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摆在它的应然位置,我们重视的仍然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两千年前古希腊著名哲人苏格拉底就曾讲过“美德即知识”,可在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把美德当作知识,也从来没有在我们的专业教育中去真正贯彻我们的德育教育,而是认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因而并没形成全员育人的机制。

这也就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在品格方面难以健全,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团队合作意识、敬畏意识等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越来越不满的主要原因。

我们培养的学生缺少的重要的不是技术知识,而是美德知识,是内化为自身行为习惯的美德知识,他们缺少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意识、对人的敬畏意识(包括对老师、对父母、对领导、对同事等),缺少的是合作意识,缺少的是做事的恒心和毅力,缺少是的对未来的眼光和对世界的情怀。

(四)康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论思想为现代教育方法的创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康德指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运用必须经由许多世代才能逐步完善。

由于配备了前人的知识,每一代人总是能更好地推进一种均衡切合目的地发展任职一切自然禀赋的教育,并由此把人类带向其本质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

”⑨就具体的教育方法,康德认为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对心灵各种能力培养的最佳方式,是让一个人自己去做他想做的事,而对理性的教化方式,则主张必须以苏格拉底的助产术的方式进行。

他认为通过启发式、助产术的教育方式可以使教育对象知道教育内容的根据,“知道理性知识不是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而是从里面获得的”,而且,“要把它安排得能把一个人的理性知识引发出来,而又能让另一个人学到东西”⑩道德教育的培养必须以准则为基础,对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加以塑造,而这一准则必须从人的自身出发来确立。

康德认为要确立受教育者的道德品格,必须尽可能多地通过榜样和规定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所负有的义务。

康德上述有关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的思想为创新我们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德育教育方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教育是灌输式、被动式的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处于施教和受教对立的两极,并没有建立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康德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思想告诉我们要实现德育目标,就必须有一支具有丰富德育知识、受过良好教育的德育队伍,这是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因为人只有通过人,只有“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

目前,我们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高学历的德育工作队伍,但他们的专业、业务知识差异很大,这就需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养,使其能够具有进行德育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其次,我们需要创新我们的德育工作方法,更新我们的德育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借鉴康德“助产术”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德育理念内化为
学生的思维习惯,外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