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精选文档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植物蛋白(吸入性、食物)
药物、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
尘螨
2020/11/20
6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2020/11/20
7
医学免疫学
(2)IgE及其受体 ➢IgE: 引发I型超敏反应的重要因素,由呼吸道、 消化道黏膜下层B细胞产生,可通过Fc段与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其产生依 赖于IL-4(提高Th1细胞活性可减少IL-4分 泌,降低IgE的产生)。
(二)局部过敏反应 (1)呼吸道过敏 吸入花粉、尘螨等,过敏性
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常见 (2)消化道过敏 水产品、牛奶等食物过敏原 (3)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异位性皮炎等
2020/11/20
15
(5)皮肤过敏 医学免疫学
2020/11/20
16
医学免疫学
2020/11/20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医学免疫学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概述
1.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 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
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 应(allergy)。
该物质
某些物质 某些个体 致敏 allergy
*病理性免疫应答
2020/11/20
1
2020/11/20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2020/11/20
26
与I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
• 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叮 等药物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 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 原表位特异性的抗体。
2020/11/20
27
2020/11/20
28
医学免疫学
第四节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特点:Ag-Ab(IC)沉积所致的血管炎
*水土不服
17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2020/11/20
18
医学免疫学
四、防治原则
变应原皮肤试验(SPT)
将变应原稀释后在前臂内侧皮内注射,15~20min后若出 现风团,直径>1cm为阳性。
脱敏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小剂量、短间隔)和特异性变 异原脱敏疗法(小剂量、长间隔、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 应原)
效应阶段
引起局部/全身过敏反应,按时间可分为早期/晚期反应
2020/11/20
11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2020/11/20
12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2020/11/20
13
医学免疫学
2020/11/20
14
医学免疫学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一)全身过敏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引发最常见 (2)血清过敏性休克 注射破伤风、白喉抗毒素
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2020/11/20
19
医学免疫学
2020/11/20
青海大4学. 医防学院治免疫、教研诊室 断 * 避免接触
➢皮肤试验
20
Skin test for allergy
2020/11/20
21
医学免疫学
第三节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29
2020/11/20
30
医学免疫学
(2)IC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
1、补体的作用: IC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过敏毒素C3a、
C5a并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相关受体 结合,使其活化、释放炎性介质。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吞噬IC时还释放溶酶体酶,水解血管及局部组
织。
3、血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 使PLT聚集,形成血栓、坏死、出血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 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 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一、发生机制
(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靶细胞:正常、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等
表面抗原:血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
常组织细胞具有共同表位)、改变的自身抗原
2、嗜酸性粒细胞
活化可使其脱出胞质中的嗜酸性颗粒,
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
2020/11/20
10
医学免疫学
二. 发病机制
致敏阶段:
变应原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IgE可在不结合抗原的 情况下,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FcεRⅠ结合,使细胞致敏。
激发阶段:
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致敏细胞表面IgE(≥2 个)特异性结合,并与FcεR I交联成复合物,致使敏细胞活 化、脱颗粒、释放介质(储备的和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
➢IgE受体:
FcεR Ⅰ:高亲和性受体
FcεR Ⅱ:低亲和性受体(CD23)
2020/11/20
8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2020/11/20
9
医学免疫学
(3)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在表面均表达FcεR I,胞质中含有嗜碱性 颗粒,储存有组胺、白三烯、肝素等生物 活性物质。
2
医学免疫学
2. 原因 (1)外因 (2)内因
(3)遗传
2020/11/20
变应原(allergen) 机体反应性 *特应性个体 MHC
3
医学免疫学
3. 分型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2020/11/20
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4
医学免疫学
第一节 I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特点:
发病快,消退亦快
生理功能紊乱,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2020/11/20
5
医学免疫学
一. 参与成分
(1)变应原(allergen)
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 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变 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作用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通过调理吞噬及ADCC作用溶解靶细
胞 2020/11/20
22
2020/11/20
23
2020/11/20
24
医学免疫学
2. 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
2020/11/20
25
医学免疫学
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 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 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 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1. 机制
(1)IC形成和沉积
大
吞噬
小
滤过
中等大小、可溶性IC(长期存在)沉积致病
2020/11/20